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种世衡初营清涧城,有紫山寺僧法崧,刚果有谋,以义烈自名。世衡厚遗遣之,以军机密事数条与崧曰:“可以此藉手,仍伪报西羌。”临行,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曰:“胡地苦寒,以此为别。至彼,须万计求见遇乞,非此人无以得其心腹。”遇乞,虏人之谋臣也。崧如所教,间关求通遇乞。虏人觉而疑之,执于有司。数日,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崧初不知领中书,虏人之备至,终不言情。虏人因疑遇乞,舍崧,迁于北境。久之,遇乞终以疑死。

宝元中,党项犯边,有明珠族首领骁悍,最为边患。种世衡为将,欲以计擒之。闻其好击鼓,乃造一马持战鼓,以银裹之,极华焕,密使谍者阳卖之,入明珠族。后乃择骁卒数百人,戒之曰:“见负银鼓自随者,并力擒之。”一日,羌酋负鼓而出,遂为世衡所擒。

又元昊之臣野利,常为谋主,守天都山,号天都大王,与元昊乳母白姥有隙。岁除日,野利引兵巡边,深涉汉境数宿,白姥乘间乃其欲叛,元昊疑之。世衡尝得蕃酋之子苏吃曩,厚遇之。闻元昊尝赐野利宝刀,而吃曩之父得幸于野利,世衡因使吃曩窃野利刀,许之以缘边职任、锦袍、真金带。吃曩得刀以还,世衡乃唱言野利已为白姥谮死,设祭境上,为祭文,叙岁除日相见之欢。入夜,乃火烧纸钱,川中尽明。虏见火光,引骑近边窥觇。乃佯委祭具,而银器凡千余两悉弃之。虏人争取器皿,得元昊所赐刀。及火炉中见祭文已烧尽,但存数十字。元昊得之,又识其所赐刀,遂赐野利死。野利有大功,死不认罪。自此君臣猜贰,以至不能

平夏之功,世衡计谋居多,当时人未甚知之。世衡卒,录其功,赠观察使。

(取材于沈括《梦溪笔谈》)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以此藉手 籍手:当作凭借

B. 虏人之备至 苦:痛苦

C. 白姥乘间乃其欲叛 谮:诬陷

D. 以至不能 军:指挥作战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崧如(世衡)所教

B. (虏人)终不言情

C. 虏见火光,(于是)引骑近边窥觇

D. (世衡)乃佯委祭具

4.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世衡巧施反间计的一组是

①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

②密使谍者阳卖之

③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

④世衡因使吃曩窃野利刀

⑤设祭境上,为祭文

⑥自此君臣猜贰,以至不能军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5.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保证计谋成功,世衡对间谍法崧面授机宜,交代得一清二楚。

B. 世衡投其所好,致使明珠族首领自暴身份,乘机将其一举抓获。

C. 世衡巧妙利用、激化敌人内部矛盾,大大削弱了元昊的战斗力。

D. 平定西夏,世衡屡设奇计,功不可没,但生前却不太为人了解。

1. B(苦:使……受苦)

2. D(A①代词,有人,②副词,或许;B①副词,凡是,②副词,总共;C①介词,被,②动词,是;D副词,才)

3. B(应是“法崧”)

4. B(②不是反间计;③不是世衡所为;⑥是世衡巧施反间计的结果,属侧面表现)

5. A(并非交代得一清二楚,而是有所保留)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李绅者,本赵人,徙家吴中。元和元年,节度使宗臣锜在吴,绅以进士及第,还,过谒锜。锜之,与宴游昼夜。锜能其才,留执书记。明年,锜骄闻,有诏召,称疾不欲行,宾客莫敢言。绅坚为言,不入,又不得去。会留后使王澹专职为锜具行,锜蓄怒始发于澹,教士食之。初,士卒当劳赐者皆会府中受赐与,中贵人临视,以至日中军士得赐者俱不散,齐呼曰:“澹逆可食!”既尽,即执中贵人胁曰:“尔宁遂众欲,宁饱众腹?”曰:“请所欲。”曰:“为我众书报天子,幸得复锜位。”贵人惧,伪诺之,召书记以疏闻。绅闻之,亡之锜内匿,众索不得。中贵人至,促锜行,锜益怒,急召绅,授纸笔,令操书上牍。绅坐锜前,佯惴怖战,管摇纸下,札皆不能字,辄涂去,黑数十行,又如是几尽纸。持怒骂曰:“是何敢如此!汝欲下而先人耶?”对曰:“绅不敢恶生,直以少养长儒家,未尝闻金革鸣,今暴此,且不知精神在所,诚得死,若在前,幸耳!” 锜复以兵刃,令易纸,复然。旁一人为锜言曰:“闻有许侍御纵者,尤能军中书,绅不足与等,请召纵。”纵至,锜锐自举授词,操书无不可锜意,遂幽绅于润之分狱,兵散,乃出。纵竟逆死。

