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8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0.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向下送。
B.又欲肆其西封 封:封地。
C.秦伯说 说:说话,谈话。
D.夫晋,何厌之有 厌:讨厌,厌烦。
11.下列对文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缒”字体现出这次行动是秘密进行的。大军压境,烛之武敢只身前往虎狼之军,足见其勇纾解国难的勇气。
B.烛之武从秦国的利益出发,先分析“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指出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秦国的土地,秦强就意味着晋弱,晋国国君是不会轻易让秦国就这样得到好处的。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C.烛之武重提“朝济而夕设版焉”这段历史,是为了让秦伯警惕晋的狡猾:灭郑以后秦国仍然会一无所获。
D.从一“说”一“盟”一“还”,可知烛之武的一席话扭转了战局,秦伯不但撤军,还与郑结盟。烛之武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6分,共12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0.A
11.B
12.(1)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的土地(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怎么可以用灭亡郑国来使您的邻国增加土地呢?(重点词:越国,以,鄙,远,各1分,整句通顺2分。)
(2)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以后)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这里,郑国可以供应他们缺乏的钱粮,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重点词:东道主,行李,共,乏困,各1分,整句通顺2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B封:疆界。C说:通“悦”,高兴。D厌:通“餍”,满足。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获得了秦伯的好感。第一步,先处处为秦着想,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然后指出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的土地,削弱了秦的势力,接着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第二步充分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指出晋的忘恩负义和贪得无厌,打动了秦伯的心。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越国”,越过别的国家;“以”,来;“鄙”,“把……当作边邑”;“远”,“远方的土地”。(2)“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共”,供应;“乏困”,缺乏的钱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用“/”给文言语段断句(3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需要断句的“曰”“乎”“也”“盖”。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
(《吕氏春秋·贵直论第三》)
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材料,完成后 面 题 目。(⑴ 分 )
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郭象者,为人薄行,有俊才。 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22.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人,是魏晋竹林七贤之一。请写出竹林七贤中其他任意两人的名字。(2分)
23.下列哪一个成语故事不是出自《庄子》的?(3分)
A.南柯一梦 B.朝三暮四 C.庖丁解牛 D.望洋兴叹
24.为何向秀、郭象的两种《庄子》注本内容基本一致?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2分)
21.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 妙析奇致/大畅玄风/ 唯 《秋 水 》 《 至 乐》 二 篇 未 竞 而 秀 卒。
22.嵇康、阮籍、山涛、刘伶、王戎、阮咸(写出任意两人得2分,有错字不得分)
23.A
24.郭象见向秀注本未在世流传,便窃为己用,仅自注《秋水》《至乐》,改注《马蹄》,余篇修订文句。后来向秀释义副本出现,所以两种注本内容基本一致。(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本句大意:向秀在前人旧注之外重新解释《庄子》,分析精确玄妙,使玄学之风更为兴盛,只是《秋水》《至乐》两篇还没注解完,他就去世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记忆得出答案。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3.
试题分析:此题实际也是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可用排除法,《南柯一梦》出自《南柯太守传》。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4.
试题分析:结合文本中“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可以作答。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参考译文】
当初,注释《庄子》的有几十家,但没有能挖掘出它的精神实质的。向秀在前人旧注之外重新解释《庄子》,分析精确玄妙,使玄学之风更为兴盛,只是《秋水》《至乐》两篇还没注解完,他就去世了。向秀的儿子这时还小,所以他的释义就散落了,但还有副本。郭象此人,品性低下,但是才华出众,他看到向秀的释义没有流传于世,就剽窃来作为自己的注解,又自己注释了《秋水》《至乐》两篇,改注了《马蹄》一篇,其余各篇,只是把文句的点读确定罢了。后来向秀注解的副本也出现了,所以现今有向秀、郭象两人注的《庄子》,但内容基本是一样的。
用 “/”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4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解析】
试题分析:此段文字加标点为:“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人名,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讲的是三方面的情况,是三个层次;而“能竭其力”“能致其身”“言而有信”则分别与“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一一对应,了解这些信息,正确断句就很容易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10分)
20.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今人谓贱丈夫曰“汉子”,盖始于五胡乱华时。北齐魏恺自散骑常侍迁青州长史,固辞之。宣帝大怒,曰:“何物汉子,与官不受!”此其证也。承平日,有宗室名宗汉,自恶人犯其名,谓“汉子”曰“兵士”,举宫皆然。其妻供罗汉其子授汉书宫中人曰今日夫人召僧供十八大阿罗兵士大保请官教点兵士书都下哄然传以为笑。
——陆游《老学庵笔记》
21.简答题。(4分)
(1)上文中《汉书》的作者是 ,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 史。(2分)
(2)上文不仅介绍了“汉子”一词的来历,而且提到了古人称谓中的一个现象,请问是什么?试写出“五胡”中任意一个种族名称。(2分)
20.其妻供罗汉/其子授汉书/宫中人曰/今日夫人召僧供十八大阿罗兵士/大保请官教点兵士书/都下哄然/传以为笑
21.
