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老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①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②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符融传》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每小题2分)
(1)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2)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答案】①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 当时天色已经昏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府衙那里去。②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决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③这跟用兵器把人刺死,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区别呢?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注意“莫”解释为“谁”,“孰”解释为“哪个”,“乃”解释为“于是”,“俱”解释为“一起”;第二句中注意“盖”解释为“原来”,“ 若”解释为“如果”,“走”解释为“跑”,同时注意最后一句要体现判断句式;第三句中“是” 解释为“这”,代词,注意状语后置与判断句式。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化经典阅读(5分)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22.翻译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则是干泽也 ②天下之民举安
23.孟子要离开齐国,却又在昼地停留三天。由这件事可见孟子怎样的思想品性?(3分)
【答案】
22.①求 ②全
23.①以天下为己任,渴望实现济世的理想;②不轻易放弃理想;③为实现理想,不意气用事、自恃清高(不拘小节)。
【解析】
22.
试题分析:本题着重考查了重要实词的意义。解答类似题目一定要借助语境,“干泽”其实就是干禄的意思,因此“干”就是求的意思;根据语境很容易理解“举”就是全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抓住文中“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就可揣摩出孟子的思想品性。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文化经典(6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27.下列选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张与子夏,一个张扬,一个内敛;一个做事常有过分之处,一个做事常有不及之处。孔子认为他们都不道。
B.子路问孔子,听到了道理,能不能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告诉他,要先请教父亲或兄长的意见,然后才能去行动。
C.冉求向孔子问起了子路问的问题,却得到不同的答案,这使公西华纳闷,他认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可能有偏心。
D.孔子告诉公西华,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前进;子路好勇逞强,所以要约束他,让他懂得后退。
28.请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你对因材施教与中庸思想关系的理解。(3分)
【答案】
27.C
28.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孔子鼓励其前进;子路莽撞冒进,所以孔子劝其后退。孔子在教育上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这正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
【解析】
27.
试题分析:公西华仅仅纳闷纳闷而已,并没有认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有偏心。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8.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要回到文段中,认真理解孔子对于不同学生所采取的不同教育方式,就不难理解因材施教正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体现。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翻译下列句子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3分)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分)
【答案】(1)况且全世界的人都赞誉他,他也不会更加勤勉;全世界的人都指责他,他也不会更加沮丧。(得分点:且、举、誉、劝、非、沮,各0.5分)(2)想要姑且顺从私下的情况,但是申诉不被允许。(得分点:被动句,1分,欲、苟、则、告诉,各0.5分)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要注意“且”解释为况且,“举”解释为全,“誉”解释为赞誉,“劝”解释为勤勉,“非”解释为指责,“沮”解释为沮丧;翻译第二句时注意“欲”解释为想要,“苟”解释为姑且,“则”解释为但是,“告诉”解释为申诉。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选自《仁者爱人》)
26.第一章中的“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请分别阐述其含义?(2分)
27.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忠”“恕”学说的基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
26.“忠”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恕”指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7.表现了“恕”这一侧面。在有丧事的人旁边不吃饱饭,对齐衰者和瞽者表示同情和尊敬,正是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一恕道的表现。
【解析】
26.
试题分析:抓住句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来品味,然后结合孔子的思想来阐述。应想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经典句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7.
试题分析:抓住“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与后面注明“选自《仁者爱人》”就不难揣摩出表现的“恕”这一侧面。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皇甫谧,汉太尉嵩曾孙也。所 养 叔 母 教 曰 昔 孟 母 以 三 徙 成 子 曾 父 以 烹 豚 存 教 岂 我 居 不 卜 邻 何 尔 鲁 之 甚 乎 修 身 笃 学 自 汝 得 之 于 我 何 有 因 对 之 流 涕 谧 乃 感 激。
(选自《初潭集》)
【答案】皇甫谧,汉太尉嵩曾孙也。所养叔母教曰/昔孟母以三徙成子/曾父以烹豚存教/岂我居不卜邻/何尔鲁之甚乎/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选自《初潭集》)
【解析】
试题分析: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 邹 之 罪 有 三 请数 之 以 其 罪 而 杀 之 公 曰 可 于 是 召 而 数 之 公 前 曰 烛 邹 汝 为 吾 君 主 鸟 而 亡 之 是 罪 一 也 使 吾 君 以 鸟 之 故 杀 人 是 罪 二 也 使 诸 侯 闻 之 以 吾 君 重 鸟 而 轻 士 是 罪 三 也 数 烛 邹 罪 已 毕 请 杀 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取材于《晏子春秋》)
【答案】 烛 邹 之 罪 有 三 /请 数 之 以 其 罪 而 杀 之 /公 曰/ 可/ 于 是 召 而 数 之 公 前 /曰 /烛 邹 /汝 为 吾 君 主 鸟 而 亡 之 /是 罪 一 也 /使 吾 君 以 鸟 之 故 杀 人 /是 罪 二 也 /使 诸 侯 闻 之 /以 吾 君 重 鸟 而 轻 士 /是 罪 三 也 /数 烛 邹 罪 已 毕 /请 杀 之。