——《文苑英华·李绅传》

1.下列句中红色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锜之,与宴游昼夜   舍:住宿。

  B. 教士食之        阴:阴谋

  C.得复锜位        幸:希望。

  D.锜复以兵刃       制:控制。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绅坚为(之)言,不入

B.贵人惧,伪诺之,(贵人)召书记以疏闻

C.授纸笔,令(之)操书上牍

D.纵竟(因)逆死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绅坚持操守、临危不惧的一组是 ( )

①绅以进士及第,还,过谒锜 ②亡入锜内匿

③锜益怒,急召绅 ④又如是,几尽纸

⑤诚得死,若在前,幸耳 ⑥令易纸,复然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1,3,5

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李绅中进士后还吴地,拜访李锜,受到隆重招待,后被李锜留下担任书记之职。

  B.李锜骄纵一方,皇帝下令召他回朝廷,他称病不去,李绅坚决劝说他不听,而自己又不能离开。

  C.当留后使王澹想代替李锜回朝廷时,李锜竞教唆军士杀了他而吃了他的肉,后军士又逼迫中贵人答应奏告皇帝恢复李锜官位。

  D.李绅坚决不肯为作乱的李锜写奏章,并不怕为此而死,后来找来了许纵,许纵完全照李锜的心意写了奏章。

1.B   2.A   3.B   4.B   5.C

参考译文:

李绅,本来是赵地人,搬迁到吴地。元和(唐宪宗年号)元年,和他同宗的节度使李锜(宗臣,与君主同宗之臣。锜,指李锜)也在吴地,李绅以为考中进士,回到故乡,拜见李锜。李锜留宿他,和他整天游玩宴饮。李锜看中他的才能,留他担任书记(书记,掌管文书记录之官)。第二年,李锜因为骄纵被朝廷知道,下诏召他进京,李锜托病打算不去,门客没有敢劝说他的。李绅坚持劝他,李锜听不进去,李绅又无法离开。恰逢留后使(留后使,朝廷设置牵制节度使之官)王澹专们打点李锜出发(强制他出发),李锜的怒气开始因为王澹而积累,暗地里让士卒谋划吃掉王澹。起初,士卒中应当接受犒劳和赏赐的都聚集在府中接受赏赐,中贵人(命王宠信的宦官)亲临视察,以至与到了中午得到赏赐的军士们都还不解散,一起呼喊说:“王澹叛逆,应当被吃掉。”吃完了王澹以后,众人就捉住中贵人胁迫他说:“你打算顺从众人的意思,还是愿意被众人吃掉?”中贵人说:“请问你们什么意思?”众人说:“你替我们写信报告给皇上,恢复李锜的职位。”中贵人害怕,假意允诺了。召来书记官起草文书。李绅听说以后,藏在李锜的府内,众人找不到。等到中贵人来了,催促李锜出发,李锜更加恼怒,急切召来李绅,给他纸笔,让他起草奏章。李绅坐在李锜的面前,假装惶恐害怕,笔摇纸颤,写不成字,全部涂抹掉,好几十行都涂黑了,更换纸张也使如此,几乎把纸都用光了。李锜抓着李绅大骂说:“你怎么敢这样!你打算追从你死去的父母吗?”李绅回答说:“我不是愿意活了,只是因为从小生长在书香门第,不曾听到过兵器的响声,今天突然这样,我都不知道自己的魂魄在哪里,如果一定得死,如果死在您的前面,是我的荣幸!”李锜又用刀胁迫他,让人更换纸张,依然如此。旁边有一人对李锜说:“听说有个叫许纵的侍卫,尤其擅长起草军中文书,李绅不值得您等了,请您把许纵召来。”许纵到了,李锜亲自口述,文书所写的全都按照李锜的意思。于是李锜把李绅囚禁在润(地名)的监狱,军队解散以后,才出狱。许纵最后因为谋逆被处死。              (《文苑英华·李绅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惑谗之,陈平亡去。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与语而说之,是日乃拜平为都尉。诸将尽讙。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十,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楚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 ①讙:huān喧哗 ②太牢具:指规格很高的丰盛酒宴。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豚牲全备为“太牢”。具,饮食,酒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平身行杖剑亡 间:从(抄)小路。

