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书《孟德传》后

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

余闻忠、万、云安多虎,有妇人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有虎自山上驰下,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其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不敢食,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子瞻题。

注:子由:即苏轼之弟苏辙。

20080527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余闻忠、万、云安多虎 曩:从前

B.而儿,竟不知怪 痴:痴呆

C.意虎之食人,必先之以威 被:施与

D.必坐守之,以其醒 俟:等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围绕子由写的《孟德传》中“虎畏不惧己者”一事展开议论,认为老虎吃人,必定要先“被人以威”,只要人不害怕老虎的威风,老虎就不会吃人。

B. 苏轼的散文平易流畅,读起来毫无艰涩、局促之感。本文借议论来说理,据事推理,富有意趣。

C. 苏轼认为,老虎不敢吃人且怕人的主要原因是人在气势和心理上首先占了上风,老虎的威风自然就消失了。我们平常说的“无知者无畏”也就是这个道理。

D. 子由在《孟德传》中借孟德之口阐述了一个观点:人只要不怕死,什么猛兽都不会怕。而苏轼在本文中对此怀疑态度,觉得这是未经验证的毫无根据的说法。

4.将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

译文:

(2)有妇人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译文:

(3)是人非有以胜虎,其气已盖之矣。

译文:

5.苏轼在文中探讨了“猛虎畏人”的说法,其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答:

1.答案为B。“痴”的意思是天真。

2.A组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转折,后者表并列。B组的“之”均为代词,都代老虎。C组的“以”前者为目的连词,译为“来”,后者为介词,译为“用”“拿”,D组的“其”均为代词,前者的“其中”的意思是,后者是代“喝醉酒的人”。答案为B。

3.答案为D。因为苏轼在文中是认同《孟德传》中的观点的。

4.(1)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

  (2)有个妇人白天把自己的两个小孩放在沙地上玩耍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

  (3)这些人不是真有胜过老虎的地方,而是气势盖过它罢了。

5.依据是三个具体事例:①两个小儿不畏虎,虎只得怏怏离去。②醉者不醒,虎亦不食。③有人黑夜错把老虎当猪狗而以杖击之,虎仓皇逃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楚狱。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郎陵侯藏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是时显宗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无敢以情恕者。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帝乃召朗入,问曰:“建等即如是,忠、平何故引入。”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帝曰:“即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耶?朗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帝怒骂曰:“吏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恶大故,臣子所宜同疾,今出之不如入之。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及得失,皆长跪言.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忤陛下者。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

(节选自《后汉书·寒朗传》,有改动)

注:①考案:审处。②楚狱:汉光武帝刘秀儿子刘英为楚王。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楚王因谋逆被废自杀,因这一案件受牵连而被处罚的人“以千数”。③显宗:汉明帝刘庄。④陷入:定罪判刑。⑤物色:指形貌、模样。⑥大故:大事。⑦出之:古代称有罪不判,重罪轻判为出罪;称无罪判刑,轻罪重判为入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专为忠、平所 诬:诬陷

B.以自明 冀:希望

C.左右方去 引:拉

D.帝意 解:解释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试建等物色独问忠、平B.①上言建等无奸

②(屠)刀劈狼首 ②陈胜、吴广谋曰

C.①陛下大恩,裁止身D.①口虽不言,仰屋窃叹

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视其左右,来记之者已少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寒朗执法严明、事实求是的一组是 ( )

①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 ②乃上言建等无奸

③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 ④是以考一连十

⑤陛下大恩,裁止于身

A.①④⑤B.②③C.①②④D.②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寒朗和三府的属官一起审查处理楚王刘英谋逆一案的案犯,颜忠、王平等人的供词中牵连耿建等四位大臣。皇上知道后非常气怒,令寒朗等把与案子有牵连的人一律被定罪判刑。

B.由于耿建等四人否认与忠、平相见,寒朗就单独提审忠、平,问四人的模样如何,发现了他们编造假供诬告四人的情况。

C.寒朗据实情上奏,说明耿建等四人并没有参与谋反。后来又向皇上分析忠、平编假供的动机,并解释审查完耿建等四人而没有及时禀告的原因。

D.寒朗不怕皇上发怒,直言强谏,指出楚王一案牵连,已经造成不少冤案,而大臣怕负责任,不敢说真话。皇上听了有所悔悟,亲自到洛阳狱审理案情,将一千多名无辜的人释放出狱。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敢以情恕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解:缓解、消解。

2.D  前一个“而”为转折关系,后一个“而”为承接关系。

3.B  ①为现实  ④为现实  ⑤谈皇帝行为

4.A  最后一句不实。

5.(1)没有人敢按照实情宽大处理。

(2)四位大臣没有犯罪,为什么不早些上奏,案子审理完了,还(把他们)长久地关押到现在呢?

