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周昌者,沛人也,及高祖起沛,于是从沛公。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拜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①等俱封,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②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日:臣初起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徒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威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有删节)

注:①萧、曹:指萧何、曹参。 ②燕时:“燕”通“宴”,即闲居时。

1.对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 还走:转身跑

B.大臣固争之,莫能得 固:固执

C.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 即:即使

D.公不得已强行 强:勉强

2.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周昌:“周昌,木强人也。”意思是说周昌是一个像木石一样刚直、倔强的人。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周昌“刚直、倔强”的一项是

①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②周昌廷争之强

③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④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

⑤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 ⑥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A.①②⑥B.①⑤⑥C.②③⑤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昌早年追随刘邦参加推翻强秦的斗争,屡立战功,官职也因此一再升迁。其为人刚强.敢于直言,包括皇帝、大臣在内,人人都敬畏他。

B.司马迁通过描写刘邦骑在周昌的脖子上和周昌挺直脖子骂皇帝的动作,鲜明地表现了周昌耿直、倔强的性格。

C.周昌的刚强、正直可谓人所共知,人人敬畏,但并没有给他带来好结果,反而受到排挤,就连原先感激他的吕后,也对他百般刁难和__。

D.用“期……期……”的口吃声来描写周昌反对另立太子,以表现他的憨直和因愤怒而口齿不清的特点,司马迁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可见一斑。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

(2)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

1.C (“即”应为“如果”。)

2.A(③④⑤句均非周昌的言行。)

3.C (“受到排挤”“对他百般刁难和__”在文中没依据。)

4.(1)我考虑此事是想这样,但是满朝群臣谁能担此重任呢?

(2)我从一开始就跟随陛下,您为什么单单要在半路上把我扔给了诸侯王呢?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 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如 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 黄庭坚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舅李常其家 过:经过

B.闻者之 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 俾:使,让

D.以自代 举:举荐

2.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 )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 )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2)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1.【答案】A【解析】过:造访。

2.【答案】D【解析】A项而:连词,前表承接,译为“就”,后表因果,译为“因而”;B项于:介词,前表比较,译为“比”,后表地点,译为“在”;C项焉:前为代词,译为“他”,后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D项两个“以” 均为“因为”。

3.【答案】B【解析】“时”句表现他对百姓仁爱,“至”句反映他仕途被排挤、打击的命运。

4.【答案】A【解析】B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赵挺之的心理,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使;C项中“诗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了;D项中“按时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

5.【答案】

   (1)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2)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 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华。留他再任教。苏 轼曾经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超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外,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 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筴,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 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 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有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 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 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 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属枉法轻处。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 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 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 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 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 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这里林泉优美, 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得归,达亦获免。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取溧阳、溧水,从下集庆。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之。号令明肃,城中宴然。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寻拜征虏大将军。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结以恩义而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

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达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帝尝称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注:定远,地名。 (节选自《明史徐达常遇春传》,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以……为职业

B.达其人 薄:看不起

C.明年二月,病 笃:(病)重

D.不不伐 矜:怜悯,同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以下四组话,分别直接表现徐达“刚毅武勇”和“中正无疵”的一组是 ( )

A.①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B.①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

②以达兼太子少傅 ②有布衣兄弟称

C.①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D.①诸将奉持凛凛

②单车就舍 ②延礼儒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徐达年轻时,投奔太祖率领的郭子兴,两人一见如故;后来又因屡立战功,而被任命为统军元帅。

B.太祖与徐达以布衣兄弟相称,并要把自己做吴王时所用的旧居赐给徐达居住,徐达却坚决地予以拒绝。

C.胡惟庸巴结徐达不成,又通过贿赂看门人来继续巴结,徐达照样不予理睬,并在皇帝面前指出他不宜担任丞相。

D.徐达在北平生病,皇帝派徐辉祖前往慰问,后来又将徐达召回,但不久后他还是去世了,皇帝因此非常伤心。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

②达尤长于谋略,所至不扰,即获壮士,结以恩义而为己用。

1.D  2.D  3.C  4.A

5.①等到太祖向南夺取定远时,(他)率领二十四人前往,徐达首先参加了队伍不久,(徐达)跟随太祖在滁州涧打败元军,又跟随太祖夺取了和州,郭子兴任命徐达为镇抚。

②徐达在谋略上特别擅长所到之地不惊扰百姓,如果得到(或“抓到”)壮士,就用恩义结交他们给自己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张佶,字仲雅,本燕人,后华州渭南.初名志言,后改焉。父舫,殿中少监。佶少有志节,始用荫补殿前承旨,以习儒业,献文求试换国子监丞。曹州民有被诬杀人者,诏往按之,发奸擿伏,冤人得雪。

至道中,通判陕州,再送刍粮赴灵武,就改国子博士。咸平初,擢为陕西转运副使,赐绯鱼。至延安,遇夏人入寇,亲督兵击败之。三年,徙西川转运副使。时诏讨王均,馈饷之劳,迁虞部员外郎.贼平,分川峡为四路,以佶为利州路转运使.有荐其武干者,召还,授如京使、泾原钤辖兼知镇戎军。徙麟府路钤辖,夏人来寇,佶率兵与战,亲射杀酋帅,俘获甚众,余党遁去。诏书褒之,赐锦袍、金带。景德中,徙益州钤辖,加宜州刺史,迁文恩使。信御军抚民,甚有威惠,蜀人久犹怀之。

大中祥符四年,会秦州李浚暴卒,上语近臣曰:“天水边要,宜速得人。”马知节称佶可任,上然之,遂改左骐骥使,就命知秦州.至州,置四门砦,开拓疆境,边部颇怨.又临渭置采木场,戎人不之争,移帐而去。佶不甚存抚,亦不奏加赉赐,边人追悔,引众劫掠,佶深入掩击,败走之.议者又欲加恩宗哥、立遵等族,以扼平夏,佶请拒绝之,事具《吐蕃传》.朝廷始务宁边,以佶轻信易事,徙宁路钤辖。

论曰:自古盛德之世,未尝无边圉患,要在得果毅之臣以捍御之。契丹入寇,审玉、继宣,拔陷将重围之中,固有余勇,佶、煦宣力西南,勤干威惠,亦皆可取。济、旦以孤城捍强寇,。援绝战死,一代死事之表表者,其可泯诸?

