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的画线句子断句。(限划9处)(4分)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 放 陵 三 日 不 食 耳 无 闻 目 无 见 也 井 上 有 李 螬 食 实 者 过半 矣 匍 匐 往 将 食 之 三 咽 然 后 耳 有 闻 目 有 见。”(节选自《孟子·廉洁与酸腐》)

【答案】居放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居放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放陵”地名,状语后置句,故停顿;“三日”做时间状语修饰“不食”,根据对称及虚词“也”,可判断出“耳”“目”统领的语句需停顿;“李”名词做宾语,故虚停顿;根据虚词“矣”,“将”“然后”可判断出停顿的地方。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参考译文】

匡章说:“陈仲子难道不是一个真正廉洁的人吗?住在放陵这个地方,三天没有吃东西,耳朵没有了听觉,眼睛没有了视觉。井上有个李子,金龟子的幼虫已经吃掉了一大半,他爬过去,拿过来吃,吞了三口,耳朵才恢复了听觉,眼睛才恢复了视觉。”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6分)

庄荀皆文士而有学者,其《说剑》《成相》《赋篇》,与屈骚何异。扬子云之文好奇,而卒不能奇也,故思苦而词艰。善为文者,因事以出奇。江 河 之 行 顺 下 而 已 至 其 触 山 赴 谷 风 博 物 激 然 后 尽 天 下 之 变 子 云 唯 奇 故 不 能 奇 也

(陈师道《后山诗话》)

18.文中提到的“庄荀”指谁?写出他们的姓名。(2分)

19.本文认为“扬子云之文好奇,而卒不能奇”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

17.江河之行/顺下而已/至其触山赴谷/风博物激/然后尽天下之变/子云唯奇/故不能奇也

18.庄周  荀况(2分,答成“庄子和荀子”,不给分。)

19.无学问作根基(学问不够),不能因事以出奇(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要先大致读懂文意,再抓住一些标志,结合文句意思进行。这些标志,有的是虚词,比如,“夫、盖、若夫”等虚词常在句首,“也、哉、乎、耶”等常在句末,“而、然、故、者”等多在句中停顿处,等等;有的是对称式短语,有的是“曰”等对话式词语。除此之外,有时还需依靠找出动词和它们的宾语来断句,有时也还得认真揣测文意。解答本题,应先找出文段中的动词再逐个确定其主语和宾语。第一个动词“行”,主语是“江河”,但“江河之行”中的“之”破坏了它的独立性,“行”后应断句。接下来两个动词“顺”和“下”连在一起,后面紧跟虚词“而已”,容易知道此处应断句。后面的“触山赴谷”和“风博物激”可看为是两个对称词语,它们之后都可断句。后面的动词“尽”的宾语是“天下之变”,动词“云”的宾语是“唯奇”,动词“奇”的状语是“不能”,它们之后都可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意题中“他们”一词,据此可知“庄荀”指的应是两人。于是在记忆中搜索古代文化名人中与此二姓有关的人物,不难得出答案。同时必须注意,题目要求的是答出“姓名”,因此,答成“庄子和荀子”的,将不能得分。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A。

19.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在文本中仔细搜寻答案。文本最后有“故不能奇也”一语,于是可知答案应在此处上文之中。上文有“善为文者,因事以出奇”一语,这里的“事”即后文的能合乎“尽天下之变”要求的事,于是可知“不能奇”的原因是不能因事以出奇。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题目。(12分)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日:“无以为①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入虽欲自绝②,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

颜渊喟然叹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③。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④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⑤已矣。”(《论语。述而》)

子曰:“当⑥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注】①无以为:犹言“无用为此”。②自绝:白行断绝与对方的关系。③卓尔:卓越、突出的样子。④抑:不过。⑤云尔:如此罢了。⑥当:遇到。

19.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孔子子在弟子心中的形象以及孔子的自我评价。(6分)

20.从孔子和其弟子的师生关系来看,你觉得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就师生关系简要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

19.子贡和颜渊认为自己的老师孔子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才德出类拔萃,外界对孔子的诽谤只不过显出他们的不自量力。孔子本人确认为自己配不上“圣”和“仁”这两个字,自己可以称道的只是追求“圣”和“仁”的境界从不满足,教诲别人从来不感到疲倦。

20.孔子和其弟子师生之间相互尊重,都很看重学识和人品。现在关于师生关系冷漠僵化的报道屡见不鲜,如果老师可以理解尊重学生,做到师生平等,学生可以尊重欣赏老师,做到尊师重道,那么相互之间的关系一定可以融洽和谐,学校和社会也会更加美好。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高扩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仲尼,日月也”“多见其不知量”“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所立卓尔”“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材料内容然后谈看法的题目,答题时概括内容要准确,联系现实要有自己的观点,举出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加以佐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鲁国大夫)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没有用啊!仲尼是不可毁谤的。别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仲尼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没有办法超越。人纵使要自行断绝跟太阳月亮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显示出他不自量力罢了!”