B.汉王疑之、召魏无知 让:责备

C.汉王乃,厚赐 谢:道歉。

D.大王诚能出数万斤金 捐:捐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魏无知求见汉王B. 今有尾生、孝己之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 请割荥阳以西和D. 吾以为亚父使,项王使!

敛赀财送其行 度我至军中,公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平投靠刘邦前,先是在魏王咎手下任职,后来又服务于项羽,但是均不得志,他的建议不被魏王咎采用,他也得不到项羽的信任和重用。

B.陈平归汉后得到了刘邦的赏识,但引起了诸将对他的不满和非议,然而经过魏无知的调查和陈平的申诉,最终刘邦消除了对他的疑虑。

C.陈平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D.陈平施行反间计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刘邦信任、重用贤能,不吝重金;二是充分利用了项羽猜忌多疑,容易听信谗言的性格弱点。

1.D 捐:舍弃,语境意义为拿出

2.D 副词,竟然,原来是/副词,才;A  因:介词,通过,由;B而:连词,可是;C 以:目的连词,来。

3.B “经过魏无知的调查”有错

附参考译文:   

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里贫穷,喜欢读书。乡里举行社祭,陈平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们都说:"陈平这孩子主持分祭肉,分得好!"陈平感慨地说:"要让我主宰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陈涉起兵在陈县称王以后,立魏咎为魏王,陈平带着一些年轻人一道去临济投奔魏王魏咎。陈平向魏王提出建议,魏王没有采纳,又有人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因此逃跑了。陈平就到修武归降了汉王。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把汉王包围在荥阳城里。过了一些时间,汉王为此忧虑起来,就对陈平说:"天下纷争,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羽这个人恭敬爱人,那些讲究谦节礼仪的人大都归附他。但是到了按照功劳应该封给爵位和食邑的时候,他却很吝啬,士人因此又不依附他。现在看来楚军中存在着可以导致分裂混乱的因素。项王身边刚直而又忠实的臣子,只有亚父范增、钟离昧、周殷这么几个。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项王这个人又爱听谗言,容易猜忌别人,这样他们内部会互相残杀。然后汉军趁势发兵攻打,必定能打败楚军。"汉王赞成他的意见,就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让人在楚军将领__开散布,说聩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很多,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裂土为王的封赏,他们都想与汉王联合起来,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果然不再相信钟离昧等人。项王既然对这些人产生了怀疑,就派使者到汉王那里去。汉王特地让人准备了丰盛的酒席,端了进去。一见使者,就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端了回来,换了粗劣的饭菜给楚军使者吃。使者回去后,把情况如实报告项王,项王果然更加怀疑亚父。【亚父打算加紧进攻,很快攻克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他的话,也不按照他的意见做。亚父知道了项王怀疑自己,就生气地说:"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已干吧!请把这把老骨头赏给我,让我回家去吧(或"请让我退职还乡吧")!"范曾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北救赵而西秦,此五霸之伐也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 B:公子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 C: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D: 究天人之际,古今之变与时俯仰,以其狂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征命无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起一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卓阻兵而无义,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遣承与相见,术问曰:“昔周室陵迟,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承对曰:“在德不在强。表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苟僭拟,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是时,大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承乃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敌百万之众可也。”术作色不怿,承去之。

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诣太祖,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范谢曰:“诸君相还儿厚矣。夫人情虽爱其予,然吾怜戬之小,请以易之。”贼义其言,悉以还范。大祖自荆州还,范得见

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大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太祖谓文帝:“举动必谘此二人。”世子执子孙礼。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建安十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正征,拜议郎 以:由于

B.卓阻兵而无义,不能久 固:一定

C.时而动,众之所弃 干:通“于”,在

D.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之 易:交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起一朝之谋

