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线给下面画线的语句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可根据文言虚词“也”“之”断句;还要根据对称句来断句。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参考译文:仁德的语言不如仁德的声望那么深入人心,完善的政策不如向善的教化得到人民的拥护。完善的政策,人们害怕它;向善的教化,人们喜爱它。完善的政策措施能获得人民的财物,向善的教化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注】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少。 ③里:居。 ④“知”通“智”,智慧。
19.孔子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20.请简要概括孔子在这两个语段中所阐述的观点。(2分)
19. “巧言令色,鲜矣仁”是孔子对生活现象的发现与概括。他告诉人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人,这些人很少有仁心。但他们很有迷惑性,应该加以注意。(4分)
20.不要被一些人外在的言行所迷惑,而应该选择跟真正有仁德的人在一起。(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令”意思是“美好”,“鲜”音调为三声,意思是“少”。巧言令色从感__彩上来说是贬义词。进而可以推断出孔子的意思是一些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人,这些人很少有仁心。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孔子认为内心仁义的人才是最美的。再联系第一则,可以总结出不要被一些人外在的言行所迷惑,而应该选择跟真正有仁德的人在一起。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3分)
所 憎 者 有 功 必 赏 所 爱 者 有 罪 必 罚 存 善 天 下 鳏 寡 孤 独 振赡 祸 亡 之 家 其 自 奉 也 甚 薄 其 賦 役 也 甚 寡 故 万 民 富 乐 而无 饥 寒 之 色。
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本句大意为:即使是平时憎恶的人,有了功劳也一定给予奖赏;对于平时喜欢的人,如果犯了罪也一定给予处罚。对于百姓中的鳏寡孤独,养活他们让他们生存下去;对于遭受天灾人祸的人家,即时给以救济。他自己的俸禄也很微薄,向百姓征收的赋税劳役也很少,天下的老百姓富足快乐而没有忍饥挨饿的情况。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题(每小题3分,共4小题,共12分)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7、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8、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9、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6、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7、、于是荆轲登上车子就离开了,始终不曾回头。8、明天早上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9、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过着贫困的生活。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6、因、敝、仁。7、就车、终已、顾。8、飨、为、击破。9、自、徂尔、食贫。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句子(9分)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①越过国境,把远方国家当作自己的边境,你知道这是很难的,哪里用得看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实力呢?②杀人如恐不能杀光,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刑罚。③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白帽来送他。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①越、鄙、陪;②举、恐、胜 ③衣冠、定语后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4分)
子夏①曰:“贤贤②易③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第一》)
[注]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②贤贤:尊重贤者。③易:看轻。此词翻译版本不一。④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子夏①曰:“贤贤②易③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第一》)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注意对称句“事父母”“事君”;文言虚词“虽”;常用于句首的“吾”。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断7处)。(3分)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世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节选自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世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浅”“亦浅”“深”“亦深”“故”“与其”“不若”等词,很容易就能断开。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世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译文:一般来说,涉世不深的人,所沾染的不良习惯也相对来说要少一些;而阅历比较丰富的人,所懂得的奸谋技巧也就比较多。所以想做一个心胸坦荡的君子,与其精明老练,熟悉人情世故,不如纯朴天真,做个诚恳正直的人;与其处处谨小慎微拘泥小节,不如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将下列文段断句
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晋书》)
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
【参考译文】乐广有一个好朋友,好久没有来了,乐广去问原因。朋友回答说:“以前在你办公的地方坐着,蒙你给酒我喝。我刚刚要喝酒,看见杯子里有一条蛇。我感到很恶心,喝了酒之后,就病了,就好久没有拜访你。”当时,河南官府办公的地方,墙上挂着一张用牛角装饰的弓,弓上用漆画着蛇。乐广猜想他杯子里的蛇是弓的影子,就请朋友再来原来的地方摆酒,对朋友说:“酒礼貌是不是又出现了蛇?”朋友回答说:“跟以前见的一样。”乐广把原因告诉了他。朋友顿时明白了,病一下子就好了。
翻译下面句子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孔子说:“观察他的方法,就看他交往的人,观察他求得安乐的方法,人啊藏匿得起来吗?人啊藏匿得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