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搆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脾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搆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古文今译题)
选出划线词词性不同的一项
A: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诲女知之乎 C:之祭者,乞其余 D:禹、汤被之矣
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禹汤被之矣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 D:闻妻言,如被冰雪。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白圭曰:“丹之治水①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②。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选自《孟子•告子下》)
[注释]①丹之治水:白圭,名丹,字圭,战国时水利专家,其治水主要在于筑堤塞穴。②壑: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
19.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两者有何不同?
20.简要分析材料中所体现出的孟子的有关思想。
19.白圭治水筑堤塞穴,让水流入邻国;大禹治水顺应水性,让水流入四海。
20.①民本思想。②孟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很重要,所以孟子肯定大禹将水导入四海,于人无害且造福人民的做法,而否定白圭将水堵塞之后流向邻国从而嫁祸于人,损人利己的做法。
【解析】
试题解析:解答此题需从正面和反面。如果是只答出“孟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很重要,”这个主要是从正面讲的,还需从反方面答出白圭治水的弊端。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5分)
白圭曰:“丹之治水①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②。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选自《孟子·告子下》)
[注释]①丹之治水:白圭,名丹,字圭,战国时水利专家,其治水主要在于筑堤塞穴。②壑: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
23.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两者有何不同?(2分)
24.简要分析材料中所体现出的孟子的有关思想。(3分)
23.白圭治水筑堤塞穴,让水流入邻国;大禹治水顺应水性,让水流入四海。(2分。每点1分,意思接近也可给分。如只回答“以四海为壑”“以邻国为壑”的,总给1分)
24.①民本思想。(1分,答“以人为本”“以百姓利益为本”也可给分)②孟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很重要,所以孟子肯定大禹将水导入四海,于人无害且造福人民的做法,而否定白圭将水堵塞之后流向邻国从而嫁祸于人,损人利己的做法。(2分,分配给两个点,正面和反面。如果是只答出“孟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很重要,”这个主要是从正面讲的,给1分) (共3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题干中已经给出要求,“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两者有何不同”,既是比较两者的不同点,那就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应将两者分开来。首先到语段中找到对两者治水的描述,然后再理解其意思,找到不同点。孟子对大禹的评价是“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对白圭的评价是“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找这些内容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4.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材料中所体现出的孟子的有关思想”,孟子的思想主要通过对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的评价上体现出来。“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吾子过矣”,从这些内容上可以看出孟子对二者的态度,再结合孟子对他们做法的评价中即可看出其思想。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白圭曰:“ 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14.从上面选段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15.白圭自诩治水的本领胜过禹,孟子怎么批驳?我们做事要引以为戒的是什么?
14.以邻为壑
15.孟子提出,一是从方法上讲,治水应该尊重客观规律,顺应水性;二是从效果上讲,引水入海,顺其自然,这样才能造福老百姓。我们要引以为戒的事做事要顾全整体,顾全大局。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问考查的是提炼成语的能力,可根据平时对成语典故知识的积累,联系文中“今吾子以邻国为壑”语句,很容易提炼出“以邻为壑”;第二问,先从文中筛选出孟子批驳白圭的观点,例如,“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 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然后根据句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第三问,要根据孟子的观点,联系现实,从顾全整体和大局的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白圭①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①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②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孟子??告子下》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
(2)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2、 孟子在文中提出什么观点?
1、(1)大禹治水,是(按照水流的规律,由高到低)把洪水疏导大海中去, 因此是以四海作为蓄水的沟壑。
(2)您这样做,是为有德性的人所反对,所痛恨的。您完全错了
2、损人利己是一种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恶劣作风。
关键词或采分点
1、(1)大禹治水,是(按照水流的规律,由高到低)把洪水疏导大海中去, 因此是以四海作为蓄水的沟壑。
(2)您这样做,是为有德性的人所反对,所痛恨的。您完全错了
2、损人利己是一种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恶劣作风。
【译文】