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B. 昔周室陵迟,有桓、文之霸

于其身也,耻师焉

C. 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D. 敌百万之众可也

与日月争光可也

2,4,6

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当太祖征伐之时,他常让张范和邴原留守许都,辅佐太子,并要求文帝如有行动一定要向张、邴二人咨询,太子以子孙之礼相待张范和邴原,甚为敬重。

B.袁术准备了厚礼来招请张范,张范推辞有病没有前往,但是他派张承前去,因此袁术没有敢为难他。

C.曹操将要征讨冀州,袁术就此事征张承的意见,张承据实而论,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敌百万之众,若战,袁术必败无疑,袁术听此大怒。

D.张昭认为诛灭董卓一事绝难成功,不如待机而动,张范听从了其弟的建议,辞官归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

(2)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

1.C(干:冒犯。此处可译为“背离”)

2.D(A而且:将要B于是,就;却C在;向D即使)

3.A(B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若战,袁术必败无疑”原文无此信息D归家的是张承)

4.(1)张承同意了张昭的建议,于是解下印绶(辞官不做),秘密回到家乡,与张范一同在扬州隐居。

(2)张范的儿子张陵和张承的儿子张戬被山东强盗抓住,张范直接到强盗住所去要还二人,强盗只把张陵放回。

参考译文: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太傅袁隗想把女儿嫁给张范,范推辞不接受。他性格恬静,乐于道义,淡泊名利,从不接受公荐。其弟名承,字公先,也是知名人士,由于做人方正而被征召,任命为议郎,又升任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想聚合亲信与天下共起讨伐董卓。承之弟张昭时任议郎,恰从长安来,对承说:“现在想讨伐董卓,寡不敌众,而且又只有一些大臣的计谋和百灶,士子没有经常安抚,兵士没有训练,难以成功,董卓如果抵挡天下的讨伐,得不到道义上的支持,其统治本来就不稳固、长久;不如先呆在一个地方等待时机行动,然后才能实现志向。”承同意了张昭的建议,于是他解下印绶,辞官不做,从小路回到家乡,与张范一同在扬州隐居。袁术准备好厚礼招请他们,张范假称有病而不能前往,袁术没有强逼他。然后派人请张承与他相见,袁术问他:“往昔周朝衰落,于是有了称霸的桓、文二帝;秦国丧失法度,汉朝把天下接管过来而以法度治理。现在我拥有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口,想效法汉高祖主事,称霸天下,你有何意见?”张承回答说:“称霸之资在于道义而不在强大。假如以道义而取天下,即使只有一个人的力量,而成就王业,不足为难。但是如果超越本分,自比在上位者,逆时而行,为人民所弃,谁能使他兴旺发达起来?”于是袁术不高兴。在这时,太祖将要进军冀州,袁术又问他:“如今曹操要以弱兵三千,抗拒十万大兵,真可谓不自量力,你认为结果会是怎样呢?”张承于是说:“汉朝虽然不修文德,但是天命没有改变,而今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即使抵抗百万之众也可以了。”袁术于是脸现怒色不高兴,张承就离开袁术回到扬州。

太祖平定冀州,派使者迎请张范。张范因为得病而留在彭城,他让张承去见大祖.太祖表奏他为谏议大夫。范之于陵和承之子戬被山东强盗抓住,张范直接到强盗住所去要还二子侄,强盗只把张陵放回。范谢道:“诸君把儿子相还,已经十分厚道了。但是以人之常情,虽然爱怜自己的孩子,然而我却可怜幼小的张戬,请把张陵换回张戬。”强盗被他的大义所感动,把两个都还给了张范。大祖从荆州回来,张范得以在陈州见到他,任张范为议郎,参谋丞相军事,范非常得大祖的敬重。每当大祖征伐之时,常让范和邴原留在许都,辅佐太子。大祖对文帝说:“如有什么行动.一定要向这二人咨询。”世予以子孙之礼相待他们。他经常救济穷困人家,家中无多余的资财,远近孤寡都归附到他那里。别人对他的赠遗他从不反对,但也不用它们,等到他们走的时候,都把它们还回。张范在建安十七年去世。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新,南海人。初名志新,字日新。成祖常独呼“新”,遂为名,因以志新字。洪武中,以诸生贡入太学。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称。成祖即位,改监察御史。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巡按福建,奏请都司卫所不得凌府州县,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戢。…..

