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先祖事略

王士祯

山人名士祯,姓王氏,字于真,青州诸城人。

始祖讳贵迁,济南新城著藉焉,称琅琊公。后避居新城之曹村,为某大姓佣作。一日大风晦暝,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良久既,公于尘坌中得之。云即诸城县初氏女也。晨起取火,不觉至此。时公方鳏居,女子年十八九。主人以为天作之合,遂令谐伉俪焉。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琅琊公五子,善人最少,姓醇谨,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尤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诸饿者以次受糜,妨其签于槐,累累如也。乡人呼之曰“王pú sà ”,而称其家曰“大槐王氏善人”。

三世祖讳麟明,经官颖川王府教授,称颖川公。颖川为善人次子,生而警颖强记,于书无所不睹。十四朴博士弟子员,每试辄冠其群。困棘闱,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最后迁教授颖川王府。既至,疾作,期年而卒。志传称公内廉行修。人伦醇备。事大父琅琊公王孝,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颖川公卒,哀毁如礼,服阙除户都。当事其能,晋秩佥事,守云中。强直奉法,军民赖之。寻晋参议,守上谷。条上谷机宜十二事,悉中窾要。以忤当事意,调贵阳。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戍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遣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选自《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久既,公于尘盆中得之 霁:明朗

B.困棘闱,随例应里选 数:屡次

C.劝学兴行,为多士 式:榜样

D.当事其能,晋秩佥事 以:凭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先祖“讲究孝道”和“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琅琊公的婚姻颇有传奇色彩,夫人初氏从天而降,主人认为是天赐良缘,于是令其结为夫妻。

B.善人公生活简朴,乐善好施,人称“王pú sà ”,在琅琊公五个儿子中排行第五,故名王伍。

C.颖川公聪敏好学,博览群书,为官即赴颖川王府任教授,刚到任就患病,一年后去世。

D.忠勤公忠孝双全,在上司面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在家乡父老面前则温文尔雅,恭敬而有礼貌。

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2)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未走报公。

(3)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1.D   2.C    3.C

4.

(1)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增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3)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文言文阅读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普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宫。讴癸,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节选自陈其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57-671页,略有改动)

注:①臞:同“癯”。②版:筑墙的夹板,此处用作计量单位。③擿:此处指用尖锐之物插入墙中以检测墙的坚实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处女子之色,无于治:害:妨害

B.其身则可 体:实践

C.讴癸,行者止观 倡:倡导

D.王试其功 度:衡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主听言也美其辩 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

B.人主览文而忘有用 与时俯仰以通狂惑

C.恐人怀其文忘其直 于其身也,耻师焉

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癸 故燕王欲结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译文: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译文:

5.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答:

1.C  2.A  3.B

4.(1)自己即使憔悴、清瘦,还是没有益处。

(2)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3)知道它(良药)喝进去就能使自己的病治好。

5. 指墨子“若辩其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冉氏烹狗记

清·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刘位江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东,且数十,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间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里问,或窜名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吸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京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虎。贪牛之快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固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 (本文有删节)

【注】①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②窜名:冒领空名。③石勒:人名,后赵人。石虎:石勒侄。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其职之不 举:称

B.再四皆不 然:这样

C.之则狗也 烛:照

D.且数十 武:步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柳枝横扫之

A. 然其猛也

旦若遇之

B. 卒灭

过冉氏门

C. 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

主人疑狗不吠也

D. 若惟恐人闻其声息者

3. 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冉氏烹狗原因的一组是

①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

②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

③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

④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

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

⑥县人冉氏,有狗而猛

A.①②③B.③④⑥C.①②⑤D.④⑤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B.刘位东因冉氏狗虽凶猛但可“防盗”而欲劝其勿杀。

C.作者借“冉氏烹狗”一事抨击了那些市井无赖之徒。

D.石勒听从母亲的劝告未杀石虎,结果石氏反受其害。

5. 将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

故 曰 勇 于 私 斗 而 怯 于 公 战 又 奚 独 怪 于 狗 而 烹 之 嘻 过 矣 !