【断句译文】齐景公喜欢射鸟,派烛邹管理鸟但(使鸟)飞了。景公十分生气,传来官吏要杀掉烛邹。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数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召来(烛邹)在景公面前列数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我们的国君管理鸟却(使鸟)飞了,这是第一条罪;让我们的国君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让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这是第三条罪。列数烛邹的罪状完了,请(您)杀了烛邹。”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看语段中出现的名词和代词,可作为断句的依据。如文本中“之”字之后。其次注意“也”字表判断的特殊句式。最后要注意具有明显点断标志性的词语如“曰”是句首的起始词语。然后根据整个句子的搭配情况加以确认。做题时要“瞻前顾后”,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之莫能及也。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普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①也。解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活全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死,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节选自《汉书·赵广汉传》)
【注释】①宿卫臣:皇上的侍卫人员。
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设欲知马贾 贾:价钱。
B.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 事情:事情的真相。
C.京兆尹赵君谢两卿 谢:告诉。
D.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 会:适逢。
1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广汉“精于吏职”的一项是( )(3分)
①广汉为人强力 ②尤善为钩钜以得事情
③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 ④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
⑤有顷,广汉将吏到家 ⑥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⑤⑥
18.下列对文意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广汉为人强力,精于吏职,善于侦破各种复杂案件;执法时以情为先,可见他崇尚人治。
B.赵广汉为官,重视调查研究,体恤民情;执法时恩威并重;既取悦于朝廷又讨好百姓,推行__策。
C.赵广汉勤于政务,重调查善比较,明察暗访,执法一丝不苟又善于以情理攻心,可谓精于吏职。
D.赵广汉勤劳清廉,除刁民,惩贪官,雷厉风行;执法时晓之以理,提倡儒家仁爱之道。
1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解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5分)
译文:
(2)广汉跪谢曰:“幸活全郎,甚厚!”(5分)
译文:
【答案】
16.D
17.B
18.C
19.(1)释放人质,束手就擒,官府会好好对待你们的。如果幸运,碰上朝廷发布大赦的诏令,到时还可能免除刑罚。
(2)广汉跪地感谢说:“幸亏你们让郎官的性命得以保全,你们对我的恩德太深厚了。”
【解析】
16.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D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下句内容“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大意“坐下来还没说完,赵广汉派的吏员就到了,逮捕了他们,经过审讯,那些人全部承认犯罪事实。”可知,会,聚集,会合。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精于吏职”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①说广汉为人,与吏职无关;⑤写其在案发后到现场,体现不出“精于”;⑥写广汉富于人情味。所以选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8.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执法时以情为先,可见他崇尚人治”表述错误;B项,“即取悦于朝廷又讨好百姓,推行__策”表述错误;D项,“提倡儒家的仁爱之道”表述错误。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善”、“遇”、“幸”、“谢”、“活全”、“甚”、定语后置句“幸活全郎”。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赵广汉为人刚强有毅力,天性精于官吏职守。接见官吏百姓,常常彻夜不眠。特别善于反复调查比较,以得到事情的真相。所谓钩距,就是比如要知道马的价钱,就先问狗价,又问羊价,接着问牛价,然后问马价,反复比较、检验这些价钱,按照事物种类不同加以度量,这样就可以知道马价的高低,结果不会偏离实际情况。这种方法只有赵广汉能够运用得很精妙,其他仿效者都比不上他。赵广汉对郡中里巷盗贼和行为不轨者的藏身匿居的处所,对下级官吏即使轻微的受贿行为,全都了解。长安的几个年轻人在里巷中一个极其隐蔽、无人居住的房子里会面,商量一起抢劫的事情,坐下来还没说完,赵广汉派的吏员就到了,逮捕了他们,经过审讯,那些人全部承认犯罪事实。富人苏回充任郎官,有两个人劫持了他。时间不长,赵广汉就带人到了劫人者的家里,自己站在厅堂前面,让长安丞龚普敲门,告诉罪犯说:“京兆尹赵君告诉两位,不要杀害人质,人质是皇上的侍卫人员。释放人质,束手就擒,官府会好好对待你们的。如果幸运,碰上朝廷发布大赦的诏令,到时还可能免除刑罚。”两个罪犯非常惊讶,平素又听说过赵广汉的威名,立即开门从正屋出来,到堂下向赵广汉磕头认罪。赵广汉跪着感谢说:“幸亏你们让郎官的性命得以保全,你们对我的恩德太深厚了。”他把罪犯送到监狱,嘱咐吏员细心照顾,供他们酒肉。到了冬月,要将他们从狱中提出处死时,赵广汉还事先为他们准备好棺木和收殓下葬的用具,并派人告诉了罪犯,两个人都说:“死了也没有任何遗憾。”
古文观止检测(每题2分,共10分)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易:改变
B.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广:扩大
C.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抢:撞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道歉
14.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活用现象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C.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D.左右欲刃相如
15.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长跪而谢之曰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C.虽千里不敢易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16.下列选项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17.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人物性格鲜明是本文的一大特点。秦王先胁迫威逼安陵君、唐雎,当唐雎以死相搏时又长跪而谢, 恃强凌弱又色厉内荏的性格跃然纸上。
B.情节波澜起伏是本文的另一特点。唐雎寸步不让,据理力争,既驳斥了秦王的无理要求,也表示了对秦王的蔑视。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C.作者运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段来烘托气氛,同时对秦王和唐雎的情态举止的变化略加点染,精心营造了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D.本文用大量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作者剪裁材料的眼光和胆识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3.A
14.D
15.C
16.D
17.D
【解析】
13.