(3)臣自知必遭灭族,不敢多连累别人,只诚恳地希望陛下醒悟罢了。

参考译文: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永平年间,寒朗以谒者身份代理侍御史,与太尉、司徒、司空属官共同审理楚王谋反案。

颜忠、王平等供词牵连到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藏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刘建等人的供词说没有与颜忠、王平见过面。当时显宗大怒,官吏害怕,凡有牵连的人,一律陷入案中,没有人敢以实情宽大处理。寒朗同情他们的冤屈,试用刘建的形貌单独审问颜忠、王平,而两个人错愕竟认不出来。寒朗知其中有诈,于是上书说刘建等没有奸情,纯粹是颜忠、王平二人所诬陷,并怀疑天下无辜受牵连的大多如此。显宗就召寒朗进宫,问道:“刘建等即便如此,颜忠、王平等人为什么要牵连他们?”寒朗答道:“颜忠、王平自知所犯的是大逆不道之罪,所以牵连的人很多,希望表明自己无罪。”显宗道:“即使如此,四位大臣没有犯罪,为什么不早些上奏,案子审理完了,还(把他们)长久地关押到现在呢?”寒朗答道:“我虽考察他们没有事,但是担心国内还有别人揭发他们的奸情,所以不敢及时报上来。”显宗发怒骂道:“竟这样模棱两可,快拿下去!”左右的侍卫正要将寒朗拉下去,寒朗说:“希望讲一句话后死。小臣不敢欺君,只是想帮助国家罢了。”显宗问道:“谁和你一起写的奏章?”寒朗回答道:“臣自知必遭灭族,不敢多连累别人,只诚恳地希望陛下醒悟罢了。我看到考囚在案里,都说谋逆__是天大的罪恶,臣子都应该痛恨,拷问无罪放出不如按供词抓捕进去,可以不承担责任。因此拷问一个连累十个,拷问十个连累百个。又公卿朝会时,陛下问及得失,都是长跪在地下说,旧制叛逆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才只办本人的罪,这是天下最大的幸运。等到回到家里,口里尽管不说,却仰头吧息,没有哪个不知道下狱者多冤枉的,但没有敢忤逆陛下的人。我现在把要说的说了出来,的确是死而无悔。”显宗怒意消解,下诏叫寒朗出去。两天后,显宗亲自到洛阳狱中审录囚徒,释放出千余人。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子刘子自传

刘禹锡

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日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

初,禹锡既冠,举进士,一幸中试。间岁,又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官司间旷,得以请告奉温清。是时年少,名浮于实,士林荣。及丁先尚书忧,迫礼不死,因成痼疾。既免丧,相国扬州节度使杜公领徐、泗,素相知,遂请为掌书记。捧檄入告,太夫人曰:“吾不乐江淮间,汝宜谋之于始。”因白丞相以请,曰:“诺。”居数月而罢徐、泗;而河路犹艰,遂改为扬州掌书记,涉二年而道无虞,前约乃行,调补京兆渭南主簿。明年冬,擢为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春,德宗新弃天下,东宫即位。时有寒隽王叔文,以善奕棋得通籍博望,因间隙得言及时事,上大奇如是者积久,众未之知。至是起苏州掾,超拜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遂阴荐丞相杜公为度支、盐铁等使。翊日,叔文以本官及内职兼充副使。未几,特迁户部侍郎,赐紫,贵振一时。予前已为杜丞相奏署崇陵使判官,居月馀日,至是改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等案。初,叔文北海人,自言猛之后,有远祖风,唯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以为信然。三子者皆予厚善,日夕过,言其能。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即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

时上素被疾,至是尤剧。诏下内禅,自为太上皇,后谥日顺宗。东宫即皇帝位,是时太上久寝疾,宰臣及用事者都不得召对。宫掖事秘,而建桓立顺,功归贵臣。于是叔文首贬渝州,后命终死。予出为连州,途至荆南,又贬朗州司马。居九年,诏征,复授连州。后被足疾,改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注]①温清:冬天温暖,夏天清凉。②寒隽:出身寒微的杰出人物。③通籍博望:可以进出太子的宫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汉景帝贾夫人子胜 先:祖先

B.拜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 超:破格

C.日夕,言其能 过:经过

D.东宫即皇帝位,是时太上久疾 寝: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刘禹锡才华横溢,二十多岁时一次性考中进士,隔了一年,又在吏部取士科考中考核合格,就此登上了仕途

B.刘禹锡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先是因丁尚书事件染成痼疾,后又因王叔文事件遭逢

贬官,经历颇为曲折。

C.王叔文实为治国大才,在其施政过程中,举措很得民众认同,后因宫廷之变,最终

被赐死。

D.刘禹锡在自传中,大书特书王叔文事迹,并非文思旁逸,实为借人立言,王叔文之理想.亦为刘禹锡之情怀。

4.把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乐江淮间,汝宜谋之于始

译文:

(2)而河路犹艰,遂改为扬州掌书记,涉二年而道无虞,前约乃行

译文:

