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①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②,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③,是自求祸也。《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①迨:趁着。 ②彻彼桑土:彻,通“撤”,撤去,剥离;桑土,桑树皮。③般乐怠敖:般,大;敖,游玩。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译文:
②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译文:
(2)孟子在这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答:
(1)①现在有的国君,不愿蒙受耻辱却去做不仁不义之事,就如同讨厌潮湿,却偏居住在低洼的地方一样。②作这首诗的人,大概懂得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吧!
(2)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或:防患于未然)
参考译文:
孟子说:“有仁德的人,能得荣耀,不仁不义之人,就会蒙受耻辱。现在有的国君,既不愿蒙受耻辱,却又甘为不仁不义之事,就如同讨厌潮湿,偏又居住在低洼的地方一样。若是国君真不愿蒙羞受辱,莫如崇尚道德,尊敬有德之士,假若能使贤者居于高位,有才能的人做官任职,国家太平无事,趁这时修明政治,制定刑赏措施;如果这样,即使是大国,也会对此感到恐惧的。《诗经》上说:“‘鸟儿趁天还没下雨的时候,赶紧剥取桑树皮,来缠好巢上的缝隙,及时做好应变准备,那巢下的人,谁敢来欺负我呢?’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大概懂得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吧!能及早治理好他的国家,谁还敢欺负他呢?’而现在的国君呢?遇着国家太平无事,就趁机纵情享乐,懈怠游玩,这是在招致祸患啊。《诗经》中说:‘要常常想到上天所赋之命。多行善事,以便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幸福。’《尚书·太甲》中说:‘天降的灾祸,人还可以逃避;自己造下的罪孽,那就活不下去了。’说的就是这些道理。”
【赏析】
执政者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当常思有无构成对国家生存的重大威胁,不仅古代如此,现代国家更应如此!不仅执政者如此,其实每个人也应如此。
“人必自侮也,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也,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也,然后人伐自。”咎,多由于自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开元末,擢进士第。巡繇①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更调真源令。土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下车,依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安禄山反,(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士乃奉巡主军。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六人者,皆官开府、特进。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巡引六将至,责以大谊,斩之。
至睢阳,……有诏拜巡御史中丞。被围久,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乡,坐者皆泣。巡强令食之,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贼知外援绝,围益急。众议东奔,巡、远②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达。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与远俱执。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巡不屈,年四十九。 (选自《旧唐书》,有删节)
①繇:茂盛;通徭;通遥,远;通谣,歌颂;读yóu,由,从
②癯(qú):瘦。
③远:睢阳太守许远。与张巡一起卫睢阳,被俘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身被创不顾 被:遭受B.时人叵知也。 叵:不可
C.巡阳许诺 阳:假装D.吾恨不割肌以啖众 啖:吃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巡有义节的一组是 ( )
①巡下车,依法诛之 ②(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
③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 ④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
⑤贼知外援绝,围益急 ⑥巡不屈,年四十九
A.①③④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②⑥
|
A.张巡严于执法,更调真源县令,一上任就诛杀豪猾大吏华南金;守睢阳斩杀要叛变的六员大将,甚至杀死小妾让士卒吃,这些都表明他对朝廷忠心耿耿。
B.张巡“晓战阵法”,任清河令时,曾以创残之兵坚守孤城以蔽江南,阻遏了叛军的攻势,为此被皇帝授予中丞御史。
C.安禄山反叛,张巡起兵讨贼,身经百战,后来死守睢阳,城陷被杀,保持了高尚节义,成为一代死节名臣。
D.张巡任清河令时“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而在坚守睢阳孤城时,导致人相食的惨剧是为局势所迫不得已而造成的。