6.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冉氏以是颇患苦狗。

(2)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1.B      2.D   

3.C      4.A

5. 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6.(1)冉氏因此很厌恶这条狗。

  (2)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注]①虓(xiāo),怒吼。②赙(fù),赠送财物助人治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之 奇:认为……奇异

B.籍每浑,俄顷辄去 适:往,到

C.若公荣,则不敢不共饮 减:不如,比不上

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 坐:犯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树在道边多子,必苦李也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 戎尝阮籍饮

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C. 戎每与籍为竹林

师道不传也久矣

D. 母忧去职

不赂者赂者丧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

①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

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

③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④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

⑤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⑥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先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5.把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3)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1.D  2.D  3.B   4.C

5.(1)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什么样的人?”

 (2)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有何计策。

 (3)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谨慎的人鄙视,因此损害了名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土勾践于太宰否,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之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日,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一足,乎 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受于草莽之中而之 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 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汲:打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齐桓、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译文:

(3)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译文:

1.A     2.B     3.B   4.D

5.(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要条腿)。

(3)有读史书的人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

臣奉使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篒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

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皆窳:zǐyǔ,疏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充:担任

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 遄:速疾

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 载:负载

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容:包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荷锄有菜色

上书谏寡人,受中赏

国家建都

徘徊斗牛之间

伏闻陛下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蝉蜕于浊秽,浮游尘埃之外

诚恐今日言,又为虚文

当其欣于遇,暂得于己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的一组是

夏麦已枯,秋禾未种

户口消耗,军伍空虚

冗食太重,国用无经

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

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

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鬻贩穷民所在骚然

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

B.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C.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D.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5.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2)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

1.C     2.C     3.D     4.C

5.(1)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2)游荡不务正业的人,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搜罗商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催 科

[明]江盈科

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则应曰:“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尓民也。”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躧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听其驼焉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二祖时,比岁蠲,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选自《雪涛阁集》卷十四)

【注】①催科:催办缴纳赋税。②抚字:安抚体恤。③阳城:人名,唐代清官。④枵(xiāo)腹:空腹。⑤躧(xǐ):踩,踏。⑥蠲(juān):减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 济: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 完:结束。

C.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

D.比岁蠲,比岁免 比岁:连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槌楚不完,囹圄、而桎梏B. 阳城拙蒙赏

古者富贵名摩灭,不可胜计 王尝语庄子好乐,有诸

C. 国家需赋也,如枵腹待食D. 为有司者,前迫督促,后慑于黜罚

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怀王)内惑郑袖,外欺于张仪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催科”危害的一组是

①为令之难,难于催科 ②竭泽而渔,明年无鱼

③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 ④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

⑤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⑥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驼医”治死驼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译文:

(2)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

译文:

(3)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

译文:

1.B.缴纳(赋税)。我们今天还会使用“完税”一词。  A.从成语“无济于事”可以推导“济”有补益、帮助之意,带入原文理解能通。C.“延”解释为“延请”,出现在《桃花源记》“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D.比:连续,接连

2.D.于,被。  A.而,前一句表假设,译为如果;后一句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后一句与2005年高考广东卷10小题D第二句一样。B.以,前一句为介词,因为;后一句为介词,把。C.之,前一句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3.理由见参考译文。

4.B.驼背者的儿子,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而不是“告到了官府”。

5.(1)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2)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3)不倚仗贤明君主亲身(实行)节省减少(开支)的政治举措,颁布宽大体恤(百姓)的诏令,即使想要官吏不做“驼医”,不杀人,可能做到吗?     

参考译文:

当县令的困难,莫过于向老百姓催税。催税和爱惜长养百姓,往往互相妨碍,不能够互相帮助。唐代的阳城因为拙钝而受到奖赏,不需贡税给朝廷,这仍然是古代才做得到的啊!可惜如今却没有这样的时机!