(3)如是者积久,众未之知

译文:

(4)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过:交往,相处)

2.D.同,和(A.因此/趁机,趁此。B.就/地,表修饰。C.代词,我/代词,他。

3.B.(“先是因丁尚书事件染成痼疾”有误,原文是因父亲去世伤心而成痼疾)

4.(1)我不喜欢江淮一带地方,你从开始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2)但是河路还很难走,就改做扬州掌书记,过了两年道路畅通,前面的约定才(得以实现。

   (3)(他们)像这样(交往)很久了,众人都不知道(这件事)

   (4)叔文确实善于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能以口才说动他人。

【参考译文】

子刘子自传

刘子名禹锡,字梦得。祖先是汉景帝贾夫人的儿子刘胜,受封为中山王。谥号为“靖”,子孙因此封为中山人。

当初,我二十多岁,应考进士,幸而一次得中。隔了一年,又以文才经吏部取士科考试合格,被授予太子校书的官职。我官事清闲,有时间侍奉父母,问寒问暖。我当时年轻,名声超过实际,在读书人中享有盛誉。及至遭逢父亲去世,我迫于礼教而不敢轻死,因伤心父亡而得了久治不愈的病。我守丧期满后,正逢宰相、扬州节度使杜佑兼管徐州和泗州,由于我和他素来互相了解,就经请求后去出任掌书记。我捧着任命的文书进去禀告母亲,母亲说:“我不喜欢江淮一带地方,你从开始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我就禀告丞相,以请求照顾。丞相说:“可以。”过了几个月就离开了徐州、泗州的官职,但是由于河路还难走,就改做扬州掌书记,过了两年,道路畅通,前约才得以实现,我就调补为渭南县主簿。第二年冬天,我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春,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即位。当时有出身寒微、才华出众的王叔文,以擅长下棋,得以进出太子的宫苑。因有机会与太子李诵谈论时事,李诵非常赏识他。他们这样交往很久了,众人都不知道。到这时王叔文由苏州府属官,破格提拔为起居舍人,充任翰林学士。于是他密荐丞相杜佑,任度支、盐铁等使。第二天,王叔文以翰林学士及起居舍人兼任度支、盐铁副使。不久,又特升任户部侍郎,皇帝赐他紫服,富贵名振一时。我以前已由杜丞相奏请委派为崇陵使判官,任职一个多月,到这时改任屯田员外郎,兼管度支、盐铁等方面的公事。当初,王叔文是北海人,自称是王猛的后代,具有远祖的风度。只有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认为确实如此。这三位都和我交情深厚,日夕相处,称赞王叔文的才能。叔文确实善于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能以口才说动他人。得到重用后,从春到秋,他所采取的革新措施,人们都认为是无可非议的。

当时,皇帝经常遭遇疾病,到这时病情加剧。下诏让位,自为太上皇,死后谥为顺宗。太子李纯即皇帝位。这时太上皇的顺宗久病卧床,宰相、大臣和百官都不得召对。宫廷事情诡秘,像东汉桓帝和顺帝那样,拥立新君的功劳完全归于宦官。于是,王叔文首先被贬到渝州,后来又被诏命赐死。我被贬为连州刺史,走到荆南,又被贬为朗州司马。过了九年,朝廷下诏起复,再授连州刺史,以后遭遇足疾,改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3题。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君之赐乎?”于是齐侯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贵显时,置郭常稔之田千亩 负:背倚

B.君之赐乎 彰:表彰

C.予尝晏子好仁 爱:仰慕

D.独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高:推崇

2.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是 ( )

3.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起首即点明范仲淹乐善好施的性格特点,并次第分叙置义田的目的、管理措施及分配原则,缕缕叙来,有条不紊,显示了范仲淹以治国的雄才大略移来治理“义田”时的游刃有余。

B.范仲淹存有购置“义田”的志向二十年,但“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只得以“施贫活族之义”传给子孙,由子孙实现他的理想。

C.文章先以晏子与范仲淹作正面比较,阐明范仲淹之“义”超过古之贤人晏子之“仁”;再以当世三公九卿和士大夫的“万钟禄”、“奉养之厚”、“止乎一己”的自私与偏狭来反衬范仲淹的高义。

D.末段称颂范仲淹“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而作者偏偏只取他设置义田一事来写,“独高其义”,是把他平生的大功大业,与设置义田这件小事作对比,从而更加突出这件事不寻常的意义。

1.B (彰显)   

2.A (皆为助词,插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那 / 假如   C、拿,介词 / 地,表修饰连词    D、比,介词 / 被,介词)   

3.B(“由子孙实现他的理想”错)

参考译文:

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当他贵重显达之时,购置近城保收的良田一千亩,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账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的发给五十千线,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线;娶儿媳妇的发给三十千线,再娶的发给十五千线;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钱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的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