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
译文:
(2)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
译文:
1.D(使…吃;让…吃;)
2.B(①讲的是张巡严于执法④讲的是睢阳被困窘况⑤讲的是敌人趁机加急进攻)
3.B(“任清河令时”有误)
4.(1)有因为困顿归附他的人,(张巡)倾尽资财救济保护毫不吝啬。
(2)六个将领把力量不敌叛军的情势报告了张巡,并说况且皇上生死不知,不如投降。
参考译文:
张巡字巡,是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通晓作战布阵的方法,气节高尚,不太注重小节,他结交的一定是有身份的官员和年高德重的人,不和平常的人结交,当时的人不可能知道,开元末年,中进士第。张巡以太子通事舍人的身份出京任清河县令,治理的成绩最好,很有义节,有因为困顿归附他的人,倾尽资财救济保护毫不吝啬。再调为真源县令。当地有很多强横狡猾的人(豪强),大吏华南金建立了自己的威势恣意妄为,张巡一到任,就依法杀了他,赦免了他的党徒,(其党徒)没有不改恶从善的。
安禄山反叛,张巡就起兵讨伐叛贼,跟随他的有一千多人。张巡纵横驰骋与敌人决战。自己受了伤也不顾惜,军士们尊奉他主持军务。累积60天,大小数百战。在这个时候,君王的命令不能通达,六个将领把力量不敌叛军的情况报告张巡,(说)况且皇上生死不知,不如投降。这六个人都做官至开府、特进。张巡假装答应,第二天在大堂上设置天子画像,率领将士们朝拜,(将士们)人人都哭泣。张巡把六个将领带上来,用大义来责备(他们),杀了他们。
到了睢阳……皇帝有诏收任命张巡为御史中丞。(睢阳)被围困久了,粮食吃尽了,张巡的士兵大多饿死,活着的人都受了伤,气力都用尽了。张巡交出他的受妾说:“各位,我们长期缺乏粮食,但忠义一点也没减少,我很遗憾不能割下自己的肉来让大家吃,难道舍不得一个小妾而坐看着士卒受饥挨饿?”于是就杀了她来让士卒吃,在座的人都哭了。张巡强令大家吃,以至到了张网补雀挖洞捉鼠、煮衣服和弓来吃的地步。叛贼知道(城内)没有外援了,围攻更加紧急。大家商量向东撤退,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的保障,如果放弃了睢阳,叛贼就会乘胜击鼓向江南进攻,江淮一带一定会失守。况且率领饥饿的__行进,一定不会成功(达到目的地)。十月癸丑,叛贼攻城,士兵都精疲力不能作战。睢阳城于是被攻陷了,张巡和许远都被抓住了。张巡的部下看见他(被俘的情形),都站直来而且哭了,张巡说“(大家都)安心吧,不要害怕,死是命啊。”张巡不屈服(被杀),时年四十九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游三游洞记
刘 大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①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②,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解:①微之:白乐天(白居易)好友元稹的字。②知退:白乐天弟弟白行简的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广可十二丈 可:达到B.适自通州将北还 适:刚好
C.山川之胜 胜:美景D.美好不外见 见:显现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穷山之巅B.留连不忍别去
C.相继而履其地D.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 乳而下垂 ② 吾尝终日而思矣
B.① 洞以此三人得名 ②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① 而地得因人以显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① 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②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游记,手法与一般的写景游记不同,它既生动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相当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感慨。
B.文中写景,先写三游洞的地点,次写外貌,续写地势,最后写内景,把岩洞的景观写得特色鲜明,为后面的抒情议论铺垫。
C.文章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记游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它是记游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阐发本文主旨尤其有着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句关于“不幸”的感慨,不仅仅是叹惜“美好不外见”的山川,也包含着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译文:
②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译文:
③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
译文:
1.A (可:大约)
2.A.( A.穷山:古意(文中)是两个词,穷,穷尽(走到尽头),山,山峰;今意形容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极差的地方。 B.留连:舍不得离开。 C.相继:一个接一个。D.流离:流落。)
3.A(①②而:表修饰,地。B.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凭……身份。C.①动词,凭借;②动词,趁着。D.①连词,那么;②副词,原来是。)
4.B(次写地势,续写外貌。)
5.(1)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从两崖之间发出的哗哗水声。
(2)(我们)便弯着腰从石头中间的空隙过去。
(3)(我)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来又有什么不同呢?
