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子猷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8.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王子猷住在山阴,一天夜晚下了大雪,他睡觉醒来,打开房门,命仆人酌酒,四周望去,白茫茫一片。

9.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王子猷回答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现在兴尽就返回家,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解析】

试题分析:

8.略

试题分析:

9.略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人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安往而不爱哉?”(《庄子·山木》)

8.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行贤而去自贤,安往而不爱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那个美的觉得她自己很美,我并不感到她美。

9.品行贤良但去掉自以为贤明的行为,这样的人到哪里不受人爱戴呢?

【解析】

试题分析:

8.略

试题分析:

9.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8.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早晚都显现在人们面前,不可仅仅画得相似而已。(罄:完全显现;类:像。)

9.鬼怪是无形的,不显现在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解析】

试题分析:

8.略

试题分析:

9.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渊死,颜路①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②。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注释】①颜路:颜渊的父亲。②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

19.孔子为什么不赞成厚葬颜渊?(2分)

20.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行为,说说他是怎样的人。(3分)

【答案】

19.因为从颜渊的家境和地位看,厚葬颜渊在当时是不符合礼的。

20.从第一则材料看,孔子爱生如子。从后面的材料看,孔子在处理颜回埋葬的问题上很理智,他不以个人好恶而感情用事,他很守“礼”,但也并没有以老师的尊严,硬性制止学生厚葬颜渊。(答案要点:爱学生,行事坚守礼义,讲原则却不死板。)

【解析】

19.

试题分析: “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孔子本来就有“从俭”之论,葬孔鲤是这样,所以坚持主张“从俭”安排颜渊的丧葬。 只有这样才合“礼”。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 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第一则是写对颜渊去世的悲痛。第二则是写孔子主张“从俭”“合礼”地安葬颜渊,但也没有阻止颜路等人厚葬颜渊的行为。第三则写孔子反对卖掉自己的车子为颜渊买椁,而使自己步行,因为他曾担任过大夫一级的官职务,而大夫一级的官职是要有车的。这说明了他的严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 柱 子 曰 我 毋 俞 于 人 乎 子 墨 子 曰 我 将 上 太 行驾 骥 与 羊 子 将 谁 驱 耕 柱 子 曰 将 驱 骥 也 子 墨 子 曰 何 故 驱 骥 也 耕 柱 子 曰 骥 足 以 责 子 墨 子 曰 我 亦 以 子 为 足 以 责

(取材于《墨子·耕柱第四十六》)

【答案】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解析】

试题分析:做好断句题首先要对要断的句子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再找出句首或句末的标志性的词语,如“夫、若夫、至若、曰、乎、也、矣、哉”等,先划分有把握的,然后由大化小,层层划分即可。此题前面是说“子墨子怒耕柱子”知道有两个人分别是“子墨子”“耕柱子”,然后是前者教育后者,在有“曰”“乎”“也”的后面先断开,剩下的“我 将 上 太 行驾 骥 与 羊 子 将 谁 驱”根据意思就好断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材料一: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①,以道羁臣寡妇②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③而愈工④。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注释】①怨刺:怨恨讽刺。②羁臣寡妇:泛指失意之人。③穷:困窘不得志。④工:工巧。

20.有人曾说:诗人的不幸,是文学的大幸。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如何理解这句话?(6分)

21.结合两则材料,联系现实,谈谈对你人生有怎样的启迪。(6分)

【答案】

20.正是因为精神与物质的困窘,才使得文人愤郁怨怼,在感慨自己的遭遇之后推己及人,去感悟天地的规律,领会生活的真谛。(3分)在有了对自然、人生、社会全新而深刻的体悟之后,进而将所有的以前从未有过的心灵的新经历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终成千古流传的佳作绝唱。(3分)

21.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②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③逆境既是人生过程中的考验,也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机会;④人生当越挫越勇;⑤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也必然为你打开了一扇窗户;⑥人生不乏跌宕起伏,关键是在低潮时不迷失自我,能砥砺磨练自我;⑦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⑧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⑨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有观点,有论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6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注意“诗人的不幸”和“文学大幸”指的是什么,然后答关系,答关系是注意第二则材料后半部分内容的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答题时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写出理由,只要扣住中心话题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用斜线(/)给下面的画线句子断句。(限划9处)(4分)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 放 陵 三 日 不 食 耳 无 闻 目 无 见 也 井 上 有 李 螬 食 实 者 过半 矣 匍 匐 往 将 食 之 三 咽 然 后 耳 有 闻 目 有 见。”(节选自《孟子·廉洁与酸腐》)

【答案】居放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居放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放陵”地名,状语后置句,故停顿;“三日”做时间状语修饰“不食”,根据对称及虚词“也”,可判断出“耳”“目”统领的语句需停顿;“李”名词做宾语,故虚停顿;根据虚词“矣”,“将”“然后”可判断出停顿的地方。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参考译文】

匡章说:“陈仲子难道不是一个真正廉洁的人吗?住在放陵这个地方,三天没有吃东西,耳朵没有了听觉,眼睛没有了视觉。井上有个李子,金龟子的幼虫已经吃掉了一大半,他爬过去,拿过来吃,吞了三口,耳朵才恢复了听觉,眼睛才恢复了视觉。”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6分)