当初,范公还未贵重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而无力实现长达二十年之久。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他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孙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儿子而已。

古时候晏平仲乘破车、驾瘦马。陈桓子说:“这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啊。”晏子回答说:“自从我显贵以后,父系的亲族,没有不坐车的人;母系的亲族,没有衣食不足的人;妻子的亲族,没有挨饿受冻的;齐国的士子,等待我的接济而点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像这样,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呢?还是彰明君主的赏赐呢?”于是齐君使用晏子的酒杯,罚桓子饮酒。我仰慕晏子好行仁德,齐君了解贤者,而桓子能认错服义。又仰慕晏子的仁德有亲疏层次之分,而言辞有井然的次序:先说父系亲族,后说母系亲族,再说妻子的亲族,最后才提到关系疏远的贤者。孟子说:“由爱自己的亲人而施仁德于民众,由对民众仁德而爱惜世间万物。”晏子的作为接近于这一点啊。现在从范文正公的购置义田这件事来看,是比晏平仲还要贤明啊。他施行的规模的久远和全面,恐怕是要超过晏子的。

啊!当今世上那些身居三公职位,享受万钟禄米的人,他们宅第的雄伟,车驾的华丽,歌妓的众多,妻儿的富有,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不能登门的,难道还少吗?何况说帮助疏远的贤者呢?地位在他们以下的是卿,是大夫,是士,禄米的充裕,享用的丰富,也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拿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的,难道少吗?何况对于其它的人呢?这些人都是范文正公的罪人啊!

范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业绩流布边境,功名传遍天下,后代一定会有史官记载的,我可以不用赘述了。唯独敬仰推崇他的道义,因而记叙“义田”之事以留赠世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江天一传

[清]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帓首,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已破,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谿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与他县相犄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谿,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嘱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女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吾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①金佥事公声:金声字正希,崇祯进士,后授御史,山东佥事,皆未就。后组织义军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②狼兵:明代以广西狼人组成的军队。狼人指明清时分布于广西一带的壮族。③唐藩自立:指明藩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一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令傅岩其才 奇:对……感到奇异

B.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 间:参与

C.于是清师以少骑天一于绩溪 缀:牵制

D.大帅天一甚急 购:悬赏捉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B.

C.D.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江天一“深沉多智”的一项是

①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 ②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③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 ④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

⑤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 ⑥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

A. ①②⑤B. ①③⑥C. ③④⑤D. 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天一很有才华,而且重视品德修养,曾说“一个读书人,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

就必然没有好文章”。面对贫寒的家境,家人既怨且叹,而江天一却不以为意。

B.同郡佥事金声非常赏识江天一,把抵御哗变“狼兵”一事交给他,江天一率领勇士奔跑了几十里,与哗变的“狼兵”展开激战,徽州城得以平安。

C.江天一被清兵俘获后,有人想放掉他,他说“我不死,祸且族矣”,表现了牺牲自己保全族人的品德;总督本不想问罪,但他义愤填膺,大声痛斥,最后坦然赴死。

D.本文中心明确,选材严谨,无论写江天一的贫而好学、深沉多智,还是写他的英勇

抗清、大义凛然,都围绕江天一优秀的道德品质或崇高的民族气节来写。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

②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吾母虑也。

1.B   2.B   3.C   4.C

5. ①他家里贫穷,房屋残破不堪,就亲自用畚箕挑土筑墙来居住。屋上盖的瓦片不齐全,大热天就暴晒在酷热的太阳中。

    ②哪里有和人一起共事而逃避灾祸的呢?希望你不要为我的母亲担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也。父进,建炎间从岳飞护卫八陵,转战江、淮间,积阶至武义大夫。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孝宗召见,太悦,赐战袍、金钱。

  开禧二年,下诏北伐,以殿帅郭倪招抚山东、京东,遣再遇与统制陈孝庆取泗州。再遇请选新刺敢死军为前锋,倪以八十七人付之。招抚司克日进兵,金人闻之,闭榷场、塞城门为备。再遇曰:“敌已知吾济师之日矣,兵以奇胜,当先一日出其不意。”孝庆从之。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泗有东西两城,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乃自以麾下兵从陟山径趋东城南角,先登,杀敌数百,金人大溃,守城者开北门遁。西城犹坚守,再遇立大将旗,呼曰:“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也,可速降。”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于是两城皆定。郭倪来飨士,出御宝刺史牙牌授再遇,辞曰:“国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且招抚得朝廷几牙牌来?”固辞不受。寻除环卫官。

倪调李汝翼、郭倬取宿州,复遣孝庆等继之。命再遇以四百八十骑为先锋取徐州,至虹,遇郭、李兵裹创旋,问之,则曰:“宿州城下大水,我师不利,统制田俊迈已为敌擒矣。”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将引还,再遇曰:“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宁死灵壁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再遇曰:“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金果以五千余骑分两道来,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灵壁北门,自领兵冲敌阵。金人见其旗,呼曰“毕将军来也”。遂遁。诸军发灵壁,再遇独留未动,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诸将问:“夜不火,火今日,何也?”再遇曰:“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