文言文参考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的走陆路二十里,在江的东面,就是下牢关了。路很窄,走不了,便下了车,上了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从两崖之间发出的哗哗水声。于是又下船从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上去直至山顶,又从上面下去,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当路挡住,便弯着腰从石头中间的空隙过去。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高六十多尺、有约十二丈宽。洞口有二根石柱,把门分为了三部分,就像三开门的房子一样。
中间的室像客厅,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洞中间有一岩石像钟乳一样地下垂着,敲击它会发出像钟声一样清脆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形状规则的小石突兀而立,敲击它就发出像磬声一般的声音。这地方还有些石头夹杂着土,撞它就发出“逢逢”的鼓音。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的歌声缕缕不绝。
以前唐时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剌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稹)也恰好从通州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十分高兴,都不忍离别,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三游洞因此得名。后来,宋朝时欧阳永叔(修)及黄鲁直(庭坚)两个人都先后被贬到夷陵,相继来此洞游,有的还写了诗文来纪这件事。此时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是谁斥责我赶走我的吗?谁把我贬到这里的吗?和我一起来游玩的,有本地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有一起来,但是就算他来了,到底是有幸运还是有不幸呢?
像乐天、微之这样的人就是社会上(人世间)所说的伟人,名重一时,所以凡是他们到过的地方,都传到后世,这个地方也就有了名。像我这样的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来又有什么不同呢?话是这样说,但山川之美,如果是在大的城市交通方便,则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而放在荒凉偏僻的地方,则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人们也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身备(作为)宗室遗老,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称畴。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虞从之。虞自出祖而遣之。既取道,畴乃更(改道)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诏拜骑都尉,畴以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朝廷高其义。三府并辟(征召做官),皆不就。愿归侍虞。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瓒壮其对,释不诛,后乃纵遣之。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当。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百姓),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太祖北征乌丸,畴献掩其不备之计,遂大斩获,以功封侯赐邑,畴固让。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
(《三国志·魏书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虞自出祖而遣之 祖:饯送
B.直趣朔方,循间径去 趣:通“趋”
C.购求获畴 购:购买
D.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夺:强行改变
2.下面的材料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畴“义”(为正义,讲义气)的一组是 ( )
①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 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 ④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
⑤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 ⑥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 ④⑤⑥
