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句古语说明()

A: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进程 B:局部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 C:要解放思想,敢于开拓新境界 D: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诗文阅读鉴赏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治:安定,太平

B.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当:承担,主持

C.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养,休息

D.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B.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缇骑按剑而前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D.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⑵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本文成为封建时代的君臣宝鉴,是因其鲜明地提出守成时期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治国思想。第一、二段在论述这一思想时运用了什么方法,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⑴用严酷的刑罚监督百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百姓。(注意“董”的解释和“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状语后置)

⑵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后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后听从它。(注意“简”的解释)

【小题4】比喻论证:第一段借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是妄想的比喻,说明人君不考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却想获得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

正反对比论证:人君未得天下时,忧患深重,能团结臣民、竭诚待下,终于得到天下;但得天下后,难免踌躇满志、纵情傲物,对百姓滥用刑威,最终百姓积怨,天下岌岌可危。一正一反间,论证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一种论证方法2分,两种3分)


解析:

【小题1】休:美好,福祉

【小题2】(A项而:表转折/表修饰; B项以:表修饰/介词,因为; C项所:所字结构/表被动; D项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小题3】略

【小题4】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与例句“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中的“其”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C: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D:人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B: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译: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子空空的,又急得上不来气,说不出话,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 C: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译: 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求礼仪呢? D: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译: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全部应该活下来吗?

【安】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 项王曰:‘沛公安在?” 《鸿门宴》(疑问代词,哪里) B: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动词,安定) C: 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动词,安身、养生、享受) 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形容词,安适、安逸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因此,学之后才知道自己不足之处,教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之处之后才能够反省自己 B: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因为黄河成了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C: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D: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阅读《谏太宗十思疏》(节选),完成下列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城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斯:此,这。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大,重大。

C.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克:到,坚持。

D.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殷:深,深重。

关于下列句子中加点“以”字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②斯以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③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④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选出对这节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B.文章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C.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D.“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批判现实,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D


解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魏徴《谏太宗十思疏》)

(2) ,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1)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积其德义  (2)老骥伏枥  烈士暮年


解析:

按要求填写下面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或百步而后止, _____ ,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_____ ____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书》)

(3) __ __ __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4)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___ ____ 。(王维《相思》)。

(1)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上笑百步,(2)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4)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解析: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

1.学富五车,

2.臣闻求木之长者,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4.善始者实繁,

1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4.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