    国家需要赋税,就像空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樣;而穷苦百姓的缴纳赋税,就像是要挖他的脑、要抽他的髓一样。那些当官吏的人,前面迫于主管的督促,后面害怕被降职的处罚,內心自我衡量,说:“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能够让我贬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对我无可奈何之老百姓的怨恨吧!”所以发号施令出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追赶、呼叫他們了。鞭打、刑罚下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把他们逮捕、囚禁了。老百姓于是就只好去借贷了;如果借贷不到钱,就只有出卖新丝、出卖新谷了;新丝新谷都卖光,就只有典卖家产了;又甚至连家产都卖光了,就只好卖妻、卖子女了。到了这个样子,然后赋税都可以缴纳了,赋税缴纳了而老百姓也死了十分之七、十分之八了啊!

   唉!弄光湖水来抓鱼,明年就没鱼可抓了,能不让人觉得痛心啊!偶尔有责备他的人,他就回答说:“我只要让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算尽到了,我根本没办法再想到你们这老百姓啊!”我试着用比喻来说说这些人,大概类似“驼医”吧!

   从前有个医生,他自我宣传說会医驼背,说:“驼背的像弓一样的人,驼背的像虾一样的人,驼背的像曲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我保证早上医,晚上直的像箭一样。”结果有一个人信以为真,请他治疗他的驼背,医生拿了两片木板,一片放在地下,叫驼背的人躺在上面,再拿一片木板,压在他的身上,立刻跳到他身上跳一跳,驼背的人立刻变直,但也立刻死了。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但驼医我却说我的职业是医驼背的人,哪管他是否死亡。

  唉!世上那些当县令的人,只管钱粮租税有没有缴纳,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和那个驼医有什么不一样?虽然这个样子,还是要仰赖严格的君王,亲自实践节俭的政策,发布宽容体恤老百姓的诏令,如果不这么做,却立刻想要官吏不去当驼医,做的到吗?咳!处在今天的世道,不用说同前代相比,就同英宗、孝宗二祖时期,一年比一年减少,一年比一年减免比,也令人觉得有今古之巨大差别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旁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 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节选自《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①:藩镇:指总领一万的军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有夫妇其子不孝者。 讼:控告

B.重荣起于军卒,至富贵。 暴:突然

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 谨:严格

D.姑息重荣不能。 诘:追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荣“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A. 天子宁有种邪 B. 兵强骊壮者为之尔

重荣箕踞慢骂 屈中国以尊夷狄

C. 重荣诱之入塞 D. 重荣怒,执拽剌

而充无厌之欲 此晋万世耻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继母则提剑追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和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荣举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__阻击,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2)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1. C   2.B    3.B

4.(1)译文: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

(2) 译文: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20070404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 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这秋,如器之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这。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及生,惟尔父母。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法律之外,以威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有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小大、美恶之状,甚者,或其平生所嗜好,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20070404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器之未坠于地 欹:倾斜

B.为天子小民不倦 牧:管理

C.以威齐民 劫:胁迫

D.或其平生所嗜好 诘:责问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公尝为我言

吾今报府

尔繄生,惟尔父母

想见其为人

若夫肆意法律之外

而史官亦书之其传

齐鲁亦然

然,于我心有不释焉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朝廷)方命择帅B.(百姓)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

C.(张方平)惟尔父母D.由此观之,(蜀人)亦不为无助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方平合理施政的一组是

①归屯军,撤守备 ②寇来在吾,无尔劳苦

③民无常性,惟上所待 ④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

⑤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 ⑥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A.①②④B.①②⑤C.③④⑥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张方平在蜀地将发生祸乱时,临危受命,赶赴蜀地,恰当地应对危机的事

迹。

B.众人传说敌寇将要侵犯边界,宋仁宗决定选派既有文治又有武功的张方平前往。

C.苏洵认为蜀地百姓忍心不顾性命沦为盗贼的原因在于上司用残酷的刑罚惩治他们。

D.虽然张方平的功劳业绩已载入史册,但蜀人仍坚持要为他画像,以表达对他的怀念。

1.D(诘:追问)