|
A.田畴奉命出使,不事排场,轻装简从,避开大道,绕小路而行,顺利到达长安,的确不辱使命。
B.朝廷封官,田畴固辞不受,三府征召,田畴也予拒绝,这表现了田畴的政治远见;他已看出这个朝廷寿命不会太长了。
C.田畴率众入山,一方面是为避开公孙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蓄力量,为刘虞报仇。他在徐无山中表现出很高的管理才能。
D.袁绍父子给田畴官做,他一律加以拒绝;而曹操北征乌丸,田畴主动出谋划策,其目的是借助曹操的力量报他欲报之仇。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
译文:
(2)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
译文:
(3)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
译文:
1.C(购,不是一般的“购买”,而是“悬赏征求”)
2.C(①表现田畴的心计。与“义”无关。⑤表现的是田畴的政治才能,也与“义”无关。其他4项都表现了田畴的“义”。②不就三府之“辟”是为了回报刘虞;③谒祭刘虞之墓,表现了不畏公孙瓒之权势而一心向刘之情义;④与众人盟,是为了给刘虞报仇;⑥吊祭袁尚,是违了曹操之命的,而之所以冒死吊祭,仅仅是因为袁尚曾经想征他为官,这是典型的“义”举)
3.B(拒绝征召,并非是出于“政治远见”)
4.(1)现在我想派使者去朝见皇帝,以表达我效忠朝廷的节操,可怎样才能找到出使不辱使命的壮士呢。
(2)朝廷章表所说的,对于将军来说未必是美言,这也恐怕不是你所乐意听到的,所以章表没有呈进给你。
(3)选取一处幽深险要而又平坦的地方居住下来,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
【参考译文】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郡无终县人。(汉献帝)初平元年。讨伐董卓的“义军”兴起。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息道:“贼臣发动叛乱,天子流离失所。我作为宗室老臣,现在想要请一使臣去朝廷进见天子,表达我效忠朝廷的节操,怎么才能得到能不辱使命的壮士呢”他的下属全都推举田畴。刘虞于是就准备好礼物邀请田畴相见,对田畴非常满意,于是刘虞任命田畴担任从事的职务,为他准备好出使的车马。在要出发的时候,田畴说:“现在道路阻断,贼寇任意劫掠,如果以官员的身份奉命出使,很容易被人指认出来;我想以私人身份暗自上路,只希望能够完成使命。”刘虞同意了他的想法,并且亲自祭祀路神为田畴饯行。田畴上路之后,改道西关,出边塞,沿着阴山直奔朔方郡,顺着小路走,终于到达长安完成了使命。朝廷下诏任命他为骑都尉,他认为天子正流亡在外,作为臣子不应该承受荣宠,坚决不肯接受。朝廷很赞赏他的道德。三公官府同时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应命。得到朝廷的答复后,他就快马加鞭往回赶,可还没到幽州,刘虞已经被公孙瓒杀害。田畴回到幽州后,就去拜祭刘虞墓,在墓前念了朝廷的章表,大哭一场而去。公孙瓒听说田畴拜谒刘虞墓,非常愤怒,悬赏捉拿他,最后将他捕获。公孙瓒对田畴说:“你为什么擅自到刘虞墓去哭祭,而不把朝廷的章表送给我”田畴回答说:“汉王室衰败,人人怀有不忠之心,只有刘先生不失忠诚的节操。朝廷章表所说的,对于你来讲并不是什么好听的话,恐怕不是你所愿意听到的,所以就没有送给你看。”公孙瓒很佩服他的回答,就没有杀他,后来就把他释放了。田畴回到了右北平郡,率领着自己家族和归附他的人员共几百人,扫地而盟誓说:“不报主公之仇,我就不再活在这世界上!”于是率众进入徐无山,选了一处幽深险要而又平坦的地方居住下来,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不断有百姓归附他,几年间达到5000多户。田畴于是为大家制定杀伤、盗窃、诉讼的法律。又制定了有关婚姻嫁娶的礼仪,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大家都从中受益,使聚居地达到了路不拾遗的境地。袁绍多次派人召请他,又随即授予他将军的印绶,任凭他安抚统辖自己的部众,田畴全不接受。袁绍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袁尚又征召田畴,田畴始终没有应召。田畴平时对乌桓多次杀害右北平郡的官员很是愤恨,有讨伐他们的想法而力量不足。恰逢太祖(曹操)北征乌桓,田畴就去献了乘其不备而攻之之计,结果大获全胜,因功被封侯赐地,田畴都坚决地谢绝了。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就没有强迫他。辽东军杀了袁尚,把首级送到曹操处,曹操下令:“三军之中,谁敢去哭袁尚就处斩!”田畴因为曾经受到袁尚的征召(而感恩),就前往吊祭,并把他的家属和宗族共三百余人安置在邺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八年①,(长孙皇后)从幸九成宫,染疾危惙②,太子承乾入侍,密启后曰:“医药备尽,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助。”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示存异方教耳,非惟政体靡弊,又是上所不为,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承乾不敢奏,以告左仆射房玄龄,玄龄以闻,太宗及侍臣莫不歔欷。朝臣咸请肆赦,太宗从之。后闻之固争,乃止。
