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某于2012年12月24日创作完成了某小说,并于2013年2月14日发表于某网络文学网站。经金某许可,张某将该小说改编为电影剧本,甲公司作为电影制片者将该剧本拍摄成电影,导演为周某。根据著作权法及相关规定,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金某自2013年2月14日起对该小说享有著作权 B:该电影剧本的著作权由张某享有 C:该电影作品的著作权由甲公司享有 D:该电影作品的著作权由张某和周某共同享有

何谓电影文学剧本?

()是导演对未来影片或电视剧描绘的蓝图,是导演创作意图和完整构思的说明,也是导演的纲领性的整体设计。

A:文学剧本 B:拍摄计划 C:导演阐述 D:电影剧本

下列选项中属于工业产权客体的是()。

A:科学发现 B:计算机文档 C:电影文学剧本 D:厂商名称

影视剧本有二种样式:一是电影文学剧本,一是电视片稿本。

贾某受某电影制片厂之邀将自己的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改编完成后,导演陈某又请贾某为其主题歌谱曲,2005年9月,电影拍完后未获审查通过,此时贾某已出国无法联系。无奈,电影制片厂只好先后请王某、张某修改原剧本,其中张某仅在王某修改稿基础上略做了改动,但拍出的电影仍未获审查通过。贾某归国后,重新修改了剧本,导演陈某遂以该修改稿为基础,参照王某、张某的修改稿,完成了拍摄工作并获审查通过。该片上映前,贾某为一电视剧谱曲,贾某将为该电影谱写的主题曲稍加改动又给了电视剧制作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电影剧本为合作作品,应由贾某、王某、张某共同享有著作权 B:电影剧本不是合作作品,著作权只能归贾某一人 C:贾某将已发表的电影作品中自己谱写的主题曲许可他人使用,未征得制片人同意,侵犯了制片人的著作权 D:贾某将已发表的电影作品中自己谱写的主题曲许可他人使用,是合法地行使自己的独立著作权,不构成侵权

林某受某电影制片厂之邀将自己的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改编完成后,导演李某又请林某为其主题歌谱曲,1999年9月,电影拍完后未获审查通过,此时林某已出国无法联系。无奈,电影制片厂只好先后请王某、张某修改原剧本,其中张某仅在王某修改稿基础上略作了改动,但拍出的电影仍未获审查通过。林某归国后,重新修改了剧本,导演李某遂以该修改稿为基础,参照王某、张某的修改稿,完成了拍摄工作并获审查通过,该片上映前,林某为一电视剧谱曲,林某将为该电影谱写的主题曲稍加改动又给了电视剧制作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电影剧本为合作作品,应由林某、王某、张某共同享有著作权 B:电影剧本不是合作作品,著作权只能归林某一人 C:林某将已发表的电影作品中自己谱写的主题曲许可他人使用,未征得制片人同意,侵犯了制片人的著作权 D:林某将已发表的电影作品中自己谱写的主题曲许可他人使用,是合法地行使自己的独立著作权,不构成侵权

文学是电影的灵魂

苏叔阳

电影《阿凡达》上映曾在全球引起一片热议。

有论者说,这是一场革命,从此电影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整个观影的习惯和观念将彻底改变。我以为这论点未免过于激进,有点冒失。在我看来,3D电影,只是预言了电影新科技无限深广的潜力,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电影艺术的本质和特性。奥斯卡将最佳影片大奖颁给了传统样式的影片《拆弹__》,就已表达了美国电影界的主流意识。

电影是通过声光电技术,拍摄成运动的影像,来表达创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艺术,因此,可以认为,它实际上是一门艺术样式的哲学,也是影像的文学。早在电影艺术诞生以前,人类就发现和发明了电、发电机、活动摄影机、胶片、活动放映机,这些是电影艺术的技术元素,但不是电影,更不是艺术。这些技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在一种元素的指导下,拍摄出影片,在公众面前放映,才被称之为电影艺术的诞生。

文学介入了电影技术,使之成为艺术。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卢米埃尔兄弟在一家地下咖啡馆里放映了20部1分钟的影片。这个今天看来有些寒酸的开场,竟然拉动起无尽的汹涌奔腾的电影大波。这个开场包含了电影艺术最基本的元素,这是创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意识融入并指导了影片的拍摄,他们或许没有文字的脚本,但有腹稿,这就是无字的文学剧本。这就是卢米埃尔兄弟不经意间创造的伟大开端。电影百年多的历史证明,文学永远是电影的灵魂,为着电影艺术的需要而使用技术,而不是相反。正是这样一条铁的纪律,创造出永续不绝的优秀影片。

文学是人学,通过塑造各种各样鲜活的人物,来表达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用以服务于社会、人群。文学的叙事功能又是戏剧、电影最基本的手段。叙事、状人、制造氛围,宣示哲理,电影都依据文学而展开,只是将文学的语言文字表达,化为有规律的运动的影像来表现。于是电影有了自己的语言规律。电影编剧就应当熟悉电影语言,并且运用自如。但这不是电影可以不要文学的理由。没有文学的电影,只是声光电技术的杂耍,还不是艺术。我们的有些精工制作的影片,正向杂耍靠拢。

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者在他那个时代思潮的产物。所有的人物无一不是被一定的时代潮流托浮到舞台和银幕的。即令描写古代的和过往的历史,也是作者的历史观和对他生活的时代的认知。所以,有了文学性,电影势必会有现实性,更何况电影本身就是纪实性的艺术。电影所拍摄的都是现实的,即使梦境、神话、想象也是人造的现实场景。只是其中含蕴着作者的理想、价值观、爱恨情仇,这就是文学的元素。无法回避,无法逃脱,都在表现出作者的文学素养。一个文学素养不高的、美学价值低俗的导演决然拍不出令人心灵震颤、荡气回肠的好影片。 好文学剧本拍出坏影片,常常有之;坏文学剧本拍成杰出影片,有史以来未曾有过。

应当承认,《阿凡达》给电影艺术带来了更新的表现手段,势必会在电影制作上引入新 的观念。但它也同时告诉我们,一部优秀的影片,更需要建筑在坚实的文学基础上。电影一方面是艺术,另一方面又是产业。当我们精力全部集中在产业时,或许是电影质量下滑之时。因为我们忽略了艺术,而平平的影片不会使产业振兴。要振兴中国电影,首先振兴文学,让文学成为电影的灵魂。

(原载 20l0—05一05《人民日报》有删节)

10.下列对“电影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电影艺术要求创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意识融入并指导影片的拍摄。

B.电影艺术是将文学的语言文字表达,化为有规律的运动的影像来表现。

C.电影艺术是纪实性的,即使是梦境、神话等的电影场景,都是创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表达。

D.电影艺术的振兴需要坚实的文学基础,需要集中精力发展电影产业。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阿凡达》 给电影艺术带来了更新的表现手段, 但是没有改变电影艺术的本质和特性。

B.卢米埃尔兄弟在文学元素的指导下,拍摄了20 部每部1分钟的影片,在公众面前放映,这被视为电影艺术的开端。

C.精工制作的影片,因为只重视声光电技术,所以正向杂耍靠拢。

D.一部令人心灵震颤、荡气回肠的好影片不仅需要好的文学剧本,还需要具有高超文学素养导演。

12.请根据本文概述文学与电影的关系。 (3分)

10.(3分)D(“电影一方面是艺术,另一方面又是产业。当我们精力全部集中在产业时,或许是电影质量下滑之时。”)

11.C (有些精工制作的影片,正向杂耍靠拢。)

12. ①文学是电影最基本的手段。②有了文学性,电影势必会有现实性。③文学决定电影的质量。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