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 :“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 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①出伪游云梦,会诸侯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甚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乃发使者告诸侯会陈,“吾将南游云梦”。上因随以行。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信呼日:“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高帝顾谓信曰:“若毋声! 而反,明矣!”……

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上使樊哙以相国将兵攻之。既行, 有短恶哙者。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吕后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未至军,为坛,以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长安。

……高帝崩。吕媭常前陈平为高帝谋执樊哙,数谗曰:“陈平为相非治事,日饮醇酒,戏妇女。”陈平闻,日益甚。吕太后闻之,私独喜。面质吕媭于陈平曰:“鄙语曰‘儿妇人口不可用’,顾君与我何如耳。无畏吕媭之谗也。”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

注:①但,只管。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下列各旬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兵竖子耳。 坑:活埋

B.为陛下之 危:感到危险

C.召樊哙 节:礼节

D.传长安 诣:往,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将不能及 ②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B.①会诸侯陈 ②君子之禽兽也

C.①且又吕后弟吕媭之夫 ②蒙冲斗舰以千数

D.①吕媭常前陈平为高帝谋执樊哙 ②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都能表现陈平用智谋维护刘氏政权的一组是

①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 ②陛下弟出伪游云梦 ③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

④陈平闻,日益甚 ⑤陈平伪听之 ⑥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

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⑥ 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有人上告韩信谋反时,刘邦没轻信诸将意见,而是认真听取陈平的分析,并采纳了他的意见,说明刘邦很信任陈平。

B.韩信被刘邦捆绑后愤怒高呼,后悔自己没有早烹杀刘邦,刘邦对韩信说:“你别出声喊叫了!你谋反,已经很明显了!”

C.刘邦善于用人,但又多疑,听到有人说樊哙的坏话,立即恼羞成怒,便采用陈平的计谋,让周勃代替樊哙领兵,让陈平到了军中立即斩下樊哙的头。

D.陈平曾为高帝出谋划策捉拿樊哙,刘邦死后,樊哙夫人吕媭就多次在吕太后面前说陈平不理政务饮美酒玩弄妇女等坏话,吕太后闻知此事,却暗自高兴。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弘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有短恶哙者。高帝怒日::“ 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C.节:符节,朝廷用以传达命令的凭证。

2. D.都是表原因介词(A.均为连词,①表并列  ②表转折B.都为介词,①在,②对于 C.都是副词 ①表肯定,相当于“是”②表递进,甚至。)

3. C.③④⑤体现他的明哲保身。

4. B.对“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错解。

5.(1)韩信听到天子怀着善意(因为喜好)出游,看那情势定然无事,因而到郊外迎接拜见陛下。拜见时,陛下趁机将他拿下,这只不过是一个力士就能办到的事情罢了。”

(2)有人说樊哙的坏话。高帝发怒说:“樊哙见我病了,便盼望我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7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岀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岀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乃使告诸侯会陈,“吾将南游云梦。”上因随以行。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缚之,载后车。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高帝顾谓信曰:“若毋声!而反,明矣!”

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上使樊哙以相国将兵攻之。既行人有恶哙者。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长安。

……高祖崩。吕媭常以前陈平为高帝谋执樊哙,数谗曰:“陈平为相非治事,日饮醇酒,戏妇女。”陈平闻,日益甚。吕太后闻之,私独喜。面质吕媭于陈平曰:“鄙语曰‘儿妇人口不可用’,顾君与我何如耳。无畏吕媭之谗也。”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帝以为然,乃使告诸侯会陈 发:派遣

B.而举兵攻之,是之战也 趣:有趣

C.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缚之 执:捉拿

D.既行,人有恶哙者 短:说坏话

5.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

B.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

C.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

D. 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有人密告韩信谋反时,刘邦没轻信诸将意见,而是认真听取陈平的分析,并采纳了他的意见,说明刘邦很信任陈平。

B.刘邦善于用人,但又多疑。

C.陈平曾为高祖出谋划策捉拿樊哙 ,刘邦死后,樊哙夫人吕媭就多次在吕太后面前说陈平坏话,可吕太后闻知此事,却暗自高兴。

D.韩信被刘邦捆绑后愤怒高呼,后悔自己没有早烹杀刘邦,留下后患。

7.把下面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5分)

(2)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5分)

4.B  催促   

5 .C  断句: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     

6. D   后悔自己没有早烹杀刘邦出错,留下后患。有错。

7.翻译:(1)拜见时,陛下趁机将他拿下,这只不过是一个力士就能办到的事。(因、禽、判断各1分,大意2分)(5分)

(2) 想到草木的飘零凋落,恐怕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会衰老。( 惟、美人,之得1分,句意2分)

附译文:

