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两题

苗刘之乱,张魏公在秀州,议举勤王之师。一夕独坐从者皆寝忽一人持刃立于烛后公知为刺客徐问曰岂非苗傅刘正彦遣汝来杀我乎?曰:“然!”公曰:“若是,则取吾首去可也。”曰:“我亦知书,宁肯为贼用?况公忠义如此,岂忍害公?恐公防闲不严,有继至者,故来相告尔!”公问:“欲金帛乎?”笑曰:“杀公何患无财?”“然则留事我乎?”曰:“我有老母在河北,未可留也。”问其姓名,俯而不答。摄衣跃而登屋,屋瓦无声。时方月明,去如飞。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1)给上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2)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是,则取吾首去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恐公防闲不严,有继至者,故来相告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问其姓名,俯而不答。摄衣跃而登屋,屋瓦无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夕独坐/从者皆寝/忽一人持刃立于烛后/公知为刺客/徐问曰/岂非苗傅刘正彦遣汝来杀我乎

(2)

①要是这样,就把我的脑袋拿去吧!

②(我)只怕您防卫不严,还有陆续派来的人,所以来通知您一声。

③(张魏公)问他的姓名,(刺客,或“他”)低着头不出声,撩衣一跃上房,瓦片没一点响动。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发贼也。君不乡道,不忘于仁,而求富之,是富粲①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忘于仁,而求之强战,是畏粲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①粲:夏粲,暴君。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②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1)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2)翻译

① 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府库。”
② 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迫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涉 务 ①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 . 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 。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 不知有劳役之 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 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 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笺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 皆尚褒衣博带, 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 ② ,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 薅锄之, 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南渡江,卒为羁旅 .. ,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墢土, 耘一株苗; 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注】①涉务:涉及、从事实际事务。②果下马: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下行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品藻古今,若指导诸掌

A.出则车舆,入则扶侍

肤脆骨柔,不堪行步

B.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C.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体羸气弱,不耐寒暑

D.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苦,才能做好其他事务。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2) 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

(3)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1.C   2.A   3 . C
4.( l )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耕作的劳苦。
( 2 )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答,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
(3)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征命无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遣承与相见,术问曰:“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承对曰:“在德不在强。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苟僭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承乃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术作色不怿,承去之。

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诣太祖,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范谢曰:“诸君相还儿厚矣。夫人情虽爱其子,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贼义其言,悉以还范。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太祖谓文帝:“举动必谘此二人。”世子执子孙礼。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建安十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解印绶间行归家 间:(得)机会。

B.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 拟:比,比拟。

C.若苟僭拟,干时而动 干:冒犯,冲犯。此处可译为“背离”。

D.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 逆:迎,迎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且起一朝之谋 不出,火且尽

B.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 虽大风浪不可鸣也,而况石乎

D.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 赵氏求救于齐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范“忽于荣利”的一组是( )

①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 ②征命无所就 ③乃解印绶间行归家

④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 ⑤范以疾留彭城 ⑥救恤穷乏,家无所余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④⑥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董卓作乱时,张范与张承想要集合徒众与天下豪杰一起讨伐董卓,后在其弟张昭的劝阻下作罢。

B.张范让张承去见袁术,由于张承在言谈之中没有曲意逢迎袁术,致使见面不欢而散。从中可以看出张承“方正”的性格。

C.张范与张承的儿子同被盗贼劫持,张范前往贼穴营救,最终盗贼被他的仁义之言所感动,把两个孩子都还给了他。

D.太祖每当出兵征战,常常让张范和邴原辅助世子曹丕一同留守,并告诫曹丕若有所行动一定要向两人咨询,足见张范深得太祖器重。

1—4、CCCA。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悠然亭记

(明)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①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②,入闽、越之隩阻③,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④?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注释:

①僦(jiù)居:租房。

②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

③隩(ào)阻:深险难行之地。

④礨(lěi)石:大石。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田野登朝 田野,民间。

B.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定卜,定居。

C.历嵩、少间,涉两海 少间,不久。

D.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 雕绘,刻意修饰文字。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始僦居县城 ②后五年,吾妻来

B.①而悠然之意,见于言外 ②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C.①去县三十里 ②今已亭亭如

D.①又屋后构小园 ②又杂植兰桂竹木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淀山公“悠然”的一项是

