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红楼梦》中木石前盟的由来
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棵絳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絳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絳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
解析:
考查对作品构思的主要故事情节的掌握。要熟读原文,把握主要信息,深刻理解作品构思。
请用三个四字短语分别概括繁漪、周萍的性格特征。(《雷雨》)
追求自由,行为反常,心理变态;;生活放荡,玩世不恭,卑怯懦弱。
试简述哈姆雷特悲剧的主要原因。
哈姆雷特“重整乾坤的责任”没能完成,这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看,处于萌芽时期的先进力量面对的还是强大的反动势力;从主观方面看,以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相信的是个人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不相信群众,只迷信孤军奋战,而“重整乾坤的责任”却又不是个别人的力量所担负得起来和完成得了的。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题后要求答题。13、阅读下面这首词,按题后要求答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2)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1)首句要表述的是,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2)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解析:
教师评卷参考:末三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中“逝者”指的是什么?
A:失去的人 B:消逝的时光 C:流淌的水 D:消逝的友情
《山海经》属于以下哪一类著作?( )
A:神话故事 B: 地理著作 C: 人物传记 D: 文人随笔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同柳吴兴何山集送刘余杭
吴 均
王孙重别离,置酒峰之畿①。
逶迤川上草,参差涧里薇 。
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 。
檐端水禽息,窗上野萤飞 。
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 。
注释①畿:疆也,限也,此处指何山山麓。
(1)诗作开笔即点题旨“重别离”,但却不直接写离愁,而是寄寓在写景中。请你试做赏析。
(2)最后两句中,“远”“逐”有什么样的意蕴?
⑴草与薇由山麓伸向涧中、川上,直与游子离去之路相接,似乎草亦含情。云与山峰连缀在一起,细雨润湿山衣,禽息而恋巢,萤飞犹绕窗,都表现出一种依恋之态。(2分)这几句写草、云、雨、禽、萤,一切都与人同其情愫,都隐约与人的重别离的心态相应,写景中浸透了重别离之意。(2分)
⑵“远”字明写刘余杭舟行,暗写诗人久立岸边,目送征帆。(2分)“逐”字则写出“我”因刘余杭离去而产生的孤寂之感,这又与首句的“重别离”相呼应。(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①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②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③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孟子·尽心下》14)
【注】①穿逾:穿穴逾墙(行窃)。②尔汝:轻贱之称。③餂(tiǎn):探取,取利。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性本善,恻隐羞恶之心都是人的本心所围有的,所以会有所不忍和有所不为,这是仁义的发端。
B.人人都有忍不住的时候和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还能忍耐下去并坚持去做,就可达到仁义的境界。
C.“无欲害人之心”“无穿逾之心”“无受尔汝之实”都只是人的善端,必须加以扩充,才能实现道德的完善。
D.用沉默的手段来探取对方隐藏于心的东西,从而获得好处,这种做法和人所共见的小偷行为一样的可耻。
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言语(说话)有什么讲究。
【小题1】(3分)B(对“不忍”“不为”的理解有误)
【小题2】(3分)说话要得体适当。要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注意说话的时机,以免失掉友人(错失人才)或说错话:也要像孟子所说的那样,注意说话是否符合“义”,不得存有试探取利等不良动机。
解析:
参考译文: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心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忍心去干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肯去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肯干的事上,就是义。一个人能把不想害人心理扩展开去,仁就用不尽了:一个人能把不愿扒洞__(行窃)的心理扩展开去,义就不尽了:一个人能把不愿受人轻蔑的心理扩展开去,那么无论到哪里,(言行)都是符合的了。士人,不可以交谈而去交谈,这是用言语试探对方来取利;可以交谈却不去交谈,是用沉默试探对方来取利,这些都是扒洞__一类的行径。”
孔子说:“可以跟他说话却不跟他说,就会失掉友人(错失人才);不可以跟他说话却跟说,就会说错话。有智慧的人不会失掉友人(错失人才),也不会说错话。”
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新闻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或者中介,人们称之为新闻媒体。广义的大众媒体包括报纸、杂志、 、 、电影、图书、音像制品,以及目前正在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络。
不同媒介的消息,其传播的形式也很不相同:报刊主要通过 作为传播符号,广播主要运用 (包括有声语言和其他实况音响)作为传播符号,电视则综合运用 (包括文字)等作为传播符号。
“报告文学”这个名词由“报告”和“文学”两个词连缀而成。指用 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较通讯而言,报告文学可以运用文学手段如合理的想象、人物内心的独白等进行创作;较小说而言,报告文学必须以 为描写对象,不能 。
通讯的显著特征有:新闻性、?? 、评论性。《世界选择北京》按照报道内容来说,它属于 通讯。
【小题1】电视、广播
【小题1】文字,声音,声音、画面
【小题1】文学、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虚构人物和情节。
【小题1】文学性、事件通讯
解析:
略
下列各诗句所涉及的传统节日,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③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看鹊桥归路。 ⑤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
A:重阳节 春 节 元宵节 七夕节 冬 至 B:春 节 重阳节 元宵节 冬 至 清 明 C:重阳节 元宵节 春 节 七夕节 端午节 D:元宵节 春 节 端午节 重阳节 七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