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的著名帝陵中,有一处帝陵总而积达8500亩、古柏86000余株,是我国最大的古柏树群。这处帝陵是()。

A:黄帝陵 B:泰始后陵 C:成吉思汗陵 D:清东陵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下文中两个画线句各有一处语病,请修改。

我爱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当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句子的时候,①我仿佛觉得周围的空气里充满弥漫着桃花的芬芳,耳畔似乎萦绕着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②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

(1)应删去“充满”或“弥漫”。

(2)修改后的句子: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的愿望(的思想、的念头、的想法)

乾隆帝时,只允许 一处为通商口岸( )

A:香港 B:广州 C:澳门 D:台湾

照应给出文句的意思,续写一段话。

中学的许多课程,可以用诗人名句风趣地加以说明或议论。比如,生物课:“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物理(实验)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又如:

再如:

语文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音乐课: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美术课: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华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历史课:念往昔,繁华竞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地理课: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化学(实验)课: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数学课: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体育课: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两题。(6分)

题菊花 唐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①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②青帝:司春之神,主管春天时令的神。

2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句极言菊多,勾画出了 “孤高绝俗”的菊花形象。

B.第二句写菊花凌寒盛放,散发清香,却得不到欣赏。

C.第三、四句运用想象手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D.本诗起句平实,结语豪壮,给人以不同凡俗之感。

菊 唐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24.黄巢的《题菊花》和郑谷的《菊》同是咏菊诗,但表达的情感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23.A

24.黄巢的咏菊诗,由菊花虽美却开于寒秋得不到欣赏的命运生发感慨(1分),表明自己一旦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表达了改变自身命运的雄心壮志(1分)。郑谷的咏菊诗,写菊处身低微、不求高位、馨香四溢、在重阳节得人欣赏的特点(与瓦松的虽踞高位却毫无用处的特点形成对比)(1分),赞美了道德高尚者不慕荣利的思想境界(1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仔细研读各选项内容。题中,A句错误在于,首句只是写菊多,没有写出“孤高绝俗”的菊花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结合黄巢的身份和两诗的内容分析。黄巢是农民起义领袖,他的咏菊诗,由菊花虽美却开于寒秋得不到欣赏的命运生发感慨,表明自己一旦成为青帝后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表达了改变自身命运的雄心壮志。而郑谷的咏菊诗,写菊花处身低微、不求高位、馨香四溢的特点,赞美了菊花道德高尚、不慕荣利的品格。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一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二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这两首诗都是写的菊花,两首诗中的菊花所表现的意象有何异同?(4分)

(2)两位作者对菊花所寄托的情感有何区别?(4分)

菊花不像牡丹、兰花那么名贵,也不像春桃、夏荷那么浓艳,作为傲霜之花,菊花品质高洁清隽,这是两首诗中菊花意象的相同点。(2分)不同点是,元诗中的菊花令人神往陶渊明而流连忘返,突出表现为一种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黄诗中侧重表现菊花生不逢时,迎西风而开放的劲节。(2分)元诗中作者对菊花寄托着一种喜爱(偏爱)的情感;(2分)黄诗中作者对菊花寄托着一种惋惜,不平并试图拯救的情怀。(2分)

(加点的词语为主要得分点,意思相近即可,措辞不求一律。)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菊(唐·郑谷) 题菊花(唐·黄巢)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月枝头近鬓毛。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路湿秋香满地岸,向来不羡瓦松高。 他的我若为青帝①,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分管春天的天神。

题解:自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名句出,文人墨客常借赞咏菊花之孤标傲世,表现自己的清高绝俗;而黄巢写菊花不落窠臼,别开生面,推出全新的境界。

注释:飒飒:风声,多指秋风声。

犹言:他年我若当上皇帝,定将改天换地。

青帝:春神,掌管百花之神。《尚书纬》:“春为东帝,又为青帝。”

这是黄巢在起义前写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达了农民起义领袖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唐末诗人林宽有诗云:“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黄巢正是能“解诗”的英雄之一。

(1)郑谷的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菊花高尚品质的?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

(2)请简要概括两首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

(1)生活环境、形态,香气(答对任一点给分)托物言志(象征/寄托)/对比(反衬)

(2)郑诗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华与利益,只求有益于人的高贵志向;黄诗表达了作者对不合理的“天道”的否定及渴望改变不合理现状的雄心。


解析:

 赏析: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赏析: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作者: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县)人,举进士不第,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乾符二年(875)领导农民起义。广明元年(880)在长安建大齐国,登皇帝位,年号金统,四年后战败,不屈自杀。后灭于泰山狼虎谷。诗三首。

下面的诗句都使用了辞格奇设,阅读之后归纳奇设的特点,给奇设下一个不超过30字的定义。

⑴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⑵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⑶千条腿来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设是一种通过有悖常理的假设,表达作者异乎寻常的构思的辞格。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一.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二.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这两首诗都是写的菊花,两首诗中的菊花所表现的意象有何异同?(4分)

(2)两位作者对菊花所寄托的情感有何区别?(4分)

[cf2dc151ea69adc0.gif]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