①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②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③所至官,多著声绩。④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⑤历嵩、少间,涉两海。⑥入闽、越之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

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⑤⑥D.②④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写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随遇而安,建庭园,修悠然亭,广游天下山光水色。

B.归有光以陶渊明“不为五斗折腰”而辞官归隐的气节,写自己的表兄淀山公归隐田园的事情。

C.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还公认他有才有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然,纵情于山水。

D.作者借代写悠然亭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写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里居、悠然自得的生活。

1—4、CDCB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初,康(嵇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等到嵇康被陷害这件事发生),言于文帝(司马昭)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欲助毋丘俭,赖山涛不听。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贤去之。康、安(吕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帝寻悟而恨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故往造焉( ) (2)而锻不辍( )

(3)不可起( ) (4)害时乱教( )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精练有才辩B.康、安等言论放荡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D.以淳风俗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2)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

4.从上文可看出,钟会“以此憾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5.从上文中可看出嵇康的为人______,钟会的为人______,文帝的为人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1、(1)造访,拜访  (2)停止  (3)起用,任用  (4)扰乱,使……混乱

2、D

3、(1)您不必忧虑天下,但要对嵇康感到忧虑了。(2)嵇康回头看看日影(还没有到行刑的时间),便要来琴弹了一曲《广陵散》。

4、“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

5、刚烈不屈;阴险残酷;缺乏主见。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年少,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蓝田尉。俊杰廉悍,议论证据古今,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谴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狄夷所不忍为,而其人 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少愧矣。

1.本文第一、二段分别叙述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柳子厚说法不符文意的一项是

A.柳子厚少有才学,考取进士。常写文章发表见识高远的议论。

B.在柳州刺史任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受到百姓拥戴。

C.设法改变柳州居民用子女作抵押借钱的做法,并被观察史推广实行。

D.同情刘禹锡处境,冒险为他说情,愿意自己替他而改任播州。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颂了柳子厚的为人风范?

4.从表达方式看,文章的特点是□□□□。

5.你对文中“此宜禽兽狄夷所不忍为,而其人 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少愧矣。”

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

1、才学出众,名声大振;担任刺史,执政为民。

2、A

3、博学多才;执政为民;急人之难,交友的节义。

4、先叙后议(或叙议结合)

5、作者以当时势利小人互相倾轧,反衬出柳子厚急人之难的高尚品格;但也流露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蔑视,有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赀。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年四十二,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引其手指之曰:“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当有子,富寿康宁,自今始矣。”丰贾致富,有子二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如相者言。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贵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赀遣之归。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清·张惠言《周维城传》,略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富阳,抑郁无聊 无聊:精神无所寄托
B.益跅弛,不问生产 生产:生活与财产
C.殆不自觉也 自觉:自己意识到
D.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生平:有生以来,平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为之传,遗后之修志者   既自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B.起坐行步,尝先得所欲    众人皆醉,何不餔糟而啜其醨
C.视母颜色怡,大喜,又久之然后退  夫我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D.尝同贾者归,丰既资之 问其饮食者,皆富贵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周维城优良品质的一组是
①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 ②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 ③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 ④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⑤吾愧吴翁、焦翁 ⑥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②⑤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维城祖上本为富人,后来家中发生火灾,周家资产荡尽。十余岁时父亲离世,他开始学习经商,并因经商而致富。

B.作者并没见过周维城,从他人的转述中了解到他的许多事迹。在作者看来,周维城虽是商人,但身上具有士大夫的优秀品质,值得称赞。

C.高傅占曾向作者谈起吴翁、焦翁,二翁均能施舍助人。周维城同样也能施舍助人,只是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

D.焦翁出资让渔人从洪水中救起许多落水者,并将他们留下来,供给饮食,等到洪水退去后,再把他们分别遣送回家。

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大困,寻死富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奇之,立许字以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D    3、B  

5、

(1)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重点落实“困”、“寻”)

(2)认为他品质非凡,立刻许诺把女儿嫁给他。(重点落实“奇”、“字”)

(3)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重点落实“剧”、“所”、“辄”)

(4)不久有人检查他的行装,发现有周丰商铺中的物品。(重点落实“或”、“肆”)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琴谕

(明)宋濂

客有为予言,楚越之交恒多山。山民齐氏者,不识琴。问人曰:“何谓琴?”或答之曰:“琴之为制,广前狭后,圆上方下,岳首而越底①,被之以丝,则铿铿然泠泠然可听也。”齐氏悦曰:“是知琴也。”

一日,至通都大邑,见负筑来者,亟趋视之,惊曰:“是不类广前狭后、圆上方下者耶?”反侧视之,良久又曰:“是不类岳首而越底者耶?”以指横度之,则亦有声出丝间,复曰:“是又不类铿铿泠泠之可听耶?”遂力致其人而归,师之三年,早晚不辍,自以为尽其技也。

向之告者偶过焉。闻其声辄瞿然曰:“子习者筑也,非琴也。不然,何若是嘈杂淫哇也?”

