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 8 处)(4分)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批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答案】(4分)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批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每断对两处给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

考点:对问文言文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知道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步;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懂得海了,实际不如做海上的商人在海上望一眼;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以为知道美味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诗三百半是劳人思妇率真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

(节选自《随园诗话》)

【答案】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诗三百》半是劳人思妇率真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两处1分,多画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诗在骨不在格  

原文: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真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

参考译文:杨城斋说:“古往今来,天分低拙的人,大都喜欢谈论诗歌的格调,而不懂得其中的风情趣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格调只是空架子,只要有嘴就能描绘出来;而风趣专门描写性灵,不是天才就办不到,”我十分喜欢这段话。要知道,有了性情就有了格律,格律不会出于性情之外。《三百篇》中有一半是劳动者及思妇直率言情的,有谁为他们定过格式呢?又有谁为他们定过韵律呢?而现在谈格调的,能超过这个范围吗?况且,皋.禹时代的歌谣与《三百篇》不同;《国风》的风格与《雅》.《颂》不同。难道风格是可以用一定的规矩来制约的吗?许浑说过:“吟诗好比求道成仙,骨子里没有诗根就不要乱吟。”可见,诗歌的可贵之处在于风骨,不在于格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及断句。(共8分)

15.

①.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3分)

②.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2分)

1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共6处,共3分)

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 古 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 遇 于 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答案】

15.①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②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车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

16.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每处0.5分,错答、漏答1处倒扣0.5分,直到得分扣完为止)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两句均选自《滕王阁序》,属于课文翻译,学生熟悉,只要认真学习了课文就没有什么问题。修业年级同学要在落实课文上下功夫。①得分点:“宁”(怎能)“穷”(处境艰难)“且”(尚且);②得分点:“而”(连词,表转折)“涸辙”;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断句能力。断句应该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本题提示语和句末词语比较少,有一定难度。这是2009年江苏加试题。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翻译:

我看了你所写的一百多篇文章,确实是文章的志趣、气概不凡,文辞情调美妙,追慕古代为文之道并且崇尚仁义的人,如果在这方面不断努力,再加上渐深的学问,那么古代作者所能到达的境界也是不难达到的。古代的那些文人,没能在当世有良好际遇,他们把自己的志趣寄寓在文章之中,希望他们的思想能在后世被认同,从两汉以来,富贵之人,成千上百,按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富贵之人的显赫名声哪里比得上司马迁、司马相如、贾谊、刘向、杨雄这些人!当初这些人难道也企求被当世人所赏识?!

将《寡人之于国也》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答案】⑴注重乡校的教育,宣扬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⑵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句注意“谨”解释为“注重”,“申”解释为“宣扬”,“负戴”解释为“肩挑头顶”,同时注意最后一句是状语后置句;第二句注意“是”解释为“这”,“兵”解释为“武器”,同时还要注意句式的特殊性,即倒装。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老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①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②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符融传》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每小题2分)

(1)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2)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答案】①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 当时天色已经昏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府衙那里去。②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决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③这跟用兵器把人刺死,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区别呢?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注意“莫”解释为“谁”,“孰”解释为“哪个”,“乃”解释为“于是”,“俱”解释为“一起”;第二句中注意“盖”解释为“原来”,“ 若”解释为“如果”,“走”解释为“跑”,同时注意最后一句要体现判断句式;第三句中“是” 解释为“这”,代词,注意状语后置与判断句式。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化经典阅读(5分)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22.翻译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则是泽也 ②天下之民

23.孟子要离开齐国,却又在昼地停留三天。由这件事可见孟子怎样的思想品性?(3分)

【答案】

22.①求   ②全

23.①以天下为己任,渴望实现济世的理想;②不轻易放弃理想;③为实现理想,不意气用事、自恃清高(不拘小节)。

【解析】

22.

试题分析:本题着重考查了重要实词的意义。解答类似题目一定要借助语境,“干泽”其实就是干禄的意思,因此“干”就是求的意思;根据语境很容易理解“举”就是全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抓住文中“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就可揣摩出孟子的思想品性。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文化经典(6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27.下列选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张与子夏,一个张扬,一个内敛;一个做事常有过分之处,一个做事常有不及之处。孔子认为他们都不道。

B.子路问孔子,听到了道理,能不能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告诉他,要先请教父亲或兄长的意见,然后才能去行动。

C.冉求向孔子问起了子路问的问题,却得到不同的答案,这使公西华纳闷,他认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可能有偏心。

D.孔子告诉公西华,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前进;子路好勇逞强,所以要约束他,让他懂得后退。

28.请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你对因材施教与中庸思想关系的理解。(3分)

【答案】

27.C

28.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孔子鼓励其前进;子路莽撞冒进,所以孔子劝其后退。孔子在教育上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这正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

【解析】

27.

试题分析:公西华仅仅纳闷纳闷而已,并没有认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有偏心。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8.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要回到文段中,认真理解孔子对于不同学生所采取的不同教育方式,就不难理解因材施教正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体现。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翻译下列句子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3分)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分)

【答案】(1)况且全世界的人都赞誉他,他也不会更加勤勉;全世界的人都指责他,他也不会更加沮丧。(得分点:且、举、誉、劝、非、沮,各0.5分)(2)想要姑且顺从私下的情况,但是申诉不被允许。(得分点:被动句,1分,欲、苟、则、告诉,各0.5分)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要注意“且”解释为况且,“举”解释为全,“誉”解释为赞誉,“劝”解释为勤勉,“非”解释为指责,“沮”解释为沮丧;翻译第二句时注意“欲”解释为想要,“苟”解释为姑且,“则”解释为但是,“告诉”解释为申诉。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选自《仁者爱人》)

26.第一章中的“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请分别阐述其含义?(2分)

27.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忠”“恕”学说的基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

26.“忠”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恕”指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7.表现了“恕”这一侧面。在有丧事的人旁边不吃饱饭,对齐衰者和瞽者表示同情和尊敬,正是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一恕道的表现。

【解析】

26.

试题分析:抓住句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来品味,然后结合孔子的思想来阐述。应想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经典句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7.

试题分析:抓住“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与后面注明“选自《仁者爱人》”就不难揣摩出表现的“恕”这一侧面。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皇甫谧,汉太尉嵩曾孙也。所 养 叔 母 教 曰 昔 孟 母 以 三 徙 成 子 曾 父 以 烹 豚 存 教 岂 我 居 不 卜 邻 何 尔 鲁 之 甚 乎 修 身 笃 学 自 汝 得 之 于 我 何 有 因 对 之 流 涕 谧 乃 感 激。

(选自《初潭集》)

【答案】皇甫谧,汉太尉嵩曾孙也。所养叔母教曰/昔孟母以三徙成子/曾父以烹豚存教/岂我居不卜邻/何尔鲁之甚乎/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选自《初潭集》)

【解析】

试题分析: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