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惑谗之,陈平亡去。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与语而说之,是日乃拜平为都尉。诸将尽讙①。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十,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楚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②,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 ①讙:huān喧哗 ②太牢具:指规格很高的丰盛酒宴。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豚牲全备为“太牢”。具,饮食,酒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间:从(抄)小路。
B.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 让:责备
C.汉王乃谢,厚赐 谢:道歉。
D.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捐:捐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因魏无知求见汉王B. 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请割荥阳以西以和D. 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敛赀财以送其行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平投靠刘邦前,先是在魏王咎手下任职,后来又服务于项羽,但是均不得志,他的建议不被魏王咎采用,他也得不到项羽的信任和重用。
B.陈平归汉后得到了刘邦的赏识,但引起了诸将对他的不满和非议,然而经过魏无知的调查和陈平的申诉,最终刘邦消除了对他的疑虑。
C.陈平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D.陈平施行反间计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刘邦信任、重用贤能,不吝重金;二是充分利用了项羽猜忌多疑,容易听信谗言的性格弱点。
1.D 捐:舍弃,语境意义为拿出
2.D 副词,竟然,原来是/副词,才;A 因:介词,通过,由;B而:连词,可是;C 以:目的连词,来。
3.B “经过魏无知的调查”有错
附参考译文:
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里贫穷,喜欢读书。乡里举行社祭,陈平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们都说:"陈平这孩子主持分祭肉,分得好!"陈平感慨地说:"要让我主宰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陈涉起兵在陈县称王以后,立魏咎为魏王,陈平带着一些年轻人一道去临济投奔魏王魏咎。陈平向魏王提出建议,魏王没有采纳,又有人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因此逃跑了。陈平就到修武归降了汉王。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把汉王包围在荥阳城里。过了一些时间,汉王为此忧虑起来,就对陈平说:"天下纷争,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羽这个人恭敬爱人,那些讲究谦节礼仪的人大都归附他。但是到了按照功劳应该封给爵位和食邑的时候,他却很吝啬,士人因此又不依附他。现在看来楚军中存在着可以导致分裂混乱的因素。项王身边刚直而又忠实的臣子,只有亚父范增、钟离昧、周殷这么几个。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项王这个人又爱听谗言,容易猜忌别人,这样他们内部会互相残杀。然后汉军趁势发兵攻打,必定能打败楚军。"汉王赞成他的意见,就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让人在楚军将领__开散布,说聩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很多,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裂土为王的封赏,他们都想与汉王联合起来,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果然不再相信钟离昧等人。项王既然对这些人产生了怀疑,就派使者到汉王那里去。汉王特地让人准备了丰盛的酒席,端了进去。一见使者,就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端了回来,换了粗劣的饭菜给楚军使者吃。使者回去后,把情况如实报告项王,项王果然更加怀疑亚父。【亚父打算加紧进攻,很快攻克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他的话,也不按照他的意见做。亚父知道了项王怀疑自己,就生气地说:"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已干吧!请把这把老骨头赏给我,让我回家去吧(或"请让我退职还乡吧")!"范曾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
C: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D: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征命无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遣承与相见,术问曰:“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承对曰:“在德不在强。表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苟僭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是时,大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承乃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术作色不怿,承去之。
