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注释】①知(zhì):同“智”。②务:从事,致力于。③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B.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表明孔子还是肯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承认了鬼神的作用。
C.对于“鬼神”,心中要有一定的“敬畏”,但应远离它。在《论语》中,孔子也很少谈及怪异、暴力、变乱、鬼神等内容。
D.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面,这样可称得上“仁”了。
(2) 《论语·八佾》里有这样的记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3分)
答:
(1) B(孔子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的作用。)
(2)不矛盾。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内心虔诚。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zōng jiāo 的。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题。(12分,每题3分)
武 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日:“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
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6.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有薄技,请以相授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①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乏 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C.①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D.①幸先以我名告之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 )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3分)
(2)众相顾,迄无应者。(2分)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3分)
5、A(A项中“鄙”,词义应为“边境”、“边远的地方”。)
6、B(A项中,第一个“以”,介词,把,第二个“以”,表并列。B项中的两个“所”字,都作代词,分别指代动词“能”和“蓄”的东西。C项中第一个“而”字表修饰,相当于“地”,第二个“而”字表转折,相当于“但是”。D项中第一个“之”字作代词,代“尼僧”,第二个“之”字作助词,相当于“的”。)
7、D(①句表现的是李超意气逞能,尼僧因少林同宗而不肯交手。观众为看热闹则怂恿两人交手。③句表现李超向憨和尚学了三个月的武技,技艺稍有长进,就感到非常得意自满。④句是写李超认为尼僧胆小,坚决要求继续比试。①③④句都无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意思。)
8、C(A项中憨和尚“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并不是“为了惩罚李超”,而是为了说明“子尚未尽吾能”,“愤而择日告辞而去”也与文意不符。B项中“李超敏而好学”、尼僧“争强好胜”说法不当,实际上李超是学止于自满,且争强好胜,而尼僧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性情谦和,不愿与人一争高低。D项中重在描写曲折跌宕的情节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而没有表现武术技巧的“变幻莫测”,故事中的“武技”仅仅是贯穿情节、表现人物的线索而已。)
9、(1)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3分,“以”“罔”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2分,“迄”1分,语意通顺1分)
(3)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3 分,“固”“乃”各1分,语意通顺1分)
【附:文言文译文】
李超,字魁吾,山东淄川西郊人.性格豪爽,乐善好施。一次,有个和尚托着饭钵来化缘,李超给他饱吃一顿。和尚非常感激,便说:“我是少林寺出身,会点武术。让我传授给你吧。”李超大喜,留和尚在客舍里住下,给他丰厚的待遇,早晚跟他学武术。三个月后,李超对武术相当精通了,得意非凡。和尚问他:“你有收获吗?”李超说:“有收获。老师能的,我已经全都能了。”和尚笑着叫李超一试身手。李超就脱掉衣服,在手心里唾了一口,时而像猿飞跃,时而像鸟落下,翻腾跳跃了一阵子,骄傲地站在和尚面前,和尚又笑着说:“行啦。你既然把我的本领都学到手了,让我们比个高低吧。”李超欣然同意。当即各自交叉双臂,摆出架势。接着在支撑、格斗、抵挡的较量中,李超不断寻找和尚的破绽;不料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已仰面摔出一丈多远.和尚拍手说:“你还没全部学会我的本领啊!”李超甩手撑着地面,惭愧地向和尚请教。又过了几天,和尚告辞走了。从此,李超以武术出了名,遨游南北,没人是他的对手。
一次,李超偶然到济南,看见一个年轻的尼姑在场上耍武艺,四周围满了观众。尼姑对观众说:“反来覆去,老是我一个人,大冷落了。有爱热闹的,不妨下场交手玩玩。”这样说了三遍,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一直没有应声的,李超在场边,不觉手痒,信心十足地走进场内。尼姑笑着向他合掌致意。刚一交手,尼姑就喝他停下,说:“这是少林宗派啊。”马上又问:“你的老师是谁?”开始李超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告诉说是和尚。尼姑抱拳说:“憨和尚是你老师吗?要是这样,不必较量了,我甘拜下风。”李超几次要求比试,尼姑不同意。那些围观者极力怂恿,尼姑才说:“既然你是憨师的弟子,我们就是同一路的人,不妨玩玩,只要双方领会意思就行了。”李超嘴上答应了。但他看尼姑长得文弱,因而轻视她;加以年轻好胜,故一心想打败尼姑,以获取一时的名声。两个人正打得不相上下的时候,尼姑却突然停住了。李超问她为什么,她只笑,不说话。李超认为她胆怯了,非让她再较量不可,尼姑才又和他比起来。一会儿,李超飞起一脚向尼姑踢去,尼姑并拄五指向下削他的腿;李超只觉得膝下像刀砍斧劈的一样,跌倒在地起不来了。尼姑笑着道歉说:“鲁莽了,冒犯了你,请不要怪罪!”
李超被抬回了家,一个多月才好。过了一年多,和尚又来了,李超向他回叙了这件享,和尚吃惊地说:“你太鲁莽了,招惹她干什么?幸好你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腿已经断了!”
