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汉书?匈奴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汉书·张骞传》载,张骞接受出使西域的使命后,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保持汉朝的节操)”。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历尽了千辛万苦。这时已是公元前126年了。

材料二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户之。宣帝改曰都护。……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因以超为都护……于是,五十余悉纳质内属……”

——《后汉书·西域传》

请回答:

(1)张骞几次通西域?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出发的?

(2)材料一中的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遇到了什么艰难险阻?请你列举出此行遇到的艰难险阻还有哪些。

(3)材料二中“武帝”“北虏”各指谁?

(4)“宣帝改曰都护”是哪一年,这有何意义?

(1)两次;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

(2)两次被匈奴人扣押。要经过荒芜人烟的沙漠、戈壁,自然条件恶劣等。(言之有理,符合史实即可)

(3)汉武帝;匈奴。

 (4)公元前60年;这是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汉书-李广苏建传》)

(1)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让我双手捧着和氏璧,在朝廷上将国书变给我。

(2)汉武帝赞许他合乎情理的做法,予是派苏武凭中郎将的身份持旄节出使并护送被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趁机赠送绘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错误的一句是:( )

A:这一带,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   B: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 理埋没。   C: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D:“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下面括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1140—12D7),字幼安,号稼轩,宋朝历城(现在山东省历城县)人。 B: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 C:这样做是对的(对极了!)应该继续努力。 D:就拿他做个例吧,(其实,这事每人都会碰到),有一次他……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的大青山,树木不多,但在汉代,这里却是一个“草木茂盛,多禽兽”(《汉书??匈奴传》)的地方,古代的匈奴人曾经把这个地方当作自己的苑囿。 B:手脚瘦得象“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 C:只见一堆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 D:我不由地喊了一声:“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汉书・霍去病传》在记述一次战斗时写道:“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文中的“两军”应该是指( )

A:东汉军队与匈奴军队 B:西汉军队与匈奴军队 C:西汉军队与鲜卑军队 D:西汉军队与突厥军队

《汉书·霍去病传》在记述一次战斗时写道:“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文中的“两军”是指

A: 西汉军队与匈奴军队 B:东汉军队与匈奴军队 C:西汉军队与鲜卑军队 D: 东汉军队与鲜卑军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