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刘行本,沛人也。起家武陵王常侍。遇萧修以梁州北附,遂与叔父璠同归于周,寓居京兆之新丰。每以诵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武帝亲总万机,转御正中士,兼领起居注。累迁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进之。及行本为掌朝,将进笔于帝,承御复欲取之。行本抗声谓承御曰:“笔不可得。”帝惊视问之,行本曰:“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笔。”帝曰:“然。”因令二司各行所职。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进攻怀州。行本率吏民拒之,拜仪同,赐爵文安县子。及践阼,征拜谏议大夫,检校治书侍御史。未几,迁黄门待良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上不顾。行本正当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令臣在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
在职数年,拜太子左庶子,领治书如故。皇太子虚襟敬惮。时唐令则为左庶子,太子昵狎之,每令以弦歌教内人。行本责之曰:“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何有嬖昵房帷之间哉!”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为太子所昵,尝于阁内与太子戏。福大笑,声闻于外。行本时在阁下闻之,待其出,行本数之曰:“殿下宽容,赐汝颜色。汝何物小人,敢为亵慢!”因付执法者治之。数日,太子为福致辞请,乃释之。太子尝得良马,令福乘而观之。太子甚悦,因欲令行本复乘之。行本不从,正色而进曰:“到尊置臣于庶子之位者,欲令辅导殿下以正道,非为殿下作弄臣也。”太子惭而止。复以本宫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未几,卒官,上甚伤惜之。
(选自《隋书》卷六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下确的一项是
A.有不可夺之志 夺:夺取B.武帝亲总万机 总:统领
C.行本抗声谓承御曰 抗:通“亢”,高亢D.行本数之曰 数: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行本敢于直谏的一组是
①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笔 ②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曰
③因置笏于地而退 ④皇太子虚襟敬惮
⑤因付执法者治之 ⑥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行本自幼便好学不倦,哪怕是衣食不济,他仍一如既往,全力读书,不受干扰。为人性情刚烈,有股不可改变的意志。
B.刘行本严明守纪,为官正直,在担任掌朝大夫之际,承御大夫违背典章规定,擅自取笔,当即遭到他的厉声喝斥,连皇帝也觉得诧异。
C.刘行本担任黄门侍良一职之时,皇帝曾在殿前笞打一郎官,遭到他的不懈劝谏,皇帝最终只好向他道歉。
D.左卫率长史夏侯福在阁中和太子游戏打闹。担任太子左庶子的刘行本听到打闹的笑声后,怒不可遏,严厉处置了夏侯福。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以诵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
(2)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
(3)由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怀之。未几,卒官,上甚伤惜之。
1.A(解析:“夺”应解释为“强行改变”。)
2.B((解析:A项①“以”,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②“以”,动词,“认为”。B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和对象。C项①“为”,动词,“充当”;②“为”,介词,“替”。D项①“而”,连词,表顺承关系;②“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3.A((解析:④是说皇太子对刘行本持敬畏态度,侧面表现刘行本为人刚烈,有不可改变的意志;⑤是说刘行本惩治夏侯福,表现刘行本为官正直的一面;⑥是说权贵惧怕刘行本的正直,表现的是刘行本为官正直的一面。)
4.D(解析:“严厉处置了夏侯福”错误,刘行本责备了夏侯福,并把他交给执法的人去自治;并不是刘行本自己亲自去处治夏侯福。)
5.(1)常以背诵读书为事,聚精会神忘记了疲劳,虽然穿衣吃饭都有缺乏的时候,但干扰不了他读书,仍是一如既往。
(2)于是把朝笏放在地上而退下去了,皇帝马上郑重其事地向他道歉,也原谅了所笞打的郎官。
(3)因此请托办事的路断绝了,法令清简,官吏百姓都怀念他。不久,死于官任上,皇帝十分悼念哀伤他。
参考译文:
刘行本,沛县人。一出家门就任武陵国常侍。遇到萧修以梁州投奔北朝,于是便与叔你刘璠一块投归北周,居住在京兆的新丰县。常以背诵读书为事,聚精会神忘记了疲劳,虽然穿衣吃饭都有缺乏的时候,但干扰不了他读书,仍是一如既往。性情刚烈,有股不可改变的意志。周大冢宰宇文护推荐他任中外府记室。周武帝亲理朝政后,刘行本转为御正中士,兼领起居注,连续升迁为掌朝下大夫。周朝原来的典章规定,天子不坐正殿而到殿前时,掌朝大夫主管笔砚,拿到御坐前,则由承御大夫取过来送进去。到刘行本为掌朝,将要送笔给皇帝,承御大夫又要取过去。行本大声对承御说:“笔不能给你。”皇帝吃惊看着他而发问,行本回答皇上说:“臣听说设立官位分明职掌,各的主管的事。臣既不能佩戴承御的刀,承御怎么能拿臣的笔。”皇帝说:“对。”因此下令两部门各执行其职责。