陈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汉六年(前201),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高帝问询将领们,将领们说:“赶紧发兵活埋这小子。”高帝默默不语。高帝问陈平,陈平一再推辞,反问道:“各位将领说些什么?”皇上把各位将领的话都告诉了陈平。陈平问:“有人上书说韩信谋反,有知道这件事的外人吗?”皇上说:“没有。”陈平问:“韩信本人知道这情况吗?”皇上说:“不知道。”陈平说:“陛下的精锐__跟楚国比哪个强?”皇上说:“不能超过它。”陈平问:“陛下的将领中用兵有能超过韩信的吗?”皇上说:“没有谁赶得上他。”陈平说:“如今陛下的军队不如楚国精锐,将领的才干又赶不上韩信,却要发兵攻打他,这是促使他同我们作战,我私下里为陛下的安危而担忧。”皇上说:“那该怎么办呢?”陈平说:“古时天子巡察各地,会见诸侯。南方有个云梦泽,陛下只是假装出游云梦,在陈县会见诸侯。陈县在楚国的西部边界,韩信听到天子怀着善意出游,看那情势定然无事,因而到郊外迎接拜见陛下。拜见时,陛下趁机将他拿下,这只不过是一个力士就能办到的事。”高帝觉得他的主意不错,于是派出使者告知各诸侯到陈县会面,说“我即将南游云梦”。皇上便随即出发。此行尚未到达陈县,楚王韩信果然在郊外的路上迎接。高帝预先准备好武士,见韩信来了,立即将他拿下捆绑起来,装在副车中。韩信喊道:“天下已经平定了,我本来该当烹杀了!”高帝回过头对韩信说:“你别出声喊叫了!你谋反,已经很明显了!”

高帝随击败黥市的军队回来,因受创伤而患病,缓缓地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叛,皇上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兵征讨他。启程后,有人说樊哙的坏话。高帝发怒说:“樊哙见我病了,便盼望我死。”便采用陈平的计谋,召绛侯周勃在病榻前受命,说道:“陈平速驾站车马载着周勃代替樊哙领兵,陈平到了军中立即斩下樊哙的头!”二人接受了诏命,驾驿站车马急行,还没有到达军中,边走边商议说:“樊哙是高帝的老朋友了,功劳很多,而且又是吕后妹妹吕嬃(xū,胥)的丈夫,与高帝有亲戚关系并且显贵,高帝因为一时愤怒的缘故想杀他,只怕将来要后悔。我们宁可把他囚禁起来交与皇上,由皇上自己处决他。”他们没有到军营中,便堆土筑坛,用符节召来樊哙。樊哙接受诏令,立即被反绑起来装上囚车,由驿站送往长安。

高祖死。吕嬃常因从前陈平为高帝出谋划策捉拿樊哙,多次进谗言说:“陈平当丞相不理政务,每天饮美酒,玩弄妇女。”陈平听到后,饮酒作乐日益加剧。吕太后闻知此事,暗自高兴。她当着吕嬃的面对陈平说:“俗语说‘小孩和妇女的话不可信’,就看你对我怎么样了。不要怕吕嬃说你的坏话。”吕太后立吕氏宗族的人为王,陈平假装顺从这件事。等到吕太后去世,陈平跟太尉周勃合谋,终于诛灭了吕氏宗族,拥立孝文皇帝即位,此事陈平是主要策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岀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岀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乃使告诸侯会陈,“吾将南游云梦。”上因随以行。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缚之,载后车。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高帝顾谓信曰:“若毋声!而反,明矣!”

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上使樊哙以相国将兵攻之。既行人有恶哙者。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长安。

……高祖崩。吕媭常以前陈平为高帝谋执樊哙,数谗曰:“陈平为相非治事,日饮醇酒,戏妇女。”陈平闻,日益甚。吕太后闻之,私独喜。面质吕媭于陈平曰:“鄙语曰‘儿妇人口不可用’,顾君与我何如耳。无畏吕媭之谗也。”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举兵攻之,是之战也 趣:有趣

B.高帝以为然,乃使告诸侯会陈 发:派遣

C.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缚之 执:捉拿

D.既行,人有恶哙者 短:说坏话

1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

B.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

C.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

D.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有人密告韩信谋反时,刘邦没轻信诸将意见,而是认真听取陈平的分析,并采纳了他的意见,说明刘邦很信任陈平。

B.韩信被刘邦捆绑后愤怒高呼,后悔自己没有早烹杀刘邦,留下后患。

C.刘邦善于用人,但又多疑。

D.陈平曾为高祖出谋划策捉拿樊哙 ,刘邦死后,樊哙夫人吕媭就多次在吕太后面前说陈平坏话,可吕太后闻知此事,却暗自高兴。

14.把下面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1)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

(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11.A

12.A

13.B

14.(1)拜见时,陛下趁机将他拿下,这只不过是一个力士就能办到的事。(2)想到草木的飘零凋落,恐怕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会衰老。

【解析】

11.

试题分析:A项“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的“趣”,结合陈平的论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根据后一句“危之”可知,选项“有趣”不合语境。根据句意:如今陛下的军队不如楚国精锐,将领的才干又赶不上韩信,却要发兵攻打他,这是促使他同我们作战,我私下里为陛下的安危而担忧。应该译为促使、催促。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A“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的“趣”,结合陈平的论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根据后一句“危之”可知,选项“有趣”不合语境。根据句意:如今陛下的军队不如楚国精锐,将领的才干又赶不上韩信,却要发兵攻打他,这是促使他同我们作战,我私下里为陛下的安危而担忧。应该译为促使、催促。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先看人名、地名等名词“高帝”“ 燕王卢绾”“长安”,动词“还”“病”“反”,根据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高帝随击败黥市的军队回来,因受创伤而患病,缓缓地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叛”。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如本题应该抓住人名、地名等名词“高帝”“ 燕王卢绾”“长安”,动词“还”“病”“反”,根据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后悔自己没有早烹杀刘邦出错,留下后患。有错。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B项后悔自己没有早烹杀刘邦出错,留下后患。有错。

14.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因”译为趁机,“禽”译为捉拿,“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判断句式;第二句中:“惟”译为想到,“美人”译为有才德和有作为的人(古今异义词),“之”助词,不译。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如“美人”;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固定用法在翻译的时候要体现,古今异义词要注意体现,如本题“美人”等。特殊句式要注意。

