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答案】(1)朝廷特地颁下诏书(诏书特地下达),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做洗马。
(2)我的孩子,很久没见到你的人影了,为什么整天(一天到晚)不声不响地待在这里,很(真)像个女孩子啊?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特”译为特地,“拜”译为任命,“寻”译为不久,“除”译为任命。(每两个字1分,句意不通顺扣1分。)(2)句中“若”译为你的,“竟日”译为整日,“类”译为像。(译对三个字得2分,错一个扣1分,句意不通顺扣1分,扣完为止。)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4分)
客 有 问 陈 季 方 足 下 家 君 太 丘 有 何 功 德 而 荷 天 下 重 名 季 方 曰 吾家 君 譬 如 桂 树 生 泰 山 之 阿 上 有 万 仞 之 高 下 有 不 测 之 深 上 为 甘露 所 沾 下 为 渊 泉 所 润 当 斯 之 时 桂 树 焉 知 泰 山 之 高 渊 泉 之 深 不知 有 功 德 与 无 也
【注】太丘:陈寔,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答案】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有客人问陈季方(陈谌):“ 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负天下盛名?”季方回答说:“我父亲就像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树,上有万仞高峰,下有万丈深渊;上承甘露浸湿,下被渊泉滋润。这时候桂树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我父亲有什么功德。”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 知 有 性 情 便 有 格 律 格 律 不 在 性 情 外 《诗 三 百》 半 是 劳 人 思 妇 率 真 言 情 之 事 谁 为 之 格 谁 为 之 律 而 今 之 谈 格 调 者,能出其范围否?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
(节选自《随园诗话》)
【答案】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诗三百》半是劳人思妇率真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6分,每处0.5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也需要学生读懂原文,能够给文段做适当停顿,基本理解上下句意思的联系。本题几乎没有句中句末同时虚词,只能根据语感、上下文意及逻辑关系去判断。
附参考译文:
杨诚斋说:“古往今来,天分低拙的人,大都喜欢谈论诗歌的格调,而不懂得其中的风情趣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格调只是空架子,只要有嘴就能描绘出来;而风趣专门描写性灵,不是天才就办不到。”我十分喜欢这段话。要知道,有了性情就有了格律,格律不会出于性情之外。《诗三百》中有一半是劳动者及思妇直接率真表达言情的,有谁为他们定过格式呢?又有谁为他们定过韵律呢?而现在谈格调的,能超过这个范围吗?许浑说过:“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6分)
27.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3分 )
2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分 )
2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30.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4分)
3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3分)
【答案】
27.归顺曹操的荆州民众,是被曹强大的军队所逼,不是心甘情愿的。
2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分 )
2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30.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4分)
31.恰逢事情被发觉,汉下诏书抓捕赵王及谋反的众臣(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判断句“者…也”、定语后置句“附操者”、被动句“逼兵势耳”、因、敝,判断句“不仁”、鄙、远、焉用、陪、句式“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忌、 蹶、会、被动句、定语后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7.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3分)
1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4分)
19.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分)
20.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4分)
【答案】
17.霎时间,浓烟烈焰布满天空,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3分)
18.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4分)
19.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3分)
20.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炎、通、焰、张天、定语后置、上、下、寄托、学者、判断句式、通假字、是故、不必、徙、专攻。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课内文言翻译(14分)
2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2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4分)
2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4分)
24.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3分)
【答案】
21.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智慧明达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2.)因此,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德。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专长。
23.依靠别人的力量却损害他,这是不仁德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整齐,是不符合武德的。
24.霎时间,浓烟烈焰布满天空,烧死的、淹死的人马很多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理解句中某些关键性词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博学、知、贤、于、道、术业、敝、与、武、顷之。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课内文言文检测,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6分)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答案】
(1)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2) 不这样做,你们这些人都会被俘虏。
(3) 大臣们惊慌发呆,事情发生得突然,不曾意料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应关注“亡”、“以”、“陪”、“之”、“若属”、“为”、“卒”、“不意”、“度”等字的解释。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孟 子 曰 君 子 深 造 之 以 道 欲 其 自 得 之 也 自 得 之 则 居 之 安 居之 安 则 资① 之 深 资 之 深 则 取 之 左 右 逢 其 原 故 君 子 往 其 自 得 之 也。
――《孟子》
注释:①资:积累。
【答案】)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①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往其自得之也
【解析】
试题分析: 断句步骤总结:1. 通读,凭语感断,先易后难;2. 抓词语,① 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 “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②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③抓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然后前后追问,进行推断。3. 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4. 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5. 找名词(或代词)。名词或代词往往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即可确定停顿。6. 找顶真。顶真是古汉语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句子往往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主语,也就是现代汉语的兼语句。7. 依总分。文言文的句子,也有总分式的,我们可据此判断停顿。8. 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而准确地断句。比如行政事务、名物制度等。
总之,这道题考查同学们综合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如果我们能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辅以必要的训练,相信在高考中取得满分是完全可能的。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3分)
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没过两夜)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答案】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没过两夜)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3分,对3处得1分,6处得2分,8处得3分)
【解析】断句步骤总结:1.通读,凭语感断,先易后难;2.抓词语,① 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 “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②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③抓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然后前后追问,进行推断。3.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4.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5.找名词(或代词)。名词或代词往往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即可确定停顿。6.找顶真。顶真是古汉语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句子往往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主语,也就是现代汉语的兼语句。7.依总分。文言文的句子,也有总分式的,我们可据此判断停顿。8.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而准确地断句。比如行政事务、名物制度等。
总之,这道题考查同学们综合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如果我们能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辅以必要的训练,相信在高考中取得满分是完全可能的。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 8 处)(4分)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批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答案】(4分)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批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每断对两处给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
考点:对问文言文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知道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步;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懂得海了,实际不如做海上的商人在海上望一眼;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以为知道美味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