2.C(A项,表递进,可译为“况且”;副词,可译为“将要”。B项,介词,可译为“因为”;   连词,表目的关系。D项,连词,可译为“即使”;可译为“虽然”)

3.D(画像)

4.B

5.C(张方平的看法)

附:参考译文

宋仁宗至和元年秋天,四川一带人传说,敌寇将要侵犯边界,驻边军士夜里惊呼,四野百姓全都逃光。谣言流布,京城上下大为震惊。朝廷正准备命令选派将帅,天子说:“不要酿成祸乱,不要助成事变。虽然众人传说纷起,但我的主意已定,外患不一定会酿成,事变却会从内部兴起。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又不可以一味用武力解决。只需要我的一二个大臣去妥善处理。谁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我就派他去安抚我的军队。”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就是这样的人。”天子说:“对!”张公以侍奉双亲为由推辞,未获批准,于是就动身出发。冬季十一月到达蜀地。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驻军回去,撤除守备,派人对郡县长官说:“敌寇来了由我负责不必劳苦你们。”到第二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象往年一样庆贺新春,于是一直相安无事。再到了第二年的正月里,百姓相互商量要把张公的像安放在净众寺里,张公没能禁止得住。

眉阳人苏洵向众人说道:“祸乱没有发生,这是容易治理的;祸乱已成,这也容易治理;有祸乱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又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就象器物虽已倾斜,但还没有倒地。只有你们的张公,却能在它旁边安坐,面色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扶正之后,从容退坐,没有一点骄矜自得之色。替天子管理小民百姓,孜孜不倦,这就是你们的张公。你们是因为张公而得生,他就是你们的再生父母。再考张公曾对我们说道:‘老百姓没有不变的性情,只看上司如何对待他们。人们都说,蜀地人经常发生变乱,所以上司就用对待盗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用管束盗贼的刑法去管束他们。对于本来已经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百姓,却用残酷的刑法去约束他们,这样百姓才忍心不顾自己这父母妻儿所依靠的身躯,而沦为与盗贼为伍,所以常常发生大乱。倘若以礼义来约束他们,用法律来差使他们,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至于逼急他们而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如此。我用对待齐鲁百姓的方法对待蜀人,那么蜀人也会把自己当成齐鲁之人。假如在法律之外任意胡来,用淫威胁迫平民,我是不愿干的。’啊,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我还未曾见过。”大家听了,一齐再重新行礼,并说:“是这样的。”

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记在你们心中;你们死了,记在你们子孙心里。他的功劳业绩,载在史官的史册上,不用画像了。而且张公自己又不愿意,你们以为如何?”众人都说:“张公怎么会关心这事?虽然如此,我们心里总觉不安。如今平时听得有人做件好事,一定 要问那人的姓名及他的住处,一直问到那人的身材高矮、年龄大小、面容美丑等情况;更有甚者,还有人追问他平生的爱好,以便推测他的为人。而史官也把这些写在他的传记里,目的是要使天下人不仅铭记在心里,而且显现在眼前。眼里看得见,所以心里的铭记也就更加真切久远。由此看来,画像也不是没有意义。”苏洵听了,无法答对,就为他们写了这篇画像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子楚,秦诸庶孽孙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受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嫡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嫡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20070331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华阳夫人大喜,刻玉符,约以为嫡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盛于诸侯。

秦昭王五十年,子楚与吕不韦谋,金六百斤予守者吏,遂以得归。

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子楚为太子。秦王立一年,薨,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这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取材于《史记·吕不韦列传》)

注释:①秦庶孽孙:秦国王室中不是正妻所生,而是姬妾所生的子孙。

②邯郸:赵国都城。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诸侯 质:(到别国)作抵押

B.因厚馈子楚 遗:遗留,使……留上

C.金六百斤予守者吏 行:做,这里是“使用”

D.亦招士 致:招引,使……到来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悬千金上 安国君及夫人厚馈遗子楚