【参考译文】

陈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汉六年(前201),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高帝问询将领们,将领们说:“赶紧发兵活埋这小子。”高帝默默不语。高帝问陈平,陈平一再推辞,反问道:“各位将领说些什么?”皇上把各位将领的话都告诉了陈平。陈平问:“有人上书说韩信谋反,有知道这件事的外人吗?”皇上说:“没有。”陈平问:“韩信本人知道这情况吗?”皇上说:“不知道。”陈平说:“陛下的精锐__跟楚国比哪个强?”皇上说:“不能超过它。”陈平问:“陛下的将领中用兵有能超过韩信的吗?”皇上说:“没有谁赶得上他。”陈平说:“如今陛下的军队不如楚国精锐,将领的才干又赶不上韩信,却要发兵攻打他,这是促使他同我们作战,我私下里为陛下的安危而担忧。”皇上说:“那该怎么办呢?”陈平说:“古时天子巡察各地,会见诸侯。南方有个云梦泽,陛下只是假装出游云梦,在陈县会见诸侯。陈县在楚国的西部边界,韩信听到天子怀着善意出游,看那情势定然无事,因而到郊外迎接拜见陛下。拜见时,陛下趁机将他拿下,这只不过是一个力士就能办到的事。”高帝觉得他的主意不错,于是派出使者告知各诸侯到陈县会面,说“我即将南游云梦”。皇上便随即出发。此行尚未到达陈县,楚王韩信果然在郊外的路上迎接。高帝预先准备好武士,见韩信来了,立即将他拿下捆绑起来,装在副车中。韩信喊道:“天下已经平定了,我本来该当烹杀了!”高帝回过头对韩信说:“你别出声喊叫了!你谋反,已经很明显了!”

高帝随击败黥市的军队回来,因受创伤而患病,缓缓地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叛,皇上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兵征讨他。启程后,有人说樊哙的坏话。高帝发怒说:“樊哙见我病了,便盼望我死。”便采用陈平的计谋,召绛侯周勃在病榻前受命,说道:“陈平速驾站车马载着周勃代替樊哙领兵,陈平到了军中立即斩下樊哙的头!”二人接受了诏命,驾驿站车马急行,还没有到达军中,边走边商议说:“樊哙是高帝的老朋友了,功劳很多,而且又是吕后妹妹吕嬃(xū,胥)的丈夫,与高帝有亲戚关系并且显贵,高帝因为一时愤怒的缘故想杀他,只怕将来要后悔。我们宁可把他囚禁起来交与皇上,由皇上自己处决他。”他们没有到军营中,便堆土筑坛,用符节召来樊哙。樊哙接受诏令,立即被反绑起来装上囚车,由驿站送往长安。

高祖死。吕嬃常因从前陈平为高帝出谋划策捉拿樊哙,多次进谗言说:“陈平当丞相不理政务,每天饮美酒,玩弄妇女。”陈平听到后,饮酒作乐日益加剧。吕太后闻知此事,暗自高兴。她当着吕嬃的面对陈平说:“俗语说‘小孩和妇女的话不可信’,就看你对我怎么样了。不要怕吕嬃说你的坏话。”吕太后立吕氏宗族的人为王,陈平假装顺从这件事。等到吕太后去世,陈平跟太尉周勃合谋,终于诛灭了吕氏宗族,拥立孝文皇帝即位,此事陈平是主要策划。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

(节选自《苏武传》)

(乙)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

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①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无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②,亡其实。”文帝曰:“善。”乃止。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③。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薄太后闻之,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从行至霸陵④。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有戚焉?”文帝称善。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闻跸⑤,匿桥下。久,以为行过。”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我乎?而廷尉乃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__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注:①虎圈啬夫:养虎人。②司马门:汉代宫廷的外门。当时的宫卫条令规定:出入司马门必须下车,违者“罚金四两”。 ③霸陵:汉文帝为自己修造的陵墓。④闻跸[bì]:听到警跸的传呼。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1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一共有四处。

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

1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副有罪,当相 坐:治罪

B.而廷尉乃之罚金 当:判决

C.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D.释之免冠顿首曰 谢:辞谢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文帝由是释之

A.空以身草野 B.反欲两主

C.且庸人尚之 D.此人亲吾马,固不败我乎

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释之“依法办事”的一组是( )

①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

②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

③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

④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

⑤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

⑥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律用连坐胁迫苏武,遭拒后,又举剑来威逼,威逼不成,再以投降后可以称王,拥众数万

等条件利诱苏武,但苏武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拒绝。

B.张释之性格耿直,不阿谀奉承。在霸陵,左右都迎合文帝的意思,而张释之敢于说直话。

C.在处理“惊舆马”这件事中,文帝认为张释之的处罚过轻,后经张释之的解释,文帝最终赞

同他的判决。

D.有人偷盗高祖庙里神座前的玉环,张释之认为要当街处死这个犯人,但文帝认为要诛杀他的

全家。文帝最终不同意张释之的判决。

17.翻译语段中画线的句子

(1)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

(3)假令__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12.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每处1分)

13.D

14.C

15.D

16.D

17.