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

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永乐十年,浙西大水,通政赵居任匿不以闻,新奏之。夏原吉为居任解。帝命覆视,得蠲如新言。嘉兴贼倪弘三劫旁郡,党数千人,累败官军。新督兵捕之,列木栅诸港汉。贼陆走,追蹑之桃源,执以献。当是时,周廉吏名闻天下。

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攫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遁去。顷之,新文册入京,遇千户涿州,捕系州狱,脱走诉于纲,纲诬奏新罪。帝怒,命逮新。旗校皆锦衣私人,在道榜掠无完肤。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召按察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奉召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命戮之。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竟杀之。他日,帝悔,问侍臣曰:“周新何许人?”对曰:“南海。”帝叹曰:“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

妻有节操。新未遇时,缝纫自给。及贵,偶赴同官妻内宴,荆布如田家妇。诸妇惭,尽易其衣饰。新死无子。妻归,贫甚。广东巡抚杨信民曰:“周志新当代第一人,可使其夫人终日馁耶?”时时周给之。妻死,浙人仕广东者皆会葬。

(节选自《明史·周新传》)

注:①戢:jí,收敛。②蠲:juān,免除。③振:救济,赈济。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称 诉讼案件

B.冤民久 拘囚

C.锦衣卫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攫贿作威福 贿赂

D.新文册入京 报送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武人为之戢 ②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

③旗校皆锦衣私人 ④陛下召按察司行事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公正执法的一组是

①洪武中,以诸生贡入太学,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

②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

③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

④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⑤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召按察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奉召擒奸恶,奈何罪臣?”

⑥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⑥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新为官正直清廉,深得民心,名高天下,京城中许多权贵对他又恨又怕,他们诬陷弹劾周新,置周新于死地。

B.明成祖时,锦衣卫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周新则无所顾忌,对其违法分子坚持依法处治,将其拘捕入狱。

C.周新因秉公执法而为纪纲所诬陷,明成祖则偏听偏信,在盛怒之下误杀了周新,事后却又表示后悔和叹惋。

D.周新当官时其妻穿着朴素,周新死后其妻生活凄凉,这些都从侧面说明周新的清廉。人的“周给”与“会葬”,表明周新的正直清廉感动了不少人。

1.C    2.C    3.B    4.B    5.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魏文侯卜相

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

李克对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

李克趋而出,过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注】①成:魏成子。璜:翟璜。相:辅助君主掌握国事的最高官吏,后来称作宰相、丞相、相国。②阙:宫殿,引申为朝廷。③钟: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先生尝教寡人曰B.五者足以定之矣

C.翟璜逡巡再拜曰D.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臣何负于魏成子

,则王乎

A.

居视所亲

孰能讥之乎

B.

子之所进五人,君皆臣之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C.

寡人相定矣

毛先生以三寸舌,强于百万之师

D.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视其所不为

A.此非不君所乎B.梁以此

C.世之所,莫若黄帝D.将军披坚执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指出魏成子可做相的一组是

①魏文侯谓李克曰:“……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②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③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④魏成子以食禄千种,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⑤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⑥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④⑥D.③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牢记“国乱则思良相”的训诲,非常重视择相之事,并能听取李克的意见,虚心纳谏,确定魏成子为相。这是值得称道的。

B.魏文侯平时对大臣疏于考察,不明实情,故面临择相心中无数,一筹莫展,只得听取李克的意见,致使翟璜有功而落选。这是不足为训的。

C.李克不徇私情,以国家利益为重,突破了“卑不谋尊,疏不谋戚”的古语,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择相标准,关键是察其行。这是难能可贵的。

D.翟璜在李克的启迪下,能够正确对待魏成子任相而自己落选之事,并且自责见识浅陋,答话失当,愿做李克的弟子,也是受人欢迎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

2)此三人者,君皆师之。

1:D  2:C   3:D   4:C  5.:B

6.:

1)卑贱的人不替尊贵的人谋划,疏远的人不替亲近的人谋划。我的职责在宫门以外,不敢承担这个使命。     

2)这三个人,君主把他们奉为老师。

【参考译文】

魏文侯对李克说:“先生曾经教导我说:‘家贫就想得贤妻,国乱就想得贤相’。如今要安排宰相,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您看怎么样?”