杨坚出任北周丞相,尉迟迥举后__,进攻怀州。行本率领官吏百姓抵抗住了他的进攻,因功拜仪同,赐爵文安县子。到杨坚登上皇帝宝座,征拜刘行本为谏议大夫,代理治书侍御史。不久,迁黄门侍郎。皇帝曾向一郎官发怒,在殿前笞打他。刘行本劝谏说:“这个人向来高洁,其过失又很小,望陛下稍加宽容他。”皇帝不理睬。于是行本就站到皇帝面前说:“陛下不认为臣不正派,安排臣在身边。臣说的如果对,陛下怎能够不听?臣说的如果错了,应当交给法官,以申明国法,岂能轻视臣而不理睬!臣所说的并非是私事。”于是把朝笏放在地上而退下去了,皇帝马上郑重其事地向他道歉,也原谅了所笞打的郎官。
在职几年后,拜太子左庶子,领治书侍御史依然如故。皇太子对刘行本虚心恭畏。当时唐令则也担任左庶子,太子特别亲近他,经常让他用瑟伴奏、歌咏诵读教练太子宫中的女伎艺人和妻妾。刘行本责备他说:“庶子应当辅导太子以正道,为什么又昵爱于内室当中呢!”唐令听了十分惭愧但又不能改正。当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被太子所昵爱,曾经在阁中和太子游戏打闹,夏侯福大笑,笑声在外边都能听到。刘行本当时正在阁下,听到夏侯福的笑声,待夏侯福出来,刘行本责备他说:“殿下宽容,给你好脸色。你是什么小人,竟敢如此轻慢!”因此交给执法的人处治。过了几天,皇太子为夏侯福求情,才释放出来。太子曾得到一匹好马,让夏侯福骑乘而观看。太子十分高兴,因此想让刘行本再骑一次。刘行本不骑,严肃地劝谏说:“皇帝把臣放在庶子这个位子上,是要主我用正道辅导殿下,并不是给殿下作亲近狎玩的人。”皇太子听到惭愧而止。后来又以本官兼任大兴县令,权贵惧怕刘行本的正直,没有人敢到他的门上。因此请托办事的路断绝了,法令清简,官吏百姓都快他。不久,死于官任上,皇帝十分悼念哀伤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养后母孝谨。
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让,谢国人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百余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是时通西南夷道,置郡,巴蜀民苦之,诏使弘视之。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后母死,服丧三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张欧免,以弘为御史大夫。是时通西南夷,东置沧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于是天子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选自《史记·列传第五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 毁:毁坏
B.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 倍:通“背”,违背
C.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 谢:道歉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孙弘“城府颇深,善用心机”的一组是( )
①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
②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③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
④后母死,服丧三年
⑤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⑥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朝开通西南夷的道路,皇帝派公孙弘前往视察,他了解了巴蜀人民对此感到困苦,要求皇帝废置边郡,没有得到皇帝批准。
B.公孙弘生活节俭,盖布被,少食肉;每次在朝廷上商议事情,他总是开陈其端,让皇帝自己选择决定,自己从不当廷争论。
C.公孙弘曾与大臣们有约,但到了皇帝面,却背弃先前的约定而顺从皇帝,汲黯因此责备公孙多诈而无情实。
D.元朔年间,朝廷开通西南夷,东边设置沧海郡,北边修建朔方郡,公孙弘屡次进谏,希望停止做这些事情,武帝答应了他。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
(2)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
(3)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
1.A(毁,诋毁)
2.B(以:介词,因为。A 之:①助词,的;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C 乃: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竟,居然;D 者:①助词,……的人;②助词。附在时间词语后,无实义)
3.B(②表现公孙弘直陈自己的观点④表现公孙弘的孝道⑥表现公孙弘的谦让)
4.D(武帝只是答案了“罢西南夷、沧海”)
5.(1)全部对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里,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提升为第一。
(2)研习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
(3)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没有了贵贱的差别,真像汲黯所说的那样。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他年轻时当过薛县的监狱官员,因为犯了罪,被免官。他家里穷,只得到海边去放猪。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他奉养后母孝顺而谨慎。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天子刚即位,就招选贤良文学之士。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
