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线给下面画线的语句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可根据文言虚词“也”“之”断句;还要根据对称句来断句。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参考译文:仁德的语言不如仁德的声望那么深入人心,完善的政策不如向善的教化得到人民的拥护。完善的政策,人们害怕它;向善的教化,人们喜爱它。完善的政策措施能获得人民的财物,向善的教化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1)把上面两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①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3分)

②无乃欲低头就之乎?(3分)

(2)用“/”为下面划线的句子断句。(3分)

邻 家 耆 老 见 鸿 非 恒 人 乃 共 责 让 主 人 而 称 鸿 长 者 于 是 始 敬 异 焉 悉 还 其 豕 鸿 不 受 而 去 归 乡 里

(1)①我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想要的东西很多,所以笑他。(3分);②难道如此苟且屈就吗?(3分)

(2)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3分,每错2个扣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①“狭”、“奢”、句子大意;②“低头”“无乃……乎”“就”。(2)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化经典阅读(4分)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

(2)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1)为了避免百姓犯上作乱,有子提出了“务本”的主张。这里的“本”对于所有人而言即“ ”的修养。对于君王而言,则是“ ”的态度。(请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

(2)以上两则材料都共同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治国理念?(2分)

答:

(1)孝弟、孝慈(各1分,未用原文词语不给分)

(2)①为政以德(礼);②正人先正己。(各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理解国学经典语句含意的题目,此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翻译,通晓文意,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文意。

参考译文:

(1)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__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2)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书生以囊萤闻于里,里人高其义,晨诣之。谢他往。里人曰:“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谢者曰:“无他以扑萤往晡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 

《梅花草堂集》

无他/以扑萤往/晡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断句时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切记,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第16题

(1)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①哉?人焉廋哉?”

(2)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注①廋:音sōu,隐藏、藏匿。

15.“人焉廋哉”中的“焉”字与下列哪一句中的“焉”字用法和意义接近?(  )(2分)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犹且从师而问焉

16.孔子认为应该怎么观察一个人?(4分)

15.A

16.孔子认为:察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2分)同时,一个人所犯错误的类型可以反映他是什么样的人。(1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加强个人修养的重要性。(1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A与例句均为疑问代词,B.句末语气词,C.兼词,D句末语气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从第一则材料看,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从第二则材料看,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综合两则材料的意思可得到本题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1)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2)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第15题

(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5.(1)曾子提出了一种提高修养的方法,就是________。(2分)

(2)这三则都提到“信”,请问儒家对于“信”的看法是怎么样的?(4分)

(1)自省(自我反省)。

(2)儒家认为“信”很重要,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会寸步难行。(2分)但是“信”要以“礼”为标准,要符合“礼”的要求。(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每一问,是针对第二句话的,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曾子所说的就是“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因此答案应为“反省”之类的内容。第二问,是对儒家对“信”的看法的总结,从所给三个文段看,孔子认为人不能没有“信”,曾子认为对人应讲诚信,有子认为 “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把上述信息归纳起来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1)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我)不知道(他)该怎么办。(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3)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使秦国的土地减少来使晋国获利,希望您考虑这 件事。 (2)这就是求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并谨慎获取知识的缘故啊!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着课本中的实词的解释,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利、图、所以、取、可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下列各句(10分)

(1)臣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4分)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4分)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分)

(1)我想手捧召书马上赶路,只因刘氏的病日重一日,想姑且迁就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关键词:奔驰、笃、告诉)(2)我隐忍苟活,被关在监狱污秽之地而不辞世的原因,是遗憾自己的心愿还没有完全实现,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表露。(关键词:幽、辞、恨)(3)我一向认为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虚妄的。(关键词:固、一、齐)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奔驰”是“立即赶路”之意;“笃”是“严重、程度深”之意;“告诉”是“报告和申诉”之意。第(2)句中的“幽”指监狱;“辞”即“辞世”;“恨”是遗憾之意。第(3)句中的“固”作副词,相当于“本来、从来”;“一”作动词,统一;“齐”是意动用法,“(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4分)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 知 有 性 情便 有 格 律 格 律 不 在 性 情 外 《诗 三 百》 半 是 劳 人 思 妇 率 真 言 情 之 事 谁 为 之 格 谁 为 之 律 而 今 之 谈 格 调 者,能出其范围否?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

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诗三百》半是劳人思妇率真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6分,每处0.5分)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需注意的文言虚词如“而”;对称句“谁为之”。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参考译文:

杨诚斋说:“古往今来,天分低拙的人,大都喜欢谈论诗歌的格调,而不懂得其中的风情趣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格调只是空架子,只要有嘴就能描绘出来;而风趣专门描写性灵,不是天才就办不到。”我十分喜欢这段话。要知道,有了性情就有了格律,格律不会出于性情之外。《诗三百》中有一半是劳动者及思妇直接率真表达言情的,有谁为他们定过格式呢?又有谁为他们定过韵律呢?而现在谈格调的,能超过这个范围吗?许浑说过:“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刘敬脱挽辂,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已而问刘敬,刘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刘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积德累善十有余世。以此为天下之中也。今陛下起丰沛,大小之战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四塞以为固,卒然有,百万之众可具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汉七年,至晋阳,闻韩王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上怒,械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

