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

梁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洞精党眄,口吟舌言,能书计。少为贵戚,逸游自恣。

永和元年,拜河南尹。冀居职暴恣,多非法,父商所亲客洛阳令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商以冀,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而恐商知之,乃推疑于放之怨仇,请以放弟禹为洛阳令,使捕之,尽灭其宗亲、宾客百余人。

商薨未及葬,顺帝乃拜冀为大将军,弟侍中不疑为河南尹。及帝崩,冲帝始在襁褓,太后临朝,诏冀与太傅赵峻、太尉李固参录尚书事。冲帝又崩,冀立质帝。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冀闻,深恶之,遂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复立桓帝,而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语在《李固传》。

冀用寿①言,多斥夺诸梁在位者,外以谦让,而实崇孙氏宗亲。冒名而为侍中、卿、校尉、郡守、长吏者十余人,皆贪叨凶淫,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扶风人士孙奋居富而性吝,冀因以马乘遗之,从贷钱五千万,奋以三千万与之,冀大怒,乃告郡县,认奋母为其守臧婢,云盗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奋兄弟,死于狱中,悉没资财亿七千余万。

元嘉元年,帝以冀有援立之功,欲崇殊典,乃大会公卿,共议其礼。于是有司奏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冀犹以所奏礼薄,意不悦。专擅威柄,凶恣日积,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

不疑好经书,善待士。冀阴疾之,因中常侍白帝,转为光禄勋。又讽众人共荐其子胤为河南尹。不疑自耻兄弟有隙,遂让位归第,与弟蒙闭门自守。冀不欲令与宾容交通,阴使人变服至门,记往来者。南郡太守马融、江夏太守田明,初除,过谒不疑,冀讽州郡以它事陷之,皆髡笞徙朔方。融自刺不,明遂死于路。

延熹元年,太史令陈授因小黄门徐璜,陈灾异日食之变,咎在大将军,冀闻之,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帝由此发怒。收冀财货,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税祖之半。散其苑囿,以业穷民。录诛冀功者,封尚书令尹勋以下数十人。

【注】①寿:人名。全名为孙寿,是梁冀的妻子。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能书计 裁:通“才” B.商以冀 让“退让

C.融自刺不 殊:死 D.洛阳令收考授 讽:暗示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冀身为大将军却极为跋扈的一组是( )(3分)

①少为贵戚,逸游自恣。 ②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

③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④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

⑤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 ⑥冀闻之,讽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冀杀了吕放之后,又杀了吕放的弟弟洛阳令吕禹和他们家的宗亲、宾客百余人。

B.扶风人士孙奋家境富裕却很吝啬,梁冀就赠送给他四匹马,然后向他借钱五千万。

C.桓帝因为梁冀对自己有援立之功,就想用特别的礼遇来显示他的崇高地位,可梁冀还觉得礼遇不够优厚,很不高兴。

D.朝廷没收梁冀的全部财产,共获三十多亿,用来充实国家府库,因此减免了天下百姓一半的租税。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5分)

(2)不疑好经书,善待士,冀阴疾之,因中常侍白帝,转为光禄勋。(5分)

10.B

11.D

12.A

13.(1)(他们)各自派遣自己的宾客去登记属县富人的名单,然后把其他的罪名给这些人加上,把他们抓到监狱严刑拷打,让(他们)出钱赎出自己,给钱物少的人甚至被处死或流放。(两处省略1分,介词结构后置1分,“被”1分,句意2分。)(2)梁不疑喜好儒家经典,善待士人,梁冀私下里十分痛恨他,就通过中常侍劝说皇帝,让他转任光禄勋。(“疾”1分,“因”1分,“白”1分,句意2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让:责备。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让后面是“冀”,是人名,从语意上翻译不通。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梁冀”性格特征是“身为大将军却极为跋扈”,①②所陈述的事情,均在梁冀封为大将军之前。排除这两项可以得到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梁冀刺杀了吕放,又担心梁商知道,就嫁祸给吕放的仇家,并请求让吕放的弟弟吕禹任洛阳令,然后让吕禹前去捉拿吕放的仇家,把仇家的整个宗族及一百多个宾客全都杀掉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重点词语:(1)籍——登记,被——加上,徙——流放。(2)冀阴——私,因——通过。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梁冀,字伯卓。他两肩上耸,像鸱鸟栖止一样,眼睛像豺一样竖立,斜眼,眼光总是直勾勾的,说话口紧闭又含糊不清,勉强能写字计数。他从小就是显贵皇戚,四处游乐,自我放纵。章帝永和元年,梁冀被任命为河南尹。梁冀在任期间残暴放纵,做了许多违法的事,他的父亲梁商所亲信的宾客洛阳县令吕放,稍稍和梁商说了梁冀的一些缺点,梁商因此责备梁冀,梁冀就派人在路上刺杀了吕放。又担心梁商知道,就嫁祸给吕放的仇家,请求让吕放的弟弟吕禹任洛阳令,前去捉拿吕放的仇家,把他的整个宗族及一百多个宾客全都杀掉了。梁商去世还没有下葬,顺帝就任命梁冀为大将军,任他的弟弟侍中梁不疑为河南尹。

