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请说说它们之间的不同与联系?
量出下面角的度数,并说说它们各是什么角.
解:
[82e80d57c1e8443a.png]
阅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对本诗后两句做简要赏析。
2.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开头。
1.示例:这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2.示例:写“已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品味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表达了什么意思。
“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他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这句话揭示了贝多芬视音乐为生命的感情。
品味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表达了什么意思。
⑴“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⑴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这句话显示了贝多芬幽默,也间接地表现了他渴望被人了解的的心情。
比较下列三例古代建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建筑的名称是什么?坐落于何处?请你说说它的建筑艺术风格。
(2)乙建筑的名称是什么?坐落于何处?请你说说它的建筑艺术风格。
(3)你能举出一例与乙建筑风格相同的建筑吗?
(4)丙建筑是什么?你能谈谈以丙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吗?
(1)麦加大清真寺;坐落在现今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高而大;
(2)巴黎圣母院;屹立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一个岛上;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高、直、尖和强烈的向上感;
(3)德国的科隆大教堂等;
(4)故宫;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体突出;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迅作品(如《孔已己》《药》《祝福》《示众》等)中有大量写“看客”的文字,旨在批判国民劣根性。 B: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的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 C:鲁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 D:请同学们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朗读几遍,说说它们对本诗的风格起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①有人认为,诗中的“独”字是诗歌的诗眼,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②诗歌的三、四两句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们好在何处。
③诗歌的五、六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
①“独”字是诗歌的诗眼,因为这首诗就是表达诗人孤寂之情的。诗中的夜舟、沙鸥都是诗人命运的写照。
②这两句好就好在写景雄浑阔大,更能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依的凄凉心情。
③这两句是反语,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身名竟因文章而著;诗人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⑴诗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4分)
⑵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4分)
(1)写“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1分)“送”“动”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1分)
(2)(4分)衬托或对比。(1分)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