(1)(3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或一起)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使苏武投降。

(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第一个“使”“降”各1分。)

(2)(3分)于是张释之就谈秦朝和汉朝的事情,分析了秦朝失去天下以及汉朝能夺取天下的原因。文帝称好。(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所以”“善”各1分。)

(3)(3分)如果这个人盗挖了长陵的墓地,陛下又将怎样处罚他呢?”(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假令”“何以”各1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D谢:谢罪。本题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最后,比较互证法。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C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①表现张释之的贤能;②张释之的担心;④文帝的行为。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D“文帝最终不同意张释之的判决”错,应该是“文帝向太后禀报了这件事,后来才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文言文译文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很有才能,就奏请提拔张释之做了谒者仆射的官。张释之朝见后,上前进献一些方便适宜的计策。文帝说:“不要高谈阔论,只要现在行得通就可以了。”于是张释之就谈秦朝和汉朝的事情,分析了秦朝失去天下以及汉朝能夺取天下的原因。文帝称好。

一次,随从文帝出行。文帝登上养虎的围栏,向上林尉询问各种禽兽的情况,一共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左顾右看,都回答不出来,养虎的工人在旁边代上林尉回答得很详细。文帝说:“官吏难道不应该如此吗!上林尉是个没有才能的人!”下诏让张释之授予养虎的工人上林令的官职。张释之上前说:“现在陛下因为养虎工人的能言善辩而过多地提拔他,我担心天下的人会争着效仿,只注重会说话,而不注重做实事。”文帝说:“说得对。”就没有实施了。不久,太子与梁王同坐一辆车上朝,经过司马门时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去阻止太子和梁王,不让他们进入殿门。并以在司马门不下马不敬的罪名弹劾他们。薄太后听说这件事情后,派使者拿着诏书赦免了太子和梁王,他们才得以进入殿门。文帝因此觉得张释之是个了不起的人,就授予他中大夫的官职。

有一次,跟随文帝出行到霸陵。文帝对大臣们说:“啊,用北山的石头做外棺,把麻和丝絮切断铺在石缝里,然后用漆汁粘好,这样别人动得了吗?左右的人都说“好”!张释之说:“如果它中间有可以让人产生贪欲的东西,即使用铜汁把南山浇铸起来,别人也还能有缝隙进去;如果它中间没有可以让人产生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棺,也不用担心。”文帝称好。授予张释之廷尉的官职。

一次文帝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个人从桥下跑出来,使文帝马车的马受到了惊吓。于是,文帝就派人抓捕至廷尉处。张释之审问他。那人回答说:“听到警跸的声音,就躲到桥下去了。过了很久,以为皇上已经走了。”张释之回奏文帝说:“这个人没有遵守警跸而犯法,应当判他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吓了我的马,难道不是有意要伤害我吗?可是你却只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皇上和天下人应共同遵守的。这件事按法律应当如此;改变法律并加重处罚,这会让老百姓对法律产生不信任感,将来老百姓也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希望陛下仔细考虑。”文帝过了很久才说:“你的判决是正确的。” 后来有人偷盗高祖庙里神座前的玉环,被抓住了。文帝很生气,交给张释之处理。张释之按盗窃宗庙供用器物的有关律法上报,判决这个人在街上当众处死。文帝大怒说:“这个人没有道德,竟敢偷盗先帝庙里的东西,我交给你处理的原因,是想杀了他全家,而你却按法律判决上报,这不能体现我对宗庙敬奉的诚意。”张释之脱去帽子,跪在地上谢罪说:“按法律这样处理就够了。现在盗窃宗庙的器物就杀他全家,如果这个人盗挖了长陵的墓地,陛下又将怎样处罚他呢?”文帝向太后禀报了这件事,后来才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甲)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

(节选自《苏武传》)

(乙)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

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①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无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②,亡其实。”文帝曰:“善。”乃止。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③。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薄太后闻之,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从行至霸陵④。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有戚焉?”文帝称善。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闻跸⑤,匿桥下。久,以为行过。”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我乎?而廷尉乃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__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注:①虎圈啬夫:养虎人。②司马门:汉代宫廷的外门。当时的宫卫条令规定:出入司马门必须下车,违者“罚金四两”。 ③霸陵:汉文帝为自己修造的陵墓。④闻跸:听到警跸的传呼。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1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一共有四处。(4分)

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

1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副有罪,当相 坐:治罪

B.而廷尉乃之罚金 当:判决

C.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D.释之免冠顿首曰 谢:辞谢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文帝由是释之

A.空以身草野 B.反欲两主

C.且庸人尚之 D.此人亲吾马,固不败我乎

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释之“依法办事”的一组是( )(3分)

①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

②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

③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

④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

⑤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

⑥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卫律用连坐胁迫苏武,遭拒后,又举剑来威逼,威逼不成,再以投降后可以称王,拥众数万

等条件利诱苏武,但苏武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拒绝。

B.张释之性格耿直,不阿谀奉承。在霸陵,左右都迎合文帝的意思,而张释之敢于说直话。

C.在处理“惊舆马”这件事中,文帝认为张释之的处罚过轻,后经张释之的解释,文帝最终赞

同他的判决。

D.有人偷盗高祖庙里神座前的玉环,张释之认为要当街处死这个犯人,但文帝认为要诛杀他的

全家。文帝最终不同意张释之的判决。

17.翻译语段中画线的句子(9分)

(1)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3分)

(2)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3分)

(3)假令__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3分)

12.(4分)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 每处1分)

13.D                                                                              

14.C

15.D

16.D

17.

