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羊传》对“四民”的解释:“一曰德能居位曰士;二曰辟土殖谷曰农;三曰巧心劳手以成器物曰工;四曰通财鬻货曰商。”材料对“士、农、工、商”的划分依据是()
A:社会地位 B:职业分工 C:道德品质 D:知识水平
()在《()》中认为:“故诗有三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认为诗的最高境界在于无极之味。
《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二曰(),三曰赋。”
与“劝学”的“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桑 B: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 C:劝秦王显岩穴之士(隐居之士) D:时周瑜受使至鄱番阳,肃劝权召瑜归
魏文侯问李克
魏文侯问李克:“吴之所以亡者何也?” 李克对曰:“数战数肚。”文侯曰:“数战数胜, 国之福也,①兵以此亡者何也?”李克曰:“数 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制疲民,此其所以亡也。②是故好战穷兵,未有不亡者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它却因此而灭亡,这是为什么呢?
(2)所以,喜欢打仗穷竭兵力的君主,他的国家没有不灭亡的。
解析:
1、关键词:兵
2、关键词:穷
魏文侯问李克道:“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田答说:“屡次作战屡次取得胜利。”
文侯又说:“屡次作战屡次获胜,这是国家的福气啊,它却因此而灭亡,这是为什么呢?”李克回答:“多次战斗,百姓就疲惫不堪,多次获胜,君主就骄横,让骄横的君主统治疲惫的人民,这就是它灭亡的原因。所以,喜欢打仗穷竭兵力的君主,他的国家没有不灭亡的。”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3分)
论贵粟疏
西汉·晁错
①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②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③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日主用足,二日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18.第①段推断百姓“离乡轻家”“不顾廉耻”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1分)
19.第①段为什么不直接提出主张而提及“明主”的做法?(3分)
20.第②段画线处有两种断句版本,选择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3分)
A.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B.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21.下列属于“贵粟之道”的一项是( )(2分)
A.务民于农桑 B.薄赋敛,广畜积
C.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D.取于有余,以供上用
22.评价作者对“商贾”的观点。(4分)
18.(1分)不农
19.(3分)以“明主”重视农业生产的效果供执政者借鉴,委婉地批评了当今君王施政上的不足,增强了劝谏效果。
20.(3分)B
21.C
22.(4分)文中将农民辛苦却贫穷和商人安逸却富裕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重农抑商”的政治主张。在农业立本的西汉时期,向君主进谏重视农业生产很有政治远见,但否定商人及商业活动的作用有局限性。
评分说明:文本分析1分,作者观点1分,辩证评价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语段内容的感知,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读后可知,“离乡轻家”“不顾廉耻”的原因,应结合着“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很容易得出根本原因在于“不农”。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先概述第一段内容,然后从写作意图角度分析作答。第一段先写不重视农业生产的危害的作用,然后又提及“明主”务民于农桑的效果,来委婉的批评当今君王施政的不足,从而增强了劝谏的效果。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20.
试题分析:可结合着语法及标志性词断句,B项,理由是:A句的“急征”与“赋敛”重复,不合语意语法;B句四字短式强化当政者的横征暴敛,“朝令而暮改”是“不时”的具体体现,句式与内容上更契合上下文。故选B。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21.
试题分析:先从文本中找到“贵粟之道”所在语段,然后结合着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由③“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可知,C项,“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属于“贵粟之道”。故选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先从文中找到作者对“商贾”的观点,在第2段,“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根据对这一观点的句意疏通与理解,从作者的“重农抑商”的政治远见和否定商业及商业活动的时代局限性进行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
解析:
对此看法可以不一,但要注意避免静止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民一说,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从总体来说,孔子对礼教强调更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论 贵 粟 疏
晁错
(1)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无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2)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②,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③;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3)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匹者,复卒⑤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注]①捐:抛弃,指流离失所。瘠:瘦弱,面黄肌瘦。 ②地著zhuó:即土著,定居在一地。 ③甘旨:精美的食物。④渫xiè:流通。⑤ 复卒:免除兵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能耕而食之 食:sì,给……吃
B.故务民于农桑 务:使努力从事
C.贵粟之道 道:方法,途径
D.三曰劝农功 劝:劝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将以衅钟
B.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C.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其若是,孰能御之
D.民贫,则奸邪生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围绕中心论点,按务农——贵粟——以粟为奖赏的思路逐层推进,立论精辟,论述严密。
B.本文作为政论文,不是平实地就事论事,而是善作古今比较,综言利弊得失,且援引名言,具有很强的论辩说服力,风格流畅矫健。
C.“复卒三人”“乃复一人耳”,表明作者为赏罚公平、鼓励入粟者,主张降低对交战马者的奖赏标准。
D.本文运用了排比、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不乏激切深刻的感情和__恣肆的气势。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2)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3)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原文第(2)段说“明主知其然也”,“ 然”具体指什么?请简要作答。
答:
【小题】 劝勉,鼓励)
【小题】 之:的,结构助词。A.以:因为,连词;用,介词。C.其:代词,他(君王)的;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D.则:连词,那么;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小题】 只是主张提高对“入粟受爵”者的奖赏,以鼓励入粟。)
【小题】(1)现在全国统一,土地广大,人口众多,不逊于汤、禹的时候。(关键给分点是“一”“众”“避(逊于,比……差)”,每个给分点1分)
(2)人的一般情况,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饥饿,一年到头不添做衣服就会受冻。(关键给分点是“情”“再”“终”)
(3)由此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重要的财产,是治理国家最根本的事务。(关键给分点是“大”“政”“务”)
【小题】不重农就不能保民。(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