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缀文者情动而发”出自()。
A:《诗品》 B:《与元九书》 C:《文心雕龙》 D:《人间词话》
如何准确理解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理论?
下列属于钱钟书的学术著作的是( )
A:《随感录》 B:《管锥编》 C:《美的历程》 D:《美育书简》
__在《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一文中提出,
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 )。不要言称必贫,处处说贫。
默写
(1) _ ,在昼犹昏; __,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苏洵《六国论》)
(3)_ _,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
(4)_ _,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
(5)何时倚虚幌, __。(杜甫《月夜》)
(6)潭中鱼可百许头,_ 。(柳宗元《小石潭记》)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_ __。(《中庸》)
[4673eee9dc3640f9.jpg]
解析:
略
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与众位弟子谈及志向时,曾点说他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请你谈谈孔子对曾点的志向持怎样的看法?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答: 。
孔子赞成曾点的看法(1分),因为他也渴望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也向往超脱的生活。
解析:
自由自在、向往超脱有一点均给2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有人认为孔子“与点”是因为“道不行”,曾晳的暮春咏归图,正是孔子“乘桴浮于海”心境的反映;也有人说孔子“与点”是因为曾晳的暮春咏归图,正是儒者大同理想实现后的写照。请结合你对孔子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1
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2 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
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解析:
无
____________,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注释】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1)本诗前四句写了什么物象?它们各有什么特点?(3分)
(2)“林栖者”即居于山中的美人。“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么兰桂应该很乐意美人的折花欣赏了,可诗人为何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其中寄寓了诗人怎样深沉的感慨?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1)兰、桂。(1分)兰花到了春天生机勃发,枝叶茂盛芳馨,具有无限的生命力;(1分)清雅的桂花到了秋天,则芬芳四溢,皎洁清新。(1分)
(2)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敬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诗人借物起兴,自比兰桂,表达了诗人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不求人知的品质及孤芳自赏,洁身自好,坚贞清高的气节,表达了诗人恬淡从容、超脱物外的襟怀。(意近即可,5分)
(08年上海卷)默写(任选6空)。(6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____,在昼犹昏;____,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_____。(苏洵《六国论》)
(3)_ _,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
(4)_____,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
(5)何时倚虚幌,_______。(杜甫《月夜》)
(6)潭中鱼可百许头, 。(柳宗元《小石潭记》)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中庸》)
(1)横柯上蔽 疏条交映。(2)如弃草芥。(3)草木有本心。(4)其人虽已没。(5)双照泪痕干。(6)皆若空游无所依。(7)知耻近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