把下面文言文句子中画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①
②
①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头顶东西了。
②老年人能够穿上丝织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谨:反复说明。颁白:须发班白。负戴:背负东西或头顶东西。衣:穿,王:称王。注:以上词语译错一个扣1分)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取材自《战国策》)
【注】涓人:太监。
(5分)(本题考查文言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本题5分。标记“/”处,每断对2处,得1分;在“/”“//”之外每断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附二】句读文段参考译文
古代有个为寻求千里马而不惜花费千金的国君。他三年还没有求得千里马。一个太监对国君说:“请让我为您找找看。”
三个月的时间,他寻到一匹千里马,可那马已经死了,他花了五百金买了那死马的头,回去向国君复命。国君看了大怒说:“我要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为一匹死马浪费五百金呢!”那个太监回答说:“死马买下它尚且花了五百金,何况是活马呢,天下人一定把大王您看作最诚心买马的。”
(果然像他说的)过了不到一年,就有多匹千里马被主动送上门来了。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选自《孟子·离娄下)
(1)下列有关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3分)
A.禹、稷处于太平之世,急民之所苦,以拯救天下百姓为己任,因而孔子十分赞赏他们。
B.颜回处于乱世,箪食瓢饮,安贫乐道而自得其乐,孟子认为他和积极救助天下的禹、稷在道上没有什么不同。
C.孟子认为禹、稷和颜回处世的具体表现不同,但他们遵守的道义是相同的,即使他们所处的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不会改变他们的行为。
D.孟子举同室之人或乡邻相斗的情况,是为了说明君子治世入世兼达,乱世独善其身的原则。
(2)孟子以为禹、稷、颜回同道。根据上面文段的内容,简要分析孟子这样认为体现了怎样的儒家思想。(3分)
9.(1)C (他们的行为会符合相应的地位和世情,随处境变化)
(2)①不管乱世治世,行为可以因势而变,而道义始终是必须坚守的原则(1分)。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2分)
世间极闲适事如临泛游览饮酒弈棋皆须觅伴寻对唯读书一事止须一人可以尽日可以穷年环堵之中而观览四海千载之下而觌面古人天下之乐无过于此而世人不知,殊可惜也!
(明·张岱《快园道古·言语》)
世间极闲适事/ 如临泛游览 //饮酒弈棋/ 皆须觅伴寻对/ 唯读书一事/ 止须一人/ 可以尽日/可以穷年/ 环堵之中而观览四海/ 千载之下而觌面古人/ 天下之乐//无过于此/ 而世人不知,殊可惜也!评分标准:本题5分。标记“/”处,每断对2处,得1分;每断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标记“//”之处,可断可不断,不赋分。:
句读文段参考译文:
世间特别休闲适意的事情,如游山水,赏胜迹,饮酒,下棋,都要有同伴,有对手,只有读书,只需一人(即纯粹属于个人的事,个人完全可以自由支配),你可以读一整天,也可以读上一年。坐在小屋子里你能够纵览天下;隔了上千年你也能晤对古人,这是天下任何其他赏心乐事都比不上的。只是世人不一定体会得到,非常可惜啊!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赞者,明也,助也。昔虞舜之祀,乐正重赞,盖唱发之辞也。及益赞于禹伊陟赞于巫咸并飏言以明事嗟叹以助辞也故汉置鸿胪以唱拜为赞即古之遗语也。至相如属笔,始赞荆轲。及迁《史》固《书》,托赞褒贬,约文以总录,颂体以论辞;又纪传后评,亦同其名。
(选自《文心雕龙·颂赞》)
注:①益、禹、伊陟、巫咸都是人名;②鸿胪是官名
19.用(/)给下列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及益赞于禹伊陟赞于巫咸并飏言以明事嗟叹以助辞也故汉置鸿胪以唱言为赞即古之遗语也
20.“前四史”除文中的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还有哪两部史书?(2分)
21.从前的“赞”是用突出的话语来说明事理,加强语气的。“赞”发展至汉代有了怎样的变化?请根据文意概述。(2分)
19.及益赞于禹/伊陟赞于巫咸/并飏言以明事/嗟叹以助辞也/故汉置鸿胪/以唱拜为赞/即古之遗语也。(错一处扣1分,扣满6分为止)
20.《后汉书》、《三国志》(2分)
21.写作中出现了赞辞(1分),借赞辞来进行褒扬或批评(1分)。
〔译文〕
“赞”的意思就是说明,就是辅助。相传从前虞舜时的祭祀,很重视乐官的赞辞,那就是歌唱之前要作说明的辞句。至于益帮助禹的话,伊陟向巫咸所作的说明,都是用突出的话来说明事理,加强语气来帮助言辞。所以。汉代设置鸿胪官,他在各种典礼上呼喊礼拜的话就是“赞”,这些都是古代留传下来口头上讲的“赞”。到司马相如进行写作,才在《荆轲论》中对荆轲进行了赞美。后来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便借赞辞来进行褒扬或批评:那是用简要的文辞加以总结,用颂的体裁而加以议论;《史记》和《汉书》的最后,又各有一篇《太史公自序》和《叙传》作一总评,它和“赞”的名称是相同的。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
(2)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
(3 )倘使放弃进攻郑国,把它作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资粮馆舍,对您没什么害处。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C: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齐谐》者,志怪者也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友糜鹿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