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8处)(4分)

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

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4分,划对8处,给4分;划对7处,给3分;划对6处,给2分;划对5处,给1分。划错1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要注意语言“曰”的停顿、“秦桧”“古人”名词做宾语,需停顿、文言虚词“何”。

考点: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6分)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0.对下列语句中抽出来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郑既知亡矣      既:已经

B.将焉取之       之:指代土地

C.又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何厌之有       厌:厌烦

11.下面句子中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动词,认为

B.敢以烦执事      以:介词,用,拿

C.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代词,怎么

D.将焉取之       焉:代词,哪里。

1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一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请客的主人  行装   B.宴请的客人  行装

C.宴请的客人  使者   D.招待过客的主人  使者

10.D

11.A

12.D

【解析】

10.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D项,厌,满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A项,“以”,这里和“为”组成一个词,意即“以……为”,即:“把……当作”。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古今异义词,需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加以判断,“东道主”,“行李”都比较简单。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

15.请简单概括有子的观点。

16.这两个选段共同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治国理念?

15.有子提出“务本”的主张,即对所有人而言要有孝悌的修养,对君王而言要孝慈的态度。

16.共同体现了孔子的主张:为政以德,正人先正己。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从所给文段来看,有子认为“君子务本”,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懂孝悌的人不会犯上作乱。由此考生可概括出本题的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第一个选段体现了儒家“务本”的主张,做一个好的臣民先要做到孝悌;第二个选段体现了儒家的以身作则的思想,认为君王做了表率,民众自然会效仿,两段内容的共同点就是儒家思想的为政以德,正人先正己思想。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__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季康子问孔子:君王率领人民。如何能使百姓恭敬、尽忠?孔子回答说:对待百姓必须庄重,守礼,对方自然对你恭敬。真心对待民众,对百姓仁慈,视之如子,人民就会尽忠。树立好的典范又去教导不好的人,人民自然相视而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愿得之      谒:请。

B.秦王必见臣     说:同“悦”,喜欢,高兴。

C.计不知所出耳,   顾:顾虑。

D.臣左手其袖,    把:把握,抓住。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太子丹恐惧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A.晋函陵,秦军氾南

B.缒而出,见秦伯

C.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

D.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皆戮没          谁大王为此计者

B.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其无礼于晋

C.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今人有大功而击

D.而右手揕胸        吾还也

10.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3分)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分)

6.(3分)C 

7.(3分)A

8.(3分)A 

9.(3分)B 

10.(6分)(1)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悬赏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闻”、省略倒装的“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然则”“见”各1分,句意通顺1分)

【解析】

6.

试题分析:顾: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流涕:古义,流下眼泪;今义,流下鼻涕。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古今异义词是文言实词的重要考查内容,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应对古今异义词加以分类整理,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义,牢固掌握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A项与例句中加点字都是名词作动词,其他为名词作状语。函:用匣子装。军:驻扎。B.夜:在夜里。C.翼: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D.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的重要考查内容,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应对有活用现象的实词加以分类整理,掌握其基本义、活用义及相关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都为“因为”。为:被/替、给;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代“沛公”;其:代词,他的/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闻”,听说;“金千斤,邑万家”省略倒装的“以”,应为“以金千斤,邑万家购将军之首”, 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悬赏将军的首级。(2)“然则”,这样那么;“见”表被动,可译为“被”。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不用太子说,我也要来同您讲了。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但是想不出什么计策啊!”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了。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盒子封好它。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6分)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1)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2分)

(2)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简要分析(4分)

(1)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2分)

(2)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观点强调的是一种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的处事态度。这种态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意志坚决,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倔强固执。(2分)而孟子则从“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这一角度,分析了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的观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理解国学经典语句含意的题目,此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翻译,通晓文意,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文意。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①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②之类也。(《孟子·尽心下》)

【注】①餂:tiǎn 探取,获取。②窬:从墙上爬过去。

同样是“该不该说话”的问题,孔孟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述。(3分)

(2)结合两选段,谈谈你对“道听途说,德之弃也”的理解。(3分)

(1)同:该说的话一定要说,不该说的话不能说。(1分)异:孔子所说的“失”,是属于智慧问题;(1分)孟子所说的“言”,是属于道德问题。(1分)