(1)(3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或一起)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使苏武投降。

(2)(3分)于是张释之就谈秦朝和汉朝的事情,分析了秦朝失去天下以及汉朝能夺取 天下的原因。

文帝称好。(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所以”“善”各1分。)

(3)(3分)如果这个人盗挖了长陵的墓地,陛下又将怎样处罚他呢?”(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

“假令”“何以”各1分。)

【解析】

12.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浏览语段,把握大概内容;然后到句中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可根据人名或官名做主语或宾语断句,还可根据文言虚词断句,例如,“曰”“乎”“以”“其”“用”“岂”等。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D 项“释之免冠顿首谢曰 ”谢:“辞谢” ,与整个语义不合,联系文中的语境,应解释为“谢罪”。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C项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内容能力。要分析选项表现的侧重方面。①表现张释之的贤能;②张释之的担心;④文帝的行为。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解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D项,“文帝最终不同意张释之的判决”错,应该是“文帝向太后禀报了这件事,后来才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解析: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1)“使”,派;“降”,使---投降。(2)“所以”,---的原因;“善”,好。(3)“假令”,如果;“何以”,怎样。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很有才能,就奏请提拔张释之做了谒者仆射的官。张释之朝见后,上前进献一些方便适宜的计策。文帝说:“不要高谈阔论,只要现在行得通就可以了。”于是张释之就谈秦朝和汉朝的事情,分析了秦朝失去天下以及汉朝能夺取天下的原因。文帝称好。

一次,随从文帝出行。文帝登上养虎的围栏,向上林尉询问各种禽兽的情况,一共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左顾右看,都回答不出来,养虎的工人在旁边代上林尉回答得很详细。文帝说:“官吏难道不应该如此吗!上林尉是个没有才能的人!”下诏让张释之授予养虎的工人上林令的官职。张释之上前说:“现在陛下因为养虎工人的能言善辩而过多地提拔他,我担心天下的人会争着效仿,只注重会说话,而不注重做实事。”文帝说:“说得对。”就没有实施了。不久,太子与梁王同坐一辆车上朝,经过司马门时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去阻止太子和梁王,不让他们进入殿门。并以在司马门不下马不敬的罪名弹劾他们。薄太后听说这件事情后,派使者拿着诏书赦免了太子和梁王,他们才得以进入殿门。文帝因此觉得张释之是个了不起的人,就授予他中大夫的官职。

有一次,跟随文帝出行到霸陵。文帝对大臣们说:“啊,用北山的石头做外棺,把麻和丝絮切断铺在石缝里,然后用漆汁粘好,这样别人动得了吗?左右的人都说“好”!张释之说:“如果它中间有可以让人产生贪欲的东西,即使用铜汁把南山浇铸起来,别人也还能有缝隙进去;如果它中间没有可以让人产生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棺,也不用担心。”文帝称好。授予张释之廷尉的官职。

一次文帝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个人从桥下跑出来,使文帝马车的马受到了惊吓。于是,文帝就派人抓捕至廷尉处。张释之审问他。那人回答说:“听到警跸的声音,就躲到桥下去了。过了很久,以为皇上已经走了。”张释之回奏文帝说:“这个人没有遵守警跸而犯法,应当判他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吓了我的马,难道不是有意要伤害我吗?可是你却只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皇上和天下人应共同遵守的。这件事按法律应当如此;改变法律并加重处罚,这会让老百姓对法律产生不信任感,将来老百姓也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希望陛下仔细考虑。”文帝过了 很久才说:“你的判决是正确的。” 后来有人偷盗高祖庙里神座前的玉环,被抓住了。文帝很生气,交给张释之处理。张释之按盗窃宗庙供用器物的有关律法上报,判决这个人在街上当众处死。文帝大怒说:“这个人没有道德,竟敢偷盗先帝庙里的东西,我交给你处理的原因,是想杀了他全家,而你却按法律判决上报,这不能体现我对宗庙敬奉的诚意。”张释之脱去帽子,跪在地上谢罪说:“按法律这样处理就够了。现在盗窃宗庙的器物就杀他全家,如果这个人盗挖了长陵的墓地,陛下又将怎样处罚他呢?”文帝向太后禀报了这件事,后来才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

阅读下文,翻译画横线语句,完成1~2题

后岁余,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以彭越为梁王。田横惧诛。而与其徒属五百人入海,居岛中。高帝闻之,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为乱,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田横因谢曰:“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使还报,高帝乃诏卫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乃复使使持节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传车)指洛阳。

1.而与其徒属五百人入海,居岛中。

译文:

2.齐人贤者多附焉。

译文:

3.乃复使使持节告以诏商状

译文:

1.①这是上天责罚,并非人事祸患。②(你)若不是德高望重的人,能够(对我)不怀疑吗?(一句中“天谴”意为天的惩罚,“人患”意为人为的祸患。二句中“致”意为招致,“得无……乎”,能够不招来你的怀疑吗?)