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时玄龄已谴归第,后固言:“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原勿弃之。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从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十年六月已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注:①八年,唐太宗贞观八年 ②惙(chuò):气息微弱 ③瘳(chōu):病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幸九成宫 幸:宠爱
B.吾素非为恶 恶:坏事
C.时玄龄以谴归第 第:府第
D.与太宗辞诀 辞:告别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若修福可延。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以告左仆射房玄龄。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且葬者藏也。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D.则是不忘妾也。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长孙皇后美德的一组是 ( )
①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 ②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
③朝臣咸请肆赦,太宗从之 ④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
⑤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 ⑥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
A.①⑤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⑤
4.下列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孙皇后思想通达,认为生死听之命运,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所以人的生命不能靠“修福”之举来延长。
B.长孙皇后认为房玄龄追随太宗时间最长,如无特别的原因,不可弃用,太宗接受其意见,不将房玄龄遗归。
C.长孙皇后临终提请太宗千万不要把长孙族人置于权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长孙家族永久平安。
D.长孙皇后主张身后丧事从俭,认为“葬”就是藏,就是让人看不见:“俭薄送终”才是自己的心愿。
5.翻译下列各句
①玄龄以闻,太宗及侍臣莫不歔欷。朝臣咸请肆赦,太宗从之。后闻之固争,乃止。
②惟无首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
1.A 2.D 3.C 4.B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唐太宗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太宗巡幸九成宫,得了重病,太子李承乾入宫侍奉,私下对皇后说:“药物全用过了,您的病情仍未见好转,请奏请皇上释放囚犯,并使人出家为僧道,希望能得到上天降福保佑。”皇后说:“生死是命中注定的,不是人力所能改变。如果行善修福可以延长寿命,那么我平生没有做过坏事;如果做善事仍不能延长寿命,那又什么福可求呢?释放囚犯是国家大事,使人出家为僧人道士,则是保存异域的zōng jiāo 教义,这样做不仅败坏朝政,而且又是皇上不喜欢做的,怎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乱了国家的法典呢?”李承乾不敢上奏,就把这件事告诉左仆射房玄龄,房玄龄禀告唐太宗,太宗和侍臣无不叹息。朝廷众臣都请求大赦天下,太宗准了奏。皇后听到了极力争辩,太宗才放弃这一决定。长孙皇后病危,与太宗诀别。当时房玄龄因有过错被免职回家,皇后坚持说:“房玄龄追随陛下的时间最长,平日小心谨慎,陛下的奇谋秘计,玄龄都参与谋划,竟不曾泄漏一句,如果没有重大的缘故,希望陛下不要罢免他。另外我同宗族的人有幸因为姻亲的缘故做了官,他们既不是凭德行被选拔的,就容易遭遇危难,如果要长久平安,千万不要让他们担任要职,只要以外戚身份按时入朝请安,就很荣幸了。臣妾在生时对国家已没有什么贡献,现在死了就不要多费钱财。况且,‘葬’就是‘藏’的意思,就是想使人看不见。自古以来的圣贤,都实行节俭薄殓,只有无道之世,才大肆营建高大的陵墓,劳民伤财,被有识之士耻笑。我死后只求皇上将我靠山埋葬了,不必修建坟墓,不必多用多层的棺木,陪葬所需要的器物,都用木头和陶瓦制作,节俭薄殓为我送终,就是陛下不忘臣妾了。”唐太宗贞观十年六月己卯日,长孙皇后在立政殿病逝,享年三十六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陀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②。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陂陀:不平的样子。②褰:卷起裤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委:归,付
