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B: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汗。 C: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D: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吴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等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2.诗中写“涉江采芙蓉”,为何是采“芙蓉”,而不是其它?
13.这首诗最后一句说“忧伤以终老”,这里的“忧伤”具体包含了哪些情愫呢?试结合全诗作分析。
12.“芙蓉”,即是荷花。因为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这一开始就给诗歌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同时也映衬了采花之人的高洁品质和娇美容颜。
13.“忧伤”包含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归家之路遥远、入仕之途渺茫的痛苦以及时间流逝、人生易老功业难成的嗟叹。(3分)诗人通过想象家乡的人对 自己无比的思念来反衬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诗人还顾望乡,可是回家的路途漫漫,浩浩长路既是归途,又是 前途,但却又渺茫无比,出路何在,归途何在,使这“远道之人”痛苦万分,而时光荏苒,回顾自己一路走来,人事易老却功业未成,不禁嗟叹忧伤将伴着自己直到终老。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何是采‘芙蓉’,而不是其它?”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题关键词为“芙蓉”这个意象,题干换一种问法就是:“芙蓉”这个意象的作用。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因为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这一开始就给诗歌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同时也映衬了采花之人的高洁品质和娇美容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在古诗词中“荷花”这个意象还有以下含义:1.高洁 荷花的高洁最早可追溯到到屈原。到了唐代,白居易同样爱慕莲花的高洁,他在《感白莲花》中更欣赏莲花的遗世独立、孤清不群:"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后有宋代董嗣杲的《荷花》:"天机雪锦织鲛绡,艳朵亭亭倚画桥。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娇。"诗人笔下的莲花,轻柔曼妙并且具有君子的高洁品质,着实令人钦佩。2.美丽。在崇尚花开富贵的唐代人那里,莲花出现在唐诗中,总是有一种别样的美,尤为在形容华美富丽的装饰纹样时。武则天的《游九龙潭》:"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 宋代王沂孙的《水龙吟·白莲》把莲花写成了洗尽铅华、冰肌玉骨的贵妃。其云:"翠云遥拥环妃,夜深按彻霓裳舞。铅华净洗,涓涓出浴,盈盈解语。太液荒寒,海山依约,断魂何许。甚人间、别有冰肌雪艳,娇无奈、频相顾。"清代纳兰性德《荷清》:" 出浴亭亭媚,凌波步步妍。"写的是荷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如踏着凌波步的美少女。3.爱情。在《子夜夏歌》中就有:"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用"莲"字谐"怜"字音,暗指对情人的爱恋。借采莲一事来表达爱情。有一茎双花的被称作"并蒂莲",视为情人或夫妻的象征。如乐府诗《青阳渡》:"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宋人释仲殊在《荷花》中道:" 想是鸳鸯头白死,双魂化作好花来。"鸳鸯死后双魂化作并蒂莲,这就是真挚的爱情。元好问写《摸鱼儿》,词前有一词序,说的是有民家小儿女,为情双双投湖。此后,湖中荷花开无不并蒂...其词:"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莲根之丝的"丝"谐"思",这是他们的爱情之思。"莲心"即"人心"。"双花"就是这对情人殉情后所化的并蒂莲。 荷花在文学的长河中,以其婀娜多姿的身影点缀着中国的古典诗词。文人们以审美的眼光对荷花作诗意的感悟。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诗人赋予荷花的审美意蕴、情感意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精深。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最后一句说“忧伤以终老”,这里的“忧伤”具体包含了哪些情愫呢?”答题关键词“忧伤”。 首先抓住情感暗示语,比如“所思”“ 望旧乡”“ 离居”,可以推测出“忧伤”包含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归家之路遥远、的嗟叹。接着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比如“漫浩浩” 浩浩长路既是归途,又是 前途,但却又渺茫无比,出路何在,归途何在,使这“远道之人”痛苦万分。考生在组织答案是要结合诗句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比如“所思”“ 望旧乡”“ 离居”。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比如“漫浩浩”。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比如本题要求“全诗”。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本题考察的是“尾联”,但情感是有前面三联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阅读《涉江采芙蓉》,完成后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2.你读了《涉江采芙蓉》后,想进一步了解这篇作品,下面所列的参考书目对你最有帮助的一组是
A.《史记》《楚辞》 B.《资治通鉴》《诗经》
C.《后汉书》《文选》 D.《晋书》《玉台新咏》
1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14. 《涉江采芙蓉》一诗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你认为在诗中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C
13.作用:①(2分)起句叙述平缓,与下文情绪的转折形成对比。②(2分)使人联想到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纯洁美好。
14.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解析】
12.
试卷分析:《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所以要想进一步了解这篇作品,应该是以《文选》为参考。《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要了解该诗,还可以从了解诗歌创作的年代背景入手,《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考点: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卷分析:赏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先从本句选取的意象背景入手,“芙蓉”“兰泽”“芳草”,在这样的背景中出现的主人公,自然是一个有高洁品行、高雅情趣的人。他所表达的情感也是纯洁美好的。可见本句首先可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诗文之后抒发的忧伤之情和本句形成的对比,让诗文情感抒发的跌宕有致。
考点: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卷分析:通过“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句可知诗歌抒发的是对远方人的思念。诗人的情感抒发最强烈的就是“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忧伤”一词集中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0.这首诗营造出来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1.结合全诗,分析画线的句子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20.
这首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2分),表现了主人公漂泊羁旅,思念亲人的痛苦与惆怅之情。(2分)
21.
画线句以“兰泽”、“芳草”两个意象,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高雅(2分),也体现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的纯洁而美好(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⑴总角之宴, 。(《诗经·氓》)
⑵ ,长路漫浩浩。 (《古诗十九首》)
⑶ ,心念旧恩。 (曹操《短歌行》)
⑷ ,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⑸亦余心之所善兮, 。 (屈原《离骚》)
⑹或因寄所托, 。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⑺ ,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⑻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⑴言笑晏晏 ⑵还顾望旧乡 ⑶契阔谈讌 ⑷榆柳荫后檐
⑸虽九死其犹未悔 ⑹放浪形骸之外 ⑺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⑻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解析】
试题分析:默写题中如有任何书写错误,则该空不得分。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这几句中,注意“晏晏”“ 讌”“ 荫”“ 冯”等字容易写错。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8.__________________,长路漫浩浩。___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19.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20.________________,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苏轼《定__》)
21. ______________,皆为惠连;吾人咏歌,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2.爱人者,__________;敬人者,__________________。(《孟子》)
【答案】
18.还顾望旧乡 同心而离居
19.悟言一室之内 放浪形骸之外
20.料峭春风吹酒醒 也无风雨也无晴
21.群季俊秀 独惭康乐
22.人恒爱之 人恒敬之
【解析】除了考查必修课本外,还考查了选修课本。第4小题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小题选自《先秦诸子选读》。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还顾望归乡
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君子坦荡荡, 。(《论语·述而》)
,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群山万壑赴荆门,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小人长戚戚
(2)还顾望旧乡
(3)齐彭殇为妄作
(4)生长明妃尚有村
(5)叶上初阳干宿雨
(6)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此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的知识,能力层级为A级。此题应该谨记高考阅卷要求和规则,一空错一个字就不得分。此题中易错的字词是:长、彭殇、雨打风吹。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