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别名有()。

A:颦颦 B:潇湘妃子 C:蘅芜君 D:颦儿

“颦儿”指的是()

A:薛宝钗 B:林黛玉 C:史湘云 D:妙玉

()宝玉给黛玉字“颦颦”,说来自《古今人物通考》,该书是谁著的?

A:刘向 B:冯梦龙 C:谢灵运 D:作者杜撰的

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一而就(  )      ②颦(  )

③众(  ) ④文(  )

人(  ) ⑥轻(  )

.(1)①cù ②cù ③xiū ④fàn ⑤liáo ⑥yuān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西施病心而颦(pín,皱眉头)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1)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译文:

(2)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译文:

(1)那同村的丑女人看见了觉得西施那样子挺美,回家后也捧着胸口,皱着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

   (2)村里的那个丑女人只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美,却不知西施皱眉为什么美。


解析:

关键词和采分点

(1)里,是乡里,里弄的意思;美:以之为美

(2)知……而不知;颦:皱眉

【译文】

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丑女的矫揉造作使她样子更难看了。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的题目。(6分)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⑴宝玉初见黛玉感觉她“与众各别”,这是因为宝玉看到的是黛玉超凡脱俗精神的气质,这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是什么? 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3分)

⑵《红楼梦》中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形神兼备,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选文中举例说明。(3分)

⑴在宝玉的眼中黛玉多愁善感、美丽多情、姿容俊逸,极富神韵,特别是黛玉“眉尖若蹙”所体现出来的愁苦和抑郁更深深地打动了宝玉。(3分)

⑵“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贾宝玉的这句话充分体现其骄横不羁、蔑视权贵、大胆否定封建正统教育的性格特征。

“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宝玉摔了 “通灵宝玉”,这实际上是对封建宿命论的反叛,是任性率真性格的体现。(选择一点即可给3分)

南宋词评家沈义父在其词论中强调,作词应多用代字,“说桃不可直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事”。而晚清词论家王国维却认为“词最忌用代字”,认为周邦彦的名句“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

根据你的读词体验,说说你持何种观点。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理由。(不超过70字)

答案提示(关键词):辩证看待,因词制宜。词风朦胧,要含蓄表达丰富、隐秘的思想感情,用代字。词风平易.要明确直白表达单纯、直薅的思想感情,忌用代字。


解析:

(如片面回答用代字或不用代字,而能自圆其说者,最高赋分3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戴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戴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1.根据《红楼梦》填空。

①林黛玉的母亲是贾母的女儿,名叫_________。

②“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这首判词写的人是_________。

2. 所选文段写“宝黛初会,一见如故”,那是因为他们前生有一段“木石前盟”的故事,请简述“木石前盟”的故事。

3.(1)所选文段主要表现了宝玉的什么性格?

(2)请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宝玉“摔玉”这个细节的理解,不少于50字。

1.① 贾敏   ② 王熙凤

2.“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一块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脱去草木之态,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绛珠仙草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而顽石代表的是宝玉。林是木,宝玉为石,所以他们的姻缘被称为“木石前盟”。

3. ①叛逆或蔑视世俗 ②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而贾宝玉则是贾母的命根子,贾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希望,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贾宝玉并不看重“通灵宝玉”,骂之为“劳什子”,“狠命摔去”,表明他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抗拒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宝玉的摔玉正表现出他对天命的__,对世俗的鄙弃,对礼教的蔑视。“摔玉”是宝玉叛逆性格鲜明的突出表现。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