到顺帝去世时,冲帝还在襁褓之中,太后掌控朝政,诏命梁冀和太傅赵峻、太尉李固总领尚书事务。冲帝又死了,梁冀就拥立了质帝。质帝年幼却很聪慧,他知道梁冀骄横,曾经在群臣朝会时,盯着梁冀说:“这是专横跋扈的将军。”梁冀听了,非常痛恨他,就让侍从把毒酒加到汤面里给质帝吃,质帝当天就死了。然后他又拥立汉桓帝,并屈杀了李固和前任太尉杜乔,天下的人都叹息恐惧,这事在《李固列传》里有详细的记载。

梁冀听从孙寿的话,剥夺了许多梁家人的职权,对外给人一种谦让的感觉,实际上抬高了孙氏宗亲的地位。他们当中假托他人名义担任侍中、卿、校尉、郡守、长吏等官职的有十几个人,都十分贪婪残忍、凶暴荒淫,各自派遣自己的宾客去登记属县富人的名单,然后给这些人安上其他的罪名,把他们抓到监狱严刑拷打,让他们出钱赎出自己,给钱物少的人甚至被处死或流放。扶风人士孙奋家境富裕却很吝啬,梁冀就赠送给他四匹马,然后向他借钱五千万;孙奋只借给他三千万,梁冀大怒,就向郡县告状,指认孙奋的母亲是他过去守库的奴婢,说她偷了十斛白珠、一千斤紫金,反叛主人;于是就把孙奋兄弟抓起来拷打,打死在狱中,把他们一亿七千多万的财物全部没收了。

元嘉元年,桓帝因为梁冀对自己有援立之功,就想用特别的礼遇来显示他的崇高地位,就召集朝中全部公卿,共同商议对待他的礼遇。于是有关官员上奏说梁冀可以入朝不小步快走,可以佩剑穿鞋上殿,谒见皇帝可以不自称名,享受和萧何同等的仪礼规格。梁冀还觉得他们奏请的礼遇不够优厚,很不高兴。他专横行事,玩弄权势,一天比一天凶残放纵,各种大小的机要事务,没有一件不是先征询他的意见才做出决定的。

梁不疑喜好儒家经典,善待士人,梁冀私下里十分痛恨他,就指使中常侍劝说皇帝,让他转任光禄勋。梁不疑因为兄弟之间有裂痕,感到很可耻,就辞去官职回到家中,和弟弟梁蒙一起闭门自守。梁冀不想让他们与宾客来往,暗地里派人穿着便服到他家门口,记下和他们来往的人。南郡太守马融、江夏太守田明,第一次上任前,拜谒梁不疑,梁冀就暗示州郡的人以其他的事情来诬陷他们,结果他们都被剃光头发遭到毒打并被流放到朔方去。马融自杀未遂,田明就死在路上了。

延熹元年,太史令陈授通过小黄门徐璜,向皇帝陈述出现了日食等异常灾害,责任在大将军。梁冀听说后,暗地指使洛阳令逮捕了陈授,在狱中将他拷打至死。桓帝因此发怒了。

朝廷没收梁冀的全部财产,全部变卖,共获三十多亿,用来充实国家府库,因此减免了天下百姓一半的租税。开放梁冀的林苑,让贫民在里面安身立业。奖赏诛杀梁冀有功的人,封赏了尚书令尹勋及以下共几十个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挟太山以北海 超:越过,跳过。