武帝元光五年(前130),皇帝下诏书,征召文学,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公孙弘向国人推让拒绝说:“我已经西去京城接受皇帝的任命,因为无能而罢官归来。希望改变推举的人选。”国人却坚决推举公孙弘,公孙弘就到了太常那里。太常让所征召的一百多个儒士分别对策,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按等次被排在最后边。全部对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里,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提拔为第一。公孙弘被召去进见皇帝,武帝见他相貌非常漂亮,封他为博士。这时,汉朝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在那里设置郡县,巴蜀人民对此感到困苦,皇帝命公孙弘前去视察。公孙弘视察归来,向皇帝报告,极力诋毁西南夷没有用处,皇上没采纳他的意见。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后母死了,他守丧三年。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公孙弘向皇帝奏明事情,有时不被采纳,也不在朝廷加以辩白。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不忠诚。”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发厚待他。
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张欧被免官,皇上用公孙弘当御史大夫。这时,汉朝正在开通西南夷,东边设置沧海郡,北边修建朔方郡城。公孙弘屡次劝谏皇上,认为这些做法是使中国疲惫不堪而去经营那些无用的地方,希望停做这些事情。于是,武帝就让朱买臣等以设置朔方郡的有利情况来诘难公孙弘。朱买臣等提出十个问题,公孙弘一个也答不上来。公孙弘便道歉说:“我是山东的鄙陋之人,不知筑朔郡有这些好处,希望停做通西南夷和置沧海郡的事,集中力量经营朔方郡城。”皇上就答应了。
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我有三公的高贵地位却盖布被,确实是巧行欺诈,妄图钓取美名。况且我听说管仲当齐国的相,有三处住宅,其奢侈可与齐王相比,齐桓公依靠管仲称霸,也是对在上位的国君的越礼行为。晏婴为齐景公的相,吃饭时不吃两样以上的肉菜,他的妾不穿丝织衣服,齐国治理得很好,这是晏婴向下面的百姓看齐。如今我当了御史大夫,却盖布被,这是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没有了贵贱的差别,真像汲黯所说的那样。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尔。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芟而去焉 芟:锄除
B.然穷其所生之地 穷:探求
C.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 臭:气味
D.而能不溺乎其中 溺:溺爱
|
A.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C.甥其为我记之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都是对任光禄的人品进行肯定的一组是 ( )
①遍植以竹,不植他竹
②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与告人欤
③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
④尤挺挺不妄与人交
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其心
⑥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题名为“记”,中心事件是作者舅舅光禄任君治园植竹,但作者却把重点放在议论上,通过对比、衬托,表达文章的主旨。
B.这篇小品文,多记竹溪景物,并借题发挥,通过人们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的对比,针砭了世俗盲目贵竹、贱竹,赞扬了任光禄君孤高独立的人品。
C.文章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以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作者用反诘语气,表达了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满之情。
D.作者主张文章要有独特的思想,好的作品富于本色,且能直抒胸臆,因而他的文章常不受形式束缚。本文充分体现了这种自然而成的创作风格。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
译文:
⑵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
译文:
⑶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译文:
1.D(溺:沉溺)
2.A(乃:副词,竟然。以:连词,因为;介词,率领。其:副词,表祈使语气,还是;代词,自己。于:介词,对于;介词,比。)
3.C(①是叙述任光禄种植竹,不是赞扬;③是任光禄叙述自己种竹的原因;⑥是作者的感受。)
4.B(文章非“多记竹溪景物”。本文用了大量篇幅论述世人对竹的态度,议论多,记叙少,记竹溪景物的文字就更少。)
5.⑴但京城人如果寻觅到一竿竹子,常常不惜花费数千钱来购买。(得分点“苟”“致”“惜”。)