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诣太祖,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范谢曰:“诸君相还儿厚矣。夫人情虽爱其予,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贼义其言,悉以还范。大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
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大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太祖谓文帝:“举动必谘此二人。”世子执子孙礼。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建安十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方正征,拜议郎 以:由于
B.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 固:一定
C.干时而动,众之所弃 干:通“于”,在
D.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 易:交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且起一朝之谋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B. 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 虽敌百万之众可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A.每当太祖征伐之时,他常让张范和邴原留守许都,辅佐太子,并要求文帝如有行动一定要向张、邴二人咨询,太子以子孙之礼相待张范和邴原,甚为敬重。
B.袁术准备了厚礼来招请张范,张范推辞有病没有前往,但是他派张承前去,因此袁术没有敢为难他。
C.曹操将要征讨冀州,袁术就此事征张承的意见,张承据实而论,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敌百万之众,若战,袁术必败无疑,袁术听此大怒。
D.张昭认为诛灭董卓一事绝难成功,不如待机而动,张范听从了其弟的建议,辞官归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
(2)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
1.C(干:冒犯。此处可译为“背离”)
2.D(A而且:将要B于是,就;却C在;向D即使)
3.A(B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若战,袁术必败无疑”原文无此信息D归家的是张承)
4.(1)张承同意了张昭的建议,于是解下印绶(辞官不做),秘密回到家乡,与张范一同在扬州隐居。
(2)张范的儿子张陵和张承的儿子张戬被山东强盗抓住,张范直接到强盗住所去要还二人,强盗只把张陵放回。
参考译文: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太傅袁隗想把女儿嫁给张范,范推辞不接受。他性格恬静,乐于道义,淡泊名利,从不接受公荐。其弟名承,字公先,也是知名人士,由于做人方正而被征召,任命为议郎,又升任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想聚合亲信与天下共起讨伐董卓。承之弟张昭时任议郎,恰从长安来,对承说:“现在想讨伐董卓,寡不敌众,而且又只有一些大臣的计谋和百灶,士子没有经常安抚,兵士没有训练,难以成功,董卓如果抵挡天下的讨伐,得不到道义上的支持,其统治本来就不稳固、长久;不如先呆在一个地方等待时机行动,然后才能实现志向。”承同意了张昭的建议,于是他解下印绶,辞官不做,从小路回到家乡,与张范一同在扬州隐居。袁术准备好厚礼招请他们,张范假称有病而不能前往,袁术没有强逼他。然后派人请张承与他相见,袁术问他:“往昔周朝衰落,于是有了称霸的桓、文二帝;秦国丧失法度,汉朝把天下接管过来而以法度治理。现在我拥有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口,想效法汉高祖主事,称霸天下,你有何意见?”张承回答说:“称霸之资在于道义而不在强大。假如以道义而取天下,即使只有一个人的力量,而成就王业,不足为难。但是如果超越本分,自比在上位者,逆时而行,为人民所弃,谁能使他兴旺发达起来?”于是袁术不高兴。在这时,太祖将要进军冀州,袁术又问他:“如今曹操要以弱兵三千,抗拒十万大兵,真可谓不自量力,你认为结果会是怎样呢?”张承于是说:“汉朝虽然不修文德,但是天命没有改变,而今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即使抵抗百万之众也可以了。”袁术于是脸现怒色不高兴,张承就离开袁术回到扬州。
太祖平定冀州,派使者迎请张范。张范因为得病而留在彭城,他让张承去见大祖.太祖表奏他为谏议大夫。范之于陵和承之子戬被山东强盗抓住,张范直接到强盗住所去要还二子侄,强盗只把张陵放回。范谢道:“诸君把儿子相还,已经十分厚道了。但是以人之常情,虽然爱怜自己的孩子,然而我却可怜幼小的张戬,请把张陵换回张戬。”强盗被他的大义所感动,把两个都还给了张范。大祖从荆州回来,张范得以在陈州见到他,任张范为议郎,参谋丞相军事,范非常得大祖的敬重。每当大祖征伐之时,常让范和邴原留在许都,辅佐太子。大祖对文帝说:“如有什么行动.一定要向这二人咨询。”世予以子孙之礼相待他们。他经常救济穷困人家,家中无多余的资财,远近孤寡都归附到他那里。别人对他的赠遗他从不反对,但也不用它们,等到他们走的时候,都把它们还回。张范在建安十七年去世。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新,南海人。初名志新,字日新。成祖常独呼“新”,遂为名,因以志新字。洪武中,以诸生贡入太学。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成祖即位,改监察御史。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巡按福建,奏请都司卫所不得凌府州县,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戢①。…..
