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⑴此诗为凭吊何人而作?
⑵结合诗句简析全诗是如何表现屈子之怨的。
⑴屈原(1分)
⑵①诗作以沅湘两条江流开篇,即景起兴,让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②一、二两句以沅湘深沉的流水来比喻屈原的幽怨,“不尽”点出“怨”的绵长深重。③三、四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风起”的深秋日暮,“枫树林”给人凄凉萧条之感,“萧萧”强化了幽怨之情,让读者深深感受屈原怀忠君爱民之心而被诽谤、怀疑、流放直至抱石沉江过程中的满腔怨愤。(第一点1分,后两点各2分,共5分)
解析:
略
六艺”是指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除了上文提到的“御”之外,还包括“礼、乐、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种技能。
答案书 数(每空1分)
解析:
无
贺圣朝①
五代·无名氏
白露点,晓星明灭,秋风落叶。故址颓垣,冷烟衰草,前朝宫阙。
长安道上行客,依旧利深名切。改变容颜,消磨今古,陇头残月。
[注]①贺圣朝:词牌名。
(1)“故址颓垣,冷烟衰草,前朝宫阙”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分析。
(1)前朝宫阙故址上一片残垣断壁,荒草枯黄,凄冷的雾霭笼罩其上。这是一幅衰飒凄冷的画面,概括一切往古历史的归宿,为下阕表现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作铺垫。
(2)下阙写长安古道上,愚庸之徒仍然耽于利禄、沉溺功名,不惜“改变容颜,消磨古今”,但“陇头残月”并没有因为人世的任何努力而改变,这是一种对人生悲剧意义的体悟和思考。
解析:
略
选出下列文体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赋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阶段,铺叙、夸张、渲染是赋体的特征,杜牧的《阿房宫赋》是文赋的代表作品,文章用华美的辞采对阿房宫的建筑和
宫中的奢靡生活都进行了详尽地铺叙和渲染。 B:词是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又称为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按字数多少词分为小令
、中调、长调三种,按风格又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韦庄的《pú sà 蛮》、李煜的《虞美人》、周邦彦的《苏幕遮》等都属于婉约词。 C:歌、行、引都是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等,和律诗、绝句的区别就在于它不讲求格律,如《夜归鹿门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是七言古诗的典范。 D: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
序性质如同今天的“引言”“前言”。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的一般叫“序”,列于书后的一般叫“跋”或“后序”。如我们学过的《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伶官传序》等。赠序是带有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为勉励、推重、赞许,如《送东阳马生序》。
补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 )
1.鲁迅赞《史记》曰: ,无韵之《离骚》。
2.《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文章大宗。
3.故《易》曰: ,差以千里。(《太史公自序》)
4.孔子曰:“君子固穷, 。(《孔子世家》)
1.史家之绝唱。 2.正史鼻祖。
3.失之豪厘
4.小人穷斯滥矣。
解析:
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夕阳楼 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花明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最具表现力,请从诗句选用意象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小题1】这句运用反衬(衬托、对比)的手法;以花明柳暗的春色反衬自己的一腔哀愁,表达了一种愁苦之情。(手法2分,分析1分,情感1分)
【小题1】①以“孤鸿”喻自己,以“孤鸿”的形单影只表达出自己的孤独寂寞;②以“孤鸿”的不知身世喻自己前程未卜。(每点2分)
解析:
略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朱光潜是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 B:沈从文的大部分小说以湘西生活为背景,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牧歌情调。 C: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凭借精巧的艺术手法,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不动声色地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 D:《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概括了农民起义发展、发生直至失败的过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__。
﹙1﹚.上阕是如何表现海棠花“百种千般巧”中的“巧”的?请作简要分析。
﹙2﹚.上阕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写“道是天公果惜花”,欲抑先扬,具有“味外之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姿态之巧:花瓣薄如蝴蝶翅膀,轻盈有致(1分);颜色之巧:花朵固小,却猩红如染,鲜艳娇美(1分)。“巧”亦指花的精神,“百种千般”言其精神气质,形貌和气韵,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气质配合相宜、谐和一致(1分)。
﹙2﹚.上片“道是”句是扬,下片“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1分)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__和摧残人才的不满。(2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小题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小题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1)杜鹃鸟,俗称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股借以抒发悲苦哀怨之情。(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
略