⑵单独在这里取山地本来所有的东西,可以不费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也足以自适。
⑶任君也将竭尽其力来收集,然后心里才高兴。(得分点“极”“以致”“快乎其心”。)
附【译文】
我曾经游观过京城世宦富贵人家的亭园,见那里集聚的东西,自极远的边地到海外,奇异的花卉石子没有不能罗致的,所不能罗致的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当柴烧,筑园构亭也必定购买寻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用千钱买一石,有的用百钱买一花,并不吝惜。然而如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时就将它砍去,说:“不要让它占了我种花置石的地方”。但京城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子,常常不惜花费数千钱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干枯而死。正因为它的难以寻觅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因此就更加珍爱它。而江南人甚至笑他们说:“京城人竟把我们当柴烧的东西视为珍宝。”
呜呼!奇花异石诚然为京城与江南人所珍爱。然而追溯它们的产地,则边地和海外人看待它们,我想也与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边地海外,或许是从不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我想他们必定比京城人更加珍爱和看重它。这种情况恐怕是笑不完的了。
俗语说:“人离乡则愈贱,物离乡则愈贵。”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的标准呢!
我的舅舅任光禄君在荆溪的边上构筑了一个亭园,到处种竹,不种其它的花木。竹林间造了一座小楼,有空就与客人在那里吟诗啸歌。他偶然对我说:“我不能与有势力的人比池亭花石的胜况,单独在这里取山地本来所有的东西,可以不化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也足以自适。因此自称是竹溪主人。请外甥为我记述一下吧。”
我以为任君哪里是真的不能与有势力者攀比,而随意取其当地所有;恐怕还是对竹独有特殊的爱好,而不愿意把它告诉别人吧?过去有人谈论竹子,以为它决没有动人的姿色和香味值得喜爱。所以它奇巧怪异不如石,妖艳柔美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如高傲独立的士人,不能与尘俗混同合一。因此自古以来,知道珍爱竹子的人极少。那么京城人难道也是能知竹而加以珍爱的吗?他们不过是想用此与别人争夸富贵,如同用奇花异石向人炫耀一样。所以京城人珍爱竹子,与江南人不重竹子,他们同属于不知竹是一样的。
任君在繁华纷闹中生长,而能不沉溺其中,衣饰车马僮仆歌舞,凡是富贵人家所沉湎嗜好的,一切摈斥而去。尤其是方正刚直不随意与人交往,凛然有高洁独立之气,这正是任君对于竹子必有自得的地方。世上可喜可玩的万物,原本有不能割舍的吗?那么虽然假使竹子不是这里的土地所有,任君也将竭尽其力予以收集,然后心里才高兴。任君的财力虽然使他能尽量寻觅奇花异石,然而他的爱好本不在此啊。可叹啊!竹子本可以不出江南而为人贵重,对此我重新有了感受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谢德权字士衡,福州人。咸平二年,宜州蛮叛,命陈尧叟往经度之,德权预其行,以单骑入蛮境,谕以朝旨,众咸听命。尧叟以闻,加六州都巡检使。
代归,提点京城仓草场。先是,仓积多患地下湿,德权累砖为台以藉之,遂无腐败。改右侍禁。咸阳浮桥坏,转运使宋太初命德权规画,乃筑土实岸,缆以竹索,由是无患。京城衢巷狭隘,命德权广之。既受诏,则先撤贵要邸舍,群议纷然。有诏止之,德权面请曰:“臣已受命,不可中止。今阻事者皆权豪辈,吝屋室租资耳,非有他也。”上从之。
六年,命浚北平寨壕,茸蒲阴城。一日,遽诣阙求对,且言:“边民多挈族入城居止。前岁契丹入塞,王师未有胜捷。臣以为今岁契丹必寇内地,请急诏治城堑,以为豫备。臣实虑蒲阴工作未讫,寇必暴至。”上慰遣之,既而契丹果围蒲阴。
未几,迁提辖三司衙司。上命领护汴河。前是,岁役浚河夫三十万,而主者因循,堤防不固,但挑沙拥岸址,或河流泛滥,即中流复填淤矣。德权须以沙尽至土为垠,弃沙堤外。又为大椎以试筑堤之虚实,或引椎可入者,即坐所辖官吏,多被谴免乾。
会有凶人刘晔讼执政与许州民阴构西夏为叛者,诏温仲舒、谢泌审问,令德权监之。既而按验无状,翌日,对便殿,具奏其妄。泌独曰:“追摄大臣,狱状乃具。”德权曰:“泌欲陷大臣耶?若使大臣无罪受辱,则人君何以使臣,臣不何以事君?”仲舒曰:“德权所奏甚善。”上乃可之。
大中祥符元年,预修玉清昭应宫。时,累徙民舍以广宫地。刘承珪议掘地及丈,加筑以壮基址。德权患其劳役过甚,日与忿争,不能夺,遂求罢。复领京场面仓草场。
(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八,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权预其行,以单骑入蛮境,谕以朝旨 谕:告知
B.德权累砖为台以藉之,遂无败腐 藉:衬垫
C.或引椎可入者,即坐所辖官吏 坐:犯罪
D.既而按验无状,翌日,对便殿 按:查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翌日,对便殿,具奏其妄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若使大臣无罪受辱,则人君何以使臣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仲舒曰:“德权所奏甚善。”上乃可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累徙民舍以广宫地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德权任职京城仓草场,改善储存条件,使草料不会因受潮而腐烂;他主管修复咸阳浮桥,采取加固措施,使浮桥坚固无患。