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
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永乐十年,浙西大水,通政赵居任匿不以闻,新奏之。夏原吉为居任解。帝命覆视,得蠲①振②如新言。嘉兴贼倪弘三劫旁郡,党数千人,累败官军。新督兵捕之,列木栅诸港汉。贼陆走,追蹑之桃源,执以献。当是时,周廉吏名闻天下。
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攫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遁去。顷之,新赍文册入京,遇千户涿州,捕系州狱,脱走诉于纲,纲诬奏新罪。帝怒,命逮新。旗校皆锦衣私人,在道榜掠无完肤。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召按察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奉召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命戮之。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竟杀之。他日,帝悔,问侍臣曰:“周新何许人?”对曰:“南海。”帝叹曰:“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
妻有节操。新未遇时,缝纫自给。及贵,偶赴同官妻内宴,荆布如田家妇。诸妇惭,尽易其衣饰。新死无子。妻归,贫甚。广东巡抚杨信民曰:“周志新当代第一人,可使其夫人终日馁耶?”时时周给之。妻死,浙人仕广东者皆会葬。
(节选自《明史·周新传》)
注:①戢:jí,收敛。②蠲:juān,免除。③振:救济,赈济。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 诉讼案件
B.冤民系久 拘囚
C.锦衣卫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攫贿作威福 贿赂
D.新赍文册入京 报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①武人为之戢 ②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
③旗校皆锦衣私人 ④陛下召按察司行事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公正执法的一组是
①洪武中,以诸生贡入太学,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
②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
③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
④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⑤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召按察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奉召擒奸恶,奈何罪臣?”
⑥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⑥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新为官正直清廉,深得民心,名高天下,京城中许多权贵对他又恨又怕,他们诬陷弹劾周新,置周新于死地。
B.明成祖时,锦衣卫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周新则无所顾忌,对其违法分子坚持依法处治,将其拘捕入狱。
C.周新因秉公执法而为纪纲所诬陷,明成祖则偏听偏信,在盛怒之下误杀了周新,事后却又表示后悔和叹惋。
D.周新当官时其妻穿着朴素,周新死后其妻生活凄凉,这些都从侧面说明周新的清廉。人的“周给”与“会葬”,表明周新的正直清廉感动了不少人。
1.C 2.C 3.B 4.B 5.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魏文侯卜相
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①
李克对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②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
李克趋而出,过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禄千钟③,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注】①成:魏成子。璜:翟璜。相:辅助君主掌握国事的最高官吏,后来称作宰相、丞相、相国。②阙:宫殿,引申为朝廷。③钟: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先生尝教寡人曰B.五者足以定之矣
C.翟璜逡巡再拜曰D.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穷视其所不为
A.此非不足君所乎B.梁以此奇籍
C.世之所高,莫若黄帝D.将军披坚执锐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指出魏成子可做相的一组是
①魏文侯谓李克曰:“……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②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③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④魏成子以食禄千种,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⑤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⑥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④⑥D.③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牢记“国乱则思良相”的训诲,非常重视择相之事,并能听取李克的意见,虚心纳谏,确定魏成子为相。这是值得称道的。
B.魏文侯平时对大臣疏于考察,不明实情,故面临择相心中无数,一筹莫展,只得听取李克的意见,致使翟璜有功而落选。这是不足为训的。
C.李克不徇私情,以国家利益为重,突破了“卑不谋尊,疏不谋戚”的古语,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择相标准,关键是察其行。这是难能可贵的。
D.翟璜在李克的启迪下,能够正确对待魏成子任相而自己落选之事,并且自责见识浅陋,答话失当,愿做李克的弟子,也是受人欢迎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
2)此三人者,君皆师之。
1:D 2:C 3:D 4:C 5.:B
6.:
1)卑贱的人不替尊贵的人谋划,疏远的人不替亲近的人谋划。我的职责在宫门以外,不敢承担这个使命。
2)这三个人,君主把他们奉为老师。
【参考译文】
魏文侯对李克说:“先生曾经教导我说:‘家贫就想得贤妻,国乱就想得贤相’。如今要安排宰相,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您看怎么样?”