2.(参考)①于是全心支持(元帝),暗中立下兴复国家的志愿。

②中原上层男女到江南避乱的有十分之六七。

歼灭难点训练

一、1.(田横)与他的党徒五百多人渡过海跑到一个岛上居住。

2.齐地很多有才能的人都归附他们。

3.(高帝)再次派使者拿着符节把皇上指示郦商的情况告诉田横。

(1句中“徒属”指部下、党羽,“入海”指渡海。2句中“齐人贤者”为定语后置。3句中注意两个“使”连用的情况,第一个作动词,“派”;第二个为名词,“使者”。)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敬传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①,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於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

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 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馀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 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於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柰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高帝曰:“善。”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释】①挽:拉。辂:绑在车辕上供人拉车使用的横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巨愿见上言便事 有利于国家的事情

B.衣褐,衣褐见 粗布衣服

C.此宜夸矜见所长 炫耀

D.士卒罢于兵 厌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高帝在焉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①今乃妄言沮吾军

②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

C. ①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

②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D. ①然恐陛下不能为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敬到陇西戍守边塞,路过洛阳,当时高帝正住在那里。他想去觐见高帝,于是虞将军建议他穿鲜艳的衣服去。他说就穿粗布衣服见高帝。

B.高帝派人出使匈奴,使者回来报告说匈奴装备很差,可以进攻,但刘敬认为,匈奴是在示弱,肯定在准备出奇兵袭击汉。

C.高帝认为刘敬是齐国孬种,凭着两片嘴捞得官做,现在竟敢胡言乱语阻碍大军作战。于是用镣铐把刘敬拘禁起来押在广武县。

D.刘敬认为,汉朝对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也是不能用仁义道德说服的,建议把公主嫁给匈奴,采用和亲政策来解决困境。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小题1】罢:通“疲”,疲惫

【小题2】A、焉:代词,那里;兼词,在那里。B、乃:表转折,却。C、以:连词,因而;介词,跟,与。D、为:动词,做;语气词,呢

【小题3】鲜艳的衣服不正确,应该是光鲜整洁的衣服,“就穿粗布衣服见高帝”也错,刘敬是说平时穿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见高帝。

【译文】刘敬是齐国人,汉高帝五年(前202),他到陇西戍守边塞,路过洛阳, 当时高帝正住在那里。娄敬进城后就摘下拉车子用的那块横木,穿着羊皮袄,去见齐人虞将军说:“我希望见到皇帝谈谈有关国家的大事。”虞将军要给他一件鲜洁的好衣服换上,娄敬说:“我穿着丝绸衣服来,就穿着丝绸衣服去拜见;穿着粗布短衣来,就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我是决不会换衣服的。”于是虞将军进宫把娄敬的请求报告给皇帝。皇帝召娄敬进宫来见,并赐给他饭吃。当时皇帝说:“本来主张建都在秦地的是娄敬,‘娄’就是‘刘’啊。”于是赐娄敬改姓刘,授给他郎中官职,称号叫奉春君。

刘敬是齐国人,汉高帝七年(前200),韩王信叛汉,汉高帝亲自讨伐他。到达晋阳时,得知韩王信与匈奴勾结要共同进攻汉朝的消息,皇帝大为震怒,就派使臣出使匈奴摸清底细。匈奴把他们强壮能战的士兵和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只显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去的使臣十余批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皇帝派刘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来报告说:“两国交兵,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我以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这时汉朝军队已经越过了句注山,二十万大军已经出征。皇帝听了刘敬的话非常恼怒,骂刘敬道:“齐国孬种!凭着两片嘴捞得官做,现在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就用镣铐把刘敬拘禁起来押在广武县。高帝率军前往,到了平城,匈奴果然出奇兵高帝围困在白登山上,被围困了七天后才得以解围。高帝回到广武县,便赦免了刘敬,对刘敬说:“我不听您的意见,因而在平城遭到围困。我已经把前面那十来批出使匈奴说匈奴可以攻打的人都斩首了。”于是赏赐刘敬食邑二千户,封为关内侯,称作建信侯。

 汉高帝撤出平城返回朝廷,韩王信逃入匈奴。这时,冒顿是匈奴的君主,军队强大,勇士有三十万,屡次侵扰北部边境。皇帝对这种情况很忧虑,就问刘敬对策。刘敬说:“汉朝天下刚刚平定,士兵们被兵火搞得疲惫不堪,对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冒顿杀了他的父亲自己做了君主,又把他父亲的许多姬妾作自己的妻子,他凭武力树威势,是不能用仁义道德说服的。只能够从长计议让他的子孙后代臣服汉朝了,然而又怕陛下不能办到。”皇帝说:“果真可行的话,为什么不能办!只是该怎么办呢?”刘敬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给冒顿作妻子,给他送上丰厚的礼物,他知道是汉帝皇后生的女儿又送来丰厚的礼物,粗野的外族人一定爱慕而把大公主作正妻,生下的儿子必定是太子,将来接替君位。为什么要这样办?因为匈奴贪图汉朝的丰厚财礼。陛下拿一年四季汉朝多余而匈奴少有的东西多次抚问赠送,顺便派能言善辩的的人用礼节来开导启发他。冒顿在位,当然是汉朝的女婿;他死了,他汉朝外孙就是君主。哪曾听说外孙子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礼的呢?军队可以不出战便使匈奴逐渐臣服了。如果陛下不能派大公主去,而让皇族女子或是嫔妃假冒公主,他也会知道,就不肯尊敬亲近她,那样就没什么好处了。”高帝听后说:“好的。”便要送大公主去匈奴。吕后得知后日夜哭哭啼啼,对皇帝说:“我只有太子和一个女儿,怎么忍心把她抛掉远嫁匈奴去!”皇帝终究不能派出大公主,便找了个宫女以大公主的名义,嫁给冒顿君主作妻子。同时,派遣刘敬前往与匈奴订立议和联姻盟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每小题3分,12分)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以材官蹶张①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②。孝文帝元年,举故吏士二千石从高皇帝者,悉以为关内侯,而申屠嘉食邑五百户。张苍已为丞相,嘉迁为御史大夫。张苍免相,高帝时大臣皆多死,余见无可者,孝文帝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通诣丞相府。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通既至,为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③所言不用,疾错。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垸垣。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错客有语错,错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丞相奏请诛内史错。帝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垸垣,故他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欧血而死。谥为节侯。