B.谢德权认为今年契丹必定会入侵,而边民又大多带领族人入城而居,所以进言皇上,主张迅速整修蒲阴城城墙和护城河,以防敌军再次进犯。
C.谢德权修治汴河,一改过去挑沙护岸之法,命令挖去浮沙,夯筑土提,以解决过去治河存在的一旦河流泛滥、河道就会淤塞的问题。
D.谢德权怒斥谢泌拘捕大臣来清查案情的主张,认为谢泌明知案件确属虚妄,却故意陷害大臣,使大臣无罪受辱,意在离间君臣关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阻事者皆权豪辈,吝屋室租资耳,非有他也。
译文:
(2)臣实虑蒲阴工作未讫,寇必暴至。
译文:
(3)(谢德权)日与忿争,不能夺,遂求罢。
译文:
1.C(治罪)
2.D(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用来”。A项中前面的“其”为代词,代指凶人刘晔,亦可代指讼事;后面的“其”为副词,表示婉商语气,可译为“还是”。B项中前面的“何”为疑问代词,用于复音虚词“何以”中,作前置的介词宾语,可译为“什么”,“何以”可译为“凭什么”;后面的“何”为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C项中前面的“乃”为副词,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就”;后面的“乃”为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反而”)
3.D(“故意陷害大臣”“意在离间群臣关系”和原文不符)
4.(1)现在阻挠此事的都是权贵一类人,只是贪求(吝惜)房产的租金收益罢了,并没有其他的原因。
(2)我实在是担心蒲阴城的工程还未能完成,敌人一定会突然来犯。
(3)(谢德权)每日与他激烈争执,但不能改变他的主张,于是就提出辞职。
附参考译文:
谢德权字士衡,福州人。咸平二年,宜州蛮人反叛,朝廷命令尧叟前往谋划处理,德权参与了这次行动,只身独骑进入蛮人境内,告知朝廷的旨意,众蛮人都服从命令。陈尧叟把此事上报朝廷,朝廷加封德权为六州都巡检使。
任职期满,卸任返回京城,担任提点京城仓草场之职。此前,仓中堆放的草料多苦于地下潮湿,德权以砖砌为平台来衬垫堆放,于是就再也没有草料腐坏了。改任右侍禁。咸阳浮桥毁坏,转运使宋太初命令德权谋划修复,德权就夯筑堤土填实河岸,用竹索作为缆绳来固定,从此浮桥就没有毁坏了。京城的街巷狭窄,朝廷命德权拓宽。德权接受诏令之后,就首先拆除了权贵的府邸,各界对此议论纷纷。朝廷下诏要德权停止,德权面见皇上请求说:“我已经接受了诏讼,不能半途而废。现在阻挠此事的都是权贵们,他们只是贪求房产的租金收益罢了,并没有其他的原因。”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六年,朝廷命令疏浚北平的护城河,并整修蒲阴城墙。一天,德权匆忙来到宫廷请求向皇上汇报,说:“边地的百姓大多带着整个家庭入城中居住。前年契丹侵入边塞,我们的军队未有胜绩。我认为今年契丹必定侵入国境。请皇上立即下诏整修城墙和护城河,以此来作好防备。我实在是担心蒲阴城的工程还未能完成,敌人一定会突然来犯。”皇上慰劳了德权并差遣他去主管此事,不久,契丹果然包围了蒲阴城。
不久,德权升任为提辖三司衙司。皇上命他兼任汴河修治工作。此前,每年征发疏浚河道的民亻夫 有三十万,可是主管此项工程的人因循守旧,堤防并不坚固,只是挑来沙子堆拥河岸,有时河流泛滥,即使是河流中间也都又被沙子淤塞了。德权命令必须将沙子挖尽直至土层为界限,将沙子弃于河堤夯之外,又制作了一个大椎用一检查河堤土是虚松还是坚实,有时如举椎可以敲入夯土的,则判为夯土虚松,就将主管官员治罪,官员有很多因此被贬官或免职的。
适逢有恶人刘晔告发执政和许州百姓暗中勾结西夏谋划叛变,朝廷诏令温仲舒、谢泌审查处理,又命令德权监督此事。不久查验发现并无实情,第二天,在便殿向皇上汇报,说细上奏刘晔告发的虚妄。只有谢泌说:“如果拘捕大臣,案情就会查清。”德权说:“谢泌你是想要陷害大臣吗?如果使得大臣无罪受侮辱,那么君主凭什么来让大臣效命,大臣怎么来侍奉君主?”仲舒说:“德权所奏的意见很正确。”皇上于是就同意了他的意见。
大中祥符元年,德权参与修建玉清昭应宫。当时,多次拆迁百姓的房舍用以扩大宫廷范围。刘承珪提议要将地基挖到一丈的深度,加以夯筑用来加固地基。德权担心百姓所承担的劳役过于沉重,每日与他激烈争执,但不能改变他的主张,于是就提出辞职。重新兼任管理就城仓草场之职。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湖南巡抚某公,遣州佐押解饷六十万赴京。途中被雨,日暮愆程,无所投宿,远见古刹,因诣栖止。天明视所解金,荡然无存。众骇怪,莫可取咎。回白抚公,公以为妄,将置之法;及诘众役,并无异词。公责令仍反故处,缉察端绪。至庙前见一瞽者,形貌奇异,自榜云:“能知心事。”因求卜筮。瞽曰:“是为失金者。”州佐曰:“然。因诉前苦。瞽者便索肩舆,云:“但从我去,当自知。”遂如其言,官役皆从之。瞽曰:“东”。东之。瞽曰:“北。”北之。凡五日,入深山,忽睹城郭,居人辐辏。入城,走移时,瞽曰:“止。”因下舆,手南指:“见有高门西向,可款关自问之。”拱手自去。州佐如其教,果见高门,渐入之。一人出,衣冠汉制,不言姓名。州佐述所自来,其人云:“请留数日,当与君谒当事者。”
明日,衣冠者召之去,曰:“今日可见矣。”州佐唯唯。衣冠者乘怒马甚驶,州佐步驰从之。俄,至一辕门,俨如制府衙署,皂衣人罗列左右,规模凛肃。衣冠者下马导入。又一重门,见有王者,珠冠绣绂南面坐。州佐趋上伏谒。王者问:“汝湖南解官耶?”州佐诺。王者曰:“银俱在此。是区区者,汝抚军即慨然见赠,未为不可。”州佐泣诉:“限期已满,归必就刑,禀白何所申证?”王者曰:“此即不难。”遂付以巨函云:“以此复之,可保无恙。”又遣力士送之。州佐慑息,不敢辨,受函而返。山川道路,悉非来时所经。既出山,送者乃去。
|
异史氏曰:“桃源仙人,不事劫掠;即剑客所集。乌得有城郭衙署哉?呜呼!是何神欤?苟得其地,恐天下之赴愬者无已时矣。”
(《聊斋志异·王者》)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诣栖止 诣:到……去
B.是区区者 区区:少量的
C.公拆视未竟 竟:完
D.以作明信 信:书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B.