C.子瞻杖策载酒 杖:手杖
D.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姑:暂且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相携徜徉而上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B.往往留宿于山上 而相泣于中庭
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申之以孝悌之义
D.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 其如是,孰能御之
3.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全文围绕着一个“乐”字互为交融,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B.作者在文中特别强调“以适意为悦”之乐,不以物伤情,这是劝慰别人的话。但文章结尾说“孰知得失之所在”,却也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
C.文中有二乐:一乐是“幅巾迎笑”“倘佯”山水、“不知其久”;二乐为营亭坐观,俯视旁瞻远山近水,“风云变化”。
D. 文中写景浓笔挥洒,给人以一种郁郁苍苍、气势奔流的动态美;写人,以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给人以一种劲拔清芬的动态美。
1.C(拄着)
2. D(D其中的/如果;A均为表修饰;B均为介词,可译为“在”;C均为介词,可译作 “用”。) 3.B(是劝慰自己的话,“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也不完全对,作者主张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虽不无随遇而安,无所作为的消极因素,但联系作者当时的遭遇,这种在失意挫折中以达观自处,在贬官谪居中“以适意为悦”的思想,不只在当时,便是在今天,也仍然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译文
苏轼贬谪到齐安,在江上建造屋舍。齐安没有名山,只有大江南岸的武昌的诸座山峰,逶迤蔓延,有清涧深谷。其中有僧人住的房子,西边的叫西山,东边的叫寒溪,它靠大山对沟壑,隐藏于松树枥树之中,寂静得像与世隔绝了一样,很少有人到这儿来。每当风停日出,江水流动缓慢的时候,苏轼就拄杖带着酒,乘小舟横江南渡。山中有两三个人,喜欢结交朋友和游玩。(他们)听到苏轼来了,就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携着手缓步上山,一直走入大山深处,力尽了才停止。(他们)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举酒相互问候,心意舒适得会忘记了回去,常常就在山上留宿了。因此(苏轼)在齐安住了三年,还不知道那里的具体情况。
然而到西山去时,在苍松翠柏之间行走,山路狭窄弯曲而没有稍微平坦的地方,游人到这儿一定会停下来。倚靠着奇怪的石头和茂盛的树木,俯看大江,仰视山陵,旁观溪谷,风云气候多变,树林和山脚或相对或背离,(所有这些)都呈现在左边或右边。在那里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地方很是狭窄,不能够坐许多客人。亭子旁有数十株古木,都是非常高大,不能够用斧子砍伐。苏轼每到树下,就整天盯着看。一天,狂风暴雨拔去了其中的一棵,就空出了那棵树所占据的地方,亭子的面积就得以扩大。苏轼和客人进山看到了,笑着说:“这是想成全我修建亭子吗?”于是就共同营建这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是完备,苏轼由此很是快乐。
我年青时,曾经跟着苏轼游览,(如果)有青山可以攀登,有碧水可以趟过,他没有不是提起衣服走在前面的。(如果)有无法到达的地方,(他就会)因此整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翩然独自前往,逍遥于清泉石壁之中,采摘树林中的花草,拾取落在山沟中的果实,酌取泉水来饮用,见到的人都以为是神仙下凡。大约天下的欢乐本就无穷无尽,而以适合自己心意为其中之最。当自己快意之时,(会觉得)任何事物都无法来代替;而等到自己厌倦之时,却没有不惊异地嘲笑自己的了。就好像饮食之事,很多东西陈列在面前,总之是为了裹腹而已,最终同样都是归之于腐朽。又有谁知道得失在哪里呢?只要心中无愧,又不受外人指责,就姑且寓居在此。这应该就是苏轼这所以能够在这儿获得快乐了吧。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①。人知之,亦嚣嚣②;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已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①游:指游说。② 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