李克回答说:“我听说,卑贱的人不替尊贵的人谋划,疏远的人不替亲近的人谋划。我的职责在宫门以外,不敢承担这个使命。”文侯说:“先生面对此事就不要推辞了。”李克说:“这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缘故。平时看见他亲近哪些人,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有这五条足能决定谁当宰相了,何需依靠我李克呢!”文侯说:“先生回家吧,我的宰相已经决定了。”
李克快步走出去,到翟璜家中拜访。翟璜说:“今天听说君主召见先生去选择宰相,结果是谁当宰相呢?”李克说:“魏成子当宰相了。”翟璜气得变了脸色,他说:“就凭耳目的所见所闻,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西河的守将是我推荐的。君主对内地最忧虑的是邺郡,我推荐了西门豹。君主计划要攻伐中山国,我推荐了乐羊。中山攻灭后,派不出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君主的儿子没有师傅,我推荐了屈侯鲋(fù,付)。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李克说:“您向您的君主推荐我的目的,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来谋求做大官吗?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有千钟俸禄,十分之九用在外边,十分之一用在家里,因此从东方聘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君主把他们奉为老师。您所推荐的那五个人,君主都任他们为臣,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翟璜迟疑徘徊后拜两拜说:“我翟璜是浅薄的人,说话很不得当,我愿终身做您的弟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冉氏烹狗记
清·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果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刘位东①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间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驹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②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吸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土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③,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
(本文有删节)
【注】①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②窜名:冒领空名。③石勒:人名,后赵人。石虎:石勒侄。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苟其职之不举 举:称B.再四皆不然 然:这样
C.烛之则狗也 烛:照D.且数十武 武:步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①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
②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
③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
④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
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
⑥县人冉氏,有狗而猛
A.①②③B.③④⑥C.①②⑤D.④⑤⑥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冉氏以是颇患苦狗。
(2)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1. B(“然”应为“燃烧”)
2. D(D项解为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前一个是介词“用”,后一个是介词“因为”。B前一个引出动作处所“在”,后一个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被”,C项前表顺承,后者表转折。)
3.C(3说刘位东设想若有盗贼冯入该狗会如何凶猛而斗,使贼人不得进入。4只是刘在陈述狗的凶猛。6只是陈述家中有一条凶猛的狗)
4.(1)冉氏因此很厌恶这条狗。
译出大意给分:“患苦”译为“厌恶”“不满”一类的意思给分,译为“以……为忧”“以……为苦”也可。
(2)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懼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屈于不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
(摘自《史记·管晏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语及之,即危言 危言:危险的言论
B.晏子出,遭之涂 涂:道路
C.其后夫自抑损 抑损:谦卑,不自满
D.世有多之,是以不论 论:论说
2.下列句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限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对下列各句中”其”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既而归,其妻请去 称代前文的“御者”
B.今者妾观其出 称代前文的“晏子”
C.其后夫自抑损 称代前文的“御者之妻”
D.详哉其言之也 称代前文的“《晏子春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晏子是春秋时齐国名相,奉事齐灵公等三位国君,他节俭力行,生活朴素;在朝中 说危言,行危行,在诸侯中很有名气。
B.越石父被抓,晏子将他赎出来,越石父回来之后,不但没有表示感谢,还提出要与 晏子绝交,晏子大惊,又感到不理解。
C.晏子的驾车人驾车时扬扬自得,与晏子的神态形成鲜明对比,回家遭到妻子的指责, 有了改变,晏子于是推荐他担任大夫。
D.司马迁推崇晏子,表示倘若晏子在世,非常乐意做他的驾车人,这既表现了他对晏 子的无限敬仰,也包含着深沉的感慨。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2)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1.【解析】A.危言:正直的言论
【答案】A
2.【解析】A于;从;B何:为什么;D.……的事;C然:可是,连词;这样,代词。
【答案】C
3.【解析】C.“其”指代“其妻请去”这件事。
【答案】C
4.【解析】晏子进内室没有告辞,让越石父久等。是“无礼”。
【答案】B
5.文言翻译
(1)是知己却还对我这样没有礼貌,本来不如在牢狱之中.