|
①皂衣入罗列左右,规模凛肃 ②珠冠乡绂南面坐
③州佐趋上伏谒 ④州佐慑息不敢辨
⑤公拆视未竟,面如灰土 ⑥如复不遵教令,旦晚取汝首领
A.①③④B.①②⑤C.③⑤⑥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的抚公身居商位却中饱私囊,在下属面前十分暴戾,在王者面前又虚弱怯懦,是一个色厉内茬的人。
B.文章末尾先写抚公拆视王者信函面色大变,不久即亡,再插叙其爱姬失发的情节并交待信函内容来揭开谜底,令故事添曲折,引人入胜。
C.州佐押解的饷丢失后,抚公遗他缉察寻访,他在一个自称精通卜筮的盲者指点下找到了王者居所。
D.本文情节十分离奇,却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__的社会现实。如果当时有人能主持公道,惩处邪恶,百姓一定会络绎不绝地前往申诉。
5.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途中被雨,日暮愆程,无所投宿。
(2)回白抚公,公以为妄,将置之法。
(3)数日公疾,寻卒。
1.D 2.C 3.A 4.A
5.(1)路上遇到下雨,天色晚了耽误了行程,没有投宿的地方。
(2)回去禀报抚公,抚公认为(州佐说的话)虚假不实,要用刑法处置他。
(3)过了几天,抚公生病,不久死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能,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①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注释:①骫:歪曲、枉曲。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举进士,调叶县尉 举:推荐
B.擢起居舍人,丁母艰 丁:遭逢
C.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 诬:欺骗、言语不真实
D.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 配:够得上、相当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
![]() |
![]() |
![]() |
|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前三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最后一段介绍他的文学成就。该传记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译文:
(2)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译文:
1.A(举:考中、考取。)
2.D(因:都是副词,译为“于是”、“就”。A而:连词,前表承接;译为“就”,后表因果,译为“因而”;B前为连词,译为“来”,后为介词。译为“凭”;C为:都是动词,前一个译为“模仿”,后一个译为“做”。)
3.B(该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使。)
4.(1)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
(2)等到死了,筑室于墓旁守教,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附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
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筴,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等到死了,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 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游三游洞记
[清]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①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②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①元微之:即元稹,白居易的朋友。②黄鲁直:即黄庭坚,欧阳修的朋友。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 仄:不平
B.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 适:恰好
C.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踵:脚跟
D.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 顾:然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①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A.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①翠壁千寻,其下有径
B.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①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
C.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①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
D.②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一行从夷陵州府出发,先走陆路,再走水路,然后登山,经过一番波折才一睹处于荒远偏僻之地的三游洞真面目。
B.三游洞以石取胜,洞犹如一座三室大房,有石如床;洞中的石头能敲出如钟声、磐声、鼓声般的声音。
C.作者写了三游洞得名之由来,又叙述欧阳修、黄庭坚因贬官路过夷陵而游此洞,联想到自己和陈公,抒发了游览山水幸与不幸的感慨。
D.作者虽然写自己像虫鸟一样安适,但又通过抒写对僻陋处的山川胜景无人欣赏的感慨,委婉地表达出自己怀才未显之憾。
1.A(狭小)
2.C(因为。A.①于是,②竟然。B.①它的,②大概。D.①即使,②虽然。)
3.D(“安适”有误。)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王思政字思政,太原祁人。客貌魁伟,有筹策。
和桥之战,思政下马,用长矛左右横击,一击踣数人。时陷阵既深,从者死尽,思政被重创闷绝。会日暮,敌将收军。思政久经军旅,每战唯著破弊甲,敌人疑非将帅,故免。有账下督雷五安于战处哭求思政,会其已苏,遂相得。乃割衣裹创,扶思政上马,夜久方得还。……
十二年,加特进、荆州刺史。州境卑湿,城堑多坏。思政方命都督蔺小欢督工匠缮治之。掘得黄金三十斤,夜中密送之。至旦,思政召佐吏以金示之,日:“人臣不宜有私”,悉封金送上。
东魏太尉高岳、行台慕容绍宗、仪同刘丰生等,率步骑十万来攻颖川。城内卧鼓偃旗,若无人者。岳恃其众,谓一战可屠,乃四面鼓噪而上。思政选城中骁勇,开门出突。岳众不敢当,引军乱退。岳知不可卒攻,乃多修营垒。又随地势高处,筑土山以临城中。飞梯火车,昼夜攻之。思政亦作火攒,因迅风便投之土山。又以火箭射之,烧其攻具。仍募勇士,缒而出战。岳众披靡,其守土山人亦弃山而走。齐文裹更益岳兵,堰洧水以灌城。
……慕容绍宗、刘丰生及其将慕客永珍共乘楼船以望城内,令善射者俯射城中。俄而大风暴起,船乃飘至城下。城上人以长钩牵船,日弩乱发。绍宗穷急,投水而死。丰生浮向土山,复中矢而毙。生擒永珍……
齐文襄闻之,乃率步骑十一万来攻。自至堰下,督励士卒。水壮,城北面遂崩。水便满溢,无措足之地。思政知事不济,率左右据土山,谓之日:“吾受国重任,本望平难立功。……今力屈道亨,计无所出。唯当效死,以谢朝恩。”因仰天大哭。左右皆号恸。思政西向再拜,便欲自刎。……
思政初入颍川,士卒八千人,城既无外援,亦无叛者。恩政常以勤王为务,不营资产。尝被赐园地,思政出征后,家人种桑果。及还,见而怒曰;“匈奴未灭,去病辞家,况大贼未平,何事产业!”命左右拔而弃之。故身陷之后,家无畜积。
(选自《周书·王思政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长矛左右横击,一击踣数人 踣:仆倒
B.悉封金送上 悉:全部
C.齐文襄更益岳兵 益:更加
D.今力屈道穷 穷:穷尽
|
乃割衣裹创,扶思政上马 因迅风便投之土山
A.B.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因拔刀斫前奏案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唯当效死,以谢朝恩
C.D.
令善射者俯射城中 作《师说》以贻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思政忠勇的一组是 ( )
①思政下马,用长矛左右横击,一击踣数人
②思政久经军旅,每战唯著破弊甲,敌人疑非将帅,故免
③曰:“人臣不宜有私”,悉封金送上
④思政选城中骁勇,开门出突
⑤思政西向再拜,便欲自刎
⑥思政初人颖川,士卒八千人,城既无外援,亦无叛者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桥之战,王思政奋勇杀敌,身负重伤,以至气绝。幸运的是老天和他的穿着让他躲过一劫,苏醒过来后被帐下督雷五安找到。
B.高岳等人攻打颖川,倚仗人多势众,四面围攻,王思政选择勇士,突袭敌军,高岳军队溃散逃窜,大将刘丰生也在此时中箭身亡。
C.齐文襄王亲自率领军队攻打颖川,由于水势迅猛,颖川北面城墙坍塌,堰水漫进城 里,王思政率军占领土山,决心以死殉国。
D.朝廷赐给王思政一片园地,他出征后,家里人种上了桑树和果树,等到他归来,大为生气,命身边的人拔出树苗丢弃了。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战唯著破弊甲,敌人疑非将帅,故免。
(2)仍募勇士,缒而出战。岳众披靡,其守土山人亦弃山而走。
(3)及还,见而怒曰:“匈奴未灭,去病辞家,况大贼未平,何事产业!”
