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江天一传

[清]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帓首,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已破,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谿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与他县相犄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谿,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嘱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女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吾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①金佥事公声:金声字正希,崇祯进士,后授御史,山东佥事,皆未就。后组织义军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②狼兵:明代以广西狼人组成的军队。狼人指明清时分布于广西一带的壮族。③唐藩自立:指明藩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一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令傅岩其才 奇:对……感到奇异

B.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 间:参与

C.于是清师以少骑天一于绩溪 缀:牵制

D.大帅天一甚急 购:悬赏捉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B.

C.D.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江天一“深沉多智”的一项是

①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 ②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③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 ④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

⑤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 ⑥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

A. ①②⑤B. ①③⑥C. ③④⑤D. 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天一很有才华,而且重视品德修养,曾说“一个读书人,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

就必然没有好文章”。面对贫寒的家境,家人既怨且叹,而江天一却不以为意。

B.同郡佥事金声非常赏识江天一,把抵御哗变“狼兵”一事交给他,江天一率领勇士奔跑了几十里,与哗变的“狼兵”展开激战,徽州城得以平安。

C.江天一被清兵俘获后,有人想放掉他,他说“我不死,祸且族矣”,表现了牺牲自己保全族人的品德;总督本不想问罪,但他义愤填膺,大声痛斥,最后坦然赴死。

D.本文中心明确,选材严谨,无论写江天一的贫而好学、深沉多智,还是写他的英勇

抗清、大义凛然,都围绕江天一优秀的道德品质或崇高的民族气节来写。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

②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吾母虑也。

1.B   2.B   3.C   4.C

5. ①他家里贫穷,房屋残破不堪,就亲自用畚箕挑土筑墙来居住。屋上盖的瓦片不齐全,大热天就暴晒在酷热的太阳中。

    ②哪里有和人一起共事而逃避灾祸的呢?希望你不要为我的母亲担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也。父进,建炎间从岳飞护卫八陵,转战江、淮间,积阶至武义大夫。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孝宗召见,太悦,赐战袍、金钱。

  开禧二年,下诏北伐,以殿帅郭倪招抚山东、京东,遣再遇与统制陈孝庆取泗州。再遇请选新刺敢死军为前锋,倪以八十七人付之。招抚司克日进兵,金人闻之,闭榷场、塞城门为备。再遇曰:“敌已知吾济师之日矣,兵以奇胜,当先一日出其不意。”孝庆从之。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泗有东西两城,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乃自以麾下兵从陟山径趋东城南角,先登,杀敌数百,金人大溃,守城者开北门遁。西城犹坚守,再遇立大将旗,呼曰:“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也,可速降。”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于是两城皆定。郭倪来飨士,出御宝刺史牙牌授再遇,辞曰:“国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且招抚得朝廷几牙牌来?”固辞不受。寻除环卫官。

倪调李汝翼、郭倬取宿州,复遣孝庆等继之。命再遇以四百八十骑为先锋取徐州,至虹,遇郭、李兵裹创旋,问之,则曰:“宿州城下大水,我师不利,统制田俊迈已为敌擒矣。”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将引还,再遇曰:“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宁死灵壁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再遇曰:“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金果以五千余骑分两道来,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灵壁北门,自领兵冲敌阵。金人见其旗,呼曰“毕将军来也”。遂遁。诸军发灵壁,再遇独留未动,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诸将问:“夜不火,火今日,何也?”再遇曰:“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

金兵七万在楚州城下,三千守淮阴粮,又载粮三千艘泊大清河。再遇谋知之,曰:“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夜二鼓衔枚至敌营,各携火潜入,伏粮车间五十余所,闻哨声举火,敌惊扰奔窜,生擒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嘉定十年,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卒,年七十。赠太尉,累赠太师,谥忠毅。

   《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招抚司日进兵          克:严格限定(日期)

B.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    旋:不久,很快

C.再遇督兵疾趋,灵壁      次:驻扎

D.乃遣统领许俊道趋淮阴    间:秘密地,暗中

20080522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毕再遇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

①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

②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

③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

④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

⑤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⑥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代名将毕再遇,不仅善于运筹帷幄,在战场上更是果敢骁勇,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B.在攻打泗州时,毕再遇巧用计谋,“声西击东”,收到奇效,先拿下泗州东城,西城则不战而克。