因出琴而鼓。齐氏闻之,蹙额曰:“子绐②我矣!子绐我矣!淡乎如大羹③玄酒④,朴乎若蒉桴⑤土鼓,不足乐也。予所嗜者异乎是,若鸾凤之鸣,若笙箫之间作,若燕赵美人之善讴。吾不知子琴之为筑,吾筑之为琴也。请终乐之。”

嗟夫!琴之为器,人所易识。山民乃筑当之。则夫强指乡愿⑥为君子,日爱之而不知厌者,尚何怪乎?感斯言,作琴谕。

[注]①岳首而越底:琴头象山,琴底有小孔。 ②绐:欺骗。 ③大羹:未放调味料的肉汤。 ④玄酒:兑水的酒。 ⑤蒉桴:用土块做成的鼓槌。 ⑥乡愿:外貌忠厚老实,讨人喜欢,实际上却不能明辨是非的老好人。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趋视之 (2)若笙箫之

(3)请乐之 (4)山民筑当之

2、下面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两项是( )和( )。(

A.、楚越之交恒多山B.、师之三年,早晚不辍

C.、若燕赵美人之善讴D.、吾不知子琴之为筑

E.、山民乃筑当之

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齐氏悦曰:“是知琴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之告者偶过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听了齐氏的一番话,“向之告者”会作何感想?请展开想象,拟写一小段他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可见,作者之所以作此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赶紧,赶快    (2)交替,错杂

(3)终止,停止    (4)却       

2、C D

3、(1)姓齐的高兴地说:“这(我)就知道什么是琴了。”

(2)先前告诉他(什么是琴)的人偶尔路过那个地方。

4、可围绕齐氏的短识、囿于表象、固执己见等方面展开思考、想象,合理即可。

5、讽喻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也“以筑为琴”,常常把表里不一、伪善的老好人错当成品德高尚、操行美好的君子,而且天天爱惜拥戴却不知厌倦的人。他们不会“识人”,比“不辨琴筑”更可悲,更危险。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①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②。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③,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④。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⑤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注] ①魁奇特起:意指新奇、杰出。 ②司法参军:官名,州府长官的佐吏,掌管刑狱治安。 ③斯文:指黎生、安生写作的古文。 ④迂阔:拘泥守旧,不切实际。 ⑤ 庸讵:岂,难道。

1、本文作者和其同时代的苏轼、 等人,都是“古文运动”的中坚。

2、作者在第三段中说 “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是因为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3、作者认为自己的“迂阔”具体表现在

4、文章最后所说的“择而取之”是希望黎安二生能在古文与时文、 之间做出选择。

5、下面对这篇赠序的分析评价,不正确一项是( )。

A.、本文的“文眼”即为“迂阔”二字,全文议论紧紧围绕“迂阔”二字展开。

B.、第三段的议论是就黎生所谓“里之人笑其迂阔,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而发。

C.、作者行文的意图是为了表明对世人讥笑的这种“迂阔”,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本文也是作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写的,议论咄咄逼人,心中愤懑一泻无遗。

6、你能否从上文的论述中大致判断出“古文运动”的基本主张?试简要概括如下:

(1)

(2)

1、欧阳修、王安石、苏辙、苏洵

2、认为黎安二生的“迂阔”尚不如自己,都还要受到乡里的嘲笑,自己这个世上最“迂阔”的人,若向他们赠言,非但不能解除家乡人对他们的错误认识,反而会更加得罪家乡人,所以不知道能向他们说什么。

3、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 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

4、道  世俗

5、D

6、

(1)文以载道(合乎古训、文章内容力求充实、穷尽事理等内容方面的特点);

(2)文章的形式应有所创新,作者有自由驰骋的笔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