1.C(益:增加)
2.D(两个。以”均为连词,表目的关系。A前“乃”,副词,便,于是;后“乃”,表判断,是,就是。B前“因”,介词,趁着;后“因”,副词,于是,就。c前“者”,代词,“……的人”; 后“者”,附在时间词后,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3.B(②表现其智,④表现其用兵方法,⑥表现其治军有方)
4.B(刘丰生死在“浮向土山”之后)
5.(1)每次出战只穿破旧的铠甲,敌人怀疑他不是将帅,所以多次幸免于难。
(2)还招募勇士,用绳子吊出城外与敌军作战,高岳军队溃散逃窜,那些把守土山的士兵也弃山而逃。
(3)等到回来,他见此生气地说:“匈奴还未铲除,所以霍去病便辞家赴边,更何况现在大敌当前,为什么还要置办家产呢?”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思政字思政,太原府祁县人。身材魁梧,也很有谋略。
……河桥之战时,王思政翻身下马,用长矛左右横击,每扫一下就会倒下几个敌兵。当时他已陷入敌阵,身边的人都已死光,他自己也身受重伤,呼吸困难昏死过去。好在当时太阳已落山,敌将鸣锣收兵。王思政久经沙扬,每次出战只穿着破旧的铠甲,敌人怀疑他不是将帅,所以多次幸免于难。这一次帐下督雷五安在战场上哭泣不已寻找王思政,刚好他苏醒过来,才找到他。雷五安便割下一块衣裳裹住王思政的伤口,把他扶上战马,夜深之后才回到营中。……
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朝廷加封王恩政特进、荆州刺史。当时荆州地势低凹,气候潮湿,护城的濠沟大多因此而受损坏。王思政就命令都督蔺小欢监督工匠修整。挖得30斤黄金,蔺小欢便在半夜三更偷偷送给王思政。次日天亮,王恩政就召集部下,把金子拿给他们看,并且说:“作臣子的不应该私聚财产”,将金子全部封起交上去。
东魏太尉高岳、行台慕容绍宗、仪同刘丰生等人,带领步兵和骑兵十万人来来攻打颍川。颍川城内偃族息鼓,像无人把守。高岳自恃人多势众,以为一次战役就能将对方赶尽杀绝。便四面擂鼓呐喊,逐渐地逼近颍月l城。王恩政便选择城内骁勇之士,打开城门突袭敌军。高岳的军队竞不敢抵挡,领军溃退。高岳此时知道颍川城一下子难以攻克,就大修营垒。又在地势最高的地方,筑座土山来观望城内的动静。并采用飞梯火车战术,昼夜攻城。王思政使命人做火坨子,借助强风投向土山。又把带火的箭射向敌方营地,烧毁它的攻城器具。还招募勇士,扁绳子掉出城外与敌军作战。高岳军队溃散选窜,那些把守土山的士兵也弃山而逃。齐文襄王高澄又给高岳发来援兵,并拦住洧河之水来淹灌颍川城。
……慕容绍宗、刘丰生及其部将慕容永珍共乘楼船观望城内动静,并命箭法好的人俯身向城__箭。不一会儿突然刮起了大风,楼船飘列城下。城上之人用长钩拉住楼船,弓箭手向船上乱射。慕容绍宗投水而死。刘丰生飘流到土山之上,中箭身亡。活捉幕容永珍。
齐文襄工高澄闻奏之后,便率领步兵骑兵十一万人来攻打颍J11城。并亲自来到堰水之上,督促兵士,鼓励士气。由于水势迅猛,颍川城北面城墙坍塌,堰水便漫进城内,连放脚的地方也没有。王思政知道不妙,于是率领手下人占据土山,并对他们说:“我身负朝廷重任,本想平定内乱、建功立:业。……现在我等劲也用完了,办法也用尽了,已没有回天之力了。只好以死来报答朝廷对我们的恩典。”于是仰天大哭。身边的人也都痛哭不已。王思政接着向西面方向拜了两拜,便准备拔剑自杀。……
王思政初入颍川城时,只有八千士卒,尽管城内没有外援,却没有一个人叛变。他常以效忠皇上为白任,不营谋家产。朝廷曾赐给他一块因地,他领兵出征之后,家里人已在果园里种土了桑树和果树。等到他回来,他对此生气地说:“匈奴还未铲除,所以霍去病便辞家赴边,更何况今日大敌当前.为什么还要置办家产呢?”命身边的人拔去树苗。所以身陷之后,家里并没有什么积蓄。……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而怡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憎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间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亲身之椁: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好几层),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沉没也。
(选自《望溪文集》,有删改)
1.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事闻,怡以诸年授锦衣卫千户 闻:被……听到
B.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 高:高明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通“促”,催促
D.疾将革,闻而泣曰 某:危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下列句子最能体现白云先生“不立名义”的一项是 ( )
①独自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
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
③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
④请贰之,弗许
⑤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⑥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⑤⑥
4.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张怡以生员的身份被任命为绵衣卫千户长,主要是因为他的父亲在平定毛文龙反叛过程中,因诱捕巡抚孙元化而殉国的功劳。
B.当时,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只有吴中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以及白云先生等躬身耕种于穷乡僻壤,即使是贤明的士大夫来访,他们也避而不见。
C.白云先生之所以不愿其亲故购买上等木材打造棺材,原因有二:一是他从来都:“不立名义”,二是他想到自己的父亲尚且没以用上好棺材,自己用好棺材是对父亲的不敬。
D.白云先生被急急安葬后,关于他的那些书的下落,有不同说法,有人说他的书已随葬,有的说经学著作还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里。后一种说法更接近事实。
5.把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流贼陷京师,遇贼将而怡不屈,械系。其党或义而逸之。