C.毕再遇觉得自己的任务是攻打徐州,如果死在灵壁南门,会被郭倪认为是不按预定线路行军,违背军令。

D.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毕再遇火烧敌人的粮车,断其给养,这一计策很像《三国演义》中曹操夜袭乌巢。

5.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

(2)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

(3)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

1.D(间:从小路。)

2.C(A两个“以”都是介词,用。B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C前一个“乃”是副词,才,就;后一个“乃”是副词,竟然。D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3.B(①说明再遇入仕的方式和超人的武艺;③说明再遇不计名利,一心为国。)

4.C(毕再遇的意思是宁肯死在抗金的战场上,也不死在逃跑的路上。)

5.(1)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发兵逼近泗州城。

  (2)宿州虽然没有取胜,但是兵家胜败无常,怎么能这么快挫伤自己的锐气!

(3)夜间能照见虚实情况,白天看不见烟尘,他们已经败逃不敢追赶,军队就可以安全行进,没有危险啦。

文言文参考译文

毕再遇,字德卿,是兖州人。他父亲毕进,在建炎年间跟随岳飞守卫皇家陵园,转战长江、淮河之间,一步步地升到武义大夫。再遇以恩庇补官,隶属侍卫马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的简称),武艺超人。宋孝宗召见他,见后很高兴,赏赐给他战袍和金钱。

开禧二年,皇帝下诏北伐,让殿帅郭倪招安山东、京东一带,派毕再遇和统制陈孝庆攻打泗州。毕再遇请求选用新征的敢死军作先锋,郭倪将八十七人给了他。招抚司限定期限进军,金人听说后,关闭边境的市场,堵上城门,作好准备。毕再遇说:“敌人已知道我方增派军队的时间,兵以奇取胜,应当提前一天出击,出其不意。”陈孝庆同意他的想法。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发兵逼近泗州城。泗州有东西两城,毕再遇让人将兵器、旗帜、船只摆在石屯下,装作要攻打西城的样子,却亲自带领部下从陟山直至东城南面的城墙下,自己先登上城,杀死几百死人,金人大败,守城的开北门逃走。西城还在坚守,毕再遇竖起大旗,高喊:“大宋的毕将军在此,你们都是中原的百姓,赶快投降。”很快有淮平县令用绳子从城上下来,请求投降,于是两座城都攻克啦。郭倪来犒赏士兵,拿出皇帝授的刺史牙牌授予毕再遇,再遇推辞说:“国家黄河以南失陷了八十一个州,现在攻下泗州两个城就得到一个刺史,按这样下去再拿什么来奖赏?再说您从朝廷那里得来几个牙牌啊?”坚决不接受。不久被任命为环卫官。

郭倪调李汝翼、郭倬攻打宿州,又派陈孝庆等作后援。命令毕再遇用四百八十个骑兵作先锋攻打徐州,到了虹地,遇到郭、李的士兵负伤败回,问他们,回答说:“宿州城下有大水,我军不利,统制田俊迈已被敌人捉住。”毕再遇领兵紧急前往,驻扎在灵壁,遇到陈孝庆屯兵在凤凰山,将带兵返回,毕再遇说:“宿州虽然没有取胜,但是兵家胜败无常,怎么能这么快挫伤自己的锐气!我奉招抚的命令攻打徐州,经过这里,宁可死在灵壁北门外,也不能死在南门外。”碰巧郭倪发信给陈孝庆,让他班师撤军,毕再遇说:“郭、李两人溃败,敌人一定追赶,我们应当伏击他们。”金军果然用五千骑兵分两路追来,再遇让敢死队二十人守住灵壁北门,自己领兵冲入敌阵。金人看见他的旗帜,喊到“毕将军来啦”。于是逃跑。各路军马离开灵壁,毕再遇独自留下没动,估计大军走了二十多里,就火烧灵壁。诸将问他:“夜间不点火,今天白天点火,为什么?”再遇说:“夜间能照见虚实情况,白天看不见烟尘,他们已经败逃不敢追赶,军队就可以安全行进,没有危险啦。你们哪里知道军队前进容易而撤退困难啊?”