(节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

注释:①材官:勇敢的士兵。蹶张:脚踏机括发射飞箭的强弓。 ②队率:队长。

③绌:通“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 谢:道歉。

B.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 疾:通“嫉”,记恨。

C.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私:偏爱。

D.文帝尝燕饮通家 燕:通“宴”,安闲。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申屠嘉)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①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②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山

C.①邓通既至,为帝泣曰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D.①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垸垣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下面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申屠嘉刚毅守节的一组是( )

①嘉坐自如,故不为礼 ②邓通既至,为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③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 ④而申屠嘉食邑五百户

⑤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 ⑥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苍被免去丞相后,孝文帝想到高帝时留下的大臣中还没有人能胜任丞相一职,申屠嘉因此有了机会担任了丞相。

B.申屠嘉对内史晁错更改了很多法令不满,加上自己的一些建言不被皇上采纳,所以记恨晁错,后来想用晁错擅自打穿皇帝祖庙围墙做门的罪名法办晁错。

C.申屠嘉为官廉洁正直,从来不在自己家里接受别人的拜访。对违背礼节的行为决不姑息,敢于当面向皇帝直言。

D.申屠嘉很后悔自己错过了斩杀晁错的绝好机会,因为皇帝的偏袒、保护,晁错被视无罪,申屠嘉却因此吐血而亡。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

⑵错客有语错,错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

【小题】C

【小题】B

【小题】B

【小题】C


解析:

【小题】C(私:私下(批评))

【小题】B(前“因”,沿袭、就着;后“因”,因而。A.以:凭借.   C.对、向。   D.乃:是。)

【小题】B根据文意正选和排除

【小题】C(门不受私谒:指家里不接受为私事而来的拜见)

译文:

  丞相申屠嘉是梁地人,他以能开硬弓的武士身份随从高祖征伐项羽,被提升为队长。又随高祖征讨黥布,被任命为都尉。孝文帝在位时,申屠嘉为御史大夫。张苍被免去丞相职务,孝文帝打算任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国为丞相,但又顾虑:“恐怕天下人说我因私情任用广国。”窦广国有才有德,品行很好,所以文帝打算用他做丞相,但考虑了很久,认为这样做不合适;这时跟随高祖起义的大臣多数已去世,在世的又没有可胜任的,于是便任命御史大夫申屠嘉为丞相,因他原来的封邑在故安,便封他为故安侯。

  申屠嘉为官清廉正直,家门不接待私人拜访。这时太中大夫邓通正盛受文帝的宠幸,前后赏给他的钱财,累计万万。甚至文帝还去他家饮宴,文帝对他竟是这样宠幸。申屠嘉上朝时,邓通常在文帝身旁。他看到邓通在朝廷上怠慢放肆,不遵守君臣问的礼节。有一次,丞相申屠嘉奏事完毕,乘机进言:“陛下的爱幸臣子,您可以让他富贵,至于在朝廷上的君臣礼节,则不可以不严肃!”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宠爱他。”申屠嘉下朝以后,端坐在丞相府,写了一道文书,命令邓通到丞相府来,若不来,就要杀头。邓通非常恐惧,便进宫告诉文帝。文帝对他说:“你姑且前去,我即刻派人去把你召回来。”邓通来到丞相府,摘掉帽子,打着赤脚,叩头向丞相谢罪。申屠嘉稳坐在上座,故意不还礼,并斥责邓通说:“汉家的朝廷,是高祖皇帝建立的,邓通你这个微不足道的小臣,竟敢在殿上戏闹,犯了大不敬之罪,应当杀头。吏士们,推出去斩首!”邓通被吓得像捣蒜那样在地上叩头求饶,直碰得满头出血,仍得不到宽恕。文帝估计此时丞相已将邓通置于困境,便派使者带着符节去召邓通,并告诉丞相说:“他是供我狎玩的臣子,你把他放了。”邓通被放回来,对文帝哭诉说:“丞相差点儿把我杀了。”

  申屠嘉任丞相后五年,孝文帝逝世,孝景帝继位为皇帝。过了二年,晁错被任命为内史,很受景帝的信任,地位尊贵,专权行事,现行各种法令,很多经他请求而变更。他还建议用贬降和处罚的办法削弱诸侯国的力量。丞相申屠嘉自感被疏远,他的意见不被景帝采纳,因而怨恨晁错。当时晁错任内史,他的衙署门向东开,很不方便,就在南面另开一门。南面开门之处,正是太上皇宗庙的外墙。申屠嘉得知这一情况,想借此事法办晁错,罪名是擅自打穿宗庙墙垣为门。便上奏皇上,请求杀掉晁错。晁错的宾客将此事告诉晁错,晁错连夜进宫晋见皇帝,把穿门一事归于景帝的命令。第二天上朝,丞相申屠嘉奏请诛杀晁错。景帝说:“晁错所打穿的并不是宗庙的正式围墙,而是宗庙前闲地外面的围墙,是其他官员在里面办公,况且又是我让他这么做的,晁错没罪。”散朝以后,申屠嘉对他的长史说:“我真后悔,不先把晁错斩首,而先奏请,以至反被晁错所出卖。”回到官邸,便吐血而死。给他加谥号为节侯。

太史公说:申屠嘉可算得上刚正有节操了,但他不学无术,和萧何、曹参、陈平相比,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告之。陈平曰:“人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禽之,此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南游云梦”。上因随以行。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高帝顾谓信曰:“若毋声!而反,明矣!”

