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资用乏绝,秦而归    离开

B.乃夜书,陈箧数十 打开

C.式于政,不于勇 同“试”,尝试

D.嫂行匍匐 像蛇一样

19.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苏秦“其智有过人者”的一组是(  )(3分)

①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②抵掌而谈,赵王大说

③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④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⑤其术长于权变 ⑥式于政,不式于勇

A.①③⑥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B.苏秦不怕失败,发愤读书,刻苦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各诸侯国。

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21.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3分)

(2)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4分)

(3)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3分)

18.C

19.B 

20.C

21.

(1)读书困倦想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

(2)缔结合纵,离散连横,来抑制强大的秦国,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函谷关封闭(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

(3)苏秦出身于民间,却能联合六国一起抗秦,这正表明他的智慧有超过常人的地方。

【解析】试题分析:

18.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C即为通假字,D为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尽量不要凭平时的记忆而答题。把“尝试”代入原文不通,“式”应为通假字,通“试”,“用”的意思。

19.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中①句是描写苏秦刻苦学习的情景;⑤句是作者对苏秦兄弟三人的评价;⑥句是作者的观点,排除这三项可得到答案,一般排除两项就可得到答案。

20.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此题选项C“遍行于天下各诸侯国”就包含了秦国,文中讲的是“山东之国”,地点出现错误。

21.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点(1)中的“引”要译为“拿起”,“股”要译为“大腿”。(2)中的“约从”要译为“缔结合纵”,“故”要译为“所以”,“相于赵”译为“在赵国为相”,“关”译为“函谷关”。(3)中的“闾阎”译为“民间”,“从亲”译为“结为一体”,“者”译为“……的地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苏秦)十次上书游说秦王都不成功。黑貂皮衣破了,百两金币也用光了。资用匮乏,不得已离开秦国回家。挑着书囊,体态憔悴,面容黑黄,带有惭愧的样子。回到家里,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于是他就在夜间打开书籍(攻读),摆开几十个书箱,找到姜太公的兵书《阴符》来,伏案诵读,选

择其中重要的加以熟读,探求它的真谛。读书困倦想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他说:“哪里有游说君王不能让他们赏赐金玉锦绣,取得卿相尊位的呢?”一年的工夫,钻研成功,自言自语说:“现在我真的可以去游说各国君王了。”

于是苏秦在华丽的殿堂中拜见游说赵王。双方谈得十分投契,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并授给相印,随后赏赐他兵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金币万两。缔结合纵,离散连横,来抑制强大的秦国,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函谷关封闭(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这时候,那么广大的天下,那么众多的人民,那么威严的王侯,那么有权势的谋臣,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没有耗费一斗粮食,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上阵打仗,没有扯断一根弓弦,没有弄折一支羽箭,诸侯之间和睦相处,甚至比亲兄弟还要亲近。贤能的人得到任用天下人服从,一个人被重用天下人跟随。所以说,(有效的谋略)用在政治上,不用在勇武上,用在朝廷之内,不用在边境之外。当苏秦身在高位的时候,金币万两随他使用,车轮飞转,马队相连,在道路上光彩夺目,崤山以东的六国诸侯,闻风服从,使赵国的地位十分显要。

(苏秦)将要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清扫道路,安排乐队设置酒宴,到城郊三十里之外迎接;妻子不敢正眼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匍匐在地像蛇那样爬行,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苏秦说:“嫂子,为什么先前那样傲慢,如今又如此卑躬屈膝呢?”他嫂子答:“因为现在你地位尊显、钱财多啊。”苏秦长叹一声说道:“唉!一个人如果穷困落魄,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然而一旦富贵显赫之后,亲戚朋友都感到畏惧。由此可见,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权势和富贵怎么能忽视不顾呢!”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策略擅长于权变,而苏秦却背着反间的罪名而被杀死,天下人都讥笑他,忌讳学习他的策略。苏秦出身于民间,却能联合六国一起抗秦,这正表明他的智慧有超过常人的地方。所以,我列出他的事迹,依照正确的时间顺序加以陈述,不要让他只是蒙受不好的名声。

李陵论

白居易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李陵策名上将 策名:出仕,为人之臣

B.罪于躬,祸移于母 逭:免除

C.其本末,事不相侔 酌:斟酌、考虑

D.得其所,君子不其死 爱:怜爱

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表现李陵“失君子之道”的一组是(3分)

①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 ②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 ③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④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 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 ⑥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