B. ,然后知轻重 权:用秤称一称。

C. 于寡妻 刑:惩罚,管教。

D.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儿女。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类也 ∥ 今臣刀十九年矣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 舍瑟

A. ①中两个“之”相同,②中两个“而”也相同。

B. ①中两个“之”相同,②中两个“而”不同。

C. ①中两个“之”不同,②中两个“而”也不同。

D. ①中两个“之”不同,②中两个“而”相同。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轻以约,故人为善

A. 是以君子庖厨也 B. 良庖更刀

C. 夔于是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D. 泽居水者,买庸而决窦

8.C

9.C

10.D

【解析】

8.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可知,“刑”在这里通“型”,意思是“作榜样”。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C项,“之”分别为代词,这:助词,的。“而”分别为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活用能力。例句“乐”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苦,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项,“远”为形容词作动词,B项,“岁”为名词作状语,C项,“正”为形容词使动用法。所以选D。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短文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3分)

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然则水波之涟漪游鱼之上下其为适也与夫庄周所谓惠施游于濠梁之乐何以异乌用蛟鱼变怪之为壮哉故名其亭曰:“游鯈亭”。 《游鯈亭记》 欧阳修

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然则水波之涟漪、游鱼之上下,其为适也,与夫庄周所谓惠施游于濠梁之乐,何以异?乌用蛟鱼变怪之为壮哉!故名其亭曰:“游鯈亭”。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解答本题,一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要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对古代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为下面划线的句子断句(3分)

史官曰:“交 友 之 道 难 矣 人 当 意 气 相 得 时 以 身 相 许 若 无 难 事 至 事 变 势 穷 不 能 蹈 其 所 言 而 背 去 者 多 矣 况 既 死 而 能 养 其 亲 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宋濂《杜环小传》)

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 (“者”后可断可不断)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注意文言虚词“矣”。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的画线处断句。(3分)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者、故、余、但、则”,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武王伐纣,到于邢丘,楯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 王 心 惧 召 太 公 而 问 曰 意者 纣 未 可 伐 乎 太 公 对 曰 不 然 楯 折 为 三 者 军 当 分 为三 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吾兵也。

武王心惧/召太公而问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对曰/不然/楯折为三者/军当分为三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吾兵也。(共6处,每处0.5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曰、乎、然、者”,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小题。(5分)

材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曰。”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日:“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

材料二: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所以孔子一直主张“克己复礼”,礼即周礼,讲求“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

24.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克己复礼”的含义。(2分)

25.材料二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24.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合乎礼仪。

25.

不正确(1分)。孔子所提倡的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1分)。“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是后世人把这种关系片面化、绝对化了,这种极端的主张,违背了孔子所倡导的“周礼”(1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语句含义的题目,材料是一段对话,从孔子的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中可概括出“克己复礼”的含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合乎礼仪;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

材料二的观点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二是曲解孔子的原意,混淆视听。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 (此处省略6个字)!”

【注】①彻:周代的田税制度,十分取一。②舅:丈夫的父亲,公公。

18.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19.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孔子在国家财政分配方面的思想。(3分)

18.苛政猛于虎也(2分)

19.藏富于民。孔子反对通过加重百姓税收负担来使国家富裕。一味地加重百姓税收负担会给百姓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尤其是在收成不好的年岁,国君更要平衡好国家用度和税收的关系,这样才可以保证社会稳定、人口增加,从而使国家富强、百姓富足。(3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根据“昔者吾舅死于虎”与“无苛政”很容易想到“苛政猛于虎也”。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 解答时要抓住题目要求中“国家财政分配方面”这一关键短语,揣摩孔子所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意思——百姓富足,您又怎么会不富足呢? 百姓不能富足,您又怎么能算上真正的富足呢?——就可概括出孔子在国家财政分配方面的思想。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用“/”给文言文断句。(限划8处,4分)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对一处0.5分,多画一处扣0.5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原文:宋人或(有人)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于(国相)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把它给玉石加工的匠人看了,玉匠认为它是珍宝,所以(我)敢献给你。” 子罕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作为珍宝;如果(把玉)给我,(我们两人)都会丧失了珍宝,还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宝。”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