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数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

太史公曰: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輓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卒然有 急:危急的情况

B.械敬广武 系:羁押

C.数北边 苦:痛苦、苦难

D.士卒于兵 罢:通“疲”,疲惫

1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刘敬“智”的一组是(3分)( )

①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 ②匿其壮士肥牛马

③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 ④计久远子孙为臣

⑤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 ⑥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敬经过洛阳时,摘下拉车子时所用的横木去见虞将军,请虞将军介绍自己见高祖。

B.刘敬向高祖说明定都关中的好处后,高祖虽有犹豫,但还是当天就西行去关中建都。

C.刘敬出使匈奴回来后认为不宜攻打匈奴。高祖不听,以至于被围白登七天后才脱险。

D.刘敬认为对匈奴不可以用武力制服,也不可以用仁德说服,必须用和亲来图谋长远。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3分)

答:

(2)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3分)

答:

(3)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4分)

答:

11.C

12.C

13.B

14.(1)崤山以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乱、全、句意通顺各1分)(3分)(2)两国交兵,这时应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夸矜、见、句意通顺各1分)(3分)(3)陛下根据时令经常把汉朝多余而他们少有的东西馈赠(给匈奴表示)抚问。(以、鲜、问遗、句式各1分)(4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苦:侵扰。根据句子结构此处很显然是动词。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考查的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即看这一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是否讲得通,是否合理。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②是匈奴的欺骗行为,⑤是高祖的行为,⑥是对高祖的评价。做文言文中信息筛选类试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浏览六个小选项,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直接排除。最后看四个大的选择项,利用排除法,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3.

试题分析:高祖询问过张良后才车驾西都关中。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乱”解释为有祸乱,“全”为形容词用作动词,解释为保全;第二句时注意“夸矜”解释为炫耀,“见”为通假,通“现”,解释为显示;第三句“以”解释为根据,“鲜”解释为少,“问遗” 解释为馈赠抚问。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刘敬是齐国人,汉高帝五年(前202),他到陇西戍守边塞,路过洛阳。刘敬(进城后)就摘下拉车子用的那块横木,去见齐人虞将军说:“我希望见到皇帝谈谈有关国家的大事。”于是虞将军进宫把刘敬的请求报告给皇帝。皇帝召刘敬进宫来见,并赐给他饭吃。

等了一会儿,皇帝就问刘敬(要谈什么大事),刘敬便劝说皇帝道:“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试一下兴隆吗?”皇帝说:“是的。”刘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把洛阳作为天下的中心。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大小战斗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这种情况下)却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兴盛时期相比,我私下认为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再说秦地有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陛下进入函谷关把都城建在那里,崤山以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

皇帝犹疑不决。等到留侯张良明确地阐述了入关建都的有利条件后,皇帝当日就乘车西行到关中建都。

汉高帝七年(前200),得知韩王信与匈奴勾结要共同进攻汉朝的消息,皇帝大为震怒,就派使臣出使匈奴摸清底细。匈奴把他们强壮能战的士兵和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只显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去的使臣十余批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皇帝派刘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来报告说:“两国交兵,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我以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皇帝听了刘敬的话非常恼怒,就用镣铐把刘敬羁押在广武县。高帝率军前往,到了平城,匈奴果然出奇兵围困高帝在白登山上,高帝被围困了七天后才得以解围。高帝回到广武县,赦免了刘敬,赏赐刘敬食邑二千户,封为关内侯。

汉高帝撤出平城返回朝廷,韩王信逃入匈奴。这时,冒顿是匈奴的君主,军队强大,屡次侵扰北部边境。皇帝对这种情况很忧虑,就问刘敬对策。刘敬说:“汉朝天下刚刚平定,士兵们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对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冒顿杀了他的父亲自己做了君主,他凭武力树威势,是不能用仁义道德说服的。只能够从长计议让他的子孙后代臣服汉朝了,陛下如果能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给冒顿作妻子,给他送上丰厚的礼物,粗野的外族人一定爱慕而把大公主作正妻,生下的儿子必定是太子。陛下根据时令经常把汉朝多余而他们少有的东西馈赠(给匈奴表示)抚问,顺便派能言善辩的的人用礼节来开导启发他。冒顿在位,当然是汉朝的女婿;他死了,他汉朝外孙就是君主。哪曾听说外孙子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礼的呢?”高帝听后说:“好的。”便要送大公主去匈奴。吕后得知后日夜哭哭啼啼。皇帝终究不能派出大公主,便找了个宫女以大公主的名义,嫁给冒顿君主作妻子。

太史公说:高祖出身卑微,但平定了天下,凭借计谋指挥军队,可以说尽显谋略了。可是刘敬摘下拉车的横木向皇帝提出了一个建议,从而建立了汉朝万代安宁,他的智谋怎么可以专有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