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认为,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这不同于范蠡、曹沫的忍辱负重的行为,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这种变节行为也没有进行应有的批判。

B.白居易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了《史记》《汉书》对李陵变节没有“明讥”的做法,他觉得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李陵一个都不符合。

C.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不能死战”的苦衷,反而听信流言,对李陵宗族施以重罚。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

D.在白居易看来,李陵如能舍命取信、忘身守死,这是死得其所,必能死且不朽;可惜李陵不死,结果自毁声名,移祸亲人。

17.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3分)

(2)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3分)

(3)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3分)

14.D

15.D

16.C

17.(1)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获罪”“讥”各1分,大意1分) (2)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让自己被强敌匈奴控制。(“苟免”“微”各1分,被动句1分) (3)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但”“患”各1分,大意1分)

【解析】试题分析:

14.爱:吝惜。本题难度偏大,一是考了双音词“策名”,一是考了生僻字“逭”(huàn逃避)。有一个答题策略:在拿不稳答案的时候,生难词语设置答案的可能性小,通常不作备选答案。

15.①是作者以假设立论,专指李陵;②是说李陵在投降前的战功;⑤是说范蠡、曹沫忍辱负重的行为。判断文中人物品行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排除不属于题干要求的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16. “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错误,白居易没有同情李陵,也没有认为李陵功大于过,他不支持李陵投降。文章开宗明义,指出,《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 汉李陵策名上将,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已经表明白居易对李陵的否定。

17.翻译题重点是把握好关键词,如(1)句“获罪”( 遭受罪责)“讥”(批评,讥讽),

(2)句“苟免”( 苟且偷生逃避死亡)“微”( 降低,使动用法),(3)句“但”(只是,古今异义)“患”(担心,一词多义)。另外“虽……而”构成转折关系,虽,虽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圣俞平生所作诗多矣,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

(选自欧阳修《六一诗话》)

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是近年文言考试的热点题型。断句时注意文中表句末语气的词语,做到断句后语义的单一性和完整性。画线首句本可断为“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但题干要求不超过6处,所以此处不断。圣俞,梅圣俞。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考点: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晏元献公的文章天下独绝,尤其擅长写诗,并且对后学多有引荐,一时间,名士往往出自他的门下。梅圣俞平生所写的诗很多,但晏公唯独喜欢其中两联,是“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我曾经在梅圣俞家见到晏公亲手写的书简,再三称赞这两联,我怀疑并问梅圣俞这件事,圣俞说:“这并非我写得最好的诗歌,难道是晏公偶然间自己在其中发现了什么吗?”才知道自古文人不仅了解自己难,了解别人也更难了。

中华国学最突出的核心价值或理论价值是它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其具体表现为始终彻底地从一种伦理化的人文世界观立场看待世界和人生,追求“人”“仁”同格的道德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推广到人伦之中,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普世关怀和人文实践精神。

国学中的“人文”一词,早在《周易》中已出现。《易传》在解释贲卦的卦义时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阴阳二气交互作用,产生自然界的“天文”现象;告别愚昧,居于文明,是人类特有的“人文”现象;根据天文,可以察知自然界阴阳寒暑、风霜雨雪等天时的变化:根据人文,可以改变人性气质、风俗环境等社会条件,从而使整个社会趋于良善。可见,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人文”一词,用以指称人类社会赖以健康发展的文化精神特征,标示“天文”“地文”“物文”等与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之本质区别。

天文、地文,乃至虎豹之文,在古人看来皆属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文彩,而“人文”乃专属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理念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这些具有指导意义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不同于天地,也不同于草木鸟兽。用荀子的话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里,“亦且有义”四字可以概括出国学对人文价值的追求。它不仅与天文、物文等自然之文不同,也与人类特有的文化产生出来的“神文”“鬼文”“权文”“钱文”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之文不同。可以说,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体认普世性的实践理性和道德关怀。在《论语》中,有一段子路求教孔子的故事,子路问孔子如何才算完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的“文之以礼乐”,即是强调礼乐道德是人文的主要内容。

