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划6处)(4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答案】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说道:“假若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政治,为什么要杀戮?您想把国家搞好,百姓就会好起来。领导人的作风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言 身 之 文 也 身 将 隐 焉 用 文 之 是 求 显 也 奚 以 此 为 哉 予 意 大 夫士 之 爱 公 者 强 为之名 耳 非 公 意 也。

【答案】言 /身 之 文 也/ 身 将隐 /焉 用 文 之 /是 求 显 也/ 奚 以 此 为 哉/ 予 意 大 夫 士 之爱公 者 强 为 之 名 耳/ 非 公 意 也。(4分,两空1分,中间有多划的该项不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语言,是一个人的文饰罢了,自身将要隐居了,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呢?这是追求显扬啊。(娄公)用这篇记做什么呢?我猜想,是那些喜欢娄公的大夫士人勉强要替他求名罢了,不是娄公的本意吧。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划曲线的部分断句。(3分)

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 欲 使 嵇 公 一 见 置 怀 中 既 诣 畏 其 难 怀 不 敢 出 于 户 外 遥 掷 便 回 急 走。 《世说新语》

【答案】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 欲 使 嵇 公 一 见/ 置 怀 中/ 既 诣/ 畏 其 难 /怀 不 敢 出 /于 户 外 遥 掷 /便 回 急 走。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步骤总结:1. 通读,凭语感断,先易后难;2. 抓词语,① 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 “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②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③抓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然后前后追问,进行推断。3. 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4. 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5. 找名词(或代词)。名词或代词往往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即可确定停顿。6. 找顶真。顶真是古汉语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句子往往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主语,也就是现代汉语的兼语句。7. 依总分。文言文的句子,也有总分式的,我们可据此判断停顿。8. 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而准确地断句。比如行政事务、名物制度等。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兰亭集序》,完成后面各题(每题2分,共计4分)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故叙时人 列:依次

B.不能之于怀 喻:明白

C.亦将有感于文 斯:这、此

D.文嗟悼 临:将要

17.下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①每览昔人兴感由 ②不能喻于怀

③月出于东山上 ④纵一苇所如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 ④ C.①/③/ ②④ D. ①②/③/ ④

【答案】

16.D

17.B 

【解析】

16.

试题分析:临文嗟悼:临,面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①③助词,的;②代词,这,指内心的情感。 ④动词,到、往。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本题考查的是课内虚词的掌握情况,因此学生要注意结合课文内容来落实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

B.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极少。

C.夫夷以近 夷:平安。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11.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2.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⑤褒之庐冢也 ⑥遂与之俱出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⑧何厌之有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D.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答案】

10.B

11.B

12.B

【解析】

10.

试题分析:A.感慨;C.平坦;D.谁,哪一个。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B.景象,ACD为动词,观看,观察。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B①④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②⑤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③⑥句中“之”做代词,指“他们”;⑦⑧句中“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参考译文】

因此我便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大都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问题深远而广泛全面。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还有谁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得到的收获了。

我(返回)到那倒在路上的石碑时,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予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颜渊、子路的性格特点。(2分)

颜渊:

子路:

(2)请简要评析孔子的志向.(2分)

【答案】(1)颜渊谦逊中隐含着沉静和自信;子路率真淳朴而又侠义豪放

(2)孔子把心中的理想社会当作自己个人的志向,体现了他的以天下为已任的气度,是仁的思想体现。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给出一些信息,但这些信息对回答问题来说又不够充分。这个题实际上还是考察学生名著阅读的情况。如果没有真正度过《论语》,答这道题是比较困难的。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16.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7.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5分)

【答案】

15.D

16.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

17.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一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撒谎。(只要大意对即可)

【解析】

15.试题分析:特,应为“只是”之意。从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看,曾子之妻只是对孩说说而已,并不是真的要杀猪给孩子吃。所以从语意上来看,特,只,只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试题分析:这个句子的翻译,一是句子中的两个“子”和“欺”“是”这几个关键词的准确和规范翻译,二是这个句子的句式。句中的前一个“子”是敬称,可译成“你”,第二“子”,指孩子;“是”要注意,它和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动词是不一样的,这里是代词,这;这个句子是判断句,其表判断的不是“是”,而是“也”。在翻译的时候,要体现出判断句的特点。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试题分析:要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者说出它给我们的启示,要紧紧抓住文中曾子所说的话,就是教育子女要讲“信”,不能欺骗他们。将此推开去,那就是做人也要以“信”为本。由曾子的话生发开去就可以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请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断句。(5分)

《世说新语》中讲了一个“肝肠寸断”的故事,其原文是:“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遂黜其人。”

【答案】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遂黜其人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2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③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为政》)

④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⑤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

19.结合上述语录,对孔子、孔门弟子和孟子等人的交友之道、待友之心作简要括概。(4分)

20.结合社会现实和我们高中生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交友、待友的认识。(8分)

【答案】

19.他们的交友之道是:①一定要诚信交友;②交友不能只看对方的年龄、地位和人势,而应重视他的品格操守。(一点1分,共2分)

他们的待友之心是:①朋友陷于困境时,要在物质上帮助他们;②朋友来访时,要热情地接待。(一点1分,共2分)

20.在朋友问题上,必须讲究交友之道、处友之德。交友讲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谨慎选择交良友,要交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二是要重德讲信交义友,不能以势利相亲,而应以道义相交;三是要互相促进交诤友,对于朋友的缺点和错误,要直言相劝,批评指正,不要盲从。对待朋友,也有三个方面:首先,对待朋友都要真诚,这样会得到更多更真诚的回报;第二,主动对朋友表示关怀,这种关怀体现在各种小事、各种细节上,在朋友真正需要你的时候你总会出现,这才是真正的关怀;第三,要善于倾听,倾听朋友的心声,从朋友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只要我们以真诚、真情交友、待友,我们一定会成为朋友最信赖的人。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他们的交友之道是:诚信交友,如“朋友信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重视品格操守,如“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他们的待友之心是:朋友陷于困境时,要在物质上帮助他们,如“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朋友来访时,要热情地接待,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本体是开放性试题。要从正面回答,一是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二是如何对待朋友。要诚信、真情至上。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同答问题。(6分)

①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 “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孟子离娄下》)

【注】①子华:即公西赤。下文的“冉子”即冉求。②釜:一釜合当时六斗四升。下文的“庾”,一庾合当时二斗四升,下天的“秉”,一秉合当时一百六十斗。③益:增加。④与:给。⑤惠:恩惠,德惠。

17.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答:

18.公西赤能否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之粟?为什么?请综合以上选段简析。(4分

答;

【答案】

17.不能滥施恩惠(或:施子恩惠要适当。或:行事要以“义”为准则)。(2分,意思对即可)

18.①公西赤不该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之粟,因为对方妄施恩惠,不符合“周急不继富”的原则;②公西赤如果接受冉求妄旌的恩惠,就会伤害廉洁。(4分,各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品味①段中孔子所说“君子周急不继富”与②段中孟子所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就可品味出两个选段的共同之处是不能滥施恩。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根据第①段孔子所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可知西赤应属富人之列,因此公西赤不应该接受,再根据第②中孟子的主张,接受就会伤害廉洁,因此从以上两个角度分析就应作“公西赤不能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之粟”的结论。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①西赤出使齐国,冉求为,西赤的母亲请求给些小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了他小米八十石。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肥马驾的车,身穿又轻又暖的皮衣。我听说过,君于应周济急需的人,而不要使富人更富。”

②孟子说:“可以拿,可以不拿,(如果)拿了,就伤害了廉洁;可以给,可以不给,(如果)给了,就伤害了恩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