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年法说,()和()合计的方法比较可靠,如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自序》题作“万历丁巳之秋七月既望”。
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下面关于“月相纪日法”用法分析正确的是:()①《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望”阴历三月十五日。②《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阴历每月初的一天;朔:阴历月末的一天。③《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阴历七月十六日。④“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朔日”指六月初一至初九。⑤“道光元年辛巳冬十月朔五日”,“朔五日”指这个月初五。⑥“正月晦日巷死。”“晦日”,正月末的一天。⑦“宋嘉定宁宗八年乙亥四月朔四日”,“朔四日”指这个月初四。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⑦ D:③⑤⑦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其中,“既望”指的是
A:月初 B:十五或十六 C:月末 D:十六或十七
《前赤壁赋》: "王戌人秋,七月既望。?”既望”是指阴历( )
A:十五 B:十六 C:十七 D:十八
与“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的“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既而得其尸于井 B:既来之,则安之 C: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既】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已经,……以后) B: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赤壁赋》(已经) C: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 (农历十六) D: 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不久)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中写道“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表明华阳洞在华山的北面。 B:古人把每月的十五称为“望”,“既望”指十六,如《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就是七月十六。 C:郎中的职责历代有所不同,战国时期,郎中特指宫廷侍卫,如《荆轲》中“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D:“都”,本指大的城镇,如《廉颇与蔺相如》中有“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后来才引申为“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