李克回答说:“我听说,卑贱的人不替尊贵的人谋划,疏远的人不替亲近的人谋划。我的职责在宫门以外,不敢承担这个使命。”文侯说:“先生面对此事就不要推辞了。”李克说:“这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缘故。平时看见他亲近哪些人,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有这五条足能决定谁当宰相了,何需依靠我李克呢!”文侯说:“先生回家吧,我的宰相已经决定了。”

李克快步走出去,到翟璜家中拜访。翟璜说:“今天听说君主召见先生去选择宰相,结果是谁当宰相呢?”李克说:“魏成子当宰相了。”翟璜气得变了脸色,他说:“就凭耳目的所见所闻,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西河的守将是我推荐的。君主对内地最忧虑的是邺郡,我推荐了西门豹。君主计划要攻伐中山国,我推荐了乐羊。中山攻灭后,派不出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君主的儿子没有师傅,我推荐了屈侯鲋(fù,付)。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李克说:“您向您的君主推荐我的目的,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来谋求做大官吗?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有千钟俸禄,十分之九用在外边,十分之一用在家里,因此从东方聘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君主把他们奉为老师。您所推荐的那五个人,君主都任他们为臣,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翟璜迟疑徘徊后拜两拜说:“我翟璜是浅薄的人,说话很不得当,我愿终身做您的弟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冉氏烹狗记

清·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果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刘位东①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东,且数十武,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间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驹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②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吸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土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③,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虎。贪牛之快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

(本文有删节)

【注】①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②窜名:冒领空名。③石勒:人名,后赵人。石虎:石勒侄。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苟其职之不 举:称B.再四皆不 然:这样

C.之则狗也 烛:照D.且数十 武:步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1,3,5

3.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冉氏烹狗原因的一组是 ( )

①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

②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

③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

④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

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

⑥县人冉氏,有狗而猛

A.①②③B.③④⑥C.①②⑤D.④⑤⑥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冉氏以是颇患苦狗。

(2)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1. B(“然”应为“燃烧”)

2. D(D项解为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前一个是介词“用”,后一个是介词“因为”。B前一个引出动作处所“在”,后一个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被”,C项前表顺承,后者表转折。)

3.C(3说刘位东设想若有盗贼冯入该狗会如何凶猛而斗,使贼人不得进入。4只是刘在陈述狗的凶猛。6只是陈述家中有一条凶猛的狗)

4.(1)冉氏因此很厌恶这条狗。

译出大意给分:“患苦”译为“厌恶”“不满”一类的意思给分,译为“以……为忧”“以……为苦”也可。

   (2)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懼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厄,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屈于不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其轶事。

1,3,5

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欣慕焉。

(摘自《史记·管晏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语及之,即危言 危言:危险的言论

B.晏子出,遭之 涂:道路

C.其后夫自抑损 抑损:谦卑,不自满

D.世有多之,是以不 论:论说

2.下列句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婴虽不仁,免子

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

B.

子求绝之速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C.

子之意自以为足

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限

D.

余虽为之执鞭,欣慕焉

较秦之得,与战胜而得者

3.对下列各句中”其”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既而归,妻请去 称代前文的“御者”

B.今者妾观出 称代前文的“晏子”

C.后夫自抑损 称代前文的“御者之妻”

D.详哉言之也 称代前文的“《晏子春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晏子是春秋时齐国名相,奉事齐灵公等三位国君,他节俭力行,生活朴素;在朝中 说危言,行危行,在诸侯中很有名气。

B.越石父被抓,晏子将他赎出来,越石父回来之后,不但没有表示感谢,还提出要与 晏子绝交,晏子大惊,又感到不理解。

C.晏子的驾车人驾车时扬扬自得,与晏子的神态形成鲜明对比,回家遭到妻子的指责, 有了改变,晏子于是推荐他担任大夫。

D.司马迁推崇晏子,表示倘若晏子在世,非常乐意做他的驾车人,这既表现了他对晏 子的无限敬仰,也包含着深沉的感慨。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2)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1.【解析】A.危言:正直的言论

【答案】A

2.【解析】A于;从;B何:为什么;D.……的事;C然:可是,连词;这样,代词。

【答案】C

3.【解析】C.“其”指代“其妻请去”这件事。

【答案】C

4.【解析】晏子进内室没有告辞,让越石父久等。是“无礼”。

【答案】B

5.文言翻译

   (1)是知己却还对我这样没有礼貌,本来不如在牢狱之中.

