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
28.根据上面材料说说儒家认为怎样的行为是“无耻的?
答:
29.结合上面文段,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行己有耻”及孟子的耻辱观。
答:
【答案】
28.不讲信用,不守礼制,不懂道德,不知羞耻等这些都是无耻。 (任意写两点即可)
29.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只要自己认为是可耻的就不要去做。孟子认为人要有羞耻心。在现代生活,我们不要让物质的__,埋没了我们的羞耻心。
【解析】
28.
试题分析:抓住文段中“信近于义”“恭近于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些句加以揣摩品味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9.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时要分开解答,先概括孔子的观点,然后概括孟子的观点,概括孔子的观点时要抓住“远耻辱”,概括孟子的观点时要抓住“人不可以无耻”。最后要适当联系现实阐述这些观点在当代的意义。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有子说:“所守的诺言如果符合于义,那么所说的话就能够兑现。恭敬、谨慎的态度符合于礼,才能远离耻辱。”
孔子说:“……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用礼制去教育百姓,百姓就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还会遵守规矩。”
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把没有羞耻之心当成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各2分)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分)
译:
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2分)
译:
③诏书切峻,责臣逋慢(2分)
译:
【答案】①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②处境困难却更加坚定不移,不改变远大志向。③诏书严厉急切,责怪我逃脱怠慢。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为宾语前置,应为“以奚”解释为“凭什么”或“哪里用”,“南”为名词用作动词,向南;第二句中“穷”解释为“处境困难”,“坠”解释为“改变”;第三句中“切峻”解释为“严厉急切”,“逋慢”解释为“逃脱怠慢”。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3分)
王曰①:“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②之!《诗》云:‘王赫斯③怒,爰④整其旅,以遏徂莒⑤,以笃周祜⑥,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⑦志?’一人衡行⑧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梁惠王下》
注解:①王:齐宣王 ②大:使……大。③赫斯:发怒的样子。④爰:语首助词,于是。 ⑤遏:止。徂:攻击。莒:国名。⑥笃:厚;祜:福。⑦厥:用法同“其”。 ⑧衡行:即“横行”。
根据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小勇”与“大勇”的理解。
答:
【答案】(3分)小勇指的是匹夫之勇,只能对付一人;(1分)大勇指的是当国家安全、百姓利益受到侵害之时挺身而出使百姓得到安生的理义之勇;(1分)这种以“爱民”为前提的“大勇”才能安定天下,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戴。(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原文中“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与“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加以揣摩提炼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3分)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①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
注解:①俑:古代用以殉葬的木偶或土偶。
从本章内容可以看出:孟子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主张?
【答案】(3分)孟子赞成的是:执政者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就应该有仁心推行仁政,让百姓生活幸福(1分);反对的是:执政者自己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而百姓们却在挨饿受冻,认为那简直就像是率领野兽吃人一样,是极大的犯罪,是不仁(1分)。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原文中“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课内翻译(3句,1、2句3分,第3句2分,共8分)
1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7.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刺谬乎?
18.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答案】
16.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所以、出入、非常各1分)
17.现在您教导我推举贤士、引进人才,不是正和我内心的想法相反吗? (推贤进士、无乃…乎、私心各1分)
18.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办法活到今天;祖母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无以、终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句子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者、备、非常、以、私心、谬、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①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②。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③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④,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注释:①弥:更加、越发 ②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③积累 ④同“源”
3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它使人欲罢不能。
B.在老师的诱导下,我努力地学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C.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深造,经过自己的探求获得知识。
D.牢固掌握知识,有了深厚的积蓄,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32.请简要分析这两段选文中,孔孟所谈论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他们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
31.B
32.共同话题是谈论教与学的方法。(1分)孔子侧重于教师的角度,提出要用“启发式”,循循善诱;(1分)孟子侧重于学生的角度,强调要自悟自得,自求深造。(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31.