白圭洋洋自得地对孟子说:我治理洪水的本领,超过了古代的大禹。”孟子说:“您错了!①大禹治水,是(按照水流的规律,由高到低)把洪水疏导大海中去, 因此是以四海作为蓄水的沟壑。而您恰恰相反,是把邻国当作蓄水的沟壑。水一旦被堵得倒流,就会象洪水一样泛滥成灾。②您这样做,是为有德性的人所反对,所痛恨的。您完全错了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①。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小题】①我治水的本领超过大禹。②你错了。大禹治水是顺应水的本性进行疏导,所以大禹把四海作为水的去处。
【小题】白圭治水把水堵塞后流向邻国,把灾祸转嫁给别人,却自鸣得意,沾沾自喜。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
白圭说:“我治水的本领超过大禹。”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水是顺应水的本性进行疏导,所以大禹把四海作为蓄洪区。而你现在却把邻国当作蓄洪区。水倒流叫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有仁爱之心的人都讨厌的。所以你错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白圭①曰:“丹之治水②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③。水逆行,谓之洚水④,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孟子??告子下》
【注释】 ①白圭:名丹,曾做过魏国的宰相。筑堤治水很有名。②丹之治水:白圭治水的方法,据《韩非子??喻老篇》记载,主要在于筑堤塞穴,所以孟子要指责他“以邻国为壑”。③壑: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④洚(jiàng):大水泛滥。
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损人利己是一种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恶劣作风。
从方法上说,大禹治水顺应水性,重在疏导;白圭治水却高 筑堤防,重在堵塞。
从效果上说,大禹最终将水导入四海,而白圭却把水堵塞后 流向邻国。导入四海造福人民而于人无害,流向邻国则是损人利 己,仁者厌恶的行为。
所以孟子一再说:“你错了。”并不承认白圭治水有什么了不起,更不用说超过大禹了。
从白圭治水“以邻国为壑”联想到我们生活中“以邻为壑”的现象,那可真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的了。比如说,一个普遍现象是,自己家里装修得非常豪华舒适,干净得一尘不染,但却把 垃圾桶垃圾袋放在与邻居共用的楼道里;自己家里的花岗石地面 或木地板或纯羊毛地毯要保持清洁,却把一家人乃至客人的臭鞋子都堆在门外楼道上摆展览,让上上下下的邻居都在鞋阵中捂鼻而行。这只是最为常见最为普遍的生活小事,至于那商家之间的竞争,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政治斗争中的你死我活,“以邻为壑”的手段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总而言之就是一种损人利己,嫁祸于人的行为。
当然,你知道“以邻为壑”,人家也同样知道“以邻为壑”,结果是人人都成了“邻”,成了“壑”’,到时候,也就没有一处干净,没有一处不受灾害了。由此看来,“以邻为壑”的最终结果是害人害己。所以,还是收起这种“仁人所恶”的“以邻为壑”手段, “以邻为友”,大家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好。
译文
白圭洋洋自得地对孟子说:我治理洪水的本领,超过了古代的大禹。”孟子说:“您错了!大禹治水,是(按照水流的规律,由高到低)把洪水疏导大海中去, 因此是以四海作为蓄水的沟壑。而您恰恰相反,是把邻国当作蓄水的沟壑。水一旦被堵得倒流,就会象洪水一样泛滥成灾。您这样做,是为有德性的人所反对,所痛恨的。您完全错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①。民食果蓏②蚌蛤,腥臊恶臭③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④以化腥臊,而民说⑤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⑥、禹决渎⑦。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於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於当今之世者⑩,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脩古⑧,不法常可⑨,论世之事⑩,因为之备⑾。
(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释】
①有巢氏:和下文的“燧人氏”都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②果蓏(luǒ):古代木本植物的果实叫果,草本植物的果实叫蓏。③臭(xiù):气味。④燧:古代用来取火的材料,有金属和木材两种,晴天用金燧反射太阳光来取得火种,阴天用木燧来取火。⑤说:通“悦”。⑥鲧:传说是禹的父亲。⑦渎:水道,这里指大河。《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⑧脩:习,指效法。⑨不法常可:不效法永远合适的制度和办法。可:指合适的东西。⑩论:考查,研讨。⑾为:制定。备:准备,指措施。
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有圣人作
(2)使王天下
(3)而鲧禹决渎
(4)然则今有美尧
鲧禹笑的原因是_______;汤武笑的原因是______。作者列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论证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以圣 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根据作者的观点,再举出一典故,加以说明。
【小题1】(1)出现 (2)称王 (3)开掘,疏导 (4)以……为美
【小题2】有人在夏朝还学上古时期,主张在树上架木筑巢,提倡钻木取火
有人在商朝还像在中古时期去疏导河流
社会的一切整治措施都要适应当时情况的特点。
【小题3】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远合适的制度,而是应考查研究当今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小题4】如:守株待兔
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属于守株待兔之类的人。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译文】
上在远古时代,人口稀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们敌不过禽兽虫蛇。这时有一位圣人出现了,他教人们架起木头搭成像鸟窝一样的住处来避免各种禽兽的伤害,因而民众人爱戴他,让他称王天下,称他有巢氏。当时民众吃野生的瓜果和河蚌、蛤蜊等水产动物,腥臭难闻而且伤害肠胃,所以人们经常生病。这时有一位圣人出现了,用钻擦木燧的方法取得火种来除去腥臭,因而民众爱戴他,让他称王天下,称他为燧人氏。在中古时代,天下洪水泛滥,因而鲧和禹疏通河道。在近古的时代,夏桀和商纣王残暴昏乱,因而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假如在夏王朝统治的那个时代还有人架起木头搭成鸟窝似的住处来居住或者钻擦木燧来取得火种,那就一定会被商汤和周武王耻笑了。这样的话,那么如果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人赞美尧、舜、商汤、周武王、夏禹的政治措施,那就一定要被新时代的圣人所耻笑了。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远合适的制度,而是应考查研究当今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