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 选自《伯牙琴》
【答案】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
【解析】
试题分析:利用文言断句标志法解答此题,考生功能抓住句子中的句末语气词“也”,然后根据句意义即可断开。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孟孙猎,得 麑 使 秦 西 巴 持 之 归 其 母 随 之 而 啼 秦 西 巴 弗 忍 而 与 之 孟孙 适 至 而 求 麑 答 曰 余 弗 忍 而 与 其 母。孟孙大怒,逐之。 《韩非子•说林上》
【答案】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适至而求麑/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3分,每两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先通读文意,然后利用文言标志法断句。“麑”指鹿,抓住这一点和人名“秦西巴、孟孙”及语气词“曰”可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幼鹿的母亲跟着秦西巴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就把幼鹿还给了母鹿。孟孙氏一回来就要幼鹿。秦西巴回答说:“我不忍心就把它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
阅读《论语》片段,回答小题(6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①也。”夫子哂之。
(选自《论语•先进》)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②善,无施③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④之。” (选自《论语•公冶长》)
①方:礼仪;②伐:夸耀、自夸;③施:表白;④怀:关爱。
17.和弟子相比,孔子之志有什么特点呢?请简要概括。(2分)
18.子路之志是什么呢?请概括并作简要评价。(4分)
【答案】
【小题1】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人得到赡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1分)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1分)
【小题2】子路有志于治理好一个千乘之国,(1分)有好东西愿意和朋友们共享;(1分)他性格豪爽仗义,(1分)但性情鲁莽,过于崇尚勇力。(1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涉及到各个层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化经典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考生要理解材料的内涵。它一般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一定的信息。因而诵读语段,扫除文字障碍,弄懂文本意思,是做题的关键。
【小题2】试题分析:子路之志,第一语段中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概括为要治理好大国。第二语段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意有好的愿与朋友分享。第一志向,“夫子哂之”,可见孔子对此是不满意的,子路崇尚能力。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化经典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对经典文化的分析评价,理解文本的内容是关键。要尽可能地读懂文化经典的字面义,即使语段中有些字难以扫除,也应把握语段整体意思,并能抓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或句子,结合经典的一些思想进行理解和分析。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课内文言知识(共12分)
7.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未易量(轻易) 绝云气,负青天(直上云霄)
B.岂得杀身自效(献出) 秦贪,负其强(凭借)
C.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特意) 当与秦相较(倘若)
D.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岂独伶人也哉(只,仅仅)
8.下列各项的划线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A.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B.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
C.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D.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9.下列划线词的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函梁君臣之首 ②乐琴书以消忧 ③谨拜表以闻 ④此天之亡我 ⑤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⑥单于壮其节 ⑦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⑧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⑨垣墙周庭
⑩宾主尽东南之美
A.①⑤⑨/②④⑥/③/⑦/⑧⑩ B.①⑤⑥/②/③④/⑨/⑦⑧⑩
C.①⑤/④⑨⑧/⑥/②③/⑦⑩ D.①⑤⑨/②⑥/③④/⑦/⑧⑩
10.下列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垣墙周庭,以当南日(表目的的连词,来) 以勇气闻于诸侯(用)
B.其远而无所至极耶(表因果关系)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表并列关系)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 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
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反而) 彼且奚适也(将要)
11.下列各句中固定结构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奚以之九万里而难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
B.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为什么要……呢?)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难道是……吗?)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是故:因此)
12.下列各项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A.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C.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D.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答案】
7.C。
8.B。
9.D。
10.A。
11.C。
12.D。
【解析】
7.试题分析:C项:特,只,只不过。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本题考查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均为课内课文中的实词,没有具体的语境,且所考的文言实词用法较为特别,需自己对课文较熟。
【小题2】试题分析:B以为,认为。在现代汉语中,以为也可作认为讲。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传承的义异词同指的是由于词义的新陈代谢使古今词义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差距。概括起来,大 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 “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一切美好事物的性质。 (2)词义缩小。 “让”,古代既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个意思不用了。 (3)词义转移。如 “偷”,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4)词义弱化。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很”,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 (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之意。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还得把其放在具体的句子中。
