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人爱独居还是群居()。
A:群居 B:独居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小美人鱼”是上海世博会丹麦馆的核心展品。“她很小,”哥本哈根旅游中心的彼特•勒默尔•汉森说,“但她想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渴望却令人惊叹。” B: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C: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D:要有意思才有话说;没有意思硬要说,就是瞎说;意思没有想清楚随便说,就是乱说;那都是没有把话说好。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B:秋之于人,何尝有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之分呢? C: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D:“行啊,”小王停了一会儿说:“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下列句子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 B: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C:摇着轮椅在园中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 D:一门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一门数学,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学问(钱学森《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要来自生活,发诸于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 B: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独处,也爱群居。 C:本着这个精神为原则,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 D:在我大约十四岁那年,我够格跟他定做成年人靴子的时候,对他们两兄弟的品格有了模糊的印象。
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那是一个________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2)这条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__________。(3)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________在荷叶上。(4)我爱热闹,也爱_______;爱群居,也爱独处。
A:热闹 冷漠 画 冷静 B:喧闹 寂寞 刻 清静 C:喧闹 冷漠 刻 清静 D:热闹 寂寞 画 冷静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请以“独处的妙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题解】重在写出“妙处”,可描写可抒情可议论。评分标准参考2013年湖北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译文:《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硿硿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啊!”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古人不骗我们呀!”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朱自清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②有人说:“人类是一种群居的独居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也都需要独立思考的空间。”
③全世界的狼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性:在严寒的冬天集合成群,相互协助,共度寒冬。
综合上述文字,请以“群居与独处”为题,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文体自定(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1.群居与独处
人是喜欢群居的动物,实际上不光是人,大千世界好多有生命的个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异性相吸,成双成对,成群结队,人多力量大,众人划桨开大船,更是成为人类生存中薪火相传的重要内容和固有规则。
有人可能要以朱自清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来反驳;也有人可能要以自古以来“诗人的孤寂”来回对,抑或有人可能要以“高处不胜寒的”苏轼来质问。的确,诗人的境界常人难以窥见和领略,艺术家的透视力俗人难以达到,但这都不能证明他们喜欢独处并因此而有独处得来的非凡的作品。朱自清的确说自己爱独处,但他的独处是为了更好的群居,他不能脱离芸芸众生存活的大千世界,所以围绕荷塘走了一圈又回到了现实生活,独处只是他赖以化解群居问题的方式。朱自清如此,苏轼也是如此,清心寡欲的李叔同如此,寂寞癫狂的毕加索也如此。即使你遁入空门,你依然不能摆脱群居,而只不过平添了另一些为你不熟悉的新的烦恼罢了。
如此说来,从真正的意义上而言,人不是从来就喜欢群居,而是不得已而选择群居的。当群居俨然成了人类生活的一种常态后,便似乎顺理成章的又成了人的一种偏好,从客观的角度看也未尝不可以说是喜欢了。