庄荀皆文士而有学者,其《说剑》《成相》《赋篇》,与屈骚何异。扬子云之文好奇,而卒不能奇也,故思苦而词艰。善为文者,因事以出奇。江 河 之 行 顺 下 而 已 至 其 触 山 赴 谷 风 博 物 激 然 后 尽 天 下 之 变 子 云 唯 奇 故 不 能 奇 也

(陈师道《后山诗话》)

18.文中提到的“庄荀”指谁?写出他们的姓名。(2分)

19.本文认为“扬子云之文好奇,而卒不能奇”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

17.江河之行/顺下而已/至其触山赴谷/风博物激/然后尽天下之变/子云唯奇/故不能奇也

18.庄周  荀况(2分,答成“庄子和荀子”,不给分。)

19.无学问作根基(学问不够),不能因事以出奇(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要先大致读懂文意,再抓住一些标志,结合文句意思进行。这些标志,有的是虚词,比如,“夫、盖、若夫”等虚词常在句首,“也、哉、乎、耶”等常在句末,“而、然、故、者”等多在句中停顿处,等等;有的是对称式短语,有的是“曰”等对话式词语。除此之外,有时还需依靠找出动词和它们的宾语来断句,有时也还得认真揣测文意。解答本题,应先找出文段中的动词再逐个确定其主语和宾语。第一个动词“行”,主语是“江河”,但“江河之行”中的“之”破坏了它的独立性,“行”后应断句。接下来两个动词“顺”和“下”连在一起,后面紧跟虚词“而已”,容易知道此处应断句。后面的“触山赴谷”和“风博物激”可看为是两个对称词语,它们之后都可断句。后面的动词“尽”的宾语是“天下之变”,动词“云”的宾语是“唯奇”,动词“奇”的状语是“不能”,它们之后都可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意题中“他们”一词,据此可知“庄荀”指的应是两人。于是在记忆中搜索古代文化名人中与此二姓有关的人物,不难得出答案。同时必须注意,题目要求的是答出“姓名”,因此,答成“庄子和荀子”的,将不能得分。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A。

19.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在文本中仔细搜寻答案。文本最后有“故不能奇也”一语,于是可知答案应在此处上文之中。上文有“善为文者,因事以出奇”一语,这里的“事”即后文的能合乎“尽天下之变”要求的事,于是可知“不能奇”的原因是不能因事以出奇。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题目。(12分)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日:“无以为①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入虽欲自绝②,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

颜渊喟然叹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③。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④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⑤已矣。”(《论语。述而》)

子曰:“当⑥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注】①无以为:犹言“无用为此”。②自绝:白行断绝与对方的关系。③卓尔:卓越、突出的样子。④抑:不过。⑤云尔:如此罢了。⑥当:遇到。

19.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孔子子在弟子心中的形象以及孔子的自我评价。(6分)

20.从孔子和其弟子的师生关系来看,你觉得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就师生关系简要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

19.子贡和颜渊认为自己的老师孔子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才德出类拔萃,外界对孔子的诽谤只不过显出他们的不自量力。孔子本人确认为自己配不上“圣”和“仁”这两个字,自己可以称道的只是追求“圣”和“仁”的境界从不满足,教诲别人从来不感到疲倦。

20.孔子和其弟子师生之间相互尊重,都很看重学识和人品。现在关于师生关系冷漠僵化的报道屡见不鲜,如果老师可以理解尊重学生,做到师生平等,学生可以尊重欣赏老师,做到尊师重道,那么相互之间的关系一定可以融洽和谐,学校和社会也会更加美好。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高扩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仲尼,日月也”“多见其不知量”“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所立卓尔”“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材料内容然后谈看法的题目,答题时概括内容要准确,联系现实要有自己的观点,举出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加以佐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鲁国大夫)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没有用啊!仲尼是不可毁谤的。别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仲尼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没有办法超越。人纵使要自行断绝跟太阳月亮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显示出他不自量力罢了!”

颜渊感叹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我哪里敢当呢?不过我朝着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从不满足,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就可以这样说罢了。”

孔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要谦让。”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故元、明以来,皆 以 其 学 取 士 利 禄 之 途 一 开 为 其 学 者 以 为 进 趋 富 贵 而 已 其 言 有 失 犹 奉 而 不 敢 稍 违 之 其 得 亦 不 知 其 所 以 为 得 也 斯 固 数 百 年 以 来 学 者 之 陋 习 也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

18.写出“程朱理学”开创者“二程”的名字。(2分)

答:

19.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

17.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6分)

18.程颢、程颐。(2分。每点1分)

19.做学问多得古人精深的旨意,探求古文的情感更为恰当;做人修身立德、言行一致。(2分。每点1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先从“也”“而已”下手断开两处,从“也”处往前看,该句主语应是“其得”,可以断在“得”字前;从“而已”处往后看,“其言有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可以断在“失”字后;从“而已”处往前看,最容易断的句子是“利禄之途一开”,在“利”字前,“开”字后断开,断6处任务完成,最通读一遍,印证一下即可。

附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 “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考点:古文断句。江苏高考选考历史科目考生加考内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注意“颢”“颐”的书写,顺序不做要求,但不能有错字。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

试题分析:找到原文“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分号前为一点,分号后为一点,分别概括(即定向翻译)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