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说不出话”,可又在第五节说到“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对这些话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实在无话可说”是因为烈士的惨死使他“出离愤怒”,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感情的悲痛,并非真的无话。 B:作者“无话”表明极度悲愤;“有话”显示他化悲痛为力量的战斗行为。 C:“无话”----“有话”----“无话”,反映了作者悼念与痛恨交织的悲愤之情,并以此构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 D:作者一会儿说“无话”,一会儿说“有话”,这表明了鲁迅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也恰恰说明了作者当时思想的局限性。

课内阅读题(毎小题3分,共9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7.作者先说明“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后笔锋一转,说“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8.“曾经屡次为之感叹”中的“之”指代什么?

9.“呜呼,我说不出话。”为什么作者会“说不出话”?

【答案】

7.突出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和中国女子临难时的从容。

8.少数中国女子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9.对刘和珍等人牺牲的无比悲痛和对当局者、流言家的无比愤怒使作者“说不出话”。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抓住第1段最后一句“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就可品味出作者的写作用意。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回到语境中不难确定“之”指代的内容是“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解答时不要仅仅局限于本句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揣摩,还要考虑全文的中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解答应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对刘和珍等人牺牲的态度,一是对当局者、流言家的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8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2.文段中①②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13.结合文段,说说对文段中划线语句含意的理解。(3分)

14.对“我说不出话”的主要原因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为痛失优秀青年而伤心得说不出话来。

B.因为痛苦、愤怒到了极点而说不出话来。

C.跟段祺瑞反动政府无理可说。

D.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此时并不想说。

【答案】

12.①指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 ②指写这篇文章

13.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的意义。“苟活者”会从这次__件中看到一点希望,“真的猛士”会更坚定地奋勇前进。鲁迅以满腔的热情,坚定的信念,鼓舞大家“直面人生”,经受生死的考验,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

14.B

【解析】

12.

试题分析:第一个“此”放到原文里,句子是这样的,“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那么这个意义就是上文所说的“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的明证了”。第二个“此”所在的句子为“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显然,这个此就是指《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这段话出现在文章结尾部分,一般结尾段都具有升华主旨的作用,所以考生有解答时要结合文章的主题来组织答案。“淡红的血色”指这一次的__件,作者认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都会从这次__件中受到激励,表现出作者的一腔热情和坚定的信念。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从全文来看,作者说“我说不出话”并不是真的无话可说,而因为痛失优秀青年而无比伤心痛苦,同时更是对反动政府愤怒到了极点而说不出话来。题干要求选出“分析最恰当”的一项,相比较,B项最佳。

考点:D。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文中的“中国人”和“此”分别指什么?

答:

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答:

概括选段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小题1】“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此”指“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小题1】①民众会从中国青年女子的英勇斗争中,多少看到一些驱除__现实的希望;

②革命者将因此受到激励,愈战愈勇,哪怕希望渺茫也会在血战中前进。作者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深广度,高度评价了在惨案中烈士们英勇前行的意义。

【小题1】①对残忍的段政府和无耻的走狗文人强烈的控诉和愤恨之情。

②对刘和珍等遇害青年深切的悼念和痛惜之情。

③ 对“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执着勇毅的革命精神的赞美之情。

④对苟活者的期待和对猛士们的激励之情。


解析:

【小题1】4分。

【小题1】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小题1】答对一点给2分。

15、2014年3月18日,是刘和珍君遇害88周年纪念日。如果你参加此次纪念活动,请运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和恰当的修辞手法,写一段颂扬刘和珍君的文字,100字左右。(6分)

15、示例:你年仅22岁,却把青春的热血洒在了追求正义、通往光明的坎坷路上。你旺盛的生命之花虽过早凋谢,但你在喋血府门的那一刻,却使自己的灵魂得以飞升。88个春秋匆匆流过,你却永远美丽在鲁迅的文字里,鲜活在一代代读者的心中。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

⑵软泥上的青荇, 。(《再别康桥》)

⑶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纪念刘和珍君》)

 (1)万类霜天竞自由。(2)油油的在水底招摇。(3)士皆瞋目。(4)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徐志摩《再别康桥》)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4)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5)吾入关,____________,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7)惨象,___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__。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答案:(1)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2)软泥上的青荇 (3)焉用亡郑以陪邻 (4)风萧萧兮易水寒 (5)秋毫不敢有所近(6)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7)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尤使我耳不忍闻 

12.名篇名句默写。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3)__________,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再别康桥》)

(4)像我一样地,__________,冷漠,凄清,又惆怅。(《雨巷》)

(5)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6)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刺秦王》)

(7)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__________。(《纪念刘和珍君》)

(8)真的猛士,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纪念刘和珍君》)

(9)己欲立而立人,__________。(《论语》)

(10)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橘子洲头

(2)挥斥方遒

(3)那河畔的金柳

(4)默默彳亍着

(5)为变徵之声

(6)风萧萧兮易水寒

(7)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8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9)己欲达而达人

(10)学而不思则罔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遒”“徵”“萧”“罔”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如本题“挥斥方遒”的“遒”理解为“挥斥,奔放”,“学而不思则罔”的“罔”错误率很高,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真的猛士,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真的猛士, 。(《纪念刘和珍君》)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