(节选自《宋史·张估传")

1.下列各旬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华州渭南 徙:调动(官职)。

B.再送刍粮赴灵武 部:率领。

C.估不甚扰 存:抚恤。

D.以平夏 扼:控制。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馈饷之劳,迂虞部员外郎 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B.自古盛德之世,未尝无边圉患 臣壮也,犹不如人

C.拔陷将重围之中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D.代死事之表表者,盯泯诺 吾还也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张估有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始用荫补殿前承旨,以习儒业,献文求试,换国子监丞

②至延安,遇夏人入寇,求督兵击败之

③有荐其武干者,召还,授如京使、泾原钤辖兼知镇戎军

④徙麟府路钤辖,夏人来寇,佶率兵与战,亲射杀酋帅,俘获甚众,余党遁去

⑤至州,置四门砦,开拓疆境,边部颇怨

⑥议者又欲加恩宗哥、泣遵等族,以扼平夏,佶漪拒绝之

A.①③⑥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④⑤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张佶年少时就有志向,开始由于父祖有功而做了殿前承旨,他通晓儒家学说,向朗廷献上文章求试,结果换任国子监丞的官职。

B.至道年间,任陕州通判,正好遇到夏人来侵犯边境,他率军队击败敌人;后来奉诏讨伐王均,督运军需有功而升任虞部员外郎。

C.王均叛乱被平定后,张估做了利州路转运使。后来任麟府路钤辖,他率兵迎击来犯之敌,大获全胜,受到皇帝褒奖和赏赐。

D.秦州李浚暴死,马知节推荐张佶前去赴任,于是皇帝任命他为左骐骥使,兼任秦州知府。到任后,设寨开拓疆境,边境的部族都非常怨恨。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州民有被诬杀人者,诏往按之,发擿奸伏,冤人得雪。

(2)佶御军抚民,甚有威惠,蜀人久犹怀之。

(3)又临渭置采木场,戎人不之争,移帐而去。

1.A(徙:迁居。)

2.C (介词,从。A项前者为介词,凭借;后者为连词,来。B项前者为助词,的;后者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前者为副词,表反问;后者为副词,表示婉商。)

3.C.

4.B(“夏人来侵犯边境,他率军队击败敌人”一事情不是在陕州通判任上)

5.(1)曹州有个被诬陷杀人的百姓,张估奉诏前去查究这个案件,揭发出隐藏的奸邪之人,蒙冤的百姓冤情得以洗刷。(每旬1分,关注句式和“按” “擿”“雷”的翻译。)

(2)张估治理军队安抚百姓,很有威望和恩惠,蜀地人很久都还怀念他。

(3)又靠近渭河采木场,戎人没有争抢这个地方,迁移帐房离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食。”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侍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十日 期:约定

B.天疾风 会:适逢

C.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而击之也 过:经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

C.D.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5.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1-4   DDBD

5.(1)有了像那样讲信用的国君(或“有国君像那样的讲信用”),能不归顺他吗?

(2)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饭,那朋友说:“好的”

(3)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办法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结,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噉。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噉,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噉。”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舍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损其息,贫者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平事:评议事情。子母:利息和本金。责券:求取借据。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君何为聚饮相咨嗟也 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 吾侪:我辈。

C.能偿者其息 捐:舍弃

D.贫者券还之 立:订立

2.下列各组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何忧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B.客偿博负 将以求吾大数也

C.若中心愿乎 非曰能,原学焉

D.至夜分,散去 良人,具告沛公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1)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2)吾侪保甲贷乙金

(3)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4)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2)尽取所偿负还之 (6)置酒,招所买田宅主毕至

A.(1)(3)(4)B.(2)(5)(6)

C.(1)(3)(5)D.(2)(4)(6)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差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5.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译文: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译文: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译文:

1. D     2. D     3.C     4. B

5.(1)天气非常寒冷,所以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2)卖酒的人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木更换服装等待死亡。

(3)卖酒的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 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靑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擧而尽,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輹、巨细强弱,无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诗不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淸丽奇伟,工举业百倍。元佑六年及第,调临安主薄。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随人,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祸悔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令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予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覇,子胥不,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2.下了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缺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__淡泊”的特点。

4.把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5.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C    3.C

4.(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

(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做不到。

(3)赏赐给他车马却推辞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

5.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说明遭遇困顿、忧患等迁变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孟德传

[宋] 苏轼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 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改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1. D     2.C    3.B

4.(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李迪字复古,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济,迪请发内藏库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__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开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 延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B.

C.D.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①迪深厚有器具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B.②③④C.②③⑥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__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1.B    2.D    3.C    4.D

5.(1)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__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①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大概错了!”

② (仁宗皇帝)下令不同意,但是认为他的胸襟很豪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遗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无已乎?”遂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两人坐 延:邀请。B.降跽过 谢:感谢。

C.立恭宿别 过:拜访。 D.而乐无乎此 加:超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B.

C.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1.B    2. C  3.C

4.(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会么不给我诗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