【小题3】试题分析:①⑤⑨都是句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与名词相关的动作。函,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匣子装。歌,唱歌。垣墙,名词活用作动词,修筑垣墙。②⑥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乐,以……为乐。壮,以……为壮。③④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闻,使……闻。亡,使……亡。⑦哀,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哀叹。⑧⑩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小的方面。美,英雄才俊。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词类活用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判定词类活用的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小题4】试题分析:A. 以勇气闻于诸侯,以,用,解释错。这里“以”应解释为“凭借”。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是要辨别虚词的词性和意思。具体解答时,可以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尤其是虚词后的词语来判断虚词的词性。如果词性相同,再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辩明它在句中的意思。
【小题5】试题分析:其……其……,是……还是……。应是表选择。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在考试中往往不直接对文言文句式进行考查,常常把它放在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中来考查。其中的固定句式,它常常是几个文言虚词的组合,因此明白其组合的虚词,也有利于对文言文固定句式的理解。固定句式的释义也是固定的,如果不了解,也容易出现错误。了解它,翻译时也能得心应手。所以,平时对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也应作适当的积累。
【小题6】试题分析:均为定语后置句。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能属者骑百余人耳,都督阎公之雅望——雅望之都督阎公。A句为被动句,B句为状语后置句,C句为一般句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根据文言文句子成分语序跟我们将文言文翻译后的现代汉语语序是否一致,即可完成倒装句式的判定。现代汉语语法的语序排列,一般情况下,主干成分主语、谓语、宾语顺序排列,而枝叶成分中定语位置在主语或宾语前,状语在谓语前,补语在谓语后,依此对照,就可以明显的判定出四种倒装句式,即两种前置: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和两种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总之,文言特殊句式的判定,要坚持理解句意与语法分析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处断句。(3分)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选自《白居易·草堂记》)
【答案】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选自《白居易·草堂记》) (断对两处给1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在断句的时候,前两句不难断,很明显应该是说匡庐山很美,是天下第一山,所以应该是“匡庐奇秀/甲天下山//”,而后面可能容易出错,可能会出错,会断在曰那,可是如果真断在曰,后面就读不通了,因此,只能断在香炉,而后面则断在遗爱寺。后面两处也较简单,细细品味应该能断出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我们可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前后都不能断开;“之”为代词,通常作宾语,这里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后面应当断;“因”为连词,意思是“于是”,前面应当断。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12.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①人应该知错改错; 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13.①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 ②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每点2分)
【解析】
12.试题分析:①孔子说:“我真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②孔子说:“有了错却不改正,就是真的错误。”③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 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通过这三句的翻译,可以看出他们对“过”的看法有两点,一个是人应该知错改错,再就是人不必回避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先将句子翻译出来,再理顺里面所含的观点态度就很容易了。
13.试题分析: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 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这个句子有两层意思,分号前是一层,分号后是一层:一个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一个说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该题比较简单,“简要分析”就是跟据原句的翻译,概括出句子里的两层意思就行。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处断句。(3分)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 侯 自 择 师 者 王 自 择 友 者 霸 足 己 而 群 臣 莫 之 若 者 亡 今 以 不 谷 之 不 肖 而 议 于 朝 且 群 臣 莫 能 逮 吾 国 其 几 于 亡 矣 吾 是 以 有 忧 色 也。”
【答案】诸侯自择师者王 /自择友者霸 /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 /且群臣莫能逮 /吾国其几于亡矣 /吾是以有忧色也。
【解析】
试题分析:认真阅读句子发现,句中“王”“霸”“亡”相对称,因之所在句应断为:诸侯自择师者王 /自择友者霸 /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利用介词结构和状语后置知识,下句应断为: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再根据名词断句法,剩下的句子可断为:且群臣莫能逮 /吾国其几于亡矣 /吾是以有忧色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
点评:文言断句,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的地方,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但也应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比如: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的人名等名词,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准确把握这些特殊语序我句式,对文言文句读会有很大帮助。
译文: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__。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翻译下列各句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如果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称王,这种情况是从未出现过的。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而是兵器”的说法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①草饮水,翘足而陆②,此马之真性也。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③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④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节选自《庄子·外篇·马蹄》)
①龁(hé):咬嚼。②陆:跳跃。③雒:通作“烙”,指用烙铁留下标记。④橛饰:橛(jué):马口所衔之木,今用铁制,谓马口铁。饰:指马络头上的装饰。
文段展现了庄子怎样的思想?(4分)找出所学内容中与之相似的事例。(2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6分)
【答案】
表现了庄子反对束缚和羁绊,提倡返归自然的政治主张。(4分) (答无为而治可给2分)可联系“揠苗助长”、“龚自珍笔下文人画士之病梅”等,结合自身、现实举例。(2分)现实意义言之成理即可。(6分)
【解析】
试题分析:仔细研读文段,可将其分为三部分:第一句为第一部分,叙述“马之真性”;第二、三句为第二部分,叙述伯乐对马之真性的约束与摧残;最后一句为第三部分,属点睛之笔,表明统治者治理天下和伯乐治马是一样的道理。由此分析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字
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①,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曰:“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 ①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
解释:①尤:②过 : ③安 :④以: ⑤牧:⑥顾:
【答案】①尤:责备 ②过:错③安:怎么 ④以:认为 ⑤牧:统治、管理⑥顾:回头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将文章大意看懂。然后,这几个实词的意义都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所以可以在识记的基础上,再结合理解和推断从而作出正确解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