(1)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文中孟子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1)①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②不得志时就独自修养好自身,显达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
(2)人生不管穷达,只要尽了自己所能,就可以安详自得。
参考译文:
孟子对宋句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句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不得志时就独自修养好自身,显达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芋老人传
【清】周 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谓老人与相国有旧 谓:以为
B.邀见讲钧礼 钧:同“均”,平等。
C.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 井:汲井水
D.以污贿不饬罢 罢:停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衣湿袖单,影乃益瘦。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C.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D.无不同于芋焉 微波入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写书生在饥饿时饱食芋老人之芋,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是入情入理 的致谢语,也为第二段写他为相国后再次食芋埋下了伏笔。
B.文章借“向者之芋香而甘”,引出“时、位之移人”的议论,得出野老鄙夫之见往往高于缙绅士大夫的本文主旨。文笔简洁有力,富有新意。
C.芋老人同《论语·微子》中的荷蓧丈人和《庄子·达生》中的佝偻丈人,以及韩愈柳宗元笔下的种树郭橐驼一样,都是处微贱,操末业,而出言发语惊世骇俗的人,成为历代传记文学中的重要形象。
D.芋老人列举了富而弃妻、贵而绝交、为吏而背学、为官而失节等四个“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例子,由小到大,由轻到重,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和对卖国士大夫的切齿之恨。
1. D (罢:免职。)
2. C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 于是 \ 竟然;B 连词,表承接 \ 介词,把 ; D 语气词 \ 代词,之)
3. B(得出的结论是“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译文】
芋头老人,是慈水祝渡人。儿子做佣工外出了,独自和老太太住在渡口。一天,有个书生在(他家)屋檐下避雨,衣服、衣袖都湿了(显得)很单薄,身影于是就看上去很消瘦。老人请他进屋坐,(才)知道他是从县城参加童子试(考秀才)后回家。老人略微有点文化,和(他)聊了很久,让老太太煮芋头给他吃。吃完了一钵,再来一钵又吃完了,(他的)肚子因此饱了。笑道:“日后不会忘记老人家的芋头的。”雨停了,告别离去。
十多年后,(那)书生因科举考取高等当了丞相,偶然让厨师做芋头来吃,(尝了尝)停下筷子叹气说道:“过去祝渡老人家的芋头怎么又香又甜呢!”让人寻访那对老夫妇,(并)用车接他们来家。地方的文、武官员听说了这件事,认为老人和丞相有旧交,(便)邀请相见,以平等之礼相待,(老人的)儿子便不再做佣工了。
来到京城,丞相问候他们说:“不忘老人家的芋头,今天仍要麻烦你家老太太再煮一次芋头啊。”后来老太太煮了芋头给他吃,丞相尝了尝停下筷子说:“原来的芋头怎么又香又甜呢!”老人说:“芋头还是芋头,而原来又香又甜的原因,不是烹饪方法有差别,是时间、地位改变了人啊。丞相大人当年从县城走几十里路,被雨所困,饥不择食啊。如今堂上有精致的珍馐(美味),朝上(皇帝)赐予美食,大摆宴席,列鼎而食,哪里还会有这芋头甜味的感觉呢?本人觉得只在食芋一事上忘旧还是好的。我很老了,见闻实在很多。村南有一对贫穷相守的夫妇,纺织(粗布为衣)汲井水舂米(为食),辛勤劳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所幸成就功名,便宠幸妾小,抛弃他的(原配)夫人,(原配夫人)以致郁闷死去:这就是把元配夫人看作了芋头啊。城东有甲乙俩同学,共用一个砚台、一盏灯、一扇窗户、一张床,早晨起床分不清彼此的衣服和鞋子。乙先中了举人,做了官,听说甲(生活)落魄,讥笑他并不管他,交情因此断绝:这就是把这(落魄的)学友看作了芋头啊。还听说谁家的孩子,读书的时候,说到他日(如果)得志,(必定)廉洁正直如古代某某,忠孝如古代某某,等到当上官,(就)因为贪污受贿行为不谨慎被罢官:这就是把当年所学的看作了芋头啊。这还可以说得过去。我有个西边的邻居,听他的老师给弟子们讲前代的事,有京官,有省官,有县官,(官印上)系有黄的紫的丝绦,坐车很有当官的气派,(可)一旦国中动乱,外敌乘机侵入,就赶忙迎降归服,惟恐落在谁的后面,竟然将祖宗的宗庙、国家社稷、身家性命、民族气节,无不等同于芋头啊。然而,世上因为今天而忘记昨天的事,难道就只有这停筷子不吃一件事吗?”