(2)没有根据的话,不经求证就传给他人听,是失德的,不符合正义的。(2分)君子只说该说的话。(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理解国学经典语句含意的题目,此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翻译,通晓文意:

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士人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是用言语来套取人;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是用沉默来套取人,这些都是钻洞爬墙的小偷行为。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10分)

1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大甚。若 处 处 有 眼 则 似 窑 内 烧 成 之 瓦 器 有 尺 寸 限 在 其 中 一 隙 不 容 偶 闭 者 矣 塞 极 而 通 偶 然 一见 始 与 石 性 相 符。(选自《闲情偶寄》)

19.《闲情偶寄》的作者是 代的 。(2分)

20.简要回答作者认为“漏则不应太甚”的原因。(2分)

18.若处处有眼/则似窑内烧成之瓦器/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闭者矣/塞极而通/偶然一见/始与石性相符。(6分。每处1分)

19.清、李渔(2分。每点1分)

20.到处都是洞,不符合石头的本性,只能等同于俗物。(或:于堵塞之中偶有畅通,才符合石头的本性)(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8.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本题加标点为:若处处有眼,则似窑内烧成之瓦器,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闭矣。塞极而通,偶然一见,始与石性相符。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闲情偶寄》中国戏曲理论专著,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清代李渔撰。康熙十年(1671)刊刻,后收入《笠翁一家言全集》 。《闲情偶寄》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 、种植 、颐养等8部,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而涉及戏曲理论的只有《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故后人裁篇别出,辑为《李笠翁曲话》。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

试题分析:李渔说“漏则不应太甚”,从下文看,“若处处有眼,则似窑内烧成之瓦器,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闭矣。塞极而通,偶然一见,始与石性相符”。也就是说到处都是洞,过于“漏”,就会和瓦器没什么差别,也就不符合“石性”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说山石的美丽,都蕴涵在透、漏、瘦三个里。这里通向那里,那儿又通向这儿,如果有道路,这就是所谓的透;石头上有洞,四周看起来很可爱,这就是所谓的漏;陡峭的山壁在半空中挺立,不向任何东西依靠,这就是所谓的瘦。对于石头透和瘦二字越突出越好,然而漏过了就反而不好了,如果到处都是洞的话那不就好比窑内烧成的瓦器了吗,洞的大小有一定的限制,石头上的洞有一两个,堵塞到了极点。然后畅通。才与石头本身相符合。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选自刘基《活水源记》)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要注意“其”“也”“之”;两个名词分别做宾语和主语。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8分)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0.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夜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向下送。

B.又欲肆其西封:封地。

C.秦伯 说:说话,谈话。

D.夫晋,何之有 厌:讨厌,厌烦。

11.下列对文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缒”字体现出这次行动是秘密进行的。大军压境,烛之武敢只身前往虎狼之军,足见其勇纾解国难的勇气。

B.烛之武从秦国的利益出发,先分析“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指出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秦国的土地,秦强就意味着晋弱,晋国国君是不会轻易让秦国就这样得到好处的。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C.烛之武重提“朝济而夕设版焉”这段历史,是为了让秦伯警惕晋的狡猾:灭郑以后秦国仍然会一无所获。

D.从一“说”一“盟”一“还”,可知烛之武的一席话扭转了战局,秦伯不但撤军,还与郑结盟。烛之武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6分,共12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0.A

11.B

12.(1)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的土地(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怎么可以用灭亡郑国来使您的邻国增加土地呢?(重点词:越国,以,鄙,远,各1分,整句通顺2分。)

(2)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以后)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这里,郑国可以供应他们缺乏的钱粮,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重点词:东道主,行李,共,乏困,各1分,整句通顺2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B封:疆界。C说:通“悦”,高兴。D厌:通“餍”,满足。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获得了秦伯的好感。第一步,先处处为秦着想,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然后指出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的土地,削弱了秦的势力,接着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第二步充分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指出晋的忘恩负义和贪得无厌,打动了秦伯的心。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越国”,越过别的国家;“以”,来;“鄙”,“把……当作边邑”;“远”,“远方的土地”。(2)“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共”,供应;“乏困”,缺乏的钱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用“/”给文言语段断句(3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需要断句的“曰”“乎”“也”“盖”。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