试题分析:应该是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解答此类题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每个选项置于原文进行比对,比对中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2.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很好回答,都和学习相关。根据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可和孔子重视的是老师的引导,根据“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及下文表述可知孟子重视的是自得。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孟子说:“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来加深造诣,就是想使自己有所得。自己有所得,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了它,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深厚,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求自己有所得。”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①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③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注释:①汎: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②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③致:献纳,尽力
29.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文”更重要。
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道德修养之后才追求的。
C. “亲仁”就是“贤贤”,就是尊重贤者,就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为,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30.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3分)
【答案】
29.D
30.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观点1分)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简析2分)
【解析】
29.
试题分析:首先,儒家重视道德修为,并不是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其次,儒家的“道德修养第一,文化知识第二”的观点,只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解答此类题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每个选项置于原文进行比对,比对中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0.
试题分析:根据原原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可知孔子首先强调的是道德教育,再根据“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知在道德教育良好的前提下再学习文化。根据第二章中最后“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可知孔子更重视道德的教育。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危 邦 不 入 乱 邦 不 居 天 下 有 道 则 见 无 道 则 隐 邦 有 道 贫 且 贱 焉 耻 也 邦 无 道 富 且 贵 焉 耻 也 。 (选自《论语·泰伯篇》)
【答案】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每断错一处扣0.5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读懂断句材料,注意提示词语和句末语气词。此题选自《论语》,是必修教材必读名著之一,必修教材“名著导读”所涉篇目应该在导读的引导下通读,《论语》《三国》《红楼》等我国古典名著更要熟读。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的划线处断句。(限划8处)(4分)
后 生 才 锐 者 最 易 坏 若 有 之 父 兄 当 以 为 忧 不 可 以 为 喜 也 切 须 常 加 简 束 令 熟 读 经 子 训 以 宽 厚 恭 谨 勿 令 与 浮 薄 者 游 处。 如 此 十 许 年, 志 趣 自 成。 (《放翁家训》)
【答案】后 生 才 锐 者/ 最 易 坏/ 若 有 之/ 父 兄 当 以 为 忧/ 不 可 以 为 喜 也/ 切 须 常 加 简 束/ 令 熟 读 经 子/ 训 以 宽 厚 恭 谨/ 勿 令 与 浮 薄 者 游 处。如 此 十 许 年,志 趣 自 成。(共4分,每断对一处0.5分,每错断或多断一处,扣0.5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读懂断句材料,注意提示词语和句末语气词。本题表停顿的虚词有“者”“之”“也”等。
译文
小辈中才思敏捷,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把他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强约束和管教,规定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从这以后十多年里,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根据课本所选的《氓》这首诗,完成小题。
27.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和注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匪我愆期(yǎn) 女也不爽(过失,差错。)
B.将子无怒(qiāng) 以我贿迁(贿赂。)
C.淇水汤汤(tāng) 体无咎言(怪罪。)
D.渐车帷裳(jiān) 自我徂尔(到,往。)
28.下列各项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D.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9.下列各项对《氓》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氓》描写一个被遗弃的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她对负心人的强烈怨恨,反映了夫权桎梏下妇女的悲惨命运。诗中女主人是个敢爱敢恨、果断坚强的妇女。
B.《氓》第三章写女主人公对惑于爱情而不能自持的悔恨,运用了《诗经》六义中“赋”的手法,自然、贴切而又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少女的告诫。
C.《氓》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卑鄙、无信的伪君子形象,他趁着卖布的机会,诱骗对她一见钟情的女主人公与之约定婚期,后又无情地把她抛弃。
D.《氓》这首诗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是带有自叙传性质的抒情长诗,也是我国浪漫主义抒情诗歌的源头。
【答案】
27.D
28.D
29.A
【解析】
27.试题分析:A.愆:qiān B 贿:嫁妆 C.汤:shāng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28.试题分析:A.“匪”通“非”。 B.“于”通“吁”。 C.“说”通“脱”。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这种题型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大多数通假字都很常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多积累就行。很多通假字都是同音形异字,可以根据句意来帮助理解。
29.试题分析:B.第三章中最典型的手法是比兴。C.刚开始时,氓是喜欢女主人公的,是后来才不喜欢了。D.《氓》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这类题是对课内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考查内容大多都是老师上课讲过的内容,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做好课下复习,做这类题应该不难。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