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几组材料。
材料一:马克思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3页)
材料二:①马克思说:“科学是一种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1页)
②__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摘自《__文选》第3卷第274页)
③__说:“__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使我们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摘自__《论科学技术》第177页)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说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革命家”的作用。
(2)分析材料二,说明__的论断与马克思的观点之间的联系。

阅读下列有关资本流通总公式的一组材料:
材料1
马克思说:“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7页)。
材料2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3页)、“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6页)。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有某些狡黠和善于钻营的人,他们既能贱买又能贵卖,但这种现象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他所赚到的,正是别人所亏的,就整个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并没有增加分文,只不过是原来既定价值量在资本家之间作了一次重新分配。
材料3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流通过程中,“货币的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4页),而且,“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17页)。
请回答:
(1)联系材料2理解材料1所说的“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2)说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流通和“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之间矛盾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说明材料1和材料3之间的联系。

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处,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摘自《列宁选集》第4卷第172页
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同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鲍威尔兄弟进行过一场争论。鲍威尔兄弟认为,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英雄”的精神,而人民群众是历史中的惰性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则针锋相对地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用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为什么任何真理都不能把它说得“过火”。
(2)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与鲍威尔兄弟的观点分歧反映了历史观中在什么问题上的对立为什么说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阅读下列有关资本流通总公式的一组材料:
材料1
马克思说:“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7页)。
材料2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3页)、“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6页)。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有某些狡黠和善于钻营的人,他们既能贱买又能贵卖,但这种现象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他所赚到的,正是别人所亏的,就整个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并没有增加分文,只不过是原来既定价值量在资本家之间作了一次重新分配。
材材3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流通过程中,“货币的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4页),而且,“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17页)。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联系材料2理解材料l所说的“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2)说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流通和“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之间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说明材料1和材料3之间的联系。

阅读下列有关资本流通总公式的一组材料: 材料1 马克思说:“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7页)。 材料2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3页)、“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6页)。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有某些狡黠和善于钻营的人,他们既能贱买又能贵卖,但这种现象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他所赚到的,正是别人所亏的,就整个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并没有增加分文,只不过是原来既定价值量在资本家之间作了一次重新分配。 材料3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流通过程中,“货币的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4页),而且,“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17页)。 请回答: (1)联系材料2理解材料1所说的“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2)说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流通和“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之间矛盾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说明材料1和材料3之间的联系。

阅读下列有关资本流通总公式的一组材料:
材料1
马克思说:“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7页)。
材料2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3页)、“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6页)。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有某些狡黠和善于钻营的人,他们既能贱买又能贵卖,但这种现象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他所赚到的,正是别人所亏的,就整个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并没有增加分文,只不过是原来既定价值量在资本家之间作了一次重新分配。
材材3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流通过程中,“货币的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74页),而且,“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17页)。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
(1)联系材料2理解材料l所说的“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2)说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流通和“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之间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说明材料1和材料3之间的联系。

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处,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摘自《列宁选集》第4卷第172页
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同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鲍威尔兄弟进行过一场争论。鲍威尔兄弟认为,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英雄”的精神,而人民群众是历史中的惰性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则针锋相对地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用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为什么任何真理都不能把它说得“过火”。
(2)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与鲍威尔兄弟的观点分歧反映了历史观中在什么问题上的对立为什么说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下列标点符号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B:据克鲁普斯卡娅说,列宁“从不凭记忆‘大致不差地’来叙述事实,他叙述事实是极确切的。” C:“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虽然曾经被人讥为“狭隘经验论”的,我却至今不悔。 D:李卜克内西回忆说:“马克思在语言和风格问题上十分考究,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他对于语言的简洁和正确是一丝不苟的”,“马克思是个严格的修辞家;他常常花很多时间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104、108页)

下列标点符号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B:据克鲁普斯卡娅说,列宁“从不凭记忆‘大致不差地’来叙述事实,他叙述事实是极确切的。” C:“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虽然曾经被人讥为“狭隘经验论”的,我却至今不悔。 D:李卜克内西回忆说:“马克思在语言和风格问题上十分考究,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他对于语言的简洁和正确是一丝不苟的”,“马克思是个严格的修辞家;他常常花很多时间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104、108页)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