(2)我已经读了晏了著的书,又想看看他做的事,所以写到他的传记.
【参考译文】
晏婴宇平仲,是春秋时期刘国莱地夷维邑人。奉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因为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认人尊重。他担任齐国宰相之后,吃饭每顿不吃两种肉,姬妾不穿丝织物。他在朝庭上,国君有跟他说话,他就直言回答;国君没有跟他说话,他就直道而行。国家有道,就服从命令去做事;国家无道,就衡量命令,酌情而行。因此连续三朝在诸侯中闻名。
越石父是贤人,不幸被抓进牢狱,晏子出门,在路上遇见了他,当即解下马车左边的马将他赎了,载回来。到了家。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走进门去,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出来.越石父提出要与晏子绝交。晏子大惊,整顿衣冠,表示道歉,说:“我虽不仁,不过刚把你你灾难中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提出绝交呢?”越石父说:“不对。我听说,君子不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得到伸张。刚才我在牢狱中,是因为人们不了解我。您已经了解我把我赎出来,这就知己;是知己却还对我这样没有礼貌,因此不如在牢狱之中。”于是,晏子请他进去,奉为上客。
晏子任齐国宰相,坐车出门,他的驾车人的妻子从门缝里暗中观看丈夫。她丈夫替宰相驾车,上面遮着大伞盖,手里鞭策着四匹马,福气扬扬,非常得意。不久驾车的人回家。他的妻子就提出要离去,驾车的人询问缘故,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宰相,在诸侯中名声传扬。今天我看他出门,神思深沉,常常表现出自我谦抑的样子。现在你身高八尺,只是当人家的驾车人,可是你的心里自以为很满足,所以我提出离去。”这件事过后,丈夫就也很谦虚了。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驾车人把事情告诉了晏子,晏子就推荐他担任大夫的官职。
太史公说:我读了《晏子春秋》,其中所记载的内容真是详细啊。我已经读了晏了著的书,又想看看他做的事,所以写到他的传记,至于他的书,世人大都有,因此不选入,只是选晏了的一些未见记载的事迹。
假使晏子还在世,我即使是替他驾车,也是非常令人高兴仰慕的。
(摘自《史记·管晏列传》)
5.文言翻译
(1)是知己却还对我这样没有礼貌,本来不如在牢狱之中.
(2)我已经读了晏了著的书,又想看看他做的事,所以写到他的传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 属:撰写
B.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物:事物
C.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 坐:坐守
D.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寤:睡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B. 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 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 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3.下列对原文的叙诉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储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4.下列各项推断,不能解释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的判断。
B.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
C.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滕王阁序》时,都显的过于炫耀自己的才华,容易遭人妒忌。
D.王勃才能不足以居“四杰”之首,又恃才傲物,这使议论者特别是杨炯十分不服。杨便制造舆论,认为王的排名在己之前是种耻辱。这也导致了王后来的处境不顺。
5.联系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都督怒,……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一段思考,请写出《滕王阁序》中令都督惊叹的千古名句。
,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2)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1.A(B. 物,别人、他人,古人常如此称自己之外的人; C. 坐,因为; D. 寤,睡醒,与“寐”相对。)
2.B(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A 表目的 / 表时间 C 表转折 / 表修饰