金兵七万在楚州城下,三千守淮阴粮,又载粮三千艘泊大清河。再遇谋知之,曰:“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夜二鼓衔枚至敌营,各携火潜入,伏粮车间五十余所,闻哨声举火,敌惊扰奔窜,生擒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嘉定十年,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卒,年七十。赠太尉,累赠太师,谥忠毅。

   《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招抚司日进兵          克:严格限定(日期)

B.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    旋:不久,很快

C.再遇督兵疾趋,灵壁      次:驻扎

D.乃遣统领许俊道趋淮阴    间:秘密地,暗中

20080522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毕再遇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

①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

②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

③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

④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

⑤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⑥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代名将毕再遇,不仅善于运筹帷幄,在战场上更是果敢骁勇,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B.在攻打泗州时,毕再遇巧用计谋,“声西击东”,收到奇效,先拿下泗州东城,西城则不战而克。

C.毕再遇觉得自己的任务是攻打徐州,如果死在灵壁南门,会被郭倪认为是不按预定线路行军,违背军令。

D.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毕再遇火烧敌人的粮车,断其给养,这一计策很像《三国演义》中曹操夜袭乌巢。

5.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

(2)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

(3)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

1.D(间:从小路。)

2.C(A两个“以”都是介词,用。B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C前一个“乃”是副词,才,就;后一个“乃”是副词,竟然。D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3.B(①说明再遇入仕的方式和超人的武艺;③说明再遇不计名利,一心为国。)

4.C(毕再遇的意思是宁肯死在抗金的战场上,也不死在逃跑的路上。)

5.(1)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发兵逼近泗州城。

  (2)宿州虽然没有取胜,但是兵家胜败无常,怎么能这么快挫伤自己的锐气!

(3)夜间能照见虚实情况,白天看不见烟尘,他们已经败逃不敢追赶,军队就可以安全行进,没有危险啦。

文言文参考译文

毕再遇,字德卿,是兖州人。他父亲毕进,在建炎年间跟随岳飞守卫皇家陵园,转战长江、淮河之间,一步步地升到武义大夫。再遇以恩庇补官,隶属侍卫马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的简称),武艺超人。宋孝宗召见他,见后很高兴,赏赐给他战袍和金钱。

开禧二年,皇帝下诏北伐,让殿帅郭倪招安山东、京东一带,派毕再遇和统制陈孝庆攻打泗州。毕再遇请求选用新征的敢死军作先锋,郭倪将八十七人给了他。招抚司限定期限进军,金人听说后,关闭边境的市场,堵上城门,作好准备。毕再遇说:“敌人已知道我方增派军队的时间,兵以奇取胜,应当提前一天出击,出其不意。”陈孝庆同意他的想法。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发兵逼近泗州城。泗州有东西两城,毕再遇让人将兵器、旗帜、船只摆在石屯下,装作要攻打西城的样子,却亲自带领部下从陟山直至东城南面的城墙下,自己先登上城,杀死几百死人,金人大败,守城的开北门逃走。西城还在坚守,毕再遇竖起大旗,高喊:“大宋的毕将军在此,你们都是中原的百姓,赶快投降。”很快有淮平县令用绳子从城上下来,请求投降,于是两座城都攻克啦。郭倪来犒赏士兵,拿出皇帝授的刺史牙牌授予毕再遇,再遇推辞说:“国家黄河以南失陷了八十一个州,现在攻下泗州两个城就得到一个刺史,按这样下去再拿什么来奖赏?再说您从朝廷那里得来几个牙牌啊?”坚决不接受。不久被任命为环卫官。

郭倪调李汝翼、郭倬攻打宿州,又派陈孝庆等作后援。命令毕再遇用四百八十个骑兵作先锋攻打徐州,到了虹地,遇到郭、李的士兵负伤败回,问他们,回答说:“宿州城下有大水,我军不利,统制田俊迈已被敌人捉住。”毕再遇领兵紧急前往,驻扎在灵壁,遇到陈孝庆屯兵在凤凰山,将带兵返回,毕再遇说:“宿州虽然没有取胜,但是兵家胜败无常,怎么能这么快挫伤自己的锐气!我奉招抚的命令攻打徐州,经过这里,宁可死在灵壁北门外,也不能死在南门外。”碰巧郭倪发信给陈孝庆,让他班师撤军,毕再遇说:“郭、李两人溃败,敌人一定追赶,我们应当伏击他们。”金军果然用五千骑兵分两路追来,再遇让敢死队二十人守住灵壁北门,自己领兵冲入敌阵。金人看见他的旗帜,喊到“毕将军来啦”。于是逃跑。各路军马离开灵壁,毕再遇独自留下没动,估计大军走了二十多里,就火烧灵壁。诸将问他:“夜间不点火,今天白天点火,为什么?”再遇说:“夜间能照见虚实情况,白天看不见烟尘,他们已经败逃不敢追赶,军队就可以安全行进,没有危险啦。你们哪里知道军队前进容易而撤退困难啊?”