金兵七万屯驻楚州城下,三千人守卫淮阴的粮食,又载着三千船粮食停泊在大清河中。再遇谋划说:“敌人比我军多十倍,难以用武力取胜,可以用计打败他们。”于是派统领许俊抄小路前去淮阴,夜间二更天衔枚到了敌营,各自带着火潜入,伏在五十辆粮车间,听到哨声点火,敌人惊慌逃走,活捉了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嘉定十年,从武信军节度使任上辞官。去世时,享年七十岁。追任太尉,后又追任太师,谥号忠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奉璧秦王 奏:上奏

B.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严厉

C.赵使者蔺相如 引 :引见

D.唯大王与群臣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蔺相如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倚柱,怒发上冲冠  ③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  

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⑤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 ①②③      B. ①③⑤C. ②③④D. 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料到秦王故意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池,赵国实际上不能得到。

B.蔺相如指出秦国自秦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国君,没有一个人有坚定的契约。

C.秦王召有司察看地图,指明从此以后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D.蔺相如请求受汤镬之刑,秦王自知理亏,权衡再三,没有杀他。

5.把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D(A奏:进献  B严:尊重  C引:拉,牵挽)

2.A(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  B、前一个是“趁机”,后一个是“经由,通过”, C、前一个是“因为”,后一个是“凭借”,D、前一个表承接,后一个表修饰)

3.B(②④说明蔺相如勇敢)

4.D(A “故意”不对,应为“只,不过”;B “坚明”不对,应为“坚守”;C “从此以后”不对,应为“从这到那”)

5.(1)权衡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国,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2)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3)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嫠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雎亡魏相秦,以怨魏齐①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②。魏王及公子惠之。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公子与魏王博回,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

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日:“赵王猎耳,非为寇也。”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日:“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魏有隐士日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候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日:“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赢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注释:①魏齐:魏国的相国。②芒卯:魏国将领。③博:古代一种游戏,与今天的掷色子赌输赢相似。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及公子之 患:担心B.公子闻之,往请,欲厚之 遗:赠送

C.公子侯生坐上坐 引:带领D.遍宾客,宾客皆惊 赞:赞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信陵君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①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②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③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④侯生摄敝衣冠,直上栽公子上坐,不让⑤公子颜色愈和 ⑥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A.①②⑥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⑤⑥

1.D(赞:介绍,引见)

2.B(B项均为介词,“因为”。A项,前者为连词“而且”,后者为连词,表因果;C项前者为代词,“他的”,后者为副词表推测,“大概”;D项前者为代词“的人”,后者为助词,表停顿)

3.C(①是对魏公子好客发挥作用的说明,④是侯生的表现,⑥市人的观点)

翻译:    ‘

    魏公子叫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嫠王的异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嫠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当时范雎从魏国逃出到秦国任秦相,因为怨恨魏相魏齐(屈打自己几乎致死)的缘故,就派秦军围攻大梁,击败了魏国驻扎在毕阳的__,使魏将芒卯战败而逮。魏王和公子对这件事十分担心。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徕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各国因公子肾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派兵谋犯魏国。

    有一次。公子跟魏王正在玩博戏,不想北边边境传来警报,说“赵因发兵进犯,将进入边境。一魏王立即停止博戏。就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公手劝阻魏王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又接着跟魏王玩博戏如同没发生什么事一样。可是魏王惊恐。心思全没放在博戏上。过了一会儿,又从北边传来消息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魏王听后大感惊诧,问道:“公子是怎么知道的?”公子回答说: “我的宾客中有个人能深入底里探封赵王的秘密。赵王有什么行动,他就会立即报告我.我遥此知道这件事。”从此以后,魏王畏惧公子贤能。不敢任用公子处理国家大事。