   (2)我已经读了晏了著的书,又想看看他做的事,所以写到他的传记.

【参考译文】

晏婴宇平仲,是春秋时期刘国莱地夷维邑人。奉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因为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认人尊重。他担任齐国宰相之后,吃饭每顿不吃两种肉,姬妾不穿丝织物。他在朝庭上,国君有跟他说话,他就直言回答;国君没有跟他说话,他就直道而行。国家有道,就服从命令去做事;国家无道,就衡量命令,酌情而行。因此连续三朝在诸侯中闻名。

越石父是贤人,不幸被抓进牢狱,晏子出门,在路上遇见了他,当即解下马车左边的马将他赎了,载回来。到了家。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走进门去,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出来.越石父提出要与晏子绝交。晏子大惊,整顿衣冠,表示道歉,说:“我虽不仁,不过刚把你你灾难中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提出绝交呢?”越石父说:“不对。我听说,君子不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得到伸张。刚才我在牢狱中,是因为人们不了解我。您已经了解我把我赎出来,这就知己;是知己却还对我这样没有礼貌,因此不如在牢狱之中。”于是,晏子请他进去,奉为上客。

晏子任齐国宰相,坐车出门,他的驾车人的妻子从门缝里暗中观看丈夫。她丈夫替宰相驾车,上面遮着大伞盖,手里鞭策着四匹马,福气扬扬,非常得意。不久驾车的人回家。他的妻子就提出要离去,驾车的人询问缘故,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宰相,在诸侯中名声传扬。今天我看他出门,神思深沉,常常表现出自我谦抑的样子。现在你身高八尺,只是当人家的驾车人,可是你的心里自以为很满足,所以我提出离去。”这件事过后,丈夫就也很谦虚了。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驾车人把事情告诉了晏子,晏子就推荐他担任大夫的官职。

太史公说:我读了《晏子春秋》,其中所记载的内容真是详细啊。我已经读了晏了著的书,又想看看他做的事,所以写到他的传记,至于他的书,世人大都有,因此不选入,只是选晏了的一些未见记载的事迹。

假使晏子还在世,我即使是替他驾车,也是非常令人高兴仰慕的。

      (摘自《史记·管晏列传》)

5.文言翻译

   (1)是知己却还对我这样没有礼貌,本来不如在牢狱之中.

   (2)我已经读了晏了著的书,又想看看他做的事,所以写到他的传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父福畤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勃六岁解文,构思无滞, 属:撰写

B.勃恃才傲,为同僚所嫉 物:事物

C.父福畤是左迁交趾令 坐:坐守

D.及,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寤:睡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又惧事泄,乃杀达塞口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何年

B. 士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 勃等虽有文才,浮躁浅露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始流

D. 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3.下列对原文的叙诉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储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4.下列各项推断,不能解释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的判断。

B.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

C.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滕王阁序》时,都显的过于炫耀自己的才华,容易遭人妒忌。

D.王勃才能不足以居“四杰”之首,又恃才傲物,这使议论者特别是杨炯十分不服。杨便制造舆论,认为王的排名在己之前是种耻辱。这也导致了王后来的处境不顺。

5.联系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都督怒,……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一段思考,请写出《滕王阁序》中令都督惊叹的千古名句。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2)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1.A(B. 物,别人、他人,古人常如此称自己之外的人; C. 坐,因为; D. 寤,睡醒,与“寐”相对。)

2.B(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A 表目的 / 表时间  C 表转折 / 表修饰 

D 于是 / 因为) 

3.B(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是“戏”,即开玩笑,并非专门为了批评诸王,结果也不是差点被诛杀,而是被高宗愤怒斥责,赶出沛王府。)

4.D(杨炯并无制造舆论,他的看法也是“议者谓染”,是大家本都认为是如此的。而且,杨的本意是卢照邻的地位应该更高一些。他这一议论并不直接针对王勃,对其一生的不幸更未起到任何影响。)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6.(1)事情被__,王勃被判死罪,但恰逢皇帝大赦天下而被除去罪名。

(词语点:发、当、会)

(2)杨炯曾说:“我对排在卢照邻前感到惭愧,而对排在王勃后感到羞耻。”

(词语点:尝 / 愧、耻——意动用法)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