因此,我们不能把儒家的道德关怀仅仅限制在伦理或政治领域,其更重要的意义乃是对“人”的发现,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对人的主体性的揭示,也是对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所谓“主体性”或“本体存在”,皆指人的道德自觉。用孟子的话说便是人皆有“四心”(或“四德”),因此儒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即是道德自觉;而构成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又是儒家的仁爱学说。《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了一百七十多次,即可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孔子以“仁”界定“人”,即是肯定人的价值核心在于“仁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又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把“爱人”作为人的基本品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出发,然后再通过推己及人的方法,达到“爱亲则继其爱人”、“孝之放爱天下之民”等社会效果。孟子发挥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又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认为孔子所谓“仁”,乃是仁者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切,因此“仁”必须是自觉的而“非由外铄”,这样才能由“不忍人之心”,发展为“不忍人之政”,以仁德之心施仁政于百姓,使天下之穷民(鳏寡孤独等无依无靠的人)而无告者皆有所养,从而实现仁治社会的愿望。

(选自2013年第5期《社会科学论坛》,略有删改)

10.下列对国学中的“人文”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我们国学中的“人文”一词,这在《周易》中可以找到最有力的证据。

B.“人文”一词在国学中可以用来标示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与“天文”“地文”“物文”等的本质区别。

C.“人文”既不属于自然之文,也不属于人类所特有的社会之文,而是以道德自觉为核心内容的儒家之文。

D.“人文”专属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理念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以礼乐道德为主要内容。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追求“人”“仁”同格的道德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推广到人伦之中,是中华国学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B.告别愚昧,居于文明,是人类特有的“人文”现象。整个社会之所以不断趋于良善,就是这种人文精神在起作用。

C.孟子认为孔子所说的“仁”表现为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切,人皆有“四德”,这是一种道德自觉。

D.“仁”字在《论语》一书中出现了一百七十多次,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所以说明孔子肯定人的价值是“仁爱”。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孔子、孟子、荀子的话来说明仁爱、礼乐道德,这些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华国学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

B.仁爱学说是构成儒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即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其内涵已经超越伦理或政治领域。

C.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出发,然后推己及人,从仁德到仁政,从而实现仁治社会的愿望。

D.孔子“文之以礼乐”的思想,强调了礼乐道德是人文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家的人文关怀。

10.C

11.D 

12.A

【解析】试题分析:

10.“人文”只是与由人类特有的文化产生出来的“神文”、“鬼文”、“权文”、“钱文”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之文不同,但仍属于社会之文。“是以道德自觉为核心内容的儒家之文”缩小了“人文”的范围。错误原因:缩小范围。

11.“所以说明孔子肯定人的价值是仁爱”一语错,无因果关系,且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孔子以‘仁’界定‘人’”,表明孔子肯定人的价值核心在于“仁爱”。 错误原因:强加因果。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荀子的话没有涉及仁爱、礼乐道德方面的问题。错误原因:无中生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7.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_________。(《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18.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19._________,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________,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__》)

17.所思在远道

18.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19.料峭春风吹酒醒 回首向来萧瑟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3小题,默写5个句子。第一小题问题不大,二三两小题要稍微注意一下个别词语的写法,如“啄”“酒”不要丢了笔画,“缦”“萧瑟”要注意偏旁部首,不要写了别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日喻说 苏 轼

①生而眇者[1]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2],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②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也欤!

④南方多没人[3],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⑤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1]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籥(yuè):古代的竹制管乐器。[3]没人:能潜水的人。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烛而得其形            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也无异于眇 达:传达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也欤       致:自然获得、得到

D.士知求道而不学           务:致力、从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扣盘得其声        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以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

C.士杂学而不志道         冰,水为之而寒

D.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1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B.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C.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D.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15.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C.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1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①然则道卒不可求欤?(3分)

②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4分)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3分)

12.B

13.B

14.A

15.C

16.

①既然这样,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

②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肆”1分,“成其事”1分,“致”1分,句意1分。)

③那些会潜水的人,难道是随随便便学会潜水的吗?(“岂”1分,“苟然”1分,句意1分)

【解析】试题分析:

12.达,知道、明白。从具体的语境来看,本文以日喻来说道, 人们认识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然后顺势得出,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

13.B项“其”代词,他们。前句指瞎子,后句指古之圣人;A项“而”,前句连词,表承接,后句连词,表修饰;C项“于”,前句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后句“比”;D项“则”,前句用在假设关系中,相当于那么,后句连词表转折,却。

14.本题的断句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难度就有所降低。断句时,要注意句中的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宾语,如句中的盘与烛;还可利用对称句来断,如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把握住其中的一个方面就可以作出判断了。