孰能讥之乎 相如持璧却立

非有以奉献亲及结宾客也 请以千金子西游

内惑于郑袖,外欺张仪 尊吕不韦相国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王)前者争为太子矣

B.非有(金)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

C.遂以得归(守者吏)

D.布(于)咸阳市门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吕不韦善于投机的一组是

①车乘进用不饶 ②曰“此奇货可居”

③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 ④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

⑤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 ⑥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70331

A.吕不韦认为,处境窘困的子楚若被立为嫡嗣,就能彻底改变他们的命运。

B.价值五百金的珍奇宝物加上种种溢美之间,使子楚获得华阳夫人的宠信。

C.秦昭王、安国君在位时间极短,客观上使得吕不韦迅速成为秦国的显贵。

D.吕不韦效法四公子的做法招贤纳士,主持门客著书立说以壮秦国的声威。

1.B  送给,给予(例:公子闻之,往情,欲厚遗之)

2.B  副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A.其:代词,“它”。/副词,表反诘语气。C.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可译为“给”。/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D.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动词,担任。

3.C  补出的文字应该是“泰国”。

4.D  “车乘进用不饶”表现的是子楚的生活状态,不是表现吕不韦的行为。“延诸倔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表现吕不韦对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高度自信,不是利用机会谋取私利的投机行为。

5.C  秦昭王在位时间并不短,在位时间极短的是安国君和子楚(庄襄王)。

【参考译文】

子楚是秦国公室庶出别支的孙子,作为人质在诸侯国家,所以车辆马匹、费用开销都不

富裕,居所处境相当窘困,很不得志。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看见子楚而怜惜他,说“这真是稀罕的宝货,可以存积着卖大价钱”。于是前往会见子楚,说道:“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得机会立为太子。鄙人听说安国君宠幸喜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但能够决定选立谁为嫡子继承人的只有华阳夫人。如今您兄弟二十多人,您又排行居中,不太受宠爱,所以长时间当人质住在诸侯国家。一旦大王去世,安国君继立为王,您就没有机会能够跟长子及其余儿子早晚在父王面前争夺当太子了。”子楚说:“是这样。对于这种情况怎么办?”吕不韦说:“您资财贫乏,客居在此,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奉献给双亲和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也资财贫乏,但请让我用千金作资本为您西游秦国,孝敬安国君和华阳夫人,促成他们立您为嫡子继承人。”子楚立即叩头而拜说:“您的计策果真如愿,就请让我与您共同分享秦国。”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给子楚。作为开销费用,去结交宾客;同时又拿出五百金购置珍奇宝物、玩赏佳品,自己带着西进游说秦国,把他带来的物品全部进献给华阳夫人。借机称说子楚贤能聪明,结交诸侯宾客遍布天下,还常常念叨“我子楚把华阳夫人当作自己的天,日夜悲泣思念着太子安国君和夫人。”华阳夫人极为高兴,刻玉石符节为信物,相约以子楚作嫡子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就备了厚孔送给子楚,同时请吕不韦辅助他。子楚的名望声誉因此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秦昭王五十年,子楚与吕不韦商量,送黄金六百斤给看守的官吏,于是得到机会返回祖国。

秦昭王五十六年,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即位为王,子楚立为太子。秦王在位一年去世,太子子楚代即位,这就是庄襄王。庄襄王元年,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去世,太子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在这时期,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都礼贤下士喜好招募宾客来互相夸耀倾轧。吕不韦因为秦国强大,却在这方面不如他们而感到羞耻,所以也招徕士人,给予优厚待遇,门下食客达到三千来人。这时诸侯各国有许多工辞善辩的文人学士,如荀卿一类人,著书立说传布天下。吕不韦便让他的门客各人著录所见闻,辑集纂论编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有二十多万字。吕不韦认为其中详尽论述了天上地下世间万物从古至今的事情,称之为《吕氏春秋》。公布在咸阳市朝的大门,并悬挂千金在上面,聘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如有能够增添减少一个字的就赏给千金。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