颜渊感叹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我哪里敢当呢?不过我朝着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从不满足,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就可以这样说罢了。”

孔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要谦让。”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故元、明以来,皆 以 其 学 取 士 利 禄 之 途 一 开 为 其 学 者 以 为 进 趋 富 贵 而 已 其 言 有 失 犹 奉 而 不 敢 稍 违 之 其 得 亦 不 知 其 所 以 为 得 也 斯 固 数 百 年 以 来 学 者 之 陋 习 也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

18.写出“程朱理学”开创者“二程”的名字。(2分)

答:

19.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

17.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6分)

18.程颢、程颐。(2分。每点1分)

19.做学问多得古人精深的旨意,探求古文的情感更为恰当;做人修身立德、言行一致。(2分。每点1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先从“也”“而已”下手断开两处,从“也”处往前看,该句主语应是“其得”,可以断在“得”字前;从“而已”处往后看,“其言有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可以断在“失”字后;从“而已”处往前看,最容易断的句子是“利禄之途一开”,在“利”字前,“开”字后断开,断6处任务完成,最通读一遍,印证一下即可。

附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 “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考点:古文断句。江苏高考选考历史科目考生加考内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注意“颢”“颐”的书写,顺序不做要求,但不能有错字。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

试题分析:找到原文“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分号前为一点,分号后为一点,分别概括(即定向翻译)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王卞于军中置宴。一角牴夫甚魁岸,负大力,诸健卒与较,悉不敌。坐间一秀才自言能胜之,乃以左指略展,魁岸者辄倒。卞以为神叩其故秀才云此人怕酱预得之同伴先入厨求得少许酱彼见辄倒耳。”

【注释】①角牴夫:摔跤手。

【答案】以为神/叩其故/秀才云/此人怕酱/预得之同伴/先入厨求得少许酱/彼见辄倒耳

(3分,每处0.5分,断句超过6处,每多一处扣0.5分,扣完本小题分为止。“先入厨”后面断开不扣分。)

【解析】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利用对话标志、句尾句首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标志来断句。此题设计三个人,应首先再“秀才云”前后断开,再根据句意王卞很佩服秀才,故在“神”后断开,然后推断其它几处应断开的地方。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王卞在军中设宴款待宾客。有一位摔跤手体格魁梧,力气大,很多健壮的士兵和他较量,都敌不过。席间有位秀才自夸自己可以战胜这位力士,秀才略伸出左指,力士就倒在地上起不了。王卞大为惊讶,以为秀才是个神人,叩问他原因,秀才说:“他怕酱汁,我事先从他同伴那里得知,因此我先到厨房里要了一些酱汁,他看到我手上沾有酱汁,自己就倒在了地上。”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①矣夫!”(《论语·雍也》)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注】 ①畔:通“叛”,违背(君子之道)。

14.从上面两段话可以看出尽管所处的时代不同,孔子和孟子都认识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5.结合文本,分析孔子主张的“约”和孟子主张的“约”有何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孔子和孟子都认识到“博学”对于学习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2分)

15.答案 孔子的“约”是“约束”,孟子的“约”是“简约”(把握重点,扼要说明);孔子主张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违背君子之道;孟子认为先要博学,进而详说,最后则须“说约”--把握重点,扼要说明(说的简约)。( 4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孔孟的言论,都提到了“博学”的重要性,尤其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做好此题首先要读懂这两句话,尤其是对“约”的理解,孔子“约之以礼”中的“约”推断为动词,应是约束之意,就是用礼节来约束自己;孟子的“说约”可以推断“约”是形容词简约的意思,就是说话要抓住重点。知道“约”的不同理解,就可以做好此题了。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

【注】 ①挟:倚仗。

14.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的共同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孔子和孟子“交友观”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评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要结交益友。(或:交友重品德)

15.孔子认为交友要结交正直、诚信、博学的朋友,就有益;而结交谄媚、伪善、夸夸其谈的朋友则有害,这是侧重交友时对朋友品性的要求,可以在择友时更谨慎,交到益友。孟子认为交朋友,一定要平等,不能依仗自身的优越条件,这是侧重交友时对自我的要求,也有助于交到更多益友。

【解析】

14.

试题分析: 孔子认为要“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即要交正直、诚实、见多识广的朋友。孟子认为“友也者,友其德也”,即交朋友,是因为朋友的德行好才去交他。由此可见,他们都认为要交益友。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 孔子认为交友有“益友”“损友”,所以他侧重于对“友”的要求;孟子认为交友要“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他更侧重自身的要求。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与朋友相交,不依仗自己的年纪大,不依仗自己的地位高,也不依仗自己兄弟的高贵。交朋友,是因为朋友的德行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能存有任何有所依仗的思想。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6分)

①子日:“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送而送天。能近取譬①,可谓仁之方②也已。”(《论语•雍也》)

②孟子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近取譬:就近以自己作比。②方:方法。

13.填空。(2分)

这两个语段,孔子和孟子都用了 的方法来倡导自己的主张。

14.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答案】

13.(2分)推己及人(意思对即可)

14.孔子侧重于帮助他人践行仁德,追求人生目标;孟子侧重于从自身做起,推行仁德。(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经典阅读的题目,按着大纲的规定详细阅读,答题时在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即可,一般不会太难。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也要让别人能站得住,自己想做到通达也要让别人通达。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②孟子说:“敬爱自己的长辈,而推广到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①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滕文公上》)

【注】①路:指奔波、劳累。

4.请简要说明上面选段里的孟子的观点。(3分)

5.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还主张“民贵君轻”,这些观点相矛盾吗?请简要说明你的看法。(3分)

【答案】

4.一个人不可能身兼数职,大家各有各的分工(1分)。大家各司其职,天下才不会疲惫不堪。(2分)

5.不矛盾。(1分)孟子阐述的角度不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针对社会分工问题,(1分)“民贵君轻”是针对君主管理国家所要秉持的仁爱的理念(行仁政角度)。(1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解答时要抓住文段开始“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这一典型问题。然后再揣摩“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一结论句来体会,就可理解本段中阵子所持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要从社会分工与行政管理两个角度来考虑。角度不同,对同一问题所持的看法就会不同。具体作答时首先要明确态度,然后结合文本内容阐述理由。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要靠各种工匠的劳作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 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末段中④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8处)(4分)

蒙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答案】蒙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断对两处给1分,每断错两处扣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本题注意“即”、“ 兴霸”、“ 与”等字。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