金兵七万屯驻楚州城下,三千人守卫淮阴的粮食,又载着三千船粮食停泊在大清河中。再遇谋划说:“敌人比我军多十倍,难以用武力取胜,可以用计打败他们。”于是派统领许俊抄小路前去淮阴,夜间二更天衔枚到了敌营,各自带着火潜入,伏在五十辆粮车间,听到哨声点火,敌人惊慌逃走,活捉了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嘉定十年,从武信军节度使任上辞官。去世时,享年七十岁。追任太尉,后又追任太师,谥号忠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奉璧秦王 奏:上奏

B.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严厉

C.赵使者蔺相如 引 :引见

D.唯大王与群臣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蔺相如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倚柱,怒发上冲冠  ③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  

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⑤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 ①②③      B. ①③⑤C. ②③④D. 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料到秦王故意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池,赵国实际上不能得到。

B.蔺相如指出秦国自秦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国君,没有一个人有坚定的契约。

C.秦王召有司察看地图,指明从此以后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D.蔺相如请求受汤镬之刑,秦王自知理亏,权衡再三,没有杀他。

5.把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D(A奏:进献  B严:尊重  C引:拉,牵挽)

2.A(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  B、前一个是“趁机”,后一个是“经由,通过”, C、前一个是“因为”,后一个是“凭借”,D、前一个表承接,后一个表修饰)

3.B(②④说明蔺相如勇敢)

4.D(A “故意”不对,应为“只,不过”;B “坚明”不对,应为“坚守”;C “从此以后”不对,应为“从这到那”)

5.(1)权衡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国,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2)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3)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嫠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雎亡魏相秦,以怨魏齐①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②。魏王及公子惠之。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公子与魏王博回,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

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日:“赵王猎耳,非为寇也。”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日:“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魏有隐士日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候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日:“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赢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注释:①魏齐:魏国的相国。②芒卯:魏国将领。③博:古代一种游戏,与今天的掷色子赌输赢相似。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及公子之 患:担心B.公子闻之,往请,欲厚之 遗:赠送

C.公子侯生坐上坐 引:带领D.遍宾客,宾客皆惊 赞:赞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信陵君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①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②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③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④侯生摄敝衣冠,直上栽公子上坐,不让⑤公子颜色愈和 ⑥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A.①②⑥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⑤⑥

1.D(赞:介绍,引见)

2.B(B项均为介词,“因为”。A项,前者为连词“而且”,后者为连词,表因果;C项前者为代词,“他的”,后者为副词表推测,“大概”;D项前者为代词“的人”,后者为助词,表停顿)

3.C(①是对魏公子好客发挥作用的说明,④是侯生的表现,⑥市人的观点)

翻译:    ‘

    魏公子叫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嫠王的异母弟弟。昭王去世后.安嫠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当时范雎从魏国逃出到秦国任秦相,因为怨恨魏相魏齐(屈打自己几乎致死)的缘故,就派秦军围攻大梁,击败了魏国驻扎在毕阳的__,使魏将芒卯战败而逮。魏王和公子对这件事十分担心。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徕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各国因公子肾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派兵谋犯魏国。

    有一次。公子跟魏王正在玩博戏,不想北边边境传来警报,说“赵因发兵进犯,将进入边境。一魏王立即停止博戏。就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公手劝阻魏王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又接着跟魏王玩博戏如同没发生什么事一样。可是魏王惊恐。心思全没放在博戏上。过了一会儿,又从北边传来消息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魏王听后大感惊诧,问道:“公子是怎么知道的?”公子回答说: “我的宾客中有个人能深入底里探封赵王的秘密。赵王有什么行动,他就会立即报告我.我遥此知道这件事。”从此以后,魏王畏惧公子贤能。不敢任用公子处理国家大事。