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上使樊哙以相国将兵攻之。既行,人有短恶哙者。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长安。

高祖崩,吕媭常以前陈平为高帝谋执樊哙,数谗曰:“陈平为相非治事,日饮醇酒,戏妇女。”陈平闻,日益甚。吕太后闻之,私独喜。面质吕媭于陈平曰:“鄙语曰‘儿妇人口不可用’,顾君与我何如耳。无畏吕媭之谗也。”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听之 伪:虚伪

B.此一力士之事耳 特:只,不过

C.高帝具武士 豫:预先

D.上告之 具:都,全部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帝忿怒故 愿得将军之首献秦

B.发使告诸侯会陈 度我至军中,公

C.而陛下禽之 击沛公于坐

D.人上书言信反 微夫人力不及此

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5分)

译文:

(2)高帝顾谓信曰:“若毋声!而反,明矣!”(3分)

译文:

16.陈平善于出谋划策,请简要概括如何体现的?(5分)

答:

17.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8处)(4分)

孔 子 曰 生 而 知 之 者 上 也 学 而 知 之 者 次 也 困 而 学 之 又 其 次 也困 而 不 学 民 斯 为 下 矣。(《论语·季氏》)

13.A

14.C

15.

(1)如今(您的)军队不如楚国精锐,将领的才干不能赶上(韩信),却要发兵攻打他,这是促使他同我们作战,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做很危险。(大意1分,“兵”“及”“ 趣”“窃”各1分)

(2)高帝回过头对韩信说:“你别出声喊叫了!你谋反,已经很明显了!”(大意1分,“顾”“而”各1分)

16.①妙计擒拿韩信  ②违旨囚禁樊哙  ③故意沉迷酒色  ④假装听从安排  ⑤合谋诛灭吕族(每点1分)

17.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每对两处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伪:假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A.因为,介词/来,连词;B.于是,副词/才,副词;C.趁机,介词;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助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文中陈平谋划了五个计策,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参考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高帝询问将领们,将领们说:“赶紧发兵活埋这小子。”高帝默默不语。高帝问陈平,陈平一再推辞,说道:“各位将领说些什么?”皇上把各位将领的话都告诉了陈平。陈平问:“有人上书说韩信谋反,有知道这件事的外人吗?”皇上说:“没有。”陈平问:“韩信本人知道这情况吗?”皇上说:“不知道。”陈平说:“陛下的精锐__跟楚国比哪个强?”皇上说:“不能超过它。”陈平问:“陛下的将领中用兵有能超过韩信的吗?”皇上说:“没有谁赶得上他。”陈平说:“如今(您的)军队不如楚国精锐,将领的才干又赶不上(韩信),却要发兵攻打他,这是促使他同我们作战,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做很危险。”皇上说:“那该怎么办呢?”陈平说:“南方有个云梦泽,陛下只是假装出游云梦,在陈县会见诸侯。陈县在楚国的西部边界,韩信听到天子怀着善意出游,看那情势定然无事,会到郊外迎接拜见陛下。拜见时,陛下趁机将他拿下,这只不过是一个力士就能办到的事。”高帝觉得他的主意不错,于是派出使者告知各诸侯到陈县会面,说“我即将南游云梦”。皇上便随即出发。此行尚未到达陈县,楚王韩信果然在郊外的路上迎接。高帝预先准备好武士,见韩信来了,立即将他拿下捆绑起来,装在车中。韩信喊道:“天下已经平定了,我本来该当烹杀了!”高帝回过头对韩信说:“你别出声喊叫了!你谋反,已经很明显了!”

高帝随击败黥市的军队回来,因受创伤而患病,缓缓地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叛,皇上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兵征讨他。启程后,有人说樊哙的坏话。高帝发怒说:“樊哙见我病了,便盼望我死。”便采用陈平的计谋,召绛侯周勃在病榻前受命,说道:“陈平速驾驿站车马载着周勃代替樊哙领兵,陈平到军中立即斩下樊哙的头!”二人接受了诏命,驾驿站车马急行,还没有到达军中,边走边商议说:“樊哙是高帝的老朋友了,功劳很多,而且又是吕后妹妹吕嬃(xū,胥)的丈夫,与高帝有亲戚关系并且显贵,高帝因为一时愤怒的缘故想杀他,只怕将来要后悔。我们宁可把他囚禁起来交与皇上,由皇上自己处决他。”他们没有到军营中,便堆土筑坛,用符节召来樊哙。樊哙接受诏令,立即被反绑起来装上囚车,由驿站送往长安。

高祖死。吕嬃常因从前陈平为高帝出谋划策捉拿樊哙,多次进谗言说:“陈平当丞相不理政务,每天饮美酒,玩弄妇女。”陈平听到后,饮酒作乐日益加剧。吕太后闻知此事,暗自高兴。她当着吕嬃的面对陈平说:“俗语说‘小孩和妇女的话不可信’,就看你对我怎么样了。不要怕吕嬃说你的坏话。”吕太后立吕氏宗族的人为王,陈平假装顺从这件事。等到吕太后去世,陈平跟太尉周勃合谋,终于诛灭了吕氏宗族,拥立孝文皇帝即位,此事陈平是主要策划。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