D 于是 / 因为)
3.B(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是“戏”,即开玩笑,并非专门为了批评诸王,结果也不是差点被诛杀,而是被高宗愤怒斥责,赶出沛王府。)
4.D(杨炯并无制造舆论,他的看法也是“议者谓染”,是大家本都认为是如此的。而且,杨的本意是卢照邻的地位应该更高一些。他这一议论并不直接针对王勃,对其一生的不幸更未起到任何影响。)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6.(1)事情被__,王勃被判死罪,但恰逢皇帝大赦天下而被除去罪名。
(词语点:发、当、会)
(2)杨炯曾说:“我对排在卢照邻前感到惭愧,而对排在王勃后感到羞耻。”
(词语点:尝 / 愧、耻——意动用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明经为郡文学,以孝廉为郎。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行郎中户将事。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彭祖不下殿门,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彭祖时实下门,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司马。
先是时,卫司马在部,见卫尉拜谒,常为卫官役使市买。宽饶视事,卫尉私使宽饶出,宽饶以令诣官府门上谒辞。尚书责问卫尉,出是卫官不复私使司马,司马不拜,自止正焉。
宽饶初拜为司马,未出殿门,断其禅衣,令短离地,冠大冠,带长剑,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居处,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及岁尽交代,上临飨罢卫卒,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留共更①一年,以报宽饶厚德。宣帝嘉之,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大小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繇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宽饶为人刚直高节,志在奉公。家贫,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公廉如此。然好言事刺讥,奸②犯上意。上以其儒者,优容之,然亦不迁。太子庶子王生高宽饶节,而非其如此,宽饶不纳其言。
赞曰:盖宽饶为司臣,正色立于朝,虽《诗》所谓“国之司直”无以加也,若采王先之言而终其身,斯近古之贤臣矣。
(《汉书》卷七十七)
注:①更:男子按规定轮换戍边服役。②奸:同“干”。触犯。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 坐:因……犯罪
B.躬案行士卒庐室 躬:弯腰
C.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 行:巡视
D.太子庶子王生高宽饶节 高:认为……高尚
2.下各组词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常为卫官役使市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B. 太子庶子王生高宽饶节,而非其如此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C. 宽饶以令诣官府门上谒辞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D. 盖宽饶为司臣,正色立于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彭祖)左迁为卫司马B.司马不拜(卫尉)
C.奏使称(上)意D.然(宽饶)亦不得迁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盖宽饶“刚直高节,志在奉公”的一组是 ( )
①举方正,对策高第 ②宽饶以令诣官府门上谒辞
③由是卫官不复私使司马 ④躬案行士卒庐室
⑤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 ⑥刺举无所回避
A.①②⑤B.③⑤⑥C.②④⑥D.①③④
|
A.盖宽饶在担任谏大夫期间,曾弹劾卫将军张安世的儿子张彭祖过殿门不下车,由于举奏失实,被降职为卫司马。
B.过去,卫尉经常支使卫司马替自己去办私事,盖宽饶到任后,去尚书府委婉地提出意见,终于矫正了这样的规矩。
C.盖宽饶深得士兵的尊敬,在年终交接的时候,儿千名士兵磕头请求,愿意再留下服役一年,以报答盖宽饶的厚恩。
D.虽然盖宽饶为人正直,廉治奉公,但由他总是在上奏时讥评时政,触犯皇上的意旨,也一直升不了官。
1.B(躬:亲自)
2.C(两个“以”字都是介词,意思是“凭借”。A项的两个“为”字都是介词,前者表示被动,后者意思是“替、给”;B项两个“而”字都是连词,前者表转折,后者表承接;D项的两个“于”字都是介词,前者意思是“在”,后者意思是“到”)
3.A(应是盖宽饶)
4.C(①叙述其升迁过程;③叙述宽饶矫正规矩的结果;⑤叙述皇帝对他的新任命)