老人话还没说完,丞相肃然起身赶紧向芋老人表示歉疚道:“老人您是懂得道的人啊。”给了丰厚的礼物送他回家。于是老人的名声远扬。
赞曰:“老人能在无意之中相遇结交了丞相,奇啊!不知丞相像哪一种人,能否无愧于老人的话呢?然而就他不忘一份芋头的恩情,本来就比那些老人说的看上去如芋头的故事中的人们好。特别奇怪的是老人虽然有点文化,又怎么长于说理如此呢?难道他果然是懂得道的人吗?或许是传闻失实?啊!天下有官员学者无法说得出来的见解山野村夫能够说出来,往往是存在的啊。”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陈亢问于伯鱼:“子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注:伯鱼:即孔鲤,孔子的儿子)
(《论语·季氏》)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1)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译文:
②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译文:
(2)《诗经》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典籍,请概述孔子对《诗经》学习的看法。
答:
(1)①译文:(我父亲)一个人站在那里,我快步经过庭院。
②译文:其中浅近的道理可以侍奉父母。深远的道理可以事奉君主。
(2)孔子认为学习《诗经》可以提高修养,可以丰富知识;还应该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任光禄竹溪记
|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尔。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芟而去焉 芟:锄除
B.然穷其所生之地 穷:探求
C.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 臭:气味
D.而能不溺乎其中 溺:溺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暇则与客吟啸其中——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甥其为我记之——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D.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题名为“记”,中心事件是作者舅舅光禄任君治园植竹,但作者却把重点放在议论上,通过对比、衬托,表达文章的主旨。
B.这篇小品文,多记竹溪景物,并借题发挥,通过人们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的对比,针砭了世俗盲目贵竹、贱竹,赞扬了任光禄君孤高独立的人品。
C.文章第三段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以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作者用反诘语气,表达了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满之情。
D.作者主张文章要有独特的思想,好的作品富于本色,且能直抒胸臆,因而他的文章常不受形式束缚。《竹溪记》别具一格,体现了他的文风。
1.D (溺:沉溺)
2.A(乃:副词,竟然。则:连词,表条件,就;连词,表转折,却。其:副词,表祈使语气,还是;代词,它们。于:介词,对于;介词,比。)
3.B(文章非“多记竹溪景物”)
【译文】
我曾经游观过京城世宦富贵人家的亭园,见那里集聚的东西,自极远的边地到海外,奇异的花卉石子没有不能罗致的,所不能罗致的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当柴烧,筑园构亭也必定购买寻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用千钱买一石,有的用百钱买一花,并不吝惜。然而如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时就将它砍去,说:“不要让它占了我种花置石的地方”。但京城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子,常常不惜花费数千钱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干枯而死。正因为它的难以寻觅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因此就更加珍爱它。而江南人甚至笑他们说:“京城人竟把我们当柴烧的东西视为珍宝。”
呜呼!奇花异石诚然为京城与江南人所珍爱。然而追溯它们的产地,则边地和海外人看待它们,我想也与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边地海外,或许是从不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我想他们必定比京城人更加珍爱和看重它。这种情况恐怕是笑不完的了。
俗语说:“人离乡则愈贱,物离乡则愈贵。”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的标准呢!
我的舅舅任光禄君在荆溪的边上构筑了一个亭园,到处种竹,不种其它的花木。竹林间造了一座小楼,有空就与客人在那里吟诗啸歌。他偶然对我说:“我不能与有势力的人比池亭花石的胜况,单独在这里取山地本来所有的东西,可以不化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也足以自适。因此自称是竹溪主人。请外甥为我记述一下吧。”
我以为任君哪里是真的不能与有势力者攀比,而随意取其当地所有;恐怕还是对竹独有特殊的爱好,而不愿意把它告诉别人吧?过去有人谈论竹子,以为它决没有动人的姿色和香味值得喜爱。所以它奇巧怪异不如石,妖艳柔美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如高傲独立的士人,不能与尘俗混同合一。因此自古以来,知道珍爱竹子的人极少。那么京城人难道也是能知竹而加以珍爱的吗?他们不过是想用此与别人争夸富贵,如同用奇花异石向人炫耀一样。所以京城人珍爱竹子,与江南人不重竹子,他们同属于不知竹是一样的。
任君在繁华纷闹中生长,而能不沉溺其中,衣饰车马僮仆歌舞,凡是富贵人家所沉湎嗜好的,一切摈斥而去。尤其是方正刚直不随意与人交往,凛然有高洁独立之气,这正是任君对于竹子必有自得的地方。世上可喜可玩的万物,原本有不能割舍的吗?那么虽然假使竹子不是这里的土地所有,任君也将竭尽其力予以收集,然后心里才高兴。任君的财力虽然使他能尽量寻觅奇花异石,然而他的爱好本不在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