试题分析:A项“易”在此做动词,应为“交换”的意思。“易”有多种用法可作动词、形容词、名词,属于典型的一词多义,在判断时一定要根据其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它的用法和意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例句中“缟素”为名词活用做动词,穿着白色的丧服。A项 “斗”为使动用法,使……争斗。B项“兄”意动用法,以兄之礼。C项“奇”意动用法,认为……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A项前一个“之”结构助词,可以解释为的;后一个“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前一个“而”做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后一个“而”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C项两个“虽”都是即使的意思;D项前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后一个“以”是用来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题例句属于状语后置。A项中“见……于”表被动,属被动句;B项“求人可使报秦者”属于定语后置,“可使报秦者”用来修饰“人”,意思是寻求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C项属于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余”做宾语;D项属于状语后置。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文章人物形象塑造的内容。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语言描写和人物之间的对比来突出塑造人物形象,动作描写虽有却不是文章大量使用的方法。故错在选项D的第一句话“本文用大量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真是太好了,即使这样,但是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希望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听后)不高兴。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剑未出鞘)。
秦王(立刻,马上)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会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早自习检测(每题2分,共10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③。公被③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④。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晏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①景公:齐国国君。③霁(jì):天放晴。③被:同“披”。④陛:皇宫的台阶。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对曰:“齐人也,坐盗。” 坐:因为
B.晏子避席对曰。 席:宴席
C.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徒:只
D.晏子入见,立有间。 间:一会儿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雨雪三日而不霁。
A.楚王赐晏子酒,酒酣。 B.王曰:“缚者何为者也?”
C.晏子能明其所欲。 D.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10.下列各句中“所”字的用法和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所以然者何。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
③晏子能明其所欲。 ④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A.①②相同 B.③④相同 C.①③相同 D.②④不同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圣人非所与熙也。 B.于是相如前进缶。
C.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D.皆为陛下所成就。
12.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晏子机智善辩,具有可贵的民本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B.楚王自视尊大,随意戏弄外国使臣,被批驳、遇尴尬后又自责、自嘲。
C.景公虽生活奢华,亦有着民本思想,能从谏如流,且知错即改。
D.楚王的“齐人固善盗乎?”不过是楚王跟晏子开的一个玩笑,晏子有些小题大做。
【答案】
8.B
9.A
10.B
11.A
12.D
【解析】
8.
试题分析:B项“席”应为“座位”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例句中“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的意思。A项“酒”名词用作动词,饮酒;B项“缚”,动词未活用,绑着;C项“明”阐明,在这里是使动用法;D项“善”认为正确,形容词用作动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①所以:连词,表原因。②③④所,所字名词结构。“所”是高中文言虚词里很重要的一个,它的一般用法有:1.用作助词。(一)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二)“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B项“前进”,上前进献;现代汉语中指上前;向前行进;向前发展进步。C项“其实”,他的味道;现代汉语中指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D项“成就”,提拔;现代汉语中指取得的成绩,完成,成全,成功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小题大做”错。从文中内容来看,此为维护本国的声誉,绝不是小题大做。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甲文: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喝酒。当酒喝到尽兴的时候,两个差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差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的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原本就爱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橘子树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柑橘,长在淮河以北结出的果实就是酸枳,(橘和枳)仅仅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难道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楚王听了苦笑着说:“不可跟圣人开玩笑啊,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乙文: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大雪下了三天而不停。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裘衣,坐在殿堂侧边的台阶上。晏子进宫拜见景公,站了一会儿,景公说:“怪啊!大雪下了三天而天气竟然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果真不寒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德君王,吃饱的时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饿,穿暖的时候知道有人在受寒,安逸的时候知道有人在辛苦。现在君王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啊!”景公说:“说的对!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于是就下令拿出衣物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人。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晏子能够明白自己应做的事,景公能做他所高兴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