    魏国有个隐士叫侯赢,已经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公子听说了这个人。就派人去拜见,并想送给他一份犀礼。但是侯赢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终究不能因我看门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财礼。”公予于是就大接酒席,宴饮宾客。大家来齐坐定之后,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丰子上的左位.索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先生。侯先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表帽.就径直上了车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住,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想借此观察一下公子的态度。可是公子手握马缰建更加恭敬。侯先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场,希望委屈一下车马戢我去拜访他。”公子立即驾车前往进入街市,侯先生下车去会见他的朋友朱玄。他斜眯缝着眼看公子。故意久久地站在那里,同他的朋友聊天,同时暗暗地观察奔子。公子的面色更加争悦。在这个时候,魏国的将军、宰相、宗室大臣以及高朋贵宾坐满堂上。正等着公子举杯开宴。街市上的人都看到公子手握缰绳替候先生驾车。公子的随从人员都暗自责骂侯先生。侯先生看到公子面色始终不变,才告剐了朋友上了车。到家后,公子领着侯先生坐到上位上,并向全体宾客赞扬她介绍了侯先生,满堂宾客无不惊异。大家酒兴正浓时,公子站起来,走到侯先生面前举杯为他祝寿。侯先生趁机对公子说:“今天我侯赢为难公子也够劲了。我只是个城东门抱门插关的人,可是公 子委屈车马,素自在大庭广众之中迎接我,我本不该再去拜访朋友,今天公子竟屈尊陪我拜访他。可我也想成就公子的名声.故意让公子车马久久地停在街市中,借拜访朋灰来观察公子,结果公子更加谦恭。街市上的人都以为我是小人,而讥为公子是个高尚的人能礼贤下士啊。”在这次宴会散了后,侯先生便成了公子的贵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畴十三人皆已斩,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汉王,汉王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

上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臣追亡者耳。”上曰:“所追者谁也?” 曰:“韩信。”上复骂曰:“诸

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召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汉书·韩彭英庐昊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以策项羽 干:干谒,拜见B.上不欲天下乎 就:接近

C.滕公其言 奇:感到奇怪D.必欲长王汉中 王:称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梁率军渡过淮河,韩信手持宝剑追随他,在项梁部下,没有什么名声。

B.滕公和韩信交谈后,把他推荐给汉王,但汉王感到他没有什么出众的才能。

C.萧何为了追逃跑的韩信,没有向汉王报告,刘邦非常生气,像失掉了左右手。

D.韩信逃跑的主要原因是刘邦平日傲慢无礼,所以萧何劝刘邦拜韩信为将,礼仪一定要周全。

1.B(就:成就功业)

2.B(B项均为副词,“不过”“只是”。A项前者为主谓之间的助词,可不译,后者为结构助词,“的”;C项均为连词,前者表假设,“如果”,后者表转折,“虽然”;D项均为副词,前者可译为“竟然”,后者可译为。于是“就”)

3.D(韩信逃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得到汉王足够的重用和尊重)

翻译:

    等到项梁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梁部下,却没有名声。项梁战败,又隶属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罚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受牵连犯法应当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他就抬头看,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感到他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汉五,汉王任爷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j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郜不任用自己(他)。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盈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遮跑了。”.

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骂萧何道:“你逃跑,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遮跑,我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各路将领逃跑了几十人。您没去追一个;却去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看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呆在这里呢?”萧柯说:“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逃跑的。”汉王说:“我为了您的缘由。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任命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采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耿恭字伯宗,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及从弟驸马都尉秉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谒者关宠为戊己校尉,屯前王柳中城。恭至部,移檄乌孙,示汉威德。大昆弥已下皆欢喜,遣使献名马,及奉宣帝时赐公主博具,愿遣子入侍。恭乃发使赍金帛,迎其侍子。

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恭遣司马将兵三百人救之,道逢匈奴骑多,皆为所。匈奴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传语匈奴曰:“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五月,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

时焉耆、龟兹攻殁都护陈睦,北虏亦围关宠于柳中。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与匈奴共攻恭。恭励士众击之。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炙诸城上。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初,关宠上书求救,时肃宗新即位,乃诏公卿会议。司空第五伦以为不宜救。先是,恭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随王蒙军俱出塞。羌固请迎恭,诸将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与羌,从山北迎恭,遇大雪丈馀,军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殁,至玉门唯馀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邓众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及恭至洛阳,拜为骑督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道逢匈奴骑多,皆为所 殁:杀死

B.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 固:坚守

C.救兵不至,车师复 畔:通“叛”,背叛

D.恭励士众击之 走:逃跑

1.3.5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及奉宣帝时赐公主博具 五月,引兵据之

见渔人乃大惊,问从来 惠王患之,令张仪佯去秦

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 我范羌

蚓无爪牙利 然是说,余尤疑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耿恭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

①恭乃发使赍金帛,迎其侍子

②传语匈奴曰:“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

③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

④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乃引兵据之

⑤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励士众击走之

⑥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

A.①③④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车师投降后,设置西域督护,耿恭被任命为戊校尉,到任后,传檄乌孙国,宣示大汉威德,乌孙王派遣使者进献名马,并送儿子入侍汉朝。

B.匈奴攻破车师,杀死车师后王,耿恭凭借涧水据守疏勒城,用强弩发射毒箭杀死大量敌兵,又招募数千人直冲敌阵,匈奴骑兵被迫撤走。

C.车师背叛汉朝后,与匈奴一起进攻耿恭,耿恭处境艰难,粮食吃完后,就煮铠甲弓弩,吃皮革牛筋,他与吏士们上下齐心,同生共死。

D.耿恭在范羌救援下回归,路上遭到匈奴兵追击,他们且战且走,到达玉门关时,只剩下十三人。到达洛阳后,耿恭被授予骑督尉之职。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