当群居成了一种心理定势,人们便往往把所有一切问题的解决诉诸于群体的力量,人云亦云的道义也罢,以讹传讹的公理也罢,总能发挥着它权威的地衡量作用,人们也总是在有意或无意的维护与遵循着这些舆论自发形成的众口一词的权威话语和公认判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有了不同于自然环境的新的适应法则和评价标准。于是独处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苏轼有了“拣尽寒枝不可栖”的“缥缈孤鸿影”,朱自清有了妻儿入睡后漫步荷塘难得清静,鲁迅有了灯下漫笔的“匕首投枪”。独处的清静让智慧的头脑灵感喷涌,让艺术的潜质开出绝美的花束。
然而,早就有人提出谆谆的告诫——“慎独”。独处可以结出美丽的硕果,也可以成就不赦的罪恶。被称做群众者,总是浩浩荡荡,__攘往,即便想独处恐怕也没有多少机会,而领袖领导老板经理之流则有更多的独处的机会,一人占据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的办公居处,把门一关,轻松营造出私密的空间,尽享独立王国的悠闲,无他人之扰。当独处日渐成为一种特权的标志的时候,尤其要对独处者做出规范,进行监督,让大到当权者、执政者,小到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的独立王国时不时的暴露在阳光之下,以阳光的曝晒杀毒灭菌,把见不得人的勾当统统杀死在萌芽的状态,以健康的阳光的心态皎然屹立于大众的视线里。
独处纵然有奇思妙想、超然新颖的火花频闪,但它如果缺乏必要的营养供应时必然导致心灵闭塞、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的可笑,而这些源源不断的营养正存在于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群居生活中和大众人群里。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身边事,关注最大多数的人的利益,才会有心灵的储备,才会有独处所需的养料。
人是群居的动物,独处是群居中的恬然小憩,是喧嚣中的心灵冥想,是哗然时的静思独享,这种暂时的心灵充实感、满足感决然不会成为人类生活的常态,也不应该成为人类生活的常态。漂流岛屿的鲁宾逊、被迫穴居的“白毛女”、久居铁窗的刑余之人自然是以回归社会为最大的心愿,没有哪一个人从心底里愿意索然无味的独处,即使有这样的人他也必然没有好的结局。
2.群居与独处
忘了在哪里看过,采访一位宇航员,问“说如果被遗弃在一个没有生命的星球上并获得永生,但永远没有与其他智能生物接触的机会,你会做什么?”宇航员答:“选择写书。”“那如果你的书永远不可能被读到呢?”“那我选择自杀……”
就是这样,人是彻彻底底的群居动物,鲁滨逊那样的日子怕谁也挨不住吧。生活在热闹的都市似乎从来不缺少群体生活,聚餐、娱乐、出游……好的交流既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存在,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目中无人者是感受不到他人的,只顾在交往中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相反过于谦卑也容易沦落为后者,将自己连同真实想法和感情淹没在别人的世界里。群居是个永恒的主题,世博会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实就是“群居让生活更美好”,因为没有交流,就如同站在荒原呼喊却听不到回声,没有共鸣,没有升华的的好点子,没有创新。
那么另一种方式呢?独处不一定要脱离群体,“大隐隐于市”也是一种独处的境界。独处是为了腾出心里的空间来处理从外界接收的信息,是为了让思想可以更深刻。独处是挖掘内心渴望的时刻,这个时候只有自我。网上很煽情的那句“你永远看不到我最爱你的时候,因为那只存在于你我分开之时”。我始终觉得,只有在自己一个人时或者和少数几个人畅谈时才会感受到最真切的自我。
现在不是有太多的时候,我们的声音都淹没在忙碌的日常琐事中了吗?无尽的课业,喧闹的网络生活,各种本可以推脱的琐事……不是说这些要被剔除,而是不要只沉浸在其中找不到自我。开着微信,刷着网页,愣着神却没有明确的事情,这种经历多多少少谁都经历过吧,哪怕是短短几分钟。时间就是这样无意义的流逝于内心的沉睡中。此外自己偶尔也会把看书这种消遣当作一种任务,无形中削减了趣味。
余秋雨评《相约星期二》,说道出生活真正智慧的应该是一位老人,只是大部分老人行将就木时身边服侍的子女只是不迭的规劝老人省省心多休息。即使老人的眼睛曾闪过一丝灵光身边也没有倾听者了。
说实话,世界已经足够热闹了,自己无意做别人的花边新闻,何况做好自己已经不易了。这年头,大家都喊着要内心强大,但拥有真正强大之内心者我还没见过,身边很多优秀的让我佩服的人都在苦苦修行,我也不过是个刚入门的学徒。
只愿做喧嚣尘世的一湖水,如果可以,修得深沉宁静,只待未来某个风雨之夜将湖心的激流化作惊浪。
【解析】
试题分析:
人生在世,既要善于与人交往,融入社会,重视从“群居”中获取乐趣;同时也要重视独处,在独处中建设内心世界,与自己的心灵交谈,在独处中获得从容、优雅、宁静的人生感悟。一个人适当地独处,对我们的人生没有坏处,而且对于培养一个人的沉思气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都有很大的好处。适当的独处是对人生的一种修炼。(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独处的妙处”)
当然,适当地独处并不以孤立自己为目的,不是为了远离人间,适当地独处是为了更好地同世间的人同歌共舞,是为了在人间更高地腾飞。缺乏群居的生活是一种缺陷,缺乏独处的生活则是一种灾难。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对划线部分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A:“平常的自己”是指为现实环境和精神困扰而又整天忙碌的自己。 B:“另一世界”是指没有了烦恼的境界。 C:“自由的人”是指思想可以自由驰骋的人。 D:“这是独处的妙处”是指作者逃离家庭和社会的一种美妙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