(1)班固 断代史
(2)避讳 匈奴、鲜卑、羯、氐、羌(任答其一)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
试题分析: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彼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因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
(二)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1)子贡引用《诗》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意在说明什么道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指出“告诸往而知来者”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所包含的学习道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意在说明人(君子)应像切磋琢磨器物(骨、角、象牙、玉石)那样,不懈追求自身完善。
(2)“告诸往而知来者”:学习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学习应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国学经典语句含意的题目,此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翻译,通晓文意。
译文:(1)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2)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10分)
1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田生之文,稍融会六经,及先秦诸子诸史,尤契者蒙叟、贾长沙也。姑为近格,乃兼并昌黎、大苏,亦用其髓,弃其皮耳。师心纵横,不傍门户,故了无痕凿可指。诗亦无不可模者而亦无一模也此语良不诳以世无知者故其语亢而自高犯贤人之病无怪也。
(徐渭《书田生诗文后》,有删节)
19.“贾长沙、昌黎”分别指 、 。(2分)
20.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田生之诗”的特点,不超过20个字。(2分)
18.诗亦无不可模者/而亦无一模也/此语良不诳/以世无知者/故其语亢而自高/犯贤人之病/无怪也。
19.
贾谊、韩愈(每点1分)
20.模仿而能自出机杼;出言高亢自傲。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
试题分析:其诗两大特点出自文段两句话“也是取用了他们的精髓,舍弃了他们的表皮”和“由于世上没有知音,所以他出言高亢自傲”。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②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孟子曰:“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孟子· 离娄上》)
16.这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共同主题?(2分)
17.孔子和孟子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这一主题的?(4分)
16.提倡节俭,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
17.孔子是从礼这一角度对节俭和奢侈进行了分析,强调了节俭对于礼的重要性,(2分)孟子则从自身修养的角度,提出节俭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美德。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对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两则材料都是谈论节俭的问题。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第一则材料是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所以孔子从礼这一角度对节俭和奢侈进行了分析。第二则材料,孟子说:“恭敬和节俭这两种美德怎么凭说句好听的话,陪个笑脸就能办到的呢?”所以孟子是从自身修养的角度,提出节俭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美德。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附【参考译文】
①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②孟子说:“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有些国君专爱侮辱别人,抢夺别人,只怕别人不顺从自己,又如何能做到呢?恭敬和节俭这两种美德怎么凭说句好听的话,陪个笑脸就能办到的呢?”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12处)(4分)
且二君之论不务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徒事争于游戏之乐苑囿之大欲以奢侈相胜荒淫相越此不可以扬名发誉而适足以贬君自损也且夫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
(司马相如《上林赋》)
且二君之论/不务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徒事争于游戏之乐/苑囿之大/欲以奢侈相胜/荒淫相越/此不可以扬名发誉/而适足以贬君自损也/且夫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对三处得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本题所给文段从内容来看“不务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意思上形并列;“奢侈相胜”“荒淫相越”对称结构;“不可以扬名发誉”“而适足以贬君自损也”形成对比关系;“且夫”“独……乎”固定结构,分析出这些信息,答案就很容易得到了。
此段文字加标点为:且二君之论,不务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徒事争于游戏之乐,苑囿之大,欲以奢侈相胜,荒淫相越,此不可以扬名发誉,而适足以贬君自损也。且夫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况且你们二位先生的言论,都不是竭力阐明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也不是端正诸侯的礼仪,而只是去争论游猎的欢乐,苑囿的广大,想以奢侈争胜负、以荒淫赛高低。这样做不但不能使你们的国君显扬名望,提高声誉,却恰恰能够贬低声望,自己蒙受损失。况且那齐国和楚国的事物又哪里值得称道呢!先生们没有亲眼看到那浩大壮丽的场面,难道没有听说过天子的上林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