15.“南方之人”的说法错,应是“北方之人”。

16.文言句子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因此要首先根据前后的语境,把握所要翻译句子的基本句意。然后就是具体落实句子中的关键词,如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肆,名词,店铺作坊;致,完成,达到;苟然,随随便便的样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有人)敲钟的声音,把发出声音的铜盘当作太阳。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不是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因为没有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è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这样,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是(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而)自然得到的而不能强求的。”什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不是强求道而是使道自己自然到来,这就是“致”的意思啊!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这是因为天天与水为伴的缘故。他们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那些会潜水的人,难道是随随便便学会潜水的吗?一定是掌握了水的规律。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如果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潜水的人请教怎样潜水的方法,按照他们说的方法到河里试着游泳,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于强求道的,其实都象北方人学潜水一样。

过去国家以讲究声律的诗赋考试择取人才,所以士人所学繁杂而不是立志学习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知道要追求儒道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应试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的目。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萧鸾遣鲁康祚、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勒甲士三千击之。时康祚军于淮南,永舍淮北十有余里。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即夜分兵二部,出于营外。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之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祚、公政等果亲率军来斫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祚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焉。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祚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高祖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径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锋锐。聪、藻徙为边民,永免官爵而已。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萧衍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仙琕。贼俯射永,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琕烧营卷甲而遁。英曰:“公伤矣,且还营。”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治民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迁左将军、南衮州刺史。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年逾八十,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节选自《北史·傅永传》,有删节)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谦让。

B.萧衍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谋求。

C.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埤 迎击。

D.贼俯射永,洞其左股 射穿。

1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现傅永有“气干”(气魄和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②发愤读书,涉猎经史

③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

④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锋锐

⑤永出箭复人,遂大破之

⑥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⑤⑥D.②④⑤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永年轻时虽然勇武过人,但缺少学问。有朋友给他一本书,他竟然不理解,答不出朋友从书中提出的问题。

B.傅永足智多谋,料事准确。他摸准了入侵之敌的心理和行动规律,巧置迷惑敌人的

标记,并设伏兵,一战而大获全胜。

C.傅永临阵作战勇敢,七十多岁时还亲自率兵与前来解围之敌决战,敌人用箭把他的

大腿射伤,他拔出箭继续战斗,把敌人打得大败。

D.傅永具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中山王元英东征钟离,上表请求让傅永为将,未得到朝廷允许,对此傅永颇有怨言;八十多岁了,他还能骑马射箭弄矛。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A

15.B

16.A

17.⑴(两处)火都燃了起来,(敌军)便无法记住他们原来渡河的地方,于是就朝着傅永放置点火标记的地方争相渡河。

(每分句1分,句意通顺2分。关键词译错酌情扣分)

 ⑵ 我虽然地位低微,但也是国家的一个将帅,怎能给贼寇留下个射伤我朝大将的名声呢!

(每分句1分,句意通顺2分。关键词译错酌情扣分)

【解析】试题分析:

14.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看是否能译通,特别不能望文生义,用现代汉语理解。考察“让”的一词多意,“让”有不争、请、任凭、被、闪避、责备等意思,这里应为“责备”之意,而“谦让”是现代汉语的常用意。

15.题目要求筛选“直接表现傅永有“气干”(气魄和才干)的一组”。注意“直接”,如果是写别人的反应就不是直接表达;传主是“傅永”,不能张冠李戴;“气干”就是气魄和才干,要准确分析事情的性质。排除其中两项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题中②说明其勤奋读书,⑥是从侧面表现,排除可得出答案。

16.此类题一般与内容排序一致,要找到相关内容认真比较。这里是关键词“书”解说错误,应为“书信”,应为“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

17.本题首先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和表达,注意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力求字字落实,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注意重点字“济(渡河)”,“微(地位低)”“虏(敌人)”,特殊句式“不能记其本济”(省略“敌人”)“国家一帅”(判断句),“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反问句),将句子理通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日:“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日:“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日:“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日“吾不忍见祸速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日:“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日:“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日:“计安出?”盎对日:“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黢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日:“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日:“何哉?”邓公日:“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日:“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1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不忍见祸身 逮:殃及

B.今贼臣晁错适诸侯 擅:擅权

C.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之 恨:痛恨

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3分)

①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洼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能。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爱盎的话杀了晁错,并未达到使吴楚七国罢兵的目的,还使天下之士不敢再直言进谏,汉景帝极其懊悔。

17.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5分)

(2)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5分)

14.D

15.D

16.C

17.①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使人们的骨肉之情疏远,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

 ②计划刚刚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解析】试题分析:

14.“恨”在句中是遗憾的意思。在古文中“怨”仇视、怀恨;“恨”不表示仇视、怀恨。只有“怨恨”二字连用时才有仇恨的意思。

15.①④不是晁错死因: ①是皇上对晁错的重视和任用  ④是晁错父亲的话

16. “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这个说法不符合文意。晁错并没有最终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反而因此祸及自身。最终因此而死。

17.注意以下几点的翻译,用事:当权,掌管政务;疏:使动用法;让:责怪,责备;卒:突然;杜:堵住;为…不取也:认为…不可取,认为不该这样做;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物而贵取一也。(4分)

(2)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3分)

(3)今听而不复问,合其所以也。(3分)

(1)先王知道事物不能十全十美,所以对事物的选择就只看重取其一面长处。

(2)宁戚想(向)齐桓公谋求官职,因为处境艰难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

(3)齐桓公现在听了宁戚的主张而不再追问他的为人,是因为主张符合听者心目中的标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举难

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禹以贪位之意,汤、武以放弑之谋,五伯以侵夺之事。由此观之,物岂可全哉?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人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故任天地而有馀。不肖者则不然。责人则以义,自责则以人。责人以义责难瞻,难瞻则失亲;自责以人则易为,易为则行苟。故天下之大而不容也,身取危,国取亡焉。此桀、纣、幽、厉之行也。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适。(1)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物而贵取一也

魏文侯弟曰季成,友曰翟璜。文侯欲相之,而未能决,以问李克,李克对曰:“君欲置相,则问乐腾与王孙苟端孰贤。”文侯曰:“善。”以王孙苟端为不肖,翟璜进之;以乐腾为贤,季成进之。故相季成。凡听於主,言人不可不慎。季成,弟也,翟璜,友也,而犹不能知,何由知乐腾与王孙苟端哉?疏贱者知,亲习者不知,理无自然。自然而断相,过。李克之对文侯也亦过。虽皆过,譬之若金之与木,金虽柔,犹坚于木。

(2)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於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於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凡听必有以矣,(3)今听而不复问,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桓公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举难》)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尧以不慈之名 伤:诋毁,中伤

B.李克之对文侯也亦 过:过错

C.其有小恶 患:祸患,灾难

D.当举也,桓公之矣 得:适宜,得当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金虽柔犹坚木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B.于是为商旅将任车至齐 张胜闻之,恐前旅顺发,状语武

C.歌者非人也 师道不传也久矣

D.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 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举难”的一组是 ( )

①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

②故天下之大而不容也……

③文侯欲相之而未能决,以问李克。

④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

⑤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

⑥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

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用十全十美的标准来要求人是不可能的,就连尧、舜、禹、商汤、周武王这样的都有受人指责的地方。

B.君子要求别人的时候是按一般的标准,而要求自己的时候则是按照义的标准,所以他们可以担任重任,而不肖的人正相反。

C.魏文侯想从乐腾和王孙苟端中选一个做相,但不能决断,征求了李克的意见之后,最后决定,选择推荐乐腾的季成为相。

D.桓公准备任用宁戚时,群臣都劝桓公调查了解一下宁戚再任用,可桓公认为,却询问宁戚的情况会担心他的小毛病而忽视他的大优点,没有采纳。

C(担心)

10、A  (A、均是介词,比 B、表顺承\把C、代词这这个\取独D、表假设如果\顺承)

11、B       12、 C
【译文】
    用十全十美的标准举荐人确实很难,这是事物的实情。有人用对儿女不慈爱的名声中伤尧,用不孝顺父亲的恶号来中伤舜,用有贪图帝位的念头来诋毁禹,用商汤、周武王杀夏桀、商纣王的名号诋毁商汤、周武王,用互相兼并的名号诋毁春秋五霸。由此看来,事物哪有十全十美的呢?所以,君子用一般人的标准来要求别人,用义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别人就容易得到满足,容易得到满足的就能获得人心。用义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就难以做错,难以做错就会行动端正;这样就可以使自己担任天地间的大事绰绰有余。不肖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用义的标准来要求别人就难以得到满足,难以得到满足的就会失去人心;用一般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就容易做到,容易做到的行为就苟且随意,这样即使天下这样大的地方也不能容纳自己,从而自己招致危险,国家招致灭亡。这就是夏桀、殷纣王、周幽王、周厉王的所作所为了。一尺长的树木必然有节疤,一寸长的玉石必然有瑕疵。先王知道事物不能十全十美,所以对事物的选择就只看重取其一面长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