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⑴⑵两小题。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⑴《月夜》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
⑵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
【答案】⑴春天;秋天。
⑵《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朦胧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清晨的寂静。
【2016·浙江省杭州卷】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
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月夜》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
答:
(1)春天;秋天。(2)《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朦胧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淸晨的寂静。
20.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 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月夜》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2分)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3分)
[67c40afb780b252f.jpg]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 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描绘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展现的画面。
2.请简要赏析三、四句的表现手法。
1.清晨,露水降落,寒气袭人,我穿着厚厚的毛衣还感到丝丝的寒意;仰望天空,北斗星横斜着分外光明。
2.示例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或以动衬静)。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4.下列诗句中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
A: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B: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C: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D: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22.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3分)
23.此诗三、 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
【答案】
22.(3分)第一句诉诸感觉,(1分)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1分)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1分)
23.(3分)主要用了反衬手法。(1分)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解答时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通过想象展开即可。诗句中“露侵”“晓寒”是关键词。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根据句中“寂寞”与“虫鸣”就可答出“反衬”这一关键术语。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造型“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2)此诗三、 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1)第一句诉诸感觉,(1分)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1分)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1分)
(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1分)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2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一、二两句从什么角度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主题?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价第三句“寂寞小桥和梦过”,可以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请具体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别从触觉和视觉表现主题,以“明”反衬“暗”。
(2)、在梦中过桥,说明主人起得太早,还未睡醒,听到虫鸣,这静中之动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突出早行,片言只语,警策全篇。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造型“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2)此诗三、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1)第一句诉诸感觉,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