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学术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总有人为了引人注目而故作惊人之语,哪知道,学术界的肝火是很盛的,保不齐惹恼了谁,会群起而攻之的。殊不知,这却钻进了别人设下的“连环套”,也许人家会嬉皮笑脸地说:“小子不才,一不留神,您抬举了我。”上述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
A:有些人为了引人注目而故作惊人之语,殊不知,却钻进了别人设下的“连环套” B:学术界的肝火是很盛的,但有时只是为了借机抬高自己 C:学术界对某些故作惊人之语的人群起而攻之,哪知道,人家却不把这当回事 D:有些人设下“连环套”,用故作惊人之语和引来别人的批评来抬高自己
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灵曰:“将军欲杀纪灵耶?”布曰:“非也。”灵曰:“莫非杀大耳儿乎?”布曰:“亦非也。”……灵曰:“若此则杀灵也?”布曰:“无有此理。布平生不好斗,惟好解斗。吾今为两家解之。”灵曰:“请问解之之法?”布曰:“我有一法,从天所决。”
文中的“大耳儿”指的是谁?吕布的解斗之法是怎样的?结果如何?请简要回答。
答:
。
①“大耳儿”指的是刘备。(1分)②吕布将画戟插在辕门外一百五十步,并说如果射中画戟小枝,两家罢兵。(1分)③如果射不中,则两家各自回营,安排厮杀。(1分)④有不从其言者,并力拒之。(1分)⑤结果辕门射戟应声而中,避免了一场厮杀。(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故事内容要点题,可以根据对小说内容的掌握,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注意语言的叙事性。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别跑!小明。”跟在后面的小明妈妈紧张得扯着嗓子喊,“前面危险啊!” B:《小说月报》第3期的《读者·编者》栏里发表了一篇题为《对发表“烟壶之乱” 一文的意见》的文章。 C:如果想了解一下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名著的情况,可以读一读《西方名著提要(哲 学、社会学部分)》。(英国汉默顿编著,何宁翻译,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D: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不仅是经济问题, 而且还能牵连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是故作惊人之谈吗?答曰:非也!
选出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合规范的一项:( )
A: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还能牵连到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故作惊人之谈吗?答曰:非也! B:处于争议漩涡的跨行查询收费对储户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记者昨日从中国银联获得的数据显示,自6月1日开始0.3元跨行查询费用至今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ATM的跨行查询量减少了10%左右。 C:你的电脑很可能在黑客肆虐之下,沦为一具“僵尸”,与网络上无数“僵尸”组成一个“傀儡网络”,任凭黑客控制,攻击其他电脑。 D:4月16日,著名作家、学者王蒙做客《人民日报》的《文化讲坛》专栏,并就“我们的时代,我们的阅读”进行了主题演讲。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句是
A:《记沈从文与边城》,给我们详尽地介绍了《边城》这部风格独特的著作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B: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还能牵连到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故作惊人之谈吗?答曰:非也! C:我这位朋友,是写诗的,除了出版社与他经常书信来往以外,别人一般均无求于他,因此,他虽然也住在小楼区,倒也地道的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了。 D:“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3.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1)用斜线给波浪线部分断句。
(2)翻译划线部分。
(1)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与天下的百姓同乐,与天下的百姓同忧,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是从来没有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这段话是孟子针对齐宣王之问的答语,意思是“有。(您的这种享受)人们得不到,就要责怪他们的君主了。(人们)得不到(这种享受)就责怪他们的君主,是不对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一同乐,也是不对的。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首先抓句末语气词,比如“矣”“也”,由此可以断出三处;再抓特殊句式,“……者,……也”,又可以断出两处;最后再利用文言中的整句来断,比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应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天下乐,以天下忧”,意思是把天下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然而”,这样却;“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为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比如本题,有两处句式要注意,一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一是“未之有也”;同时还要注意本句中的重点词,比如“王”是词类活用。确定了这些特殊句式之后,再对重点词语进行翻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宣王问道:“贤人也有这种享受吗?”孟子答道:“有。(您的这种享受)人们得不到,就要责怪他们的君主了。(人们)得不到(这种享受)就责怪他们的君主,是不对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一同乐,也是不对的。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与天下的百姓同乐,与天下的百姓同忧,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是从来没有的。
阅读下列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宣王问道:“贤人也有这种快乐吗?”孟子答道:“有。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要非议他们的君主了。得不到就非议他们的君主,是不对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一同享受快乐,也是不对的。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乐是因天下而乐,忧是因天下而忧,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孟子主张君主要与民同乐,于民同忧,这样才会称王天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星隊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黨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1)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译文:
(2)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译文:
(1)这是天地、自然界发生的变化,是自然界出现的特殊现象。
(2)国都的人认为它奇怪,以为灾难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害怕就不对了。
参考译文:
流星坠落地上,树木作响,国都里的人都很恐慌。说:这是什么?说:没什么。这是天地、自然界发生的变化,是自然界出现的特殊现象。国都的人认为它奇怪,以为灾难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害怕就不对了。太阳、月亮出现亏缺,刮风下雨不合时节,偶然出现流星坠落,这种现象没有哪个时代不曾经出现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正宫之外临时居住的宫室)。
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①(人们)得不到(快乐)就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好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同乐,也是不好的。②与天下的百姓同乐,与天下的百姓同忧,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是从来没有的。
【小题】孟子认为,君主应当与民同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
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宣王问道:“贤人也有这种快乐吗?”孟子答道:“有。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要抱怨他们的君主了,。(人们)得不到(快乐)就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好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同乐,也是不好的。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与天下的百姓同乐,与天下的百姓同忧,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是从来没有的。
为下文划线的句子断句。(5分)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5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