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分)

【答案】戍边的士兵起义,函谷关被攻占,楚王项羽放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一片焦土。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特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殊的句式,以直译为主,句子要通顺。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举”“可怜”“焦土”“叫”,特殊句式“函谷举”。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5分)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 能 诵 习 其 词 问 先 生 以 所 颂 十 一 人 者 何 人 也 先生 曰 童 子 何 用 知 之 轼 曰 此 天 人 也 耶 则 不 敢 知 若 亦 人 耳 何 为 其 不 可 先 生 奇 轼 言 尽 以 告 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取材于《范文正公集》)

【答案】

则 能 诵 习 其 词/ 问 先 生 以 所 颂 十 一 人 者 何 人 也/  先 生 曰/  童 子 何 用 知 之/  轼 曰/此 天 人 也 耶/  则 不 敢 知/  若 亦 人 耳/  何 为 其 不 可/  先 生 奇 轼 言/尽 以 告 之。

【解析】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把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勋,彰显他自己的能力却不效法古人,称其为霸王的伟业,想用武力征伐管理天下,五 年(内)最终亡了他的国家,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自责,(这都是)过错啊。竟然说“天亡我(啊),不是(我)用 兵的罪过啊,这岂不是谬误啊!   注:意思对即可;“矜、伐、师、经营、卒、乃”这六个词翻译错一个,扣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矜、奋、私智、师、经营、亡、罪、谬。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为下面的文段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5分)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节选白《史记·魏公子列传》

【答案】墟,门。者,也。矣,者,交,也。侯,耳。(对两处得1分,共5分)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重点注意一些文言虚词、名词、人名、者也等。本题要注意的是:“高 祖 每 过 之”后可加“,”,也可以不断开。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弟子, 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29.“谨而信”的“谨”字, 从“言”,杨伯峻注云: “‘寡言’叫做谨。” 请结合杨伯峻的注释,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孔子如何看待“言”与“仁”的关系?(2分)

30.你是否赞同孔子对“雍”的辩解?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

29..孔子认为,“谨言”是“仁”的必修课,“巧言令色, 鲜矣仁”,仁者只要“辞达而已矣”,他反对偏佞,认为多言有害。

30.赞同:说话谨慎,句句有着落,才能服众,不招祸患,反而能成事。不赞同:21世纪人才必须敢说,不能木讷,要敢于表达自己。

【解析】

29.

试题分析:根据孔子表述“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先强调了“谨”然后才是“亲仁”可知谨言才能仁;根据“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的“憎”的意思,可知认为言多有害。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0.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态度,就句段内涵来说,只能选赞同。阐述到理由时一定要和现时相联系,注意经典文化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材料一:“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沂水春风》

材料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27.孔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曾点所描绘的和谐盛世图景。请简要概括。(2分)

28.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儒家“礼”与“和”的关系。(3分)

【答案】

27.礼乐治国。(礼乐教化)(2分)

28.礼的作用是以和为贵,在维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同时,也要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各安其分、以保持社会安定。(1分)另外,又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1分)礼与和的关系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即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1分)

【解析】

27.

试题分析:根据“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知孔子认为礼乐治国才能达到和谐盛世。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8.

试题分析:根据“礼之用,和为贵”可品味出礼的重要性,再根据“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可品味出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3分)

耆卿词,善于铺叙,羁旅行役,尤属擅长。然意境不高,思路微左,全失温韦忠厚之意。词人变古,耆卿首作俑者也。蔡伯世云:“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己。”此论陋极。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儿女私情耳东坡少游皆是情余于词耆卿辞余于情解人自辨之。

(选自[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答案】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儿女私情耳/东坡少游皆是情余于词/耆卿辞余于情/解人自辨之。(3分。多断、少断、错断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者、耳”,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答案】(1)朝廷特地颁下诏书(诏书特地下达),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做洗马。

(2)我的孩子,很久没见到你的人影了,为什么整天(一天到晚)不声不响地待在这里,很(真)像个女孩子啊?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特”译为特地,“拜”译为任命,“寻”译为不久,“除”译为任命。(每两个字1分,句意不通顺扣1分。)(2)句中“若”译为你的,“竟日”译为整日,“类”译为像。(译对三个字得2分,错一个扣1分,句意不通顺扣1分,扣完为止。)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4分)

客 有 问 陈 季 方 足 下 家 君 太 丘 有 何 功 德 而 荷 天 下 重 名 季 方 曰 吾家 君 譬 如 桂 树 生 泰 山 之 阿 上 有 万 仞 之 高 下 有 不 测 之 深 上 为 甘露 所 沾 下 为 渊 泉 所 润 当 斯 之 时 桂 树 焉 知 泰 山 之 高 渊 泉 之 深 不知 有 功 德 与 无 也

【注】太丘:陈寔,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答案】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有客人问陈季方(陈谌):“ 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负天下盛名?”季方回答说:“我父亲就像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树,上有万仞高峰,下有万丈深渊;上承甘露浸湿,下被渊泉滋润。这时候桂树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我父亲有什么功德。”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 知 有 性 情 便 有 格 律 格 律 不 在 性 情 外 《诗 三 百》 半 是 劳 人 思 妇 率 真 言 情 之 事 谁 为 之 格 谁 为 之 律 而 今 之 谈 格 调 者,能出其范围否?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

(节选自《随园诗话》)

【答案】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诗三百》半是劳人思妇率真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6分,每处0.5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也需要学生读懂原文,能够给文段做适当停顿,基本理解上下句意思的联系。本题几乎没有句中句末同时虚词,只能根据语感、上下文意及逻辑关系去判断。

附参考译文:

杨诚斋说:“古往今来,天分低拙的人,大都喜欢谈论诗歌的格调,而不懂得其中的风情趣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格调只是空架子,只要有嘴就能描绘出来;而风趣专门描写性灵,不是天才就办不到。”我十分喜欢这段话。要知道,有了性情就有了格律,格律不会出于性情之外。《诗三百》中有一半是劳动者及思妇直接率真表达言情的,有谁为他们定过格式呢?又有谁为他们定过韵律呢?而现在谈格调的,能超过这个范围吗?许浑说过:“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