译文:
(2)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沉没也。
译文:
1.B(高:标榜)
2.C(乃:才)
3.A(②为陈述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之事;⑥为后人猜测)
4.D(A.“诱捕了巡抚孙元化”是毛文龙干的事情。B.先生并没有“避而不见”。C.与“不立名义”无关。)
5.(1)流寇攻陷京城,张怡与贼将遭遇但他毫不屈服,被用刑具拘禁了起来。贼军将领的同党中有人认为张怡有义气而放走了他。
(2)希望能使当地的后辈有所启发,守护珍藏(遗书)并传布它,不要使它湮灭失传。
参考译文:
张怡,字瑶星,原名鹿征,上元人。父亲张可大,明未任登莱总兵,适逢毛文龙率领士兵反叛,诱捕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死于这件事。事情报到朝廷,张怡以生员的身份被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甲申年,流寇攻陷京城,张怡与贼将遭遇但他毫不屈服,被用刑具拘禁了起来。贼军将领的同党中有人认为张怡有义气而放走了他。过了很久,他才加到家乡,在此之前,他的妻子已经死了。他独身寄居在摄山的寺院里不进城市,乡亲们称他为白云先生。
当时,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只是吴中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躬身耕种于穷乡僻壤,即使是贤明的士大夫也不能见上他们一面,但他们还是有文章在世上流传。张先生则亲自砍柴担水,闭口不谈诗书,学士词人无法索到他的只字片纸,各地的显贵往来,每天到摄山,却不知道山中有这么个人。我父亲和余公佩处士,每年按时向白云先生请安问候,进到他的房间,发现书架上有上百卷书,都是他所撰写的阐发儒家经典及论述历史事件的论著。请求抄录副本,他没有同意,并且说:“我著书打发我的年岁而已,已买了两个瓮坛,我死后下棺安葬就将书一并埋掉。”他八十八岁去世。平生的亲戚朋友,都想极力为他购买上等木材打造棺材。在病危时,他听说这事后哭着说:“当年,我父亲在城池被攻破时死去,没有亲属在旁为他收殓。后来虽然改葬,但贴身的棺木不能替换上了,我能忍心这样做吗?”他看着某位从孙,催促他赶紧把棺材换过来,定好附身的孝衣寿被后,他才气绝而死。
当时,我父亲探亲回安徽桐城,返回时白云先生已经急急安葬了。有人说他的书已随葬;有的说经学著作还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里。乾隆三年,诏定修订《礼仪》《礼记》,访求遗书,他的某一位从孙把书献给了知府,知府令学官组织生员誉写,过了好久都没有誉写完。
白云先生的著作,我十分向往,担心他失传已经好久了。幸亏他的家人献了出来,但我始终没有看过一眼。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希望使当地的后辈有所启发,守护珍藏遗书并传布它,不要使它湮灭失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票,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戚,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殊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逐政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字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尉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简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署南平教谕 署:委任
B.墨者多自免去 墨:贪污,不廉洁
C.执政阴沮之 阴:暗中,秘密
D.素疾大户兼并 疾:加快,迅速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海瑞)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B.(朝廷)又裁节邮传冗费
C.有势家殊丹其门,闻瑞至,(则)黝之
D.十五年,卒(于)官
4.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 ( )
①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廷臣无敢言时敢者,瑞独上疏
③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⑤为摧豪强,抚穷弱 ⑥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A.②⑤⑥B.①③④C.①②④D.③⑤⑥
|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有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6.①用“/”给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第一句断句。
闻 其 上 疏 时 自 知 触 忤 当 死 市 一 棺 诀 妻 子 待 罪 于 朝 僮 仆 亦 奔 散 无 留 者 是 不 遁 也。
②把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第二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译文:
1.D(疾:憎恶、痛恨、憎恨。)
2.C(A凭借的身份;目的连词。B总是:立即,就。C全都。D因(此);给。)
3.B(此处补充应为海瑞。)
4.A(①说明海瑞廉洁为官;③和④分别是从皇上和任江南织造的宦官的反应来间接表现。)
5.C(“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的说法有问题,原文中说“帝犹优诏奖瑞”“……瑞遂谢病归”可作为佐证。)
6.①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②不久给事中戴凤雨弹劾海瑞庇护奸民,__士大夫(或“一般官员”沽名的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改调海瑞去任南京粮储(或“督察南京粮储事官”))。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