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并通过这种传统道德
的复兴衍生出现代的科学和民主,即所谓( )
A:“虚无主义” B:“复古思潮” C:“复兴主义” D:“返本开新”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乡贤文化作为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更是探寻文化血脉、弘扬固有文化传统的一种精神原动力。 B: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了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C:随着成渝高铁的调试运行,不少资阳市民纷纷利用国庆假期,与家人一起前往成渝高铁资阳站参观游览,目睹其风采和资阳发展的美好前景。 D:春节期间,网上热传一篇一个上海女孩跟随江西男友回农村过年,在见到男方家庭准备的第一顿饭后便提出与男友分手,并以最快速度返回上海。
材料: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一种精神原动力。所谓“乡贤”,是指那些品德、才学为乡人所推崇敬重的人。乡贤文化,就是围绕乡贤德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乡村治理理念,比如“耕读传家”“经名行修”“勤俭持家久”等思想。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耕时代形成的守望相助、抱团取暖的生活习惯被打乱,耕读传家的习俗难以传承下去,乡贤文化遭遇传承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呼吁要传承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让他们的善言善行像古代乡贤一样垂范乡邻。但当今时代背景下涌现的“新乡贤”又不同于以往的乡贤,应该具有更多的时代特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传承乡贤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中的作用。
①乡贤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弘扬乡贤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养料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和可继承性,弘扬乡贤文化对增强民族凝聚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③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承接,乡贤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有助于人民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目标;
④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传承乡贤文化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
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一种精神原动力。所谓“乡贤”,是指那些品德、才学为乡人所椎崇敬重的人。乡贤文化,就是围绕乡贤德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乡村治理理念,比如“耕读传家”“经名行修”“勤俭持家久”等思想。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耕时代形成的守望相助、抱团取暖的生活习惯被打乱,耕读传家的习俗难以传承下去,乡贤文化遭遇传承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呼吁要传承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让他们的善言善行像古代乡贤一样垂范乡邻。但当今时代背景下涌现的“新乡贤”又不同于以往的乡贤,应该具有更多的时代特征。
请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识,分析材料中有识之士观点的合理性。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古代乡贤和新乡贤的善言善行对弘扬传统美德都有榜样作用
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有识之士倡导的新乡贤具有传统乡贤的共性,对乡邻也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③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有识之士倡导的新乡贤具有传统乡贤的共性,同时具有当今时代的特点,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60a20869519b8801.jpg]【考点定位】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名师点睛】正确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从事物的性质上来讲的,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是从范围上来讲的,可见有根本的区别。
(2)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因为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是抛开了许多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
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张扬固有文化传统的一种精神原动力。所谓“乡贤”, 是指那些品德、才学为乡人所推崇尊重的人。乡贤文化,就是围绕乡贤德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乡村治理理念,比如“耕读传家”“ 经名行修”“ 勤俭持家久”等思想。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耕时代形成的守望相助、抱团取暖的生活习惯被打乱,精读传家的习俗难以传承下去,乡贤文化遭遇传承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呼吁要传承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让他们的善言善行像古代乡贤一样垂范乡邻。但当今时代背景下涌现的“新乡贤” 又不同于以往的乡贤,应该具有更多的时代特征。
请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识,分析材料中有识之士观点的合理性。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古代乡贤和新乡贤的善言善行,对弘扬传统美德都有榜样示范作用;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有识之士倡导的“新乡贤” 具有传统乡贤的共性,对乡邻也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③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有识之士认为,新乡贤要具有更多的时代特征,把握了我国当今时代的特点,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4分)离异与回归是人类文化史上经常交替出现或相互伴生的两种趋势。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开创新制度的思想先驱对于传统文化大都曾有离异与回归两种倾向。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__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 ——章开沅《离异与回归》
材料二 就东方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的一般情况而言,在早期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即初遇西方文化时,各个民族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之后,先后有一部分人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 ——罗福惠《寻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请回答:
(1)列举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主要成果。(3分)
(2)据材料一,指出反映西欧“离异与回归”的历史事件(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的影响。(6分)
(3)试从材料二中“离异”这一角度,概述1840—1919年间的中国历史。(9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离异与回归”的认识。(3分)
(1)古希腊民主政治,罗马法,人文主义思想。(3分)
(2)事件:文艺复兴,zōng jiāo 改革,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启蒙运动。(3分,任意3点3分)
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的开展,确立并逐步发展、完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发展。(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3)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结束了封建君主__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9分,每点3分。评分建议:应扣紧“离异”这一角度,阐述“离异”的具体表现及影响。每点3分,其中事件1分,具体内容1分,影响或意义1分)
(4)认识:按以下两个层次给分,本问总分3分。
第一层次:能作出简单、表面的描述。(1分)(如:在东西方近代化转型过程中,都
有过文化离异与回归的现象。)
第二层次:能作出恰当的、概括性的评述。(2分)(如: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文化的离异与回归都是不可避免的,但离异不等于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外来文化,回归也不等于全面复古。)
.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A:魏源、洪仁玕 B:洪仁玕、康有为 C:康有为、孙中山 D:孙中山、陈独秀
1943年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该书认为,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的真正目的在于
A:反对盲从外国文化 B:以自由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C: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D: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A:魏源、洪仁歼 B:洪仁歼、康有为 C:康有为、孙中山 D:孙中山、陈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