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②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③冷。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②漏:指更漏,古人计时用的漏壶。③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1.请简析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氛围?
2.请赏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词的上阕通过对月、桐、人声、鸿等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寂(悲凉)的氛围。
2.运用了象征(或拟人)的手法,通过描写孤鸿选求栖息处的情景,表达了作者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不同流俗清高自许)的人生态度
14.阅读下
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第一阙开头两句中
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 (3分)
(2)词的下阙“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14.①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3分)
②拟人(1分);虚实结合(或类比)(1分);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
和寒冷(1分);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2分)。
14.阅读下
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第一阙开头两句中
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 (3分)
(2)词的下阙“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14.①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3分)
②拟人(1分);虚实结合(或类比)(1分);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
和寒冷(1分);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2分)。
14.阅读下
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第一阙开头两句中
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 (3分)
(2)词的下阙“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14.①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3分)
②拟人(1分);虚实结合(或类比)(1分);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
和寒冷(1分);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5.赏析上片营造的氛围及情感。
6.赏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7.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5.①漏壶水尽,更深人静,月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②诗人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
6.拟人手法(1)形象的描写了孤鸿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7.托物言志(象征)。以孤鸿为喻,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
【解析】
试题分析:
5.解答时,要先抓住主要景物,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景物:“缺月”“疏桐”“孤鸿”,然后根据这些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由“独”“孤”等关键词很容易得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本题中的意象词“缺月”“疏桐”“孤鸿”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意境氛围,据这些意境,再抓住直接表现诗人内心情感的关键词“独”“孤”,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6.此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由“不肯栖”“寂寞”可判断孤鸿被词人赋予了人格化,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孤鸿为什么不愿意栖息寒枝,而甘愿在沙洲忍受凄冷呢,联系词的标题和词人苏轼的背景,就可得出这是词人以孤鸿来暗写自己的孤寂、高洁、不愿随波逐浪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赏析诗歌或词的句子,首先要看它是否运用修辞手法,有无特殊句式,句子中是不是偶运用精妙的词语;其次要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什么内容;体会出哪些思想情感;最后结合着具体的诗词内容及写作背景,分条作答即可。例如本题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应该从拟人的手法的角度,从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从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角度分析作答。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从整首词来看,词人以表现孤鸿的凄凉、高洁独处,来表达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因此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着眼于全词,这是最大的写作特色。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探究诗歌的写作特色,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作答,例如,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分析时,应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点,结合着具体的诗词内容来分析探究。常见的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语言上的特点,例如,(1)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沉郁”等。(2)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叠词、倒装、意象词语罗列”等。本题最大的特色应该从托物言志这一表现手法角度来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_______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_________。
⑵下片名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
2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解析:
无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问: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____的修辞方法和____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__________,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解析:
第一问回答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难度不大,关键是诗句的深层涵义,要结合整首诗歌及苏轼的黄州遭遇来回答。标题“定惠院”、“寓居”以及“孤鸿”这一意象在古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均可暗示其答案。
下面是一首宋词,依据我们所学过的填词常识,这首词的词牌是: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宋】苏轼
A.江城子 B.一剪梅 C.卜算子 D.虞美人
C
解析:
C项.句数、字数大致比较即能找到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该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时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
(1)苏轼一生遭际坎坷,但乐观自强,笔耕不辍,从而拓宽了宋词的新境界,开创了宋词豪放一派。历来公认,最能代表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是“
”。与此相对的宋词婉约派,历来公认,最能体现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则是 。
(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杨柳岸晓风残月 (2)本词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拟人化……),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可认为是“良禽择木而栖”,故无枝可栖),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塑造形象:塑造方法、形象特点(孤独)各1分,对于该句的解释分析2分,作者心境2分)
解析:
无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A: 词中运用了“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凉的意境。 B: 由“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一句,可以看出诗人处境的寂寞、艰辛,内心的抑郁、苦闷。 C: “拣尽”、“不肯”字样,含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急于得到赏识的心理。 D: “有恨无人省”是说作者心中分明“有恨”,然而却无人同情、理解。作者以含蓄空白的笔法,给我们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