    魏国有个隐士叫侯赢,已经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公子听说了这个人。就派人去拜见,并想送给他一份犀礼。但是侯赢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终究不能因我看门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财礼。”公予于是就大接酒席,宴饮宾客。大家来齐坐定之后,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丰子上的左位.索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先生。侯先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表帽.就径直上了车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住,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想借此观察一下公子的态度。可是公子手握马缰建更加恭敬。侯先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场,希望委屈一下车马戢我去拜访他。”公子立即驾车前往进入街市,侯先生下车去会见他的朋友朱玄。他斜眯缝着眼看公子。故意久久地站在那里,同他的朋友聊天,同时暗暗地观察奔子。公子的面色更加争悦。在这个时候,魏国的将军、宰相、宗室大臣以及高朋贵宾坐满堂上。正等着公子举杯开宴。街市上的人都看到公子手握缰绳替候先生驾车。公子的随从人员都暗自责骂侯先生。侯先生看到公子面色始终不变,才告剐了朋友上了车。到家后,公子领着侯先生坐到上位上,并向全体宾客赞扬她介绍了侯先生,满堂宾客无不惊异。大家酒兴正浓时,公子站起来,走到侯先生面前举杯为他祝寿。侯先生趁机对公子说:“今天我侯赢为难公子也够劲了。我只是个城东门抱门插关的人,可是公 子委屈车马,素自在大庭广众之中迎接我,我本不该再去拜访朋友,今天公子竟屈尊陪我拜访他。可我也想成就公子的名声.故意让公子车马久久地停在街市中,借拜访朋灰来观察公子,结果公子更加谦恭。街市上的人都以为我是小人,而讥为公子是个高尚的人能礼贤下士啊。”在这次宴会散了后,侯先生便成了公子的贵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畴十三人皆已斩,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汉王,汉王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

上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臣追亡者耳。”上曰:“所追者谁也?” 曰:“韩信。”上复骂曰:“诸

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召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汉书·韩彭英庐昊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以策项羽 干:干谒,拜见B.上不欲天下乎 就:接近

C.滕公其言 奇:感到奇怪D.必欲长王汉中 王:称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梁率军渡过淮河,韩信手持宝剑追随他,在项梁部下,没有什么名声。

B.滕公和韩信交谈后,把他推荐给汉王,但汉王感到他没有什么出众的才能。

C.萧何为了追逃跑的韩信,没有向汉王报告,刘邦非常生气,像失掉了左右手。

D.韩信逃跑的主要原因是刘邦平日傲慢无礼,所以萧何劝刘邦拜韩信为将,礼仪一定要周全。

1.B(就:成就功业)

2.B(B项均为副词,“不过”“只是”。A项前者为主谓之间的助词,可不译,后者为结构助词,“的”;C项均为连词,前者表假设,“如果”,后者表转折,“虽然”;D项均为副词,前者可译为“竟然”,后者可译为。于是“就”)

3.D(韩信逃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得到汉王足够的重用和尊重)

翻译:

    等到项梁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梁部下,却没有名声。项梁战败,又隶属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罚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受牵连犯法应当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他就抬头看,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感到他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汉五,汉王任爷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j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郜不任用自己(他)。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盈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遮跑了。”.

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骂萧何道:“你逃跑,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遮跑,我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各路将领逃跑了几十人。您没去追一个;却去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看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呆在这里呢?”萧柯说:“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逃跑的。”汉王说:“我为了您的缘由。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任命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采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耿恭字伯宗,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及从弟驸马都尉秉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谒者关宠为戊己校尉,屯前王柳中城。恭至部,移檄乌孙,示汉威德。大昆弥已下皆欢喜,遣使献名马,及奉宣帝时赐公主博具,愿遣子入侍。恭乃发使赍金帛,迎其侍子。

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恭遣司马将兵三百人救之,道逢匈奴骑多,皆为所。匈奴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传语匈奴曰:“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五月,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

时焉耆、龟兹攻殁都护陈睦,北虏亦围关宠于柳中。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与匈奴共攻恭。恭励士众击之。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炙诸城上。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初,关宠上书求救,时肃宗新即位,乃诏公卿会议。司空第五伦以为不宜救。先是,恭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随王蒙军俱出塞。羌固请迎恭,诸将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与羌,从山北迎恭,遇大雪丈馀,军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殁,至玉门唯馀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邓众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及恭至洛阳,拜为骑督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道逢匈奴骑多,皆为所 殁:杀死

B.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 固:坚守

C.救兵不至,车师复 畔:通“叛”,背叛

D.恭励士众击之 走:逃跑

1.3.5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及奉宣帝时赐公主博具 五月,引兵据之

见渔人乃大惊,问从来 惠王患之,令张仪佯去秦

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 我范羌

蚓无爪牙利 然是说,余尤疑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耿恭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

①恭乃发使赍金帛,迎其侍子

②传语匈奴曰:“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

③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

④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乃引兵据之

⑤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励士众击走之

⑥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

A.①③④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车师投降后,设置西域督护,耿恭被任命为戊校尉,到任后,传檄乌孙国,宣示大汉威德,乌孙王派遣使者进献名马,并送儿子入侍汉朝。