(2)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

(3)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邓众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

1.D(走:使……逃跑)

2.B(A前“所”与后面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后“所”用在介词前,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B两个“乃”均为副词“于是,就”;C前“之”代词,后“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前“也”助词,表判断语气,后“也”,语助词,表示语气的舒缓顿宕)

3.C(①非军事方面;⑥只是一般的军事安排)

4.B(用毒箭射杀敌兵是在守卫金蒲城时发生的)

5.(1)正逢天降暴雨,耿恭乘风雨大作猛攻敌阵,杀伤的匈奴兵极多。

   (2)车师后王夫人的祖辈是汉人,因而常悄悄地给耿恭通报军情。

   (3)衣服鞋子都穿破了,身体瘦弱面色憔悴,中郎将郑众安排耿恭及部下等人洗浴更换衣帽。

文言参考译文:

       耿恭,字伯宗,从小就慷慨多计谋,有将师之才。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冬,骑督尉刘张率兵攻打车师国,请耿恭担任司马,耿恭与奉车都尉窦固及堂弟驸马都尉耿秉破降车师。这时开始设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就任命耿恭为戊校尉,驻扎在车师后王治所金蒲城,谒者关宠为己校尉,驻扎在车师前王治所柳中城。耿恭到任,发布文告给乌孙国,宣示汉室威德,乌孙国从国王大昆弥以下都非常高兴。派使者向东汉朝廷献名马,还送来汉宣帝时赠给昆弥右夫人——公主刘细君的博具,并愿派王子入侍皇帝。耿恭便派使者带着金银布帛,迎接其王子人侍汉朝皇帝。 

       第二年三月,北匈奴单于派左鹿蠡王率二万骑兵进攻车师,耿恭派司马带兵三百前往救援,路上,遭遇匈奴大军,寡不敌众,全军尽没。北匈奴杀死车师后王安得,又转兵攻打金蒲城(今新疆奇台西北)。耿恭亲自登城,指挥作战。他让部下把毒药涂到箭镞上,向匈奴兵喊话:“我们汉朝的箭是神箭,那些中箭的人一定必有异常的表现。”喊完,用强弩发射毒箭。匈奴兵中箭者,创口都因毒热而迅速溃烂。于是,大惊失色。正逢天降暴雨,耿恭乘风雨大作之际,猛攻敌阵,杀伤的匈奴极多。匈奴兵震恐,互相之间说:“汉兵像神一样,真可怕啊!”于是撤兵而去。耿恭认为疏勒城傍有涧水可以坚守。五月,就领兵占据了疏勒城。七月,匈奴兵又来进攻,耿恭招募数千敢死队员直闯敌阵,匈奴骑兵逃散败走。

       当时焉耆、龟兹进攻并杀死了汉西域都护陈睦,北匈奴在柳中包围了关宠。正赶上明帝驾崩,救兵不到,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合兵进攻耿恭。耿恭激励将士赶走敌人。车师后王夫人的祖辈是汉人,因而常悄悄地给耿恭通报军情,并私下供给汉军粮饷。数月之后,汉兵粮食用完,陷入困境,于是煮铠甲和弓弩,吃皮草牛筋。耿恭与士兵以诚相待同生共死,因而全城上下,协力同心。而军士渐渐死亡,只剩下几十人。单于知道耿恭困顿不堪,想招降他,派使者对他说:“你若投降,就封你为白屋王,把女儿嫁给你做妻子。”耿恭将单于使者骗上城来,亲手将其杀死,在城上用火烤他的肉吃,使者下属望见此情形,大哭而去。单于大怒,增兵围城,但始终未能攻下。

       当初,关宠上书请求派兵来救。当时肃宗刚刚继位,于是招来公卿一同商议。司空第五伦认为不宜出兵救援。先前耿恭曾派遣所部军吏范羌回敦煌领取军士寒衣,范羌随王蒙的军队出塞。范羌坚决请求返回迎接耿恭,诸将不敢前进,无奈王蒙只得分兵两千给范羌去营救耿恭。范羌从天山北道进军,遇大雪深丈余。军队刚好到达疏勒城下。城中听到兵马声,以为匈奴攻城。非常害怕。范羌在城下大喊:“我是范羌,大汉朝派遣军队来迎接校尉来了。”城中皆呼万岁。开门,与援军相与痛哭。此时,城中仅余二十六人。第二天,耿恭一同东归。敌兵追赶骚扰,汉军且战且行。耿恭的人马将士素来饥饿困顿,从疏勒出发时尚有二十六人,一路上又死去很多,三月到玉门关时,仅剩了十三人。而且衣服鞋子都穿破了,身体瘦弱面色憔悴,中郎将郑众安排耿恭及部下等人洗浴更换衣帽。等到耿恭到了洛阳,被授予骑督尉的职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