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及断句。(共8分)

15.

①.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3分)

②.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2分)

1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共6处,共3分)

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 古 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 遇 于 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答案】

15.①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②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车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

16.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每处0.5分,错答、漏答1处倒扣0.5分,直到得分扣完为止)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两句均选自《滕王阁序》,属于课文翻译,学生熟悉,只要认真学习了课文就没有什么问题。修业年级同学要在落实课文上下功夫。①得分点:“宁”(怎能)“穷”(处境艰难)“且”(尚且);②得分点:“而”(连词,表转折)“涸辙”;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断句能力。断句应该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本题提示语和句末词语比较少,有一定难度。这是2009年江苏加试题。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翻译:

我看了你所写的一百多篇文章,确实是文章的志趣、气概不凡,文辞情调美妙,追慕古代为文之道并且崇尚仁义的人,如果在这方面不断努力,再加上渐深的学问,那么古代作者所能到达的境界也是不难达到的。古代的那些文人,没能在当世有良好际遇,他们把自己的志趣寄寓在文章之中,希望他们的思想能在后世被认同,从两汉以来,富贵之人,成千上百,按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富贵之人的显赫名声哪里比得上司马迁、司马相如、贾谊、刘向、杨雄这些人!当初这些人难道也企求被当世人所赏识?!

将《寡人之于国也》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答案】⑴注重乡校的教育,宣扬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⑵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句注意“谨”解释为“注重”,“申”解释为“宣扬”,“负戴”解释为“肩挑头顶”,同时注意最后一句是状语后置句;第二句注意“是”解释为“这”,“兵”解释为“武器”,同时还要注意句式的特殊性,即倒装。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老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①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②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符融传》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每小题2分)

(1)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2)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答案】①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 当时天色已经昏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府衙那里去。②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决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③这跟用兵器把人刺死,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区别呢?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注意“莫”解释为“谁”,“孰”解释为“哪个”,“乃”解释为“于是”,“俱”解释为“一起”;第二句中注意“盖”解释为“原来”,“ 若”解释为“如果”,“走”解释为“跑”,同时注意最后一句要体现判断句式;第三句中“是” 解释为“这”,代词,注意状语后置与判断句式。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化经典阅读(5分)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22.翻译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则是泽也 ②天下之民

23.孟子要离开齐国,却又在昼地停留三天。由这件事可见孟子怎样的思想品性?(3分)

【答案】

22.①求   ②全

23.①以天下为己任,渴望实现济世的理想;②不轻易放弃理想;③为实现理想,不意气用事、自恃清高(不拘小节)。

【解析】

22.

试题分析:本题着重考查了重要实词的意义。解答类似题目一定要借助语境,“干泽”其实就是干禄的意思,因此“干”就是求的意思;根据语境很容易理解“举”就是全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抓住文中“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就可揣摩出孟子的思想品性。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文化经典(6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27.下列选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张与子夏,一个张扬,一个内敛;一个做事常有过分之处,一个做事常有不及之处。孔子认为他们都不道。

B.子路问孔子,听到了道理,能不能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告诉他,要先请教父亲或兄长的意见,然后才能去行动。

C.冉求向孔子问起了子路问的问题,却得到不同的答案,这使公西华纳闷,他认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可能有偏心。

D.孔子告诉公西华,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前进;子路好勇逞强,所以要约束他,让他懂得后退。

28.请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你对因材施教与中庸思想关系的理解。(3分)

【答案】

27.C

28.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孔子鼓励其前进;子路莽撞冒进,所以孔子劝其后退。孔子在教育上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这正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

【解析】

27.

试题分析:公西华仅仅纳闷纳闷而已,并没有认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有偏心。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8.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要回到文段中,认真理解孔子对于不同学生所采取的不同教育方式,就不难理解因材施教正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体现。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翻译下列句子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3分)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分)

【答案】(1)况且全世界的人都赞誉他,他也不会更加勤勉;全世界的人都指责他,他也不会更加沮丧。(得分点:且、举、誉、劝、非、沮,各0.5分)(2)想要姑且顺从私下的情况,但是申诉不被允许。(得分点:被动句,1分,欲、苟、则、告诉,各0.5分)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要注意“且”解释为况且,“举”解释为全,“誉”解释为赞誉,“劝”解释为勤勉,“非”解释为指责,“沮”解释为沮丧;翻译第二句时注意“欲”解释为想要,“苟”解释为姑且,“则”解释为但是,“告诉”解释为申诉。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选自《仁者爱人》)

26.第一章中的“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请分别阐述其含义?(2分)

27.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忠”“恕”学说的基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

26.“忠”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恕”指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7.表现了“恕”这一侧面。在有丧事的人旁边不吃饱饭,对齐衰者和瞽者表示同情和尊敬,正是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一恕道的表现。

【解析】

26.

试题分析:抓住句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来品味,然后结合孔子的思想来阐述。应想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经典句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7.

