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为下面划线的句子断句(3分)
史官曰:“交 友 之 道 难 矣 人 当 意 气 相 得 时 以 身 相 许 若 无 难 事 至 事 变 势 穷 不 能 蹈 其 所 言 而 背 去 者 多 矣 况 既 死 而 能 养 其 亲 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宋濂《杜环小传》)
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 (“者”后可断可不断)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注意文言虚词“矣”。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的画线处断句。(3分)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者、故、余、但、则”,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武王伐纣,到于邢丘,楯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 王 心 惧 召 太 公 而 问 曰 意者 纣 未 可 伐 乎 太 公 对 曰 不 然 楯 折 为 三 者 军 当 分 为三 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吾兵也。
武王心惧/召太公而问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对曰/不然/楯折为三者/军当分为三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吾兵也。(共6处,每处0.5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曰、乎、然、者”,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小题。(5分)
材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曰。”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日:“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
材料二: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所以孔子一直主张“克己复礼”,礼即周礼,讲求“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
24.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克己复礼”的含义。(2分)
25.材料二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24.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合乎礼仪。
25.
不正确(1分)。孔子所提倡的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1分)。“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是后世人把这种关系片面化、绝对化了,这种极端的主张,违背了孔子所倡导的“周礼”(1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语句含义的题目,材料是一段对话,从孔子的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中可概括出“克己复礼”的含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合乎礼仪;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
材料二的观点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二是曲解孔子的原意,混淆视听。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①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②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 (此处省略6个字)!”
【注】①彻:周代的田税制度,十分取一。②舅:丈夫的父亲,公公。
18.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19.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孔子在国家财政分配方面的思想。(3分)
18.苛政猛于虎也(2分)
19.藏富于民。孔子反对通过加重百姓税收负担来使国家富裕。一味地加重百姓税收负担会给百姓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尤其是在收成不好的年岁,国君更要平衡好国家用度和税收的关系,这样才可以保证社会稳定、人口增加,从而使国家富强、百姓富足。(3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根据“昔者吾舅死于虎”与“无苛政”很容易想到“苛政猛于虎也”。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 解答时要抓住题目要求中“国家财政分配方面”这一关键短语,揣摩孔子所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意思——百姓富足,您又怎么会不富足呢? 百姓不能富足,您又怎么能算上真正的富足呢?——就可概括出孔子在国家财政分配方面的思想。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用“/”给文言文断句。(限划8处,4分)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对一处0.5分,多画一处扣0.5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原文:宋人或(有人)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于(国相)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把它给玉石加工的匠人看了,玉匠认为它是珍宝,所以(我)敢献给你。” 子罕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作为珍宝;如果(把玉)给我,(我们两人)都会丧失了珍宝,还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宝。”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注】而道不行,耻也。”(《孟子·万章下》)
【注】 本朝:朝廷。
(1)孔子和孟子对职权的问题有什么共同的认识?(2分)
(2)你是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罪”和“耻”的?请简要分析。(4分)
(1)他们都认为,在什么职位就要做什么事,不越权。(2分)(2)①“罪”指“获罪”。地位低下却高谈阔论,评议朝政纲纪,是要获罪的。②“耻”指“耻辱”。出仕为政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不这样做就是耻辱。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职”即孔子和孟子语段中所说的“位”;“权”即孔子说的“谋其政”和孟子所说的“言”“道”。两人对这一问题的共同观点,即“位”与职权应相当。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孟子认为“罪”和“耻”的内容,分别是“位卑而言高”和“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即越权有罪,不履行职责便是耻辱。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②孟子说:“地位低下却议论高官主管的政事,这是要获罪的。在朝廷做官而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是耻辱的。”
阅读下面《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中①也养②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③。”(《孟子·离娄下》)
【注】①中:合乎中道的人。②养:教育,熏陶。③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意为贤能的人如果不教育、熏陶不贤能的人,那么他们就违背了中道,有伤德行,与不贤能的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1)要推己及人(或:要行恕道)。(2分,意思对即可)(2)【要点】孔子的话的侧重点是,推己及人是行仁的方法。孟子的话的侧重点是,贤能的人很有必要教育、熏陶不贤能的人(或:教育、熏陶不贤能的人,是贤能的人的道德责任)。(4分,各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读懂文段大意(参见“参考译文”),然后根据大意归纳孔子和孟子观点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作为仁人,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啊。”②孟子说:“合乎中道的人要教育、熏陶不合乎中道的人,有才能的人要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们都乐于有贤能的父亲和兄长。如果合乎中道的人鄙弃不合乎中道的人,有才能的人鄙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贤能的人与不贤能的人之间的距离,就近得不能用寸来度量了。”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论语•季氏篇》
②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⑤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章句下》
【注释】①谅:信实,诚实。②便辟:阿谀奉承。③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④便佞:花言巧语。⑤挟:倚仗。
(1)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孔子认为应该与“ ”、诚实、“ ”的人交朋友。(2分)
(2)孔子在《季氏篇第十六》中,也说“乐多贤友,益矣”,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孔子和孟子的交友原则,并从择友条件和自身心态两方面进行回答。(4分)
(1)正直、见多识广(各1分)(2)孔子和孟子都认为结交朋友,最重要的是重视对方的品德。孔子认为,正直的朋友,帮助你成就仁德;诚信的朋友是你的依靠;见闻广博的朋友,讨论学问帮助你获取知识和智慧。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孟子说: 友其德, 即“交朋友,是因朋友的品德而相交,不能够有什么倚仗。”交朋友,重视对方的品德,也应注意自身的交友心态,不倚仗年龄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这样才能交到品德高尚的朋友。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读懂文段大意(参见“参考译文”),再根据大意归纳孔子和孟子得观点,最后按照题目要求逐一作答。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②万章问道:“请问交朋友的原则。”孟子说:“不倚仗年龄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交朋友,是因朋友的品德而相交,不能够有什么倚仗。”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①诸枉②,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②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③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
[注]①错:通“措”,放置 ;②枉:不正直、邪恶。③世臣:即“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朱熹)。
(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1)两个选段都主张要选贤任能。(2分)(2)孔子认为能否任用正直的人才帮助治理国家关乎民心向背,侧重选拔贤才的重要性。孟子则侧重如何选拔人才,认为选拔人才应谨慎、尊卑有序,应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且经仔细考察。(4分,各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读懂文段大意(见参考译文),然后不难知道两个选段的共同观点;回答第二问也应根据文段的大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1)哀公问孔子说:“如何做老百姓才会拥护我?”孔子回答说:“推举正直的人去管理邪枉的人,老百姓就会拥护你;推举邪枉的人去管理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拥护你。”(2)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