B.匈奴攻破车师,杀死车师后王,耿恭凭借涧水据守疏勒城,用强弩发射毒箭杀死大量敌兵,又招募数千人直冲敌阵,匈奴骑兵被迫撤走。

C.车师背叛汉朝后,与匈奴一起进攻耿恭,耿恭处境艰难,粮食吃完后,就煮铠甲弓弩,吃皮革牛筋,他与吏士们上下齐心,同生共死。

D.耿恭在范羌救援下回归,路上遭到匈奴兵追击,他们且战且走,到达玉门关时,只剩下十三人。到达洛阳后,耿恭被授予骑督尉之职。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

(2)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

(3)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邓众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

1.D(走:使……逃跑)

2.B(A前“所”与后面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后“所”用在介词前,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B两个“乃”均为副词“于是,就”;C前“之”代词,后“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前“也”助词,表判断语气,后“也”,语助词,表示语气的舒缓顿宕)

3.C(①非军事方面;⑥只是一般的军事安排)

4.B(用毒箭射杀敌兵是在守卫金蒲城时发生的)

5.(1)正逢天降暴雨,耿恭乘风雨大作猛攻敌阵,杀伤的匈奴兵极多。

   (2)车师后王夫人的祖辈是汉人,因而常悄悄地给耿恭通报军情。

   (3)衣服鞋子都穿破了,身体瘦弱面色憔悴,中郎将郑众安排耿恭及部下等人洗浴更换衣帽。

文言参考译文:

       耿恭,字伯宗,从小就慷慨多计谋,有将师之才。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冬,骑督尉刘张率兵攻打车师国,请耿恭担任司马,耿恭与奉车都尉窦固及堂弟驸马都尉耿秉破降车师。这时开始设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就任命耿恭为戊校尉,驻扎在车师后王治所金蒲城,谒者关宠为己校尉,驻扎在车师前王治所柳中城。耿恭到任,发布文告给乌孙国,宣示汉室威德,乌孙国从国王大昆弥以下都非常高兴。派使者向东汉朝廷献名马,还送来汉宣帝时赠给昆弥右夫人——公主刘细君的博具,并愿派王子入侍皇帝。耿恭便派使者带着金银布帛,迎接其王子人侍汉朝皇帝。 

       第二年三月,北匈奴单于派左鹿蠡王率二万骑兵进攻车师,耿恭派司马带兵三百前往救援,路上,遭遇匈奴大军,寡不敌众,全军尽没。北匈奴杀死车师后王安得,又转兵攻打金蒲城(今新疆奇台西北)。耿恭亲自登城,指挥作战。他让部下把毒药涂到箭镞上,向匈奴兵喊话:“我们汉朝的箭是神箭,那些中箭的人一定必有异常的表现。”喊完,用强弩发射毒箭。匈奴兵中箭者,创口都因毒热而迅速溃烂。于是,大惊失色。正逢天降暴雨,耿恭乘风雨大作之际,猛攻敌阵,杀伤的匈奴极多。匈奴兵震恐,互相之间说:“汉兵像神一样,真可怕啊!”于是撤兵而去。耿恭认为疏勒城傍有涧水可以坚守。五月,就领兵占据了疏勒城。七月,匈奴兵又来进攻,耿恭招募数千敢死队员直闯敌阵,匈奴骑兵逃散败走。

       当时焉耆、龟兹进攻并杀死了汉西域都护陈睦,北匈奴在柳中包围了关宠。正赶上明帝驾崩,救兵不到,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合兵进攻耿恭。耿恭激励将士赶走敌人。车师后王夫人的祖辈是汉人,因而常悄悄地给耿恭通报军情,并私下供给汉军粮饷。数月之后,汉兵粮食用完,陷入困境,于是煮铠甲和弓弩,吃皮草牛筋。耿恭与士兵以诚相待同生共死,因而全城上下,协力同心。而军士渐渐死亡,只剩下几十人。单于知道耿恭困顿不堪,想招降他,派使者对他说:“你若投降,就封你为白屋王,把女儿嫁给你做妻子。”耿恭将单于使者骗上城来,亲手将其杀死,在城上用火烤他的肉吃,使者下属望见此情形,大哭而去。单于大怒,增兵围城,但始终未能攻下。