试题分析:抓住“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与后面注明“选自《仁者爱人》”就不难揣摩出表现的“恕”这一侧面。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皇甫谧,汉太尉嵩曾孙也。所 养 叔 母 教 曰 昔 孟 母 以 三 徙 成 子 曾 父 以 烹 豚 存 教 岂 我 居 不 卜 邻 何 尔 鲁 之 甚 乎 修 身 笃 学 自 汝 得 之 于 我 何 有 因 对 之 流 涕 谧 乃 感 激。

(选自《初潭集》)

【答案】皇甫谧,汉太尉嵩曾孙也。所养叔母教曰/昔孟母以三徙成子/曾父以烹豚存教/岂我居不卜邻/何尔鲁之甚乎/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选自《初潭集》)

【解析】

试题分析: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 邹 之 罪 有 三 请数 之 以 其 罪 而 杀 之 公 曰 可 于 是 召 而 数 之 公 前 曰 烛 邹 汝 为 吾 君 主 鸟 而 亡 之 是 罪 一 也 使 吾 君 以 鸟 之 故 杀 人 是 罪 二 也 使 诸 侯 闻 之 以 吾 君 重 鸟 而 轻 士 是 罪 三 也 数 烛 邹 罪 已 毕 请 杀 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取材于《晏子春秋》)

【答案】  烛 邹 之 罪 有 三 /请 数 之 以 其 罪 而 杀 之 /公 曰/ 可/ 于 是 召 而 数 之 公 前 /曰 /烛 邹 /汝 为 吾 君 主 鸟 而 亡 之 /是 罪 一 也 /使 吾 君 以 鸟 之 故 杀 人 /是 罪 二 也 /使 诸 侯 闻 之 /以 吾 君 重 鸟 而 轻 士 /是 罪 三 也 /数 烛 邹 罪 已 毕 /请 杀 之。

【断句译文】齐景公喜欢射鸟,派烛邹管理鸟但(使鸟)飞了。景公十分生气,传来官吏要杀掉烛邹。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数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召来(烛邹)在景公面前列数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我们的国君管理鸟却(使鸟)飞了,这是第一条罪;让我们的国君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让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这是第三条罪。列数烛邹的罪状完了,请(您)杀了烛邹。”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看语段中出现的名词和代词,可作为断句的依据。如文本中“之”字之后。其次注意“也”字表判断的特殊句式。最后要注意具有明显点断标志性的词语如“曰”是句首的起始词语。然后根据整个句子的搭配情况加以确认。做题时要“瞻前顾后”,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他人效之莫能及也。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普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解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活全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死,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节选自《汉书·赵广汉传》)

【注释】①宿卫臣:皇上的侍卫人员。

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设欲知马 贾:价钱。

B.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 事情:事情的真相。

C.京兆尹赵君两卿 谢:告诉。

D.长安少年数人穷里空舍谋共劫人 会:适逢。

1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广汉“精于吏职”的一项是( )(3分)

①广汉为人强力 ②尤善为钩钜以得事情

③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 ④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

⑤有顷,广汉将吏到家 ⑥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⑤⑥

18.下列对文意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广汉为人强力,精于吏职,善于侦破各种复杂案件;执法时以情为先,可见他崇尚人治。

B.赵广汉为官,重视调查研究,体恤民情;执法时恩威并重;既取悦于朝廷又讨好百姓,推行__策。

C.赵广汉勤于政务,重调查善比较,明察暗访,执法一丝不苟又善于以情理攻心,可谓精于吏职。

D.赵广汉勤劳清廉,除刁民,惩贪官,雷厉风行;执法时晓之以理,提倡儒家仁爱之道。

1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解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5分)

译文:

(2)广汉跪谢曰:“幸活全郎,甚厚!”(5分)

译文:

【答案】

16.D

17.B

18.C

19.(1)释放人质,束手就擒,官府会好好对待你们的。如果幸运,碰上朝廷发布大赦的诏令,到时还可能免除刑罚。

(2)广汉跪地感谢说:“幸亏你们让郎官的性命得以保全,你们对我的恩德太深厚了。”

【解析】

16.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D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下句内容“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大意“坐下来还没说完,赵广汉派的吏员就到了,逮捕了他们,经过审讯,那些人全部承认犯罪事实。”可知,会,聚集,会合。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精于吏职”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①说广汉为人,与吏职无关;⑤写其在案发后到现场,体现不出“精于”;⑥写广汉富于人情味。所以选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8.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执法时以情为先,可见他崇尚人治”表述错误;B项,“即取悦于朝廷又讨好百姓,推行__策”表述错误;D项,“提倡儒家的仁爱之道”表述错误。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善”、“遇”、“幸”、“谢”、“活全”、“甚”、定语后置句“幸活全郎”。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赵广汉为人刚强有毅力,天性精于官吏职守。接见官吏百姓,常常彻夜不眠。特别善于反复调查比较,以得到事情的真相。所谓钩距,就是比如要知道马的价钱,就先问狗价,又问羊价,接着问牛价,然后问马价,反复比较、检验这些价钱,按照事物种类不同加以度量,这样就可以知道马价的高低,结果不会偏离实际情况。这种方法只有赵广汉能够运用得很精妙,其他仿效者都比不上他。赵广汉对郡中里巷盗贼和行为不轨者的藏身匿居的处所,对下级官吏即使轻微的受贿行为,全都了解。长安的几个年轻人在里巷中一个极其隐蔽、无人居住的房子里会面,商量一起抢劫的事情,坐下来还没说完,赵广汉派的吏员就到了,逮捕了他们,经过审讯,那些人全部承认犯罪事实。富人苏回充任郎官,有两个人劫持了他。时间不长,赵广汉就带人到了劫人者的家里,自己站在厅堂前面,让长安丞龚普敲门,告诉罪犯说:“京兆尹赵君告诉两位,不要杀害人质,人质是皇上的侍卫人员。释放人质,束手就擒,官府会好好对待你们的。如果幸运,碰上朝廷发布大赦的诏令,到时还可能免除刑罚。”两个罪犯非常惊讶,平素又听说过赵广汉的威名,立即开门从正屋出来,到堂下向赵广汉磕头认罪。赵广汉跪着感谢说:“幸亏你们让郎官的性命得以保全,你们对我的恩德太深厚了。”他把罪犯送到监狱,嘱咐吏员细心照顾,供他们酒肉。到了冬月,要将他们从狱中提出处死时,赵广汉还事先为他们准备好棺木和收殓下葬的用具,并派人告诉了罪犯,两个人都说:“死了也没有任何遗憾。”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