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有( )。
A: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 B: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C:“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定语“蓊蓊郁郁”后置,渲染了“阴森森”的气氛。 D:在语言文学领域中也有一箭双雕的技巧,那就是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E:哦,好一座威武的雄关!——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12.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①人应该知错改错; 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13.①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 ②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每点2分)
【解析】
12.试题分析:①孔子说:“我真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②孔子说:“有了错却不改正,就是真的错误。”③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 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通过这三句的翻译,可以看出他们对“过”的看法有两点,一个是人应该知错改错,再就是人不必回避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先将句子翻译出来,再理顺里面所含的观点态度就很容易了。
13.试题分析: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 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这个句子有两层意思,分号前是一层,分号后是一层:一个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一个说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该题比较简单,“简要分析”就是跟据原句的翻译,概括出句子里的两层意思就行。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小人之过也必文
B.何以伐为 自伐者无功
C.见其二子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D.吾与点也 天与之,人与之
A
【解析】
试题分析:A“过”皆为“有过错,犯过”之意。B伐:攻打;夸耀。C见:使 (让)……拜见;看见。D.吾:赞同;给。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释:连词,表转折,可是、却
B.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释:交换
C.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释:改正
D.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释:继而
解析:
变革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一个名句,在右边对话栏中举一个名人事例并加以说明佐证,不少于80字。
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对话栏
例如
解析:
原文要点讲的是即使君子也会犯错,但他们勇于改过;所以所举例子要恰当,古今中外名人即均可,但事实一定要确凿;举例后一定要结合原文稍事展开一下说明。)(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23.从子夏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成语 。
24.以上语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它对我们当前的社会生活有何指导意义?
23.文过饰非
24.表达了君子和小人对待过错的不同态度:君子能直面过错并勇于改过,小人掩饰错误而不能改过。君子知错能改,瑕不掩瑜,我们对待错误也应该持这种态度,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我。
【解析】
试题分析:
2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古文经典的阅读能力。要先读懂子夏的“小人之过也,必文”的大意,然后根据平时对成语知识的积累,联想到文过饰非这个成语即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4.本题考查归纳概括中心意思的分析能力。读后可知,材料分别叙述了君子和小人对待过错的不同态度,例如,君子的“更也,人皆仰之”,小人的“必文”。在评价时,可联系现实,从自身角度出发来阐述自己对知错不改的理解与看法,只要符合材料大意及积极态度,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孟子)曰:“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公孙丑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古代求学之人多为己求学,而当今之人则多为他人而学,由此可见今人胜过古人。
B.孟子认为古代君子和现在君子对待过错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毫不掩饰,而后者则极力为自己狡辩。
C.孟子认为,今之君子能顺应过错,并从中找到机会,谋求发展,比古人更胜一筹。
D.孔子与孟子对待古人今人的看法基本上都是非古是今。
古之君子,其过如日月之食,可为何“及其更也,民皆仰之”?请作简要分析。
答:
【小题】
B
【小题】
古之君子,有了过失就改正,百姓都可见到,他们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因此,等到他们改正的时候,百姓依然敬仰他们。
解析:
【小题】
译文 孔子说:“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装饰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
(孟子)说:“况且古代的君子,有了过失就改正;现在的君子,有了过失却将错就错。古代的君子,他们的过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样,老百姓都看得到;等到他们改正的时候,老百姓依然敬仰他们。现在的君子,哪里只是将错就错,甚至于为了掩盖过失寻找种种借口。”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孟子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
文中提出了知错必改的观点。
解析: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谁能料到哥哥会背叛呢?)周公的过错,不也是情有可原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犯了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却照样犯下去。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人民都仰望着他。现在的君子,岂只是坚持错误,竟还为错误作辩解。”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人是要靠超越来建筑自己的高度的,而在所有的超越中,做了错事之后让自己的灵魂“示众”是最困难的一种。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7.作文(略)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①,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论语·阳货》)
孟子曰:“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孟子·公孙丑下》)
【注】廉:棱角。这里形容人的品行方正有威严。
15.这两个选段是围绕哪一个话题展开阐述的?(2分)
16.孔子和孟子两人分别强调了什么观点?(4分)
15.(1)(2分)这两段文字都是围绕人的缺点(毛病或过错)这一话题展开的。
16.(4分)孔子认为上古时期人们的“狂”“矜”“愚”虽然是毛病,但并非不能让人接受,而今天人们的这三种毛病都变本加厉;强调人们要从中够得到警示。孟子则以古人对待错误的态度,强调人们有了错误就应该及时改正。(只翻译得2分,答出意图加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做这道题,首先要通读全段理解,然后抓关键词句概括。第一段中“三疾”、第二段中的“过”是关键词。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通读全段理解的基础上,前后内容比较,就不难得出观点。参考译文:孔子说:“古人有三种毛病,今人这些毛病或许都变了。古人的狂是肆意直言,今人的狂是放荡不羁;古人的骄傲是方正威严,今人的骄傲则愤怒乖戾;古人的愚是天真直率,今人的愚却是装样子骗人罢了。”孟子说:“古时的君子,犯了过失,如天上的日食和月食一样,人们都能看得见。等到他们改正错误以后,人们都抬头仰望。”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