       当初,关宠上书请求派兵来救。当时肃宗刚刚继位,于是招来公卿一同商议。司空第五伦认为不宜出兵救援。先前耿恭曾派遣所部军吏范羌回敦煌领取军士寒衣,范羌随王蒙的军队出塞。范羌坚决请求返回迎接耿恭,诸将不敢前进,无奈王蒙只得分兵两千给范羌去营救耿恭。范羌从天山北道进军,遇大雪深丈余。军队刚好到达疏勒城下。城中听到兵马声,以为匈奴攻城。非常害怕。范羌在城下大喊:“我是范羌,大汉朝派遣军队来迎接校尉来了。”城中皆呼万岁。开门,与援军相与痛哭。此时,城中仅余二十六人。第二天,耿恭一同东归。敌兵追赶骚扰,汉军且战且行。耿恭的人马将士素来饥饿困顿,从疏勒出发时尚有二十六人,一路上又死去很多,三月到玉门关时,仅剩了十三人。而且衣服鞋子都穿破了,身体瘦弱面色憔悴,中郎将郑众安排耿恭及部下等人洗浴更换衣帽。等到耿恭到了洛阳,被授予骑督尉的职位。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形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旬余,至百②欲居之以为利,而其直③市中游侠儿得佳者养之④大喜,归⑤殚其地之⑥一狼其中⑦入之愈深,其见奇⑧左右欲相如⑨己而非人,俗之同病⑩且庸人尚臣请璧归赵君将哀而之乎

A:①③④⑥⑧/②/⑤⑦/⑨⑩/ B:①③⑥⑧/②/④⑤⑦/⑨⑩/ C:①④⑥⑧/②③/⑤⑦/⑨⑩ D:①④⑥⑧/③/②/⑤⑦/⑨⑩/

阅读文段,完成1—4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20080805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谐》者,怪者也 志:记载

B.而飞 怒:发怒,动气

C.则为之舟 芥:小草

D.莽苍者 适:往

2.比较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鹏之背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这二虫又何知 ④风之积也不厚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B.

C.D.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鸟也——这是鸟

B.而后乃今培风——然后才能乘风

C.其正色邪——那是(天地)真正的颜色吗

D.三月聚粮——三月份就储备粮食

1—4 BDB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如?亮吉三千里外,每有著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之客,以求一时之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惟吾年长,忧患频集,坐此不逮足下耳。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仕之日,尚复六年。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每览子桓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及长沙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则携素册以到枕。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非门外入,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又或放情于博弈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韦宏嗣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每以__,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①顾影促步:形容风流自赏。 ②子桓:魏文帝曹丕的字。

③长沙:东晋长沙郡公陶侃。 ④烛就跋:蜡烛将尽。⑤劳瘁:劳苦而精疲力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求一时之 怜:爱慕B.惟吾年长 差:差别

C.非门外入 刺:名片D.常自思 间:有时

2. 文中“ 坐此不逮足下耳” 的“坐”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坐“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停车坐爱枫林晚B.项王、项伯东向坐

C.坐法而去官D.侯嬴直上坐,不让。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洪亮吉“平生志向”和“并日而学”的一组是 ( )

A.

B.

C.

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与倾慕,然而摆脱了一般书信的客套,表明自己所关注的唯在学问之事。

B.作者引述曹丕和陶侃的话,不仅以古论今,说明光阴宜惜的道理,同时借古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C.第三段末尾以门外车马往来之声以及公卿所居之地与作者的孤寂落寞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作者对不善于迎合世俗的苦恼。

D.文章末段引征扬子云和韦宏嗣两个历史人物,用以证明学问之事可以不朽,远胜于媚世取荣和徒损精力于游戏。

5.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

译文:

(2)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

译文:

(3)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

译文:

1、B(差:稍)   

2、A(因为)

3、D(A第二句表明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 B第二句是陶侃的话,C第一句是说世之所谓高士的行为。)

4、C(最后一句与文意不符,实际上是表现作者不与世俗为伍的气节。)

5、(1)长大后认真思考、聚精会神、废寝忘食,来寻求一点学问上的收获

(2)有的人对富贵权势用尽心思,有的人为求取功名而操劳心志

(3)这两个人,把心思放在他们的特长上,抛弃他们所不擅长的东西,(这)是值得人羡慕的啊。

参考译文:

季逑阁下:近来用功如何?我在数千里之外,每有著述,还未提笔之时,心里就挂念着你啊。虽然你我才能、天赋早已注定,然而我也深深地仰慕你啊!