5.B(错在“委婉地提出意见”,文中是说他要辞职)
附:文言译文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因为通晓经义作了郡中文学官(掌管教化之事),又凭借孝廉身份做了侍从郎官。被选举为方正,在对策中成绩优等,提升为谏大夫。管理郎中户将的事务。他弹劾卫将军张安世的儿子阳都候张彭相至殿门不下车,并连带劾奏张安世占据高位无补于朝政。张彭相当时确实在殿门下车了,于是盖宽饶犯了举奏大臣不属实之罪,降职为卫司马。
在此以前,卫司马在本部内,见了卫尉要行拜谒之礼,常被卫官役使去买卖东西。盖宽饶到任州以后,卫尉因私事派盖宽饶外出,盖宽饶就根据法令到尚书府门上拜见请求辞职。尚书责问卫尉,从此卫官不再以私事役使卫司马。卫司马见了卫尉不再下拜,从此规矩矫正过来了。
盖宽饶刚被任命为司马时,还没有走出殿门,就剪断了自己的禅衣,让它__ 得离开地面,戴上大冠,佩上长剑,亲自巡行卫士的值勤屋舍,视察他们的饮食居处,对得病的兵士,他亲自抚恤慰问,请医生送药品,对待他们很是关怀。等到年终交接的时候,皇上亲临宴飨卫士,宴飨之后,数千名卫上都磕头请求,愿意再留下服役一年,以报答盖宽饶的厚恩。汉宣帝表示嘉许,任命盖宽饶为太中大夫;,派他巡视各地风俗,他多有举荐贬黜,他的使命完成得很令宣帝满意,就提升他作了司隶校尉。他追查检举无所回避,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举报,所劾奏的案件很多,公卿贵戚以及郡国官吏,差使来到长安,都心怀恐惧不敢违犯禁令,京师因此得到清静。
盖宽饶为人刚直,高风亮节,一心奉公。家中贫穷,每月数千俸禄钱,有一半要支付给作耳目报告事情的吏民作报酬。他身为司隶校尉,儿子曾经步行到北方戍守边塞,他就是如此廉洁奉公。但他喜欢进谏讥评时政,触犯皇上的意旨。宣帝看他是儒者,对他优待宽容,但他也升不成官。太子庶子王生认为他品格高尚,但不赞成他这样做,盖宽饮不肯听取他的话。
赞语说:盖宽饶作为主政大臣,在朝中立身正直,即使《诗经》所说的“国之司直”也不会比他强了。如果他能采纳王生的话而终了一生,这就接近古代的贤臣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柳庆,字更兴。幼聪敏有器量,博涉群书。父僧习为颖川郡守,地接都畿,人多豪右。将选乡官,皆依贵势,竟来请托。选用既定,僧匀谓诸子曰:“权贵请托,吾并不用。其使欲还,皆须有答。汝等各以意为吾作书。”庆乃具书草。僧习读,叹曰:“此儿有意气,丈夫理当如是。”即依庆所草以报。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辨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三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与。
周文(帝)尝怒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周文逾怒曰:“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曰:“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周文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明日,谓庆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地接都畿,人多豪右 豪右:豪门大族
B.其甥孟氏,屡为凶横 凶横:凶残横暴
C.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 盛言:充分列举
D.此儿有意气,丈夫理当如是。 丈夫:古代对男子的称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其使欲还,皆须有答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 庆以贼是乌合,可以乍求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 朝臣咸知,而莫敢谏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D. 因此尽获党与
不如因而厚遇之
|
A.柳庆幼年时聪明机智,很有气度。父亲柳僧习做颖川郡守时,选拔乡官,拒绝权贵的请托,柳庆替父亲草拟回复,深得父亲赞赏。
B.柳庆性情刚直,不阿权贵。广陵王外甥孟氏横行不法,柳庆查获实情后,不顾广陵王派人来申辩,召集州府僚属,列举孟氏的罪状,下令用杖打死了孟氏。
C.柳庆明察善断。姓胡的人家遭劫,郡县不能抓凶结案。柳庆认为盗贼是乌合之众,他巧设妙计,诱哄盗贼前来自首,从而将犯罪团伙一网打尽。
D.柳庆敢于直谏。周文帝怒杀王茂的时候,朝臣都不敢去劝谏。柳庆面不改色,语气不屈,冒死力谏。事后,周文帝赐给他很多钱帛来表彰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
译文:
(2)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
译文:
1.B 2.C 3.D
4.(1)有人告他(孟氏)偷牛,柳庆查获实情,立即下令把他关押起来。
(2)你若证明了他无罪,也要为此治罪。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