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国 家 大 策 系 于 安 危 存 亡 方 变 故 交 切 幸 而 有 智 者 陈 至 当 之 谋 其 听 而 行 之 当 如 捧 瓮 以 沃 焦 釜

《容斋随笔》

【答案】国 家 大 策/ 系 于 安 危 存 亡/ 方 变 故 交 切 /幸 而 有 智 者 陈 至 当 之 谋 /其 听 而 行 之 /当 如 捧 瓮 以 沃 焦 釜 (3分,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者”后可断可不断。)

【解析】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本题解答时注意“安 危 存 亡”、“ 幸 而”、“其”、“当如”等字词在句中所指内容。

考点: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国家的重要决策,关系到安危存亡。当各种变故交织在一起时,如果幸而有有智识之士提出正确的谋略,君主听从他们的话去做,就好比捧着漏瓮去浇烧干的锅一样急切。

《论语》阅读及古诗文默写(11分)

(1)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2)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

28. 解释曾子这句话的意思,并指出和第一则文字中孔子行为的共通点。(2分)

29.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与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否矛盾?(3分)

【答案】

28.君子考虑问题,不应该越出职位的范围。(1分)共通点:都强调各司其职,恪尽职守。(1分)

29.孔子提出的“位”指职守,强调各有权限,各守本分(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蕴含的另一层意思是“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强调恪尽职责。)(1分)“知其不可而为之”则强调“仕”的担当,体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1分),两者的偶强调做好分内的事,所以并不矛盾。(1分)

【解析】

28.

试题分析:解释曾子的话时可参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句意,解答第二问时可根据第一则中“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这一句,再结合曾子话的意思就可理解出共通点。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9.

试题分析:回答这一问题可重点揣摩第一则中“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这一句话就充分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8处)(4分)

耆卿词,善于铺叙,羁旅行役,尤属擅长。然意境不高,思路微左,全失温韦忠厚之意。词人变古,耆卿首作俑者也。蔡伯世云:“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己。”此论陋极。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儿女私情耳东坡少游皆是情余于词耆卿辞余于情解人自辨之。

(选自[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答案】东 坡 之 词 /纯 以 情 胜/ 情 之 至 者 /词 亦 至/ 只 是 情 得 其 正 /不 似 耆 卿 之 喁 喁 儿 女 私 情 耳/ 东 坡 少 游 皆 是 情 余 于 词/ 耆 卿 辞 余 于 情/ 解 人 自 辨 之。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步骤总结:1.通读,凭语感断,先易后难;2.抓词语,① 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 “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②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③抓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然后前后追问,进行推断。3.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4.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5.找名词(或代词)。名词或代词往往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即可确定停顿。6.找顶真。顶真是古汉语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句子往往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主语,也就是现代汉语的兼语句。7.依总分。文言文的句子,也有总分式的,我们可据此判断停顿。8.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而准确地断句。比如行政事务、名物制度等。

本题在分析时可关注语句中人名(东坡、少游、耆 卿)、虚词(者、耳、)。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景德中,河北用兵,车驾欲幸澶渊,中外之论不一,独寇准赞成上意。乘舆方渡河敌骑充斥至于城下人情忷忷上使人微觇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人以其一时镇物,比之谢安。(选自《梦溪笔谈》)

【答案】景德中,河北用兵,车驾欲幸澶渊,中外之论不一,独寇准赞成上意。乘舆方渡河/敌骑充斥至于城下/人情忷忷/上使人微觇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人以其一时镇物,比之谢安。(选自《梦溪笔谈》)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景德年间,河北发生战事。皇上将御驾亲征澶渊,朝廷内外意见不一,唯独寇准赞成皇上的意向。皇上的车驾刚渡过黄河,敌人的骑兵已到处都是,有的已到澶渊城下,一时人心惶惶。皇上使人暗中观察寇准在做什么,而寇准却正在随征的中书省酣睡,鼾声如雷。人们因为他是危机时刻能够镇得住物议人心的人物,比之于东晋的谢安。

请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分)

【答案】戍边的士兵起义,函谷关被攻占,楚王项羽放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一片焦土。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特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殊的句式,以直译为主,句子要通顺。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举”“可怜”“焦土”“叫”,特殊句式“函谷举”。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5分)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 能 诵 习 其 词 问 先 生 以 所 颂 十 一 人 者 何 人 也 先生 曰 童 子 何 用 知 之 轼 曰 此 天 人 也 耶 则 不 敢 知 若 亦 人 耳 何 为 其 不 可 先 生 奇 轼 言 尽 以 告 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取材于《范文正公集》)

【答案】

则 能 诵 习 其 词/ 问 先 生 以 所 颂 十 一 人 者 何 人 也/  先 生 曰/  童 子 何 用 知 之/  轼 曰/此 天 人 也 耶/  则 不 敢 知/  若 亦 人 耳/  何 为 其 不 可/  先 生 奇 轼 言/尽 以 告 之。

【解析】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把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勋,彰显他自己的能力却不效法古人,称其为霸王的伟业,想用武力征伐管理天下,五 年(内)最终亡了他的国家,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自责,(这都是)过错啊。竟然说“天亡我(啊),不是(我)用 兵的罪过啊,这岂不是谬误啊!   注:意思对即可;“矜、伐、师、经营、卒、乃”这六个词翻译错一个,扣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矜、奋、私智、师、经营、亡、罪、谬。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为下面的文段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5分)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节选白《史记·魏公子列传》

【答案】墟,门。者,也。矣,者,交,也。侯,耳。(对两处得1分,共5分)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重点注意一些文言虚词、名词、人名、者也等。本题要注意的是:“高 祖 每 过 之”后可加“,”,也可以不断开。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弟子, 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29.“谨而信”的“谨”字, 从“言”,杨伯峻注云: “‘寡言’叫做谨。” 请结合杨伯峻的注释,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孔子如何看待“言”与“仁”的关系?(2分)

30.你是否赞同孔子对“雍”的辩解?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

29..孔子认为,“谨言”是“仁”的必修课,“巧言令色, 鲜矣仁”,仁者只要“辞达而已矣”,他反对偏佞,认为多言有害。

30.赞同:说话谨慎,句句有着落,才能服众,不招祸患,反而能成事。不赞同:21世纪人才必须敢说,不能木讷,要敢于表达自己。

【解析】

29.

试题分析:根据孔子表述“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先强调了“谨”然后才是“亲仁”可知谨言才能仁;根据“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的“憎”的意思,可知认为言多有害。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0.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态度,就句段内涵来说,只能选赞同。阐述到理由时一定要和现时相联系,注意经典文化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材料一:“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沂水春风》

材料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27.孔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曾点所描绘的和谐盛世图景。请简要概括。(2分)

28.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儒家“礼”与“和”的关系。(3分)

【答案】

27.礼乐治国。(礼乐教化)(2分)

28.礼的作用是以和为贵,在维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同时,也要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各安其分、以保持社会安定。(1分)另外,又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1分)礼与和的关系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即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1分)

【解析】

27.

试题分析:根据“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知孔子认为礼乐治国才能达到和谐盛世。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8.

试题分析:根据“礼之用,和为贵”可品味出礼的重要性,再根据“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可品味出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