我们这些人的爱好和崇尚相符合,嗜好和欲望又少。年轻时不随从那些装模作样卖弄姿态,自我欣赏(边走边回顾自己的影子)之人,以求得世人一时的爱慕;长大后认真思考、聚精会神、废寝忘食,来寻求一点学问上的收获。只是我略微年长一些,忧虑又多,因为这个缘故不及足下。然而三十四岁的年龄,距离强仕之年,还又有六年。向上也希望能竭尽自己的智力,展示微薄的力量,来报恩于先人;向下希望留名声于史册,传布我的姓名于天下而使生我的父母不惭愧。

每每读到曹丕的观点:“日月在天上消逝,形体相貌在人间衰亡,忽然与万物化而为一。”以及陶侃的论述:“沉溺游乐,饮酒无度,活着的时候无益于当时,死了以后不能留名于后世,这是自暴自弃啊。”感念这些话,掩卷而悲,于是把一天作两天用,勤奋学习。

又加上受雇于人的余暇时间,还有富余的空闲时间,由于我粗野的本性,原本就缺乏知心的朋友,(因此得以)鸡叫时就随着黑影披衣起床,蜡烛烧完了就带着书卷睡觉。衣上落满了虱子,虽多却不嫌;浮尘凝集,每日都有一寸厚。不是门外来客人,巷侧有车辆经过,不知自己处在京邑之内,住的地方界于公卿之间啦。

人的智慧和力量有限,当今的所谓的名士,有的人对富贵权势用尽心思,有的人为求取功名而操劳心志,富贵高名(操纵于别人之手的东西)还没有得到,自己的身体精力就已经衰竭了。又有人放纵个人的情感爱好于棋类游戏的乐趣之中,消磨生命于花鸟的钻研之中,劳苦相同,岁月也都荒废了。像这样都是浮华不实的人的过失啊。我有时想,假使扬雄改变研究经学而来讨好世俗的人,未必可以胜过汉朝朝廷的那些人,将失去深沉的思考。韦昭放弃写作的特长去下棋,未必能成为吴国的头等人才,而一并丢掉了逐渐熏陶的作用。这两个人,把心思放在他们的特长上,抛弃他们所不擅长的东西,(这)是值得人羡慕的啊。每每以此来宽慰自己,也只敢告诉阁下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已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太祖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三年,太祖既破张绣,东禽吕布,定徐州,遂与袁绍相拒。……绍退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入动静变于常 动静:动作或说话的声音

B.其辞 悖慢 悖慢:无理而傲慢

C.从容饰智 从容:不慌不忙;镇静

D.相持虽不能久安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荀彧远见超群、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

①殆有他虑。②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其非人,虽强易弱。③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④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⑤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多侧面描写的笔法,绘出了荀彧这个卓识非凡、远见超群的智者形象。

B.荀彧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曹操在器量上、谋略上、武装力量上、品德上都胜过袁绍,使曹操增添了抗袁信心,因此他非常高兴。

C.荀彧在分析曹操的德行时,指出曹操能以大仁待人,推诚心不虚美,自身行为谨慎节俭,而对有功的人却不吝啬,所以天下品德忠正,讲求实效的人才全都愿为曹操效力。

D.曹操还为袁绍侵扰关中地区,以那里的少数民族作乱,引诱南方的蜀郡与汉中郡与之联合,自己寡不敌众,荀彧又为其分析了韩遂,马超等必各拥众自保的形势。

5.把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A动静:指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动   C、从容:从门面上,意即用智者装饰门面。相持:保持)

2.A(介词,因为;介词,用,行。B副词,已经。 C、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D介词,表比较,译为“比”) 

3.B (②是对“古之成败者”的看法 ③是对袁绍做法的看法。均非远见、预料。) 

4.B(“武装力量”是国家的正规军队及其他武装组织的总称。这里应为“战斗力”。)

5.(1)您用人通达不拘一格,只要才能合适就任其